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券商中國
美國對中國部分企業的最新限制在資本市場逐步落地。
據外媒報導,美國時間12月9日,標普道瓊指數公布了一份中國公司的清單,在美國11月12日禁止美國交易某些中國證券的行政命令發布後,這些公司的股票或者債券將被從相關指數剔除。
根據標普道瓊指數的公告,涉及到的股票將在12月21日開盤前移除,而債券則要求於2021年1月1日開盤前生效。
這次移出權益指數的中國公司包括中國中車、中國衛星、海康威視、中芯國際等10家公司。
近期,全球主流投資機構紛紛發布年度展望,看好A股幾乎成為共識,摩根史坦利、高盛等機構紛紛發布報告建議高配A股。資金方面,機構預計外資仍然是A股增量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保守預測下,2021年外資增量將達到2000-3000億元。
標普道瓊指數移除一批中國公司
美國時間12月9日,標普道瓊指數公布了一份中國公司的清單,在美國11月12日禁止美國交易某些中國證券的行政命令發布後,這些公司的股票或者債券證不再符合股票和固定收益指數的要求,將被從相關指數剔除。
這次移出權益指數的中國公司具體包括中國中車、中國交建、中國化學、中國核建、中國鐵建、中國衛星、中科曙光、海康威視、中芯國際等10家公司。移除指令將在12月21日開盤前生效。
固定收益指數涉及的公司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三峽集團公司、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芯國際。
名單僅包括行政命令中明確點名的公司,不包括任何關聯企業,標普道瓊指數將進一步關注實體名單的任何更新。
事實上,標普此次的行為並不意外。
美國國防部於12月3日宣布將中芯國際、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國際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等四家中國公司加入所謂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公司名單。至此,美國國防部「黑名單」上的中企達到35家。
今年6月24日,美國國防部將包括華為、海康威視、中國移動等20家中企列為中國軍方「擁有或控制」;8月28日,這份清單中又新增了11家中國企業。
11月12日,美國總統頒布了一項行政命令,以禁止任何美國人士對行政命令中所定義的所謂與中國軍方有聯繫的公司的公開交易證券、該等證券的任何衍生證券、或旨在為該等證券提供投資機會的證券進行任何交易。
中芯國際等公司此前對此進行了回應。
中芯國際在日前的回應中稱,公司被列入中國涉軍企業名單,對公司運營沒有重大影響,並重申,公司是獨立營運的國際性企業,投資人、客戶等利益相關方遍及全球。公司一直堅持合法合規經營,並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其服務和產品從未涉及任何軍事用途,皆用於民用及商用。公司強烈反對美國國防部的決定,此舉反映了美國國防部對本公司業務與技術最終用途的根本誤解。公司會繼續與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保持積極的交流溝通。
外資持續流入A股
雖然受制於行政命令,部分中國企業被移出美國人的投資範圍,但是包括美國機構在內的全球巨頭都普遍看好中國市場。
摩根史坦利此前發布的2021年經濟及大類資產展望報告顯示,其對A股給出繼續「超配」的評級,繼續持樂觀立場,認為估值仍有吸引力。該機構將2021年滬深300、恒生指數、MSCI中國指數的目標位分別調升至5570點、28700點和117點,較當前分別有近13%、10%和11%的上行空間。
摩根史坦利中國股票策略師王瀅認為,盈利將是2021年提振股市的關鍵,因為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2021年信貸增速也料將回到常速,這可能抑制估值擴張。目前傾向於增加對晚周期可選消費服務的配置,而規避早周期主題,例如房地產等,並將公用事業下調到「標配」。同時,該機構將港股提升至「超配」。
王瀅在研報中作出預測,上調其覆蓋的一系列中國股指的2021年底目標點位。具體來看,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滬深300指數2021年底最新目標點位分別被上調至28700點、11400點、5570點。
高盛也持續看好中國,基於中國企業的盈利增長空間、股票估值情況以及人民幣升值預判等多重因素,高盛中國首席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認為,2021年港股和A股的回報預測均在16%左右,建議高配耐用消費品、媒體、醫藥、交通運輸、零售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外資流入A股明顯加速。
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0日,北向資金淨流入達到305.28億元,遠遠高於全年月平均水平。數據上看,近6月,北上資金僅僅流入874.56億元,但是近3月流入的總額就達到了728.15億元。
事實上,北上資金11月的流入就在持續加速。國盛證券統計,11月北上資金流入節奏明顯加快,上旬累計淨流入超300億元,月中經歷階段盤整後,下旬又再度發力,單月北上累計增持達到579.3億元,創下年內單月淨流入新高。配置盤與交易盤在同步流入,國盛證券估算,11月配置盤資金流入規模約254.17億元,而交易盤淨流入規模約334.04億元。
目前來看,12月北上資金的流入總量很可能再創年內新高。
國盛證券分析師張啟堯認為,人民幣升值與全球股市反彈,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同時,全球疫情、美國大選這兩大不確定性的落地是驅動國際資金於近期增配的關鍵。11月以來,先是美國大選落地,疫苗研發也在11月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全球風險偏好的快速修復成為本輪外資大幅流入的核心驅動。
展望2021年,外資有望繼續成為A股的重要增量資金。
張啟堯分析,首先,國際指數難有進一步擴容計劃,但不會改變外資流入趨勢。結合到MSCI歷史擴容經驗以及當前國際局勢,2021年國際指數擴容恐將告一段落,這就意味著A股可能仍然無法獲得被動指數基金的支持,但從國際經驗來看,指數擴容進程與外資流入節奏並不完全吻合,在MSCI擴容間隔期,外資仍會保持單邊持續流入趨勢。
其次,保守估計配置型外資全年繼續保持2000億流入規模。今年以來,雖然交易型資金離場較多,但配置型資金年初以來仍然入場超2000億。從持股規模看,配置盤持股市值佔比基本維持在7成以上,保守估計明年配置盤仍將貢獻2000億左右的增量。
最後,外部環境趨於改善,交易盤有望重回淨流入,預計全年外資增量在2000-3000億。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A股外資持股佔流通市值比例約為4.8%,明顯低於成熟市場,A股外資配置初級階段的現狀與「水向低處流」的趨勢仍然成立。同時,對於2021年而言,中國的抗疫成果帶來的基本面優勢持續,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預期等,都有利於交易型外資的增持,在擺脫疫情困擾與中美極端碰撞後,明年交易盤有望重回淨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