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吳清李正豪杭州報導
寬廣的錢塘江畔,乘著網際網路的東風,踩著數位化的浪潮,崛起了杭州兩個代表性產業,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產業站在了中國網際網路產業的高峰,而以海康威視等為代表的視頻安防監控及物聯網產業則成為中國智能製造的典型。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視是杭州市值排名前二的兩家企業。
連續8年視頻監控安防領域的全球第一,以及年均30%的高增長,讓海康威視常年站在深市A股市值的頭部。2021年伊始,該公司市值更是連續突破5000億元。
2001年年初,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二研究所(以下簡稱「五二所」)幾位研究員半路出家創辦的這家公司,何以在十幾年間迅速成長為行業龍頭?
時間進入2021年,海康威視迎來20歲成人禮。但與此同時,這家明星企業也正在遭遇自成立以來的真正大考:2020年12月21日,美國標普道瓊指數和英國富時羅素指數雙雙除名了海康威視;此前海康威視還曾兩度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如果這些算是外部考驗,海康威視快速下滑的業績增速則進一步削弱其明星公司光環。財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該公司營收僅增長5.48%,其中一季度還出現了負增長。
與之相伴的是,該公司大股東正在「拋售」海康威視,該公司副董事長龔虹嘉此前通過22次連續減持,目前已累計套現約146億元。
如今的海康威視怎麼了? 已是深冬的杭州迎來了一年中最冷的日子,《中國經營報》記者走進位於杭州濱江區物聯網小鎮的海康威視,一探究竟。
天時地利人和
在「平安中國」建設大潮中,海康威視涉足的項目不勝枚舉,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60年國慶大閱兵、G20杭州峰會等。
海康威視的崛起,要追溯到2001年。
現任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副董事長龔虹嘉、董事總經理胡揚忠,被外界稱為「海康創始三劍客」,是海康威視崛起的關鍵人物,尤其胡揚忠作為海康威視的實際掌舵人,帶領著海康威視這艘巨輪駛出錢塘江,一路揚帆遠航。
三人合作創業,還因一段華科大同學情而來。三人均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彼此熟悉和信任。
陳宗年和胡揚忠畢業後就進入五二所,兢兢業業地工作了幾十年,技術過硬;龔虹嘉積累了豐富的民企創投經歷和一定資本,三者組成的黃金搭檔奠定了安防龍頭的基礎。
陳宗年曾感慨,人、業務、平臺才是企業成功的鐵三角。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好的領導班子尤其如此。
當時五二所和海康威視已做好了技術、產品和人才的準備。通過前期的業務探索,五二所擁有了較完整的視頻監控技術體系,但還缺少最重要的編解碼技術。後來,龔虹嘉帶著已掌握的編解碼技術和資本,作為戰略投資人加入了海康威視。
2001年的龔虹嘉,在投資界已小有名氣。當老同學找到他,希望他幫忙時,沒多少人看好海康威視的項目。一則此前幾個人均在科研單位做研究,沒有創業和管理企業的經驗。另外,他們的家人也不支持扔掉事業單位的鐵飯碗,白手起家。
同學間的情誼打動了龔虹嘉。一開始,他抱著「幫幫老同學」的簡單目的,做起了天使投資人,並未曾想過有一天海康威視會走得如此之遠。
2001年11月,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為天使投資人,龔虹嘉向海康威視投資了245萬元,佔股49%。因他長期持有海康威視達十幾年之久,如今投資收益600多億元,獲益高達2萬倍。
即使龔虹嘉已連續22次高位減持,套現約146億元,其手中依然握著公司10.88%的股權,還是公司第二大股東。
人和有了,海康威視還趕上了天時。2001年加入WTO後,中國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和世界地位迅猛提升,各領域催生了大量的監控安防需求;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更是給監控安防市場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視頻安防行業正是因為安全問題發展起來的,全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安全需求越來越高,安全環境則變得複雜,視頻監控安防應運而生並成為前景廣闊的市場,瞄準和聚焦這塊市場,成為海康威視的正確戰略抉擇,也成就了接下來十多年的高速發展。
胡揚忠也說過,「人民群眾對平安生活的嚮往,是海康威視趕上好時代的大背景。」自2003年公安部發起第一批「科技強警」示範城市建設至今,「平安城市」項目已歷經十餘年高速發展。而「平安城市」建設,視頻監控是重要一環。
在「平安中國」建設大潮中,海康威視涉足的項目不勝枚舉,比如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60年國慶大閱兵、G20杭州峰會等。據悉,在國內交通領域,抓拍機有超過50%的產品是海康威視提供的。
多重身份優勢
遊走於國企和上市公司等多重身份之間的海康威視有些特立獨行,也讓其處理各種關係和業務時更加遊刃有餘。
海康威視的監控安防業務快速發展還有一重無法繞開的重要身份——國企。
脫胎於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五二所的海康威視,天然和國有單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五二所的技術積澱和行業關係也成為海康威視早期發展的重要資源。
2008年,海康威視的控股股東海康信息將股權轉讓給五二所,進一步夯實了海康威視的國企身份地位。實際上,陳宗年的另外一重身份正是五二所的所長。
國企身份帶來關係資源,這讓海康威視收穫了更多的政府機關、銀行、國企等的大型客戶。
另一方面,海康威視也保持著較強的獨立性和靈活性,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杭州,一直是民營企業的重要中心,其企業運營多以靈活多變著稱。深交所上市公司的身份,則讓海康威視增加了規範的市場化運作和激勵手段。
遊走於國企和上市公司等多重身份之間的海康威視有些特立獨行,也讓其處理各種關係和業務時更加遊刃有餘。
「更準確地說,我們是國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集中了多種所有制的特點和一些優勢。」海康威視高級副總經理、董秘黃方紅近日告訴本報記者。
海康威視一直為外界津津樂道的一點就是豐厚的股權激勵政策,這也被認為是其快速發展的動力保障。
早在2007年,海康威視董事會通過決議,同意公司股東龔虹嘉將所持公司15%的股權以75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杭州威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所持公司5%的股權以2520.28萬元的價格轉讓給杭州康普投資有限公司。這一系列舉措就是為了激勵企業經營層。
這樣大規模的股權激勵在國企並不常見。這除了體現大股東龔虹嘉的胸懷之外,也讓外界看到了物質激勵和綁定對保持公司管理層穩定和高效的重要意義。此後,海康威視還曾多次採用類似的股權激勵政策。2010年5月28日,海康威視在深交所上市,高額穩定的股權分紅激勵成為海康威視的重要特徵。
2017年2月份,海康威視拿出5.7億元,給2989名員工每人發1.8萬股,每股優惠10元,相當於每人送18萬元。效果也很明顯,在當年安防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海康威視依然實現了30%以上的高速逆勢增長。
記者注意到,自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海康威視延續著「每年現金分紅應不低於當年可分配淨利潤的10%」政策,十年來穩定實施的現金分紅從未中斷。僅2015年至2019年的5年裡,海康威視的現金分紅額分別為28.48億元、36.92億元、46.14億元、56.09億元、45.42億元,累計分紅達213.05億元。
聚灃資本總經理餘愛斌認為,經過短短十幾年,海康威視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行業龍頭,從投資角度而言,這是一家既「幸運」又「能幹」的公司。幸運的是,這家公司進入視頻安防和監控這一個由小變大的行業,契合中國建設「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的進程。同時,這家公司又很「能幹」:從十多億的規模增長到數百億元的規模,市場份額不斷提升。
狂奔中的憂慮
2017年,海康威視研發出了螢石和機器人等產品,開始進入個人家庭領域,及從toB向toC布局。
經過多年高速發展,安防行業其實已經歷多輪重構:前些年的「平安城市」告一段落,智慧城市興起了;行業市場依然火熱,民用市場開始被關注;網際網路的熱潮漸過,物聯網受到各方追捧。
視頻監控則經歷了從數位化到網絡化,再到當前智能化的發展歷程。通俗地說,就是要求視頻監控產品從「看得見」,到「看得清」,再到「看得懂」。傳統安防企業擁抱物聯網,與多個行業的跨界融合成為大勢。
2016年,海康威視開始著力布局新市場,培育新業務。在視頻監控傳統主業之外,啟動實施基於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創新跟投方案,孵化培育智能家居、機器人、汽車電子等新興業務。
「技術產品的開發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海康威視早在10年前,就開始摸索計算機視覺領域智能化技術的發展。」黃方紅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海康威視開啟智能分析技術的研發,2013年開始深度學習的技術布局,2014年正式成立海康威視研究院,專注於感知、智能分析、雲存儲、雲計算及視頻大數據研究。
在採訪過程中,黃方紅也幾次向記者強調,海康威視現在已不是一家傳統的視頻安防監控企業,而是一家以視頻為核心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
2017年,海康威視研發出了螢石和機器人等產品,開始進入個人家庭領域,及從toB向toC布局,最主要的目的可能還是布局人工智慧和搶佔數據。
更深層次的考慮在於,目前海康威視的技術產品和市場份額都已很強,可拓展的空間已有限。未來的戰略重心不是具體的產品,否則會淪為賣產品的企業,而是要掌握更多人工智慧應用技術和大數據,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和行業話語權。
陳宗年對本報記者表示,物聯網一定是下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視頻監控也是物聯網的一部分,未來海康威視將圍繞這一領域去拓展。
如今,在安防主業之外,海康威視逐步發展了以視頻技術為基礎的螢石網絡、海康機器人、海康智慧存儲、海康微影、海康消防等創新業務。不過這也被外界質疑,創新業務是否過於龐雜,導致公司精力分散?
事實上,傳統的視頻監控安防業務一直佔據海康威視營收大頭,創新業務雖然眾多,但在海康威視總營收中的比重依然較小,僅10%左右。轉型成效顯然並未達到內部的預期和外界的期待。
2020年一季報發布時,海康威視宣布,擬將旗下安全防護子公司螢石網絡分拆至深交所上市。螢石業務主要面向toC和小微企業,與原來toB的主營業務具有相對獨立性,表明海康威視繼續做大toC和創新業務的決心。「目前一切在按計劃推進,合適的時機我們會及時公告進展。」黃方紅表示。
內外困境待解
隨著行業需求放緩、市場競爭加劇,海康威視未來還將面臨持續性的重壓。
在這些年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海康威視面臨的是逐漸趨於飽和的行業現狀,傳統安防市場的天花板已經隱現。
雖然海康威視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和被一些指數除名,被外界分析認為,會給其供應鏈尤其是高端晶片等環節帶來較大壓力,也會讓其海外資金的投資受限,但更多的可能還是短期壓力。
目前,海康威視晶片供應鏈中最核心的IPC處理器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儲存器晶片主要來自日韓;模擬晶片國產替代速度在加速;AI晶片領域,也有海思等可以部分替代。
隨著行業需求放緩、市場競爭加劇,海康威視未來還將面臨持續性的重壓。
Wind數據顯示,2017年~2019年,海康威視營收分別為419.05億元、498.37億元和576.58億元,同比增長31.22%、18.93%和15.69%;歸母淨利潤分別為94.11億元、113.53億元和124.15億元,同比增長26.77%、20.64%和9.36%。
而到了2020年前三季度營收僅同比增長5.48%,一季度更是罕見出現了營收和淨利潤的雙降,與2017年以前30%以上的年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安防市場增長很快,但卻是一個『小』市場。一方面市場容量並沒有那麼大,不然,千億元(銷售額)級別的公司早就出現了。6000多億美元的手機市場是真的很大,才能有蘋果、三星等大公司出現。」胡揚忠表示。
安防市場的「小」體現在市場的碎片化,用戶不集中,應用很分散,產品也很分散,客戶的定製化很多,建立一個從滿足客戶碎片化需求的開發響應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設,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
因此海康威視把安防業務形容為賺辛苦錢的行業。「海康威視有成千上萬種的產品,針對不同應用場景迭代開發出來的。只能一個個解決各種小場景的問題,幹很辛苦的活,一個產品通吃玩不下去。」黃方紅表示。
而行業增速還在放緩。據中國安防協會披露的數據,2019年我國安防行業的收入規模為7562億元,較2018年增長9.6%,遠低於2008~2017這十年間17%的複合增長率。
在行業增速逐漸放緩的同時,近些年安防產業的政策紅利也在縮減。前幾年我國「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熱潮正逐漸回歸理性,高企的地方債務,也讓前些年地方政府通過PPP模式推進平安城市建設的步伐在放慢。
在此背景之下,海康威視核心客戶群體——政府類大客戶群體在減少,企業客戶訂單增加。但企業型客戶競爭更加激烈,需要花費更多的營銷成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新興技術企業開始把安防行業當作切入口,AI四小龍、華為、BAT都紛紛涉足。
在安防領域,商湯科技打造了「天眼」系統SenseFace人臉布控系統,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等也做起了公安領域的人臉識別。
BAT等網際網路大廠,有AI技術、雲計算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優勢,具備發展城市大腦的能力。比如阿里巴巴投資物聯網公司優點科技和千方科技,值得注意的是,千方科技還收購了安防行業老三宇視科技;百度從2013年開始便針對特定場景發布了智能攝像頭硬體等產品,開始發力物聯網。
但BAT的重心和大蛋糕還在更宏觀的智慧城市,安防更多只是一個入口。
相較而言,華為對安防領域可謂覬覦已久且勢在必得,除了著力布局的安防晶片,早在2012年就推出了自己的視頻監控解決方案,並成立智能安防產品線。2019年更是大舉進軍安防行業,推出了智能安防品牌華為HoloSens。2019年華為安防領域軟體定義攝像機的產品數從年初的二十多款發展為近300款,安防業務營收增長達600%。
華為高管表示:「過去華為做了八年安防,都是小打小鬧,華為的HoloSens商城,將影響未來安防十年的發展。」
強勁競爭對手的不斷入局,無疑會讓本已增長放緩的安防市場競爭更趨激烈。
不過,海康威視至少在對外發言中並未表現出太多的擔心。「AI公司強在算法技術,但離產品落地和商業落地有很遠的距離;BAT更多偏重軟體和平臺,硬體少有涉及。」黃方紅向記者強調,安防行業是要長期行業、市場和產品技術積澱的行業,而且掙的是各種小場景的辛苦錢,市場規模起不來就不划算,也很難支撐長久。
安防市場偏小,難以承載千億航母,物聯網又太大,什麼都能往裡套;傳統安防業務市場掙的是辛苦錢,卻依然是營收支柱;創新業務很龐雜也有想像空間,但競爭態勢正在白熱化。這就是目前擺在海康威視面前的現實。向左還是向右,正在考驗著進入弱冠之年的海康威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