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2021-02-08 寧波書香慧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法官判處5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裡哀主教收留過夜,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後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於被捕。

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十年後成為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這時,以前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出現,一心要找他的麻煩。在此期間,冉·阿讓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慘遭遇,並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珂賽特。

八年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再起波瀾——成年後的珂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呂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和冉阿讓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冉·阿讓的警長沙威又出現在冉阿讓的面前。

《悲慘世界》自誕生以來,被搬上銀幕或螢屏數十次,每隔幾年就會產生一部《悲慘世界》的影視版本,而倫敦西區的《悲慘世界》音樂劇,從1985年開始,已上演了34年,一周8場,這是其他任何一部名著無法比擬的。

雨果當年寫這部小說的主旨很明確,要為當時社會底層受苦受難,受凌辱受欺負,受迫害受壓迫的窮人鳴不平。

他在序言中說,「在文明鼎盛時期,只要還存在社會壓迫,只要依仗法律和習俗人為地把人間變成地獄,給人類的神聖命運製造苦難,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窮使男子沉淪、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贏弱,還得不到解決,只要在一些地區還可能產生社會壓制,換言之,也是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只要世界上還有愚昧和困苦,那麼這個作品就不會是無用的。」

雨果雖然對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但饒是如此,他也想不到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現在居然還每天上演《悲慘世界》,依然感動著每一個人。

這與其說是三種悲慘的人物打動了觀眾,不如說是雨果的浪漫主義精神使之超越時代。

雨果的浪漫主義是一種直面現實的理想主義,和美化現實的浪漫主義有本質的不同,前者是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守護,而後者是一種自欺欺人。

所以儘管雨果之後有卡夫卡、加繆等現代主義作家,比雨果更有對現實入木三分的批判和反思,但與此同時失去的是一個飽滿的、有激情的世界。

當我們對現實看得越來越透徹,或當我們對現實利益把握得越來越精準的時候,最該提防的就是精神世界的乾涸和逼仄。

如果說貪婪自私是人的人性,那麼對精神高度的追求也是人性,雖然這在現實生活中常顯脆弱,而且一不留神就會失落,這就更需要像《悲慘世界》這樣的藝術作品時時照耀。

理想主義是對現實的不妥協,《悲慘世界》的一條主線是主人公冉·阿讓擺脫了仇恨,同時在照顧珂賽特成人時又學會了愛。

現實很殘酷,不斷的要把人拖進泥潭,變成動物甚至鬼,特別是在悲慘世界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物質的貧困讓人無法忍受,不公的法律更是雪上加霜。

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7個孩子,有一年冬天他失業了,為了不讓孩子餓死,他只得去偷一塊麵包,因此被判5年徒刑,在服刑期間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逃獄,但沒有成功,刑期從5年加到19年。

假釋出獄後,他得到的是張特殊的身份證,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冉·阿讓的身上。

他給別人打工只有一半的工資,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冉·阿讓心裡充滿了仇恨,一塊麵包差點毀掉他的一生。

幸好他碰到善良正直的米裡哀主教,他好心收留冉·阿讓,讓他在自己家裡過夜。

但冉·阿讓恩將仇報,半夜裡偷了主教的銀勺子,並打傷了米裡哀主教,潛逃途中被警察抓住。

米裡哀主教出人意料地聲稱銀勺子不是冉·阿讓偷的,是他自己送給冉·阿讓的,而且還怪冉·阿讓沒把銀燭臺也帶上。

冉·阿讓心裡多年結成的冰終於被米裡哀主教融化了。

電影中米裡哀主教出場時間很短,但小說中有具體的敘述,這個人物至關重要,代表了雨果自己的理想,「當一個人內心黑暗時便會犯罪,有罪的不是犯罪的人,有罪的是製造黑暗的人」。

所以《悲慘世界》通過沉淪的男子、墮落的婦女和贏弱的兒童,這三種人讓法國社會招認自己的罪惡,也說明了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但同時雨果在《九三年》中提出,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

這裡的人道主義是指無私的幫助。

冉·阿讓是雨果塑造的人道主義人物,他把無私的幫助給了冉·阿讓,不僅免去了冉·阿讓牢獄之災,不僅給他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讓他學會了擺脫仇恨,這是革命所不能達到的。

革命是利益階層的調整,而人道主義突破了階級和善惡的界限,它是社會的粘合劑,這應該也是雨果努力解決社會壓迫的一個方案吧。

冉·阿讓最應該恨的人是沙威。

沙威是個執迷於某一信念的人。

他認為:官吏不會搞錯,法官從不犯錯誤,而犯過罪的人不可救藥,從此不會做出什麼好事來。

他的腦筋只用於如何盡忠守職而不會去思考他執行的法律條文是不是合理?

雨果認為沙威對自己的信條「做的過分,就變得近乎惡劣了」。

他對冉·阿讓窮追不捨,就因為冉·阿讓沒有遵守假釋規定,他從來不反思假釋規定對人的侮辱;他對芳汀沒有絲毫的同情心,就因為她是個妓女,從來不思考是什麼原因讓她淪落為妓女。

沙威毀了芳汀和冉·阿讓的後半生,但當冉·阿讓有機會報復沙威的時候,他卻把沙威放走了,就像米裡哀主教當年寬恕他一樣。

冉·阿讓明白沙威的惡在於忠於職守,就像米裡哀主教明白冉·阿讓犯罪在於製造犯罪的制度。

這讓米裡哀主教和冉·阿讓的人格有不同常人的光芒。

這也是雨果所倡導的,人道主義不是做好好先生,人道主義是不被現象迷惑,看到本質,沒有這樣的思維和度量就會造成大量的平庸之惡。

比如芳汀被開除,是被和她同命運同階層的人趕走的,平庸的惡常造成底層的互害,冉·阿讓和沙威其實也是同一階層的。

底層的互害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革命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就像革命青年在街頭為普通百姓奮鬥,而好多普通百姓明哲保身,戰敗後馬呂斯不禁要問,「我們的犧牲是為了什麼?」

像冉·阿讓和馬呂斯這樣的一個群體是社會的少數,他們抵禦著黑暗的侵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然脆弱,但正因為有這樣一群不為眼前利益考慮,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悲慘世界才有變好的可能。

從這個角度講,冉·阿讓這類人是比聲名顯赫的英雄更偉大的無名英雄。

復旦大學戴從容教授在論述經典時有一段話,「有的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揭示了前人未曾看到的東西,打開了人類的視野,這就好像同一座花園一無所知者看到東西,與一個熟悉草木魚蟲或者建築布局的人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視野越得到拓展,對生命的洞察也就越豐富,認識也就越深刻。」

4

雨果認識到革命的必要性,但也看到了革命殘酷的一面;雨果體驗到了人性的惡,但對善的存在他依然相信。

從《悲慘世界》我們可以發現,雨果認為人道主義不僅是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也是社會擺脫悲慘命運的唯一途徑。

有讀者認為,冉·阿讓的後半生都被珂賽特連累的,假如他光顧自己,他的命運不僅不會坎坷,反而過著體面的富裕生活。

可對冉·阿讓來說,他雖不想後半生過得如此動蕩不安,但珂賽特讓他學會了愛,如果說寬恕沙威讓他擺脫仇恨,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那麼愛,讓他的生命變得充盈而柔軟。

在雨果看來這才是生命應有的價值,悲慘世界也才會得到拯救。

這也是這部名著經久不息的原因吧,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雖已不再,但他所批判的不公依然存在,甚至又越來越嚴重。

哈佛大學教授麥可·桑德爾,寫了一本書《金錢不能買什麼》,「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只是時至今日,這樣的東西沒多少了」,「當錢可以買到幾乎一切時,那些沒錢人的日子就會變得愈發難過」。

當市場越界闖入了道德法則,「錢的思維」佔據人們的大腦,這世界的不公、壓迫等問題又愈演愈烈了。

桑德爾對這趨勢很著急,但也很無力,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經濟的發展像革命一樣,不但不能從根本上拯救這個世界,有時反而成為禍端。

也再次證明經典真的是有價值的經驗的結晶,雨果提出的解決社會問題的途徑依然是有效的。

是的,只有大愛才能自我救贖,才能拯救世界。

而這又是如此艱難。

突然發現,經典也是一個悖論的存在,我們認識到它的價值,受著它的感動,卻無法去實現它。

但無論如何,那一縷理想主義的光芒總是人類的慰藉。

相關焦點

  •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德洛姆 / 更多...
  • 雨果書寫的傳奇魅力150年 《悲慘世界》的N版本
    據不完全統計,它曾19次被拍攝成電影,4次被拍成電視劇。最早的版本在1912年。經雨果本人同意,它就由百代公司拍成4段式故事片。美國曾4次把該小說改編成影片,甚至連埃及也拍過《悲慘世界》。1958年,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悲慘世界》與觀眾見面,法國當時的一些大明星都參加了演出。最新電影版《悲慘世界》已於今日登陸中國。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世界真的悲慘嗎?
    除了初中時淺顯粗略地讀過原版《悲慘世界》,2012版的《悲慘世界》是我第一次接觸影視劇版的。當時認為這是一個逃亡者就算洗心革面也抵不過被繩之以法的故事,反應當時社會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抨擊資本主義的故事。但這次的電影又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列夫·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有的不幸。」
  • 《悲慘世界》字幕誤譯多 經典「沙威」成「賈維爾」
    電影《悲慘世界》劇照。這屆奧斯卡獎頒獎禮剛塵埃落定,獲獎影片《悲慘世界》就趁著熱乎勁兒引進國內上映,首周票房也達到2600萬元,票房成績不錯。這部源自世界經典文學名著的音樂電影,讓很多觀眾感動得潸然淚下,獲得很高的口碑。為保持原汁原味,此次影片沒有配音版,只推出原聲中文字幕版。然而,該片的中文字幕翻譯文學味兒淡了一些,感覺像一杯白開水,引發觀眾熱議。經典「沙威」成了「賈維爾」奧斯卡一直向文藝片傾斜,所以觀眾能在影片得獎後,在內地影院中看到獲獎影片的機會很少。
  • 聽慣了英語版《悲慘世界》,法語原版終於來了
    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地位從未被撼動,它是許多人的音樂劇啟蒙,也是心中永恆的經典。但許多人提到音樂劇《悲慘世界》,首先想到的是英語版。 1985年10月8日,英語版《悲慘世界》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呈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演。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從電影藝術上來說,歌舞題材的影片,註定不是普羅大眾口味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好比話劇、歌劇,多數人看來,這種藝術形式曲調很高,其藝術形式無人質疑,但其欣賞能力會將很多人拒之門外。
  • 妙無言|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悲慘世界》上、下集
    在得知了芳汀的悲慘遭遇後,他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八年後,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和他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他的沙威又出現在他的面前…《悲慘世界》上集《悲慘世界》下集
  • 電影《悲慘世界》 裡的希望之光
    在面對經典文學巨著時,編者們面臨更為巨大的挑戰:內容上既要保留原著的深厚主題思想,形式上又要符合現代的語境和審美風格的變化。在改編過程中當然也面臨這樣的難題。電影《悲慘世界》由著名導演湯姆·霍珀執導,於2012年聖誕前夕在北美上映,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其眾多的改編版本中,堪稱經典之作。
  • 文學、戲劇與電影的結合——評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
    李濤/文 2012年,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在第85屆奧斯卡獎8個獎項中,奪得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等3項大獎。這部優秀音樂劇綜合了小說的故事情節、音樂劇的框架結構和電影的敘事語言,讓觀眾在感受法國大革命後社會萬象的同時,聆聽音樂劇中餘音繞梁、動人心扉的經典歌曲,一睹大牌明星的精彩表演和細膩真實的電影畫面。
  • 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湯姆·霍伯執導的一部電影,由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休·傑克曼飾)因偷麵包而入獄多年,終獲假釋卻再次無視法律,不得不開始逃亡。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後,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
  • 《悲慘世界》:唱出來的電影好看嗎?
    N海都網記者 王姍菲 海都網訊 《悲慘世界》今日上映,本片故事主線設定在19世紀的法國,囚犯冉阿讓出獄後決定重生,卻遭到警察賈維的苦苦追蹤,他的悲慘人生在遇到女工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後發生了改變。 超長音樂劇的挑戰 《霍比特人》長達169分鐘的放映時間未免讓人昏昏欲睡,影片後半段的拖沓也的確讓人伸懶腰不止眼神迷離。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片《悲慘世界》遭遇90後:不如回家打遊戲
    「太悶了,看了半小時我就退場了……」僅聽觀眾評價,你很難相信這是在說同一部電影,這一幕出現在昨日蓉城鬧市區某影院。引發如此兩極分化評價的正是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在剛結束不久的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悲慘世界》大出風頭,一舉摘得最佳女配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化妝3項大獎,但自2月28日在中國上映後卻遭觀眾冷遇。截至3月8日,該片票房剛突破4000萬元。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非裔法籍導演拉德利 (Ladj Ly)的首部劇情長片,它不僅承接了文豪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同名經典名著標題的重量,還在去年法國有坎城影展備受好評的《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情況下,代表了國家爭取奧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獎項,而拉德利也成為了第一位擁有這個頭銜的法國黑人導演
  • <悲慘世界>是成功的名著成功的電影
    《悲慘世界》劇照 CFP供圖  《悲慘世界》:作為成功的電影  沒有湯姆·霍珀執導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前些天的奧斯卡頒獎禮恐怕就要被李安專美了。  以《國王的演講》導演身份,執導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湯姆·霍珀是冒了風險的。最後把片子拍到能賺人眼淚、能拿奧斯卡,還能進入到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主流時尚話題,從世俗層面講,是個不小的成功。  話說回來,因為「嗓子不好」,成功了的《悲慘世界》在「音樂劇電影」這個具體分支裡地位還有些尷尬。
  • 《悲慘世界》電影音樂賞析
    1、冉阿讓:Bring Him Home冉阿讓在巷戰前夕望著熟睡的 Marius ( 他養女 Cosette 的男友 ) 而發出的悲憫之聲,祈求上帝能保佑 Marius,讓其平安回家。送他回家送他回家送他回家 2、冉阿讓:Suddenly原版音樂劇編曲勳伯格除了按照原版的曲調為影片重新編寫了音樂之外,還和作詞人布比爾一起為電影寫了一首新歌Suddenly,這首歌解釋了冉·阿讓為什麼要把珂賽特從小酒館裡帶出來並且要一直照顧她。
  • 和Chloe一起看電影·1 《悲慘世界》
    PS:一部一部來,我閱歷尚淺,影單擔心做不好(汗)今天,編者想要給大家推薦她前天晚上看了還想看的——悲慘世界(說不上是這50部的top,但是就處理方法上,個人覺得遠超同為音樂形式的lala land和英國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從乾貨說起,想必了解電影產業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金球獎和奧斯卡的含金量
  • 電影推薦 悲慘世界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west end 看一次,不,看很多很多次的悲慘世界。在百老匯歷史中上演年期最長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排行第三。《悲慘世界》跨度近半個世紀,從1793年大革命高潮年代,寫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其中,滑鐵盧戰役與1832 年巴黎起義,描述得詳盡而完整。尤其篇幅巨大的滑鐵盧戰役,與敘述主線游離得較遠,且在情節推動上,產生了一個強行中斷。但雨果寧願犧牲流暢感,為的是完成闡述歷史的野心。當然,雨果的野心不止於歷史。
  •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透過電影·看世界】43-悲慘世界如果你對世界名著有興趣,但又覺得看書太枯燥,不妨來看看電影版的名著改編吧!《悲慘世界》是雨果鑄就的名篇,不得不說原本小說當中的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本就動人心弦。而用電影音樂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人物更加直觀立體,豐富多彩。其中故事情節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的主線《悲慘世界》的人性教化功能研究-垂楊紫陌。維克多·雨果作為世界頂級的文豪之作品中所呈現出的人文情懷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態度,雨果願意對喪失的靈魂進行施救,這一點從出場不多但是卻極為重要的米裡哀主教身上可以看出,這個角色的設定實際上代表了雨果心中對於罪惡所承認的應對態度和應對方法。悲慘世界讓我明白了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簡介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