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是成功的名著成功的電影

2021-01-09 中國經濟網

《悲慘世界》劇照 CFP供圖

  《悲慘世界》:作為成功的電影

  沒有湯姆·霍珀執導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前些天的奧斯卡頒獎禮恐怕就要被李安專美了。畢竟在以明星,尤其是女明星為本的奧斯卡現場,當紅的安妮·海瑟薇,在那屆星味頹靡的典禮上,實在是殺傷力強大。放到中國內地也一樣,不少觀眾看《悲慘世界》,一少半是奔著音樂劇,一多半是奔著安妮·海瑟薇和休·傑克曼去的。在他們眼裡,「明星-音樂劇-雨果」才是正確的選項次序。當然在導演那裡,這一次序應該是:音樂劇-明星-雨果。

  「小清新」和文化人看電影時據說都哭過。這首先是導演湯姆·霍珀的功勞。把一部著名舞臺劇搬上銀幕,敘事空間、表現手段,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具體技術環節上的問題,註定會層出不窮。演員的表演展示,也由舞臺上的聲音和形體,不可避免地要擴展到面部特寫……像這樣一部由音樂劇名著改編的電影,在立項之始、尚未確定導演之際,通常便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而舞臺劇改電影肯定是要遭罵的——

  首先,重場戲之間的常規過渡肯定壓縮,熟悉的觀眾會不適應,覺得侷促。這跟京劇《借東風》或是話劇《屈原》拍成電影後給人的感覺是一樣的;

  其次,有觀眾挑剔演員嗓子不夠好,又總給個大腦袋特寫。嗓子不好就對了——因為都是卡拉OK水準的電影明星在唱。估計是考慮拍電影,舞臺劇演員沒電影演員在鏡頭前自如的緣故。而明星出演,如果不給大腦袋特寫,怕是不會接拍的。藝術和錢景的因素都有。唯因如此,也才會構成些全球性談資。

  以《國王的演講》導演身份,執導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湯姆·霍珀是冒了風險的。最後把片子拍到能賺人眼淚、能拿奧斯卡,還能進入到中國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主流時尚話題,從世俗層面講,是個不小的成功。

  話說回來,因為「嗓子不好」,成功了的《悲慘世界》在「音樂劇電影」這個具體分支裡地位還有些尷尬。一方面,它在影像方面做得非常時鮮;另一方面,它在演員的氣質吻合和音樂質素方面都有一些錯位。就年齡和外形而言,拉塞爾·克洛顯然比休·傑克曼更適合演冉·阿讓,其他演員,包括安妮·海瑟薇,大多數情況下,讓人感覺到他們是在演發生在英國的故事,而不是法國的傳奇(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英國另一位導演喬·懷特去年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編上)。作為音樂劇,演員對《悲慘世界》的唱段演繹,實在談不上多麼動聽,有些地方還不如把唱詞說出來舒服。這些遺憾,又很容易對電影產生「為票房而急就和拼湊」的感覺。

  《悲慘世界》:

  作為成功的文學名著

  在今天,無論是觀眾還是導演,大家在看待這部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時,雨果及其原作都是繞不過的。但無論如何,雨果肯定又都不是觀眾買票、投資商注資的第一選項。商業與文學一旦衝突,被犧牲的一方,顯然是不會說話的原著,和已故作者。

  看湯姆·霍珀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的觀眾,有不少據稱哭了。好事,因為哭過,個別人可能還會去找雨果的小說原著來看。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把名著當名著待見,也日益拒絕為名著精神繼承人提供生長空間的年代,在這個背景下,任何能將大眾注意力引向文明精華的時尚熱鬧,都具有了渡船的功能。不過,凡名著被改編,又都會面臨被後世人做減法的尷尬。怎樣在重讀名著以及讀解「名著被改編」這一行為的過程中,把後人自作聰明刪減掉的珍寶恢復原貌,這是我們重新直面原作時必須認真去做的。

  在幾乎所有的英美舞臺和影視改編版本中,《悲慘世界》不過是冉·阿讓逃亡、撫養孤女的故事。芳汀、沙威和珂賽特以及其他人等,均是為了構成、鋪排這個故事而展開。其實呢,如果不是為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雨果不一定非要花那麼大筆墨去演繹冉·阿讓的行跡的。大作家的價值不是去講一個精彩的故事,而在於通過精彩的故事,去更精彩地呈現生活的滋味,並在這些五味俱全中揭示不同類型的人,他們作為「人」的困惑,他們彼此的衝突與宿命。

  小說不需要表現寓意和訓誡,即使是作為「人道主義名著」的《悲慘世界》,它所表現的也不是個人如何融入大時代、融入上帝之光,而是:一個認真活著的人,怎麼使用好他自己的生命,怎樣把他遭受過的不幸,儘量在他人的生命中抹去。誰都不是救世主,誰都可以發出自身有限的「聖人」之光。每個罪犯的身上都有一個冉·阿讓;每個正直的、有原則的人內心深處,都潛伏著一個沙威;德納蒂的貪念,它是我們每天都能遇見的——在他人和自己身上,有時還是同時……而所有這些,雨果並沒有像導演湯姆·霍珀那樣自信地指著大家的鼻子,對我們進行灌輸。雨果只是講了一個人的改變,他改變後的承擔,以及這承擔的艱辛、兇險和微不足道。好的文學家,從來都是強調一下後者的,而宣傳家們,卻習慣於把微不足道升格為「主義」——即便是市場和資本家的宣傳家。

  文藝與文藝是有鴻溝的

  我的一個老同學曾對我說,她覺得電影在現代生活中,有教堂的功能。她說的當然未必涵蓋了全部,但至少一部分是。一部分電影人、文化人、傳媒人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嘗試著扮演班主任或牧師的角色。但我要說,高品質的文學從來不允許如此。中國封建時代曾高揚的「載道文學」,其實是很低端的文學型態。載道的文學固然比不載道的更具意義,也更遠離空虛和無聊,但它依然只能拿來作為文學的底線。文學為心靈與智慧的豐富性而存在,它謝絕變成簡單的一元或二元的宣講工具。導演、編劇和評論家們所講述的那些意義,在雨果的小說原著裡都有,但雨果卻不是為了講述它們,才去寫《悲慘世界》!精英文藝與流行文藝的巨大鴻溝就在於這裡。

  如果沒有雨果和他的小說原著,世界上所有版本的《悲慘世界》,可能都是一個感人至深、各具特長的原創藝術品。

  如果沒有那部最傳遞原著神韻的、讓-保羅·李塞諾1958年執導的電影版《悲慘世界》,以及那部最具創造性的、克洛德·勒魯什1995年執導的現代社會版《新悲慘世界》,所有其他觀眾席上為形形色色芳汀、珂賽特飆出的眼淚,或許都是動人的,而不會視作膚淺、廉價或罐頭。

  如果沒有卞福儒主教,沒有德納蒂夫婦,沒有艾潘妮,也許所有的冉·阿讓和芳汀,就能在舞臺或銀幕上享受觀眾與評論家們的專美了。

  如果……

  但是——沒有那麼多「如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劉晨)

相關焦點

  • 妙無言|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悲慘世界》上、下集
    阿蘭·布伯裡勒/克洛德-米歇爾·勳伯格/赫伯特·克萊茨莫/維克多·雨果主演: 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薩莎·拜倫·科恩/類型: 劇情/愛情/歌舞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美國/法國語言: 英語上映日期: 2013-02-28(中國大陸)/2012-12-24(美國)片長: 157分鐘又名: 孤星淚(港)/音樂劇《悲慘世界
  • 評《悲慘世界》:文藝與文藝是有鴻溝的
    《悲慘世界》:作為成功的電影   沒有湯姆·霍珀執導的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前些天的奧斯卡頒獎禮恐怕就要被李安專美了。畢竟在以明星,尤其是女明星為本的奧斯卡現場,當紅的安妮·海瑟薇,在那屆星味頹靡的典禮上,實在是殺傷力強大。
  •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
    【透過電影·看世界】43-悲慘世界如果你對世界名著有興趣,但又覺得看書太枯燥,不妨來看看電影版的名著改編吧!《悲慘世界》是雨果鑄就的名篇,不得不說原本小說當中的人物情節環環相扣,本就動人心弦。而用電影音樂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人物更加直觀立體,豐富多彩。其中故事情節不多加贅述,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部電影。
  •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
    經典的魅力—電影《悲慘世界》十九世紀的巴黎,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法官判處5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冉·阿讓被好心的米裡哀主教收留過夜,卻偷走了主教的銀器潛逃,後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冉·阿讓免於被捕。
  • 《悲慘世界》至少我們的情感是共通的
    首先,我不知道現如今的歷史文學教育,是否還繼續提及雨果或者託爾斯泰的這一類世界名著;其次,作為經典名著改編而成的舞臺音樂劇,縱然在全世界公演多年,也無法完全吸引那些喜歡消費爆米花電影的人;最後,有一種藝術形式的創新在於大膽,時到如今,仍舊有很多的導演將這些經典名著不定期的以電影藝術的形式翻拍出來,不管它是否能夠達到前作或者說名著的高度,至少這種改編延續了名著的名聲,拓寬了名著的讀者群。
  •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賞析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 Part 2分享譯製電影 聆聽經典配音共享精神財富 探尋心靈寧靜之道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1958)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
  • 《悲慘世界》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最近重讀悲慘世界,對這部名著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看了好幾個版本的影視劇及音樂劇。這部以音樂劇為基礎的電影版本是我最喜歡的。不得不說,音樂劇出色的音樂是這部劇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電影也基本保留了音樂劇最經典的主要唱段。電影語言與交響史詩般的音樂的交相輝映,使這部電影最好地呈現了原著的精神:悲慘世界的苦難與不公、悲慘世界的愛與救贖、悲慘世界的覺醒與抗爭。
  • 電影《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湯姆·霍伯執導的一部電影,由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本片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根據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改編。 影片故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休·傑克曼飾)因偷麵包而入獄多年,終獲假釋卻再次無視法律,不得不開始逃亡。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後,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
  •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悲慘世界》在中國1978年5月,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譯製完成故事片《悲慘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58年出品)。
  • 【名著選讀】雨果《悲慘世界》
    點擊箭頭所指的世界名著每日讀,每日陪你有品位地閱讀編輯:世界名著每日讀(ticesmall)      《悲慘世界全書以卓越的藝術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國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義期間,法國近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最大限度地體現了雨果在敘事方面的過人才華,是世界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 的典範。小說集中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飽含了雨果對於人類苦難命運的關心和對末來堅定不移的信念,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
  • 看完這10部電影,相當於讀了10部經典文學名著
    現在人沒時間讀世界名著,通常會通過看電影去了解世界名著,下面就介紹10部由經典名著改編成功的電影,看完了就相當於讀了經典名著了。1、傲慢與偏見喜歡導演對光線的運用,很多時候特別唯美。不過這版的缺點是一定的,蘇菲瑪索看著不像俄國人,電影想交代的東西太多結果每個都交代不清。結構有點凌亂,沒看過原著的人看不明白啥是啥。但是它的優點也是關鍵的,那就是對原著精神氣質的符合。3、簡·愛推薦2011版,這一版的《簡·愛》勝出其他版本的一點,就是在選角上。
  • 《電影手冊》評《悲慘世界》
    看完拉吉·利(Ladj Ly)的長片處女作《悲慘世界》(下文如不特別註明,均指本片而非小說。——譯者注),我們會有種被丟在懸崖邊緣的感覺。這部影片不僅噴發著急切、灼熱、激憤的能量,它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值得細細拆解。《悲慘世界》的第一個優點在於它描寫能力出色,有教學片的質感。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非裔法籍導演拉德利 (Ladj Ly)的首部劇情長片,它不僅承接了文豪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同名經典名著標題的重量,還在去年法國有坎城影展備受好評的《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的情況下,代表了國家爭取奧斯卡的最佳國際影片獎項,而拉德利也成為了第一位擁有這個頭銜的法國黑人導演
  • 推薦10部由|世界名著|改編的電影,每一部都很精彩!
    推薦10部由世界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每一部都很精彩,排名不分先後:1.|悲慘世界|根據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作品改編它的前身是同名音樂劇,由安妮·海瑟薇、休·傑克曼等主演,於2013年2月28日在中國內地公映。
  • 大眾和英語的勝利|音樂劇《悲慘世界》
    法國人在藝術上是比較挑剔的,尤其對改編法語名著特別敏感。《悲慘世界》是法國文學經典中的經典,無論誰來改編,無論把它改編成什麼,都遭到過嚴厲的批評和無情的譏諷。與我看過的十來種《悲慘世界》改編作品相比,我認為英語音樂劇的取捨最佳,不多不少,而音樂劇電影的結構和節奏更加緊湊,也充分發揮了細膩表演的電影特長。
  • 英劇推薦——BBC新版《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1862年出版,原文法語。作為一個翻譯,我很不愛讀翻譯,總覺得像別人餵我吃嚼過的飯。如果原文是非英語的歐洲語言,我寧可讀英語的翻譯,更舒服一點。我爹在我小時候讀書考試,論文寫的雨果的《九三年》,家裡很多雨果的書,《悲慘世界》的塊頭嚇到了幼小的我。
  • 大片《悲慘世界》遭遇90後:不如回家打遊戲
    「太悶了,看了半小時我就退場了……」僅聽觀眾評價,你很難相信這是在說同一部電影,這一幕出現在昨日蓉城鬧市區某影院。引發如此兩極分化評價的正是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在剛結束不久的第8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悲慘世界》大出風頭,一舉摘得最佳女配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化妝3項大獎,但自2月28日在中國上映後卻遭觀眾冷遇。截至3月8日,該片票房剛突破4000萬元。
  • 電影《悲慘世界》 裡的希望之光
    電影《悲慘世界》由著名導演湯姆·霍珀執導,於2012年聖誕前夕在北美上映,引起各界的關注,在其眾多的改編版本中,堪稱經典之作。目前該電影已經取得了2013年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第70屆美國金球獎、第6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和2014年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中囊括了眾多的獎項。
  • 和Chloe一起看電影·1 《悲慘世界》
    PS:一部一部來,我閱歷尚淺,影單擔心做不好(汗)今天,編者想要給大家推薦她前天晚上看了還想看的——悲慘世界(說不上是這50部的top,但是就處理方法上,個人覺得遠超同為音樂形式的lala land和英國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從乾貨說起,想必了解電影產業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金球獎和奧斯卡的含金量
  •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
    譯製片:法國經典電影《悲慘世界》中導演: 讓-保羅·勒沙努瓦編劇: 米歇爾·奧迪亞 / 勒內·巴雅韋爾 / 讓-保羅·勒沙努瓦 / 維克多·雨果主演: 讓·迦本 / 布爾維爾 / 費爾南·勒杜 / 西爾維亞·蒙福爾 / 丹尼爾·德洛姆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