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莉
圖/主辦方提供
隨著在線教育的普及和推廣,青少年使用網絡的頻率倍增,如何防止網絡成癮?如何提升孩子的網絡素養,讓網絡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長?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在12月26日北京舉辦的「青少年網絡素養與教育創新論壇」上表示:「這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企業等多方共同努力、緊密聯動。」
該論壇由中國日報社指導,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新教育研究院和騰訊公司主辦,邀請十餘位資深教育專家進行深入研討,並共同發出《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倡議》(以下簡稱《倡議》),助力青少年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
《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倡議》發布
推動網絡素養教育進入基礎教育體系
據社科院今年9月發布的《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20)》顯示,我國未成年人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達99.2%。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青少年「數字原住民」的特徵愈發明顯。
對於這一代生於網絡、長於網絡的青少年來說,當網際網路已經像空氣和水一樣滲透在他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時候,如何幫助孩子們鑑別內容的優劣,更好地管理時間,規避風險,成為家庭、學校、網際網路企業及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倡議》提出:各方要重視網絡素養的家庭教育,提高家長參與網絡素養教育的積極性;強化教育系統的主陣地作用,推動網絡素養教育進入基礎教育體系;相關行業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承擔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網絡空間和健康網絡內容的社會責任;全社會應合力縮小數字鴻溝,以網絡素養教育帶動教育扶貧,縮小教育資源差距。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提升網絡素養
朱永新表示,疫情推動在線教育發展,但傳統的教育形態並沒有大的變革。疫情期間,教師、家長和孩子網絡素養匱乏的現象暴露出來:在缺乏充分培訓和磨合的情況下,教師對新技術學習和掌握水平的差異,影響教學質量;因為上網、使用手機引發的家庭矛盾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進行主題發言
在他看來,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提升網絡素養。「對於孩子的網絡使用問題,現在家長基本有兩種管理方式,一種是看到孩子用手機和iPad就沒收,採取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另一種就是放任不管。」朱永新表示,這兩者都不可取。
他提倡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網絡使用規則,例如協商訂立「公約」,每天約定使用手機的時長,幫助孩子養成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父母親帶著孩子一起進行網絡學習。同時,父母也要做好表率。「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在阻止孩子使用網絡的同時,自己卻在手機上耗費大量時間,甚至影響到每天對孩子的陪伴。這都需要以良好的家庭規則為基礎。」
親子關係能有效降低孩子網絡成癮程度
2020年,騰訊成長守護平臺發起一個「非標準化的用戶研究」,對15萬「00後」用戶進行調研。結果顯示,89%的受訪「00後」網友表示自己偶爾或一直處於孤獨中,當遇到問題時,他們總傾向於自己解決,不太依賴他人,而他們的苦惱也來源於不被家長理解。為此,平臺攜手鄧亞萍發起「家庭溝通計劃」,鼓勵家長與孩子敞開心扉,有效溝通。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表示,通過大數據調研,發現親子關係每增加10%,孩子的校園歸屬感可以增加約8%,網絡成癮問題可以降低約7%。
「親子關係能夠有效降低孩子們的網絡成癮程度。」邊玉芳說,網絡是未來學習和生活必要的工具,網絡素養是未來孩子們最重要的素養之一。她希望家庭、學校、企業、媒體能夠一起引導孩子們正確認知和使用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