《答案在風中飄揚》是由中國臺灣歌手胡德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鮑勃·迪倫作詞作曲。
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美國也不例外。五十年代美國為了在冷戰中佔得上風而參與了越戰,卻是令自己陷入了長達二十年的泥潭,美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派遣子弟兵遠渡重洋,前往越南戰場造成了慘重的傷亡,因美國社會掀起了一股反戰的熱潮。在這同時民歌也開始在全美各地校園流行起來,許多知識青年是不僅利用他們所創作的民歌發表抗議的聲音,更積極的加入示威的群眾運動。這首歌寫於1962年當時美國在越戰的形勢並不樂觀,政府是為了爭奪國際地位不顧本國人民的意願將更多士兵送入越南,目睹是自己同胞滿懷愛國熱情地參軍入伍卻為了不必要的戰爭斷送了性命,迪倫他用不卑不亢的語言表達了他對和平的思考,為無數同樣不滿的美國人發聲。望世人能以和平而理性的態度來解決爭端,不要是再對世間的不幸視而不見和聽而不聞,更不要再讓無辜的人們繼續喪生在戰火之中。
歌曲:
Blowing in the Wind-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Before they 『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歌曲翻譯: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稱作是一個人?
一隻白鴿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灘上?
炮彈要飛行多少次才能永遠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隨風飄蕩。
答案在隨風飄蕩。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衝進海洋?
一個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獲得自由?
一個人要扭多少次頭還是假裝看不見?
一個人要抬多少次頭才能看清天空?
一個人要長多少耳朵才能聽見人們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會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答案在隨風飄蕩
獲獎: 2016年10月13日將在歷史上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天,鮑勃·迪倫(Bob Dylan)被宣布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諾貝爾委員會以表彰他:「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意表達。」當昨天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都興奮了,特別是對於上世紀60-70年代有著深厚感情和嚮往的人而言,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隨即,關於鮑勃·迪倫的洋蔥新聞在第二天就在朋友圈裡刷屏了:鮑勃·迪倫的經紀人在紐約宣布其不接受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態度: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拒絕接受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各方反應不一。但相信,應該有一些人對此深表敬佩。許多事情,答案並不唯一,那是一個充滿了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波西米亞和嬉皮士的時代,是一個充滿了民權與反戰運動、靈魂自由、思考存在與虛無和迷幻劑的時代。
鮑勃·迪倫用他自己獨特的語言來回答了上述命題,如果說鮑勃·迪倫為何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想說的是:文學並不僅僅是文學家自己的事,真正的文學需要承擔的是文學的責任。而這個責任就是,為世界帶來更多的關乎人本身的價值。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說鮑勃·迪倫以他最精妙的民謠詩歌做到了。美國搖滾歌手布魯斯·斯普林斯汀曾在不同場合裡說過:「鮑勃·迪倫預見了紛繁的社會現象和思想。這首歌讓我感到處境的轉換,就是『無家可歸』那種感覺,就是『孑然一身』那種感受。但是,突然之間,周圍的一切都煥然一新了。」
在宣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幾天之後,鮑勃·迪倫就此正式發表了4點聲明:
1、獲得諾獎不是一件丟人的事,事實上這是一件很勵志的事,因為如果一個流行歌手能夠獲獎,就是說所有人都能獲獎。
2、學者們、教授們和文學博士們現在會論證我不是個歌手而是個詩人,但我想對他們說的是:如果我50年前真是個詩人,你們會一言不發地看著我餓死。
3、我現在不知道搖滾到底是什麼,我曾經認為那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但它也可能是退化,因為如今搖滾舞臺上儘是些會跳舞的長毛猿。
4、扼殺一個反叛者的最好方式,是給他頒發一個獎項,至少好過使用監獄和坦克,正如就在我們這個星球的某些地方此刻正在發生的一樣。那些仍在為自由而反抗的人們,榮耀永屬他們,與自由一起長存。
結尾:或許這正是我們會相信鮑勃·迪倫真的可能拒絕接受諾獎的原因,這以上聲明也表明了其真正的人生態度。作為反叛主流文化的垮掉一代,鮑勃·迪倫自始自終都在堅守自己的信條準則。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這個洋蔥新聞,我當時想了一下,或許這個答案本身應該是如此簡單的,或許也並不簡單,它可能正意味著(或者證明了):人們其實在內心深處都還隱藏著那些真正的對理想的渴望,而無論他們嘴上怎麼去說,或是在不同時刻裡對它有怎樣的懷疑。而一旦這樣的故事真的可能發生在身邊時,人們在內心裡依然向它張開了溫暖的懷抱,其實人們心裡也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人們其實也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意義,如此,人們願意去相信它。
在說到鮑勃·迪倫究竟為世界帶來了什麼?或者說,那些對世界真正的價值和那些在諾貝爾評審委眼裡所見的真正獲獎的理由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在斯普林斯汀獻給鮑勃·迪倫最著名讚詞的演講中找到答案:「第一次聽到鮑勃·迪倫是坐在母親的車裡,我們正聽WMCA電臺,《Like a Rolling Stone》突然響起並吸引了我,就好像有人踢開了我思想的門……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鮑勃·迪倫的聲音讓我驚恐,使我覺得極度地無知,現在還是。它觸動了一個15歲澤西高中生當時渺小的世界觀。鮑勃·迪倫是顛覆性的。在演藝界,如果說埃爾維斯·普雷斯利解放了你的肢體,鮑勃·迪倫則解放了你的思想。」
啟迪:歷史總是這樣,一代人要面對一代人會遇到的困難、疑惑。解決的關鍵在於做得破壞性最小,有所成就。Bob Dylan作為六十年代傑出的詩人、歌手,他敏銳地把握了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對於戰爭、暴力及種族歧視等方面的懷疑精神,直面問題。他那些基於其觀察力及熱情基礎上寫出的歌曲在內在力量和揭示性方面都無與倫比。但他在這首歌中不斷提出的問題則是些難以回答的問題,答案從來不會簡單的。它們在某處,「在風裡飄」,難以捉摸,又近在咫尺,引人躍躍欲試。
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我們希望的是快點找到答案,最好是馬上,越快越好,癥結要馬上解決,身心傷痛即刻消除。雖然這些是難以實現的,但是我們能放棄這樣的努力嗎?窮困、不公平、戰爭在歷史上每個時期都存在著,隨之而來的是產生的許多疑惑Bob Dylan和他的同時代人一道參與了思考及行動。他的許多歌曲,包括這一首,成為六、七十年代民權運動和反戰運動的 聖歌。通過他們的奉獻和犧牲,對結束美國的 種族隔離起到了積極作用,並在結束越戰這件事上扮演了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