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很殘酷,重慶KTV從輝煌到沒落!從高貴到平民!迎來倒閉潮!已倒閉近20家!
導讀:KTV,曾經是不少70後、80後首選的休閒娛樂方式。當年,邀約好友去KTV唱兩嗓子,是一種時尚。如今,在主題吧、電影和網際網路的衝擊下,KTV客戶群被多方分流。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去年,重慶有近20家KTV門店關門或轉讓。KTV,曾經是不少70後、80後首選的休閒娛樂方式。當年,邀約好友去KTV唱兩嗓子,是一種時尚。如今,在主題吧、電影和網際網路的衝擊下,KTV客戶群被多方分流。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去年,重慶有近20家KTV門店關門或轉讓。
重慶的KTV行業到底現狀如何?連日來,重慶晨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現實很殘酷
重慶一年有近20家KTV關門或轉讓
一周前,32歲的李凡和朋友吃完飯打算去KTV唱歌。「你猜怎麼樣?連去兩家,都沒唱上。」李凡說,他們的第一站是江北的透明時空,被告知已經停業,再打算預訂解放碑歐派KTV時,朋友中有人悻悻地說了句,「早關門了。」
跟李凡有相同經歷的人不少。1981年出生的蒲偉畢業於音樂學院,工作之餘最大的娛樂就是去KTV練歌。在他的印象中,最近兩三年關門的KTV確實不少,裡面不乏老牌的大型KTV,除少數幾家早已坐穩市場和新進入重慶的高端品牌KTV外,多數KTV的包房上座率並不理想。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業內人士的證實。連日來,晨報記者走訪了多家曾在業內有一定名氣,但已停業的KTV,門店位置多已轉向經營。
位於江北洋河路上的透明時空KTV,因為44間包房風格各異,佔地1800平方米,曾是不少年輕人聚會的場所。現在,這裡正在經營的是一家會所。「剛開業時勁很足,裡面裝修得像皇宮,但後來生意並不理想。」附近商戶介紹。
在渝中區日月光購物中心,3樓曾是一家投資上千萬的KTV。前日下午,晨報記者再次來到這家KTV時,雖門頭還在,但大門已鎖。據業內人士介紹,這家KTV曾停業裝修過一段時間,重新開業後生意仍不理想,去年底徹底停業。
據業內不完全統計,最近幾年,KTV行業關門或轉讓的情況時有發生。去年,重慶有近20家店關門或轉讓。
近期,關於另一家老牌KTV要退出市場的消息在業內不脛而走,令不少KTV門店負責人感嘆,「KTV行業的春天,什麼時候可以回歸。」
昨晚,日月光樓上的歐派KTV大門緊鎖,處於停業狀態。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 攝
曾經很輝煌
100%的上座率,一年增加四五十家
業內留戀的「春天」,是2000年前後。當年,KTV在重慶興起,掀起大眾娛樂的新時尚,承載了不少70、80後的生活記憶。
李一峰在重慶KTV行業從業多年,見證了KTV行業最鼎盛的時期。「大約在1987年,卡拉OK從國外引入臺灣,在那裡被創新演變成了KTV。1998年,錢櫃進入上海,成為公認的大陸第一家KTV。」李一峰說,錢櫃在上海火了後,重慶市場反應很快,1999年,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KTV開業,地址就在娛樂中心——得意世界。
這家KTV的名字,很多人至今仍記得:銀河璇宮。「剛裝修完時,簡直就是金碧輝煌,地面、牆上全是進口大理石,包房很大,也很氣派。當然了,消費也不低。」李一峰迴憶,銀河璇宮改變了很多人的娛樂習慣。當年,電腦選歌是個新鮮事物,一改翻歌本寫點歌單的卡拉OK歷史,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和有消費實力的中年人。去銀河璇宮唱KTV是件很有面子的事。
100%的上座率,有時到了深夜還要翻臺。遇上逢年過節,李一峰還常會接到朋友的電話,託他幫忙預留個包房,「我們在裡面上班,經常能碰到港臺明星來耍。」
2002年起,量販式的KTV開始陸續進入重慶市場。「他們把KTV的包房變成大小不一的形式,接受不同消費習慣的人。」李一峰說,1999年到2004年,是重慶KTV行業迅速擴張的幾年,處於鼎盛期,「KTV門店像潮水一樣湧入市場,最多時一年增加了四五十家。」
在此期間,錢櫃也進駐重慶,後來它也成為最早退出重慶市場的知名KTV門店。
壓力有多大
成本居高不下,大多數上座率不理想
「當年,KTV吧員的感覺是,有切不完的果盤,接待不完的客人,生意好得不得了。」董如君是歡樂迪解放碑王府井門店的副經理,他回憶,2009年,量販式KTV的利潤還不錯,每個包房的單筆消費維持在600元以上,上座率達到85%左右。
變化出現在2009年。比較一致的說法是,電影市場、主題酒吧的興起,人們的娛樂方式多樣化,多種因素陸續作用於KTV行業,令從業者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2010年,多個大型團購網站在重慶建站,KTV行業打起價格戰。
董如君的感受是,有了團購和網際網路,可以網上比價,誰更便宜,消費者一目了然,消費者們也越來越理性。
「過去,KTV是高檔消費,現在?價格低得讓我們甩腦殼。」解放碑一家高端KTV門店的負責人說,對於高投入的高端店,是經不起打價格戰的。也就是這個原因,2010年後,行業發生了劇變:走向微利市場。
2013年初,盛極一時的銀河璇宮宣布停業。
多位KTV業內人士表示,行業風光不及當年,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KTV在盈虧平衡線上徘徊,日常上座率在40%—60%浮動。賺錢的KTV也有,但是是少數。
當然,也有市場定位不準的因素。李一峰先後供職過三家KTV,其中兩家停業,一家轉向經營。他說,它們先後停業的原因幾乎一致。
KTV店鋪佔地面積較大,又常駐紮在商圈附近,租金高,近年來,用工成本上漲,導致利潤下降。娛樂業態多樣化,也對KTV客戶分流嚴重。此外,政府對三公消費的嚴格控制,對高端KTV影響明顯。
網際網路對KTV受眾的分流也很明顯,唱吧等唱歌軟體也改變著傳統KTV市場的格局。數據顯示,唱吧2012年5月正式發布,3天便登上App Store免費金榜top10,目前用戶量達1.7億。
出路在何方
拼服務搶90後市場,KTV正悄然轉型
記者走訪了市內多家KTV的下午時段,發現顧客多以60後的退休群體為主,每個包房的費用在30元左右,有KTV甚至開價10元歡唱一下午。
董如君說,冷門時段低價攬客,已是行業內通用的一種方式,算上空調、人工等費用,基本上是筆虧本的生意,「這樣做,一是賺人氣,二是賺口碑和回頭率,各KTV門店都在努力探尋出路。」
KTV門店的出路,還包括主題式裝修的分流和打美食牌。2011年,臺北一家大型KTV入駐重慶,將廚房餐飲的概念引入KTV,「過去來消費的,大多是去超市買點飲料、果盤,但是現在來KTV唱歌,可以完成的消費越來越多。重慶人最愛吃的燒烤、麻辣小吃、糕點,來開生日派對的,甚至可以現場給你做生日蛋糕。」重慶歡樂迪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培訓部經理胡偉表示,「打價格戰,最終只能兩敗俱傷,目前,越來越多的KTV門店意識到,要存活下去,必須轉型,在拼服務方面下功夫。」
80後的消費者被分流後,如今,90後成為KTV行業爭搶的主要消費群體。「相對過去,來KTV玩,很多人一擲千金,要的就是花錢的快感。但現在不一樣了,人們的消費越來越理性,90後更懂得運用網絡獲取更實惠的服務。」胡偉說,KTV行業的競爭,最終將會是服務和細節的比拼,新生代的消費群體,更在乎消費時的感受。
「儘管現在整個行業的壓力比較大,但經過10多年的培育,重慶有很大一部分喜愛唱歌的消費群體。」渝中區娛樂協會會長胡小毅表示,不可否認,KTV行業受到人們娛樂方式多元化等因素衝擊,風頭早已不如當年,但重慶的KTV行業仍有市場。
胡小毅說,整個行業的經營者們也常聚在一起討論出路,除了針對市場做創新轉型,高端和大眾消費群體的分流、拼服務外,大家一致認為價格戰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曾有不少業內人士提出,給每個包間設置最低消費,60元是公認的一個底價,但想把它在市場上變為現實,道路艱難。」
較場口得意世界,仍有KTV在掛牌營業,也有些KTV門店換招牌了。
消費者說
年輕一代耍事更多了 KTV已不是娛樂的首選
70後馮坤說,前些年,吃完飯去KTV吼兩嗓子是不少人的首選。「第一次在電腦上點歌,我覺得很時髦,接待外地朋友,吃完飯後幹啥?絕對是去KTV唱歌,氛圍好,有檔次。」當年,完勝卡拉OK廳的裝修和音響效果,令KTV風靡一時。
以前,做婚慶策劃的80後冉偉,每兩周都會去一次KTV,唱得滿頭大汗才罷休。不過現在,他忘了從啥時候開始就很少去了,健身房和電影院佔了他不少的休閒娛樂時間。他說,除非是同學聚會或朋友生日,否則一年也難去一次KTV。
重慶師範大學外的量販式KTV,曾是85後李傑大學時常光顧的地方,工作後,她很少出入KTV,不過朋友聚會時,KTV還是她的首選。去年,李傑到解放碑上班,去KTV的頻率增多,原因是多家KTV搞的促銷誘人,15元左右就能吃到套餐,不僅便宜,環境也不錯,「吃完飯,我們可以免費唱歌,如果休息,還有定時叫醒服務。」
90後李雪不時也會去KTV唱歌。她說,朋友大多有固定去的場所,她們最看重的兩個元素,是主題式的裝修風格和音響效果。但平時,她更願意去玩玩密室遊戲,或自娛自樂玩「唱吧」,在朋友圈分享一下歌聲。來源:重慶晨報
如果你對這篇文章內容感興趣,可以加小編個人微信號buxiangquxiang003交流,也歡迎您加入到我們的微信群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