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百萬個求助電話背後的焦慮 網絡時代家庭迴避不了的難題

2020-11-22 中華網廣東站

  原標題:一年百萬個求助電話背後的焦慮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企業與家庭間如何互幫互助,一起守望孩子的健康成長?記者走訪多地,探究青少年網絡沉迷背後的那些事。

  百萬求助電話背後的焦慮

  「孩子在我不知情的情況下,給遊戲充了錢。」「我是他爺爺,他父母不在身邊,我管不了他呀。」「孩子上網課需要手機,我不知道他拿手機玩遊戲。」……

  走進騰訊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臺辦公區,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與客服人員的應答聲相互交織,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家長解決未成年人過度玩遊戲和不理性消費問題。據介紹,現場的工作人員平均每天接打2000多個電話。僅在2019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求助電話就達一百餘萬個。

  近年來,多項防沉迷措施落地,對遊戲時長和充值上限進行了限制。但在孩子們與防沉迷系統「鬥智鬥勇」的過程中,他們發掘了「冒用家長帳號玩遊戲」的「新方法」。

  「因為孩子上網課,我就把我的手機借給他用了」「跟我說學校需要填表,要刷一下臉」「我就是馬虎一下,他騙我刷臉把密碼給改了」……據客服人員介紹,疫情期間,一些孩子以「在線學習」為由,輕易地獲取家長的手機和帳號信息,偷著玩遊戲的時間也「順理成章」地增長。

  「我也不知道怎麼管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你們趕緊給我退錢」,在電話裡,家長們因孩子沉迷遊戲的種種行為傷透腦筋,甚至有的家長還對孩子使用了責罵或暴力手段,一些家庭鬧劇也因此發生。

  網絡時代家庭迴避不了的難題

  「我都不知道他怎麼弄的,等銀行通知我卡裡沒錢交車貸和房貸了,我才知道孩子用我的卡花錢玩遊戲了。」一位家長無奈地說。

  「相較於『00後』這樣的『網絡原住民』,現在的成年人更像是『網絡時代的移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看來,儘管目前很多成年人能熟練使用網際網路和電子設備,但仍與孩子們的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這也就造成了兩代人對遊戲的認知和認可程度存在較大差異。

  在一則呼入的電話裡,一位孩子哭喊著說道:「我充了200塊錢玩遊戲,能不能退?」孩子話音未落,孩子父親在一旁呵道:「快點講!跟他們說清楚!」在一片哭喊、責罵聲中,客服人員既要安撫孩子,還需跟家長解釋,只要是資料核實通過,符合相關規定,一定退款。

  專家表示,隨著網際網路的高度普及,青少年們接觸電子設備的機會和時長逐漸增加,再加上同學介紹、網絡推送甚至家長示範等各種誘因,遊戲已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迴避的一個話題。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還不成熟,很容易沉迷於遊戲。如果未能輔以正確的引導,這將成為孩子教育中的大難題。」孫宏豔說。

  遊戲「降磁」還應多方合力

  憤怒、悲傷、無助……在一通通撥給「未成年人家長服務平臺」的電話中,家長們表達著對於遊戲的不滿與怨恨。在他們看來,遊戲如同一塊強力磁鐵,牢牢把孩子吸住,如何給遊戲「降磁」已成為社會關切之問。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公室兒童保護官蘇文穎在第十五屆聯合國網際網路治理論壇上表示,「玩」是孩子探索和認知世界的方式之一,網路遊戲不乏風險和挑戰,但在網絡治理中,應該重點關注如何趨利避害,讓健康適度的遊戲伴隨未成年人的成長。

  今年10月17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專門增設「網絡保護」一章。除了對企業義務作出規定外,還加入了家庭和學校責任。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寧寧介紹:「這是一種正向示範,它將呼籲家庭與學校提升網際網路素養,增強教育監管意識。」

  「沉迷遊戲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問題的外化。人際關係差、學習壓力大、家庭溝通少等問題都可能導致孩子對遊戲的沉迷。」孫宏豔說。

  為此,專家們建議,家庭和學校應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確立良好的親子和師生關係;其次,家長與教師還應提高網絡素養,在遊戲問題上與孩子進行有效對話,引導孩子形成正確認識。

  同時,考慮到網際網路企業在應對未成年人遊戲沉迷時具有技術和認知水平的優勢,苑寧寧建議,網際網路企業應比家長和學校更往前一步,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拿出實際舉措。

  專家建議,針對防沉迷措施,遊戲行業應建立統一的行業和技術標準,嚴格落實好相關部門對未成年人遊戲行為的規定,為他們築牢保護牆。

  在記者即將結束採訪之際,客服撥通了一位母親的電話。據當事人介紹,她的孩子在家人反覆溝通與開導後不再一心撲在遊戲上,之前「針鋒相對」的家庭也已經開始「融冰」。

  「孩子現在好多了,我們也希望繼續和他好好溝通,一起邁過這道『難關』。」這位母親說。

  責任編輯:韋玉春

點擊查看全文(剩餘0%)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困局:一年百萬個求助電話背後的焦慮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一年百萬個求助電話背後的焦慮新華社北京11月21日電(記者烏夢達、田晨旭、馬曉冬)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的問題一直受到廣泛關注。企業與家庭間如何互幫互助,一起守望孩子的健康成長?記者走訪多地,探究青少年網絡沉迷背後的那些事。
  • 焦慮依戀型人格如何和迴避依戀型人格在一起?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和行為,那麼你有可能是一個焦慮型的人:        極度渴望親密和陪伴,要求與愛人隨時保持聯繫,每天報備行蹤會以不回簡訊電話、故意引對方嫉妒或是威脅要分手來獲得對方的關注        一旦對方違反自己對Ta的期望,或是感到對方對自己關注不足時,就會感到憤怒和焦慮        會為了維持聯繫而放棄自身需要,討好伴侶        害怕被拋棄,獨自一人時會覺得不自在,受到一點冷落,都會覺得被拋棄了 就像是創傷的強迫性重複一樣,焦慮型的個體很容易會被迴避型的人所吸引。
  • 空巢,中國家庭最大的焦慮
    但正是這種年歲所給予的優越感,使我們都忘記了單純稚嫩的孩子還不足以獨自處理好問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既躁動不安又極度的脆弱敏感,有時候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對他們來講就是毀天滅地的災難。對孩子加強心理上的陪伴和引導溝通,避免精神空巢,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福氣。
  • 小夥做經紀人 一年籤70個網絡主播年入百萬
    晏升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他畢業後留校後做學校宣傳工作,現在他是數十位草根音樂愛好者的經紀人,一年收入近百萬。上月,工作室入帳近50萬,旗下一個主播一個月的收入就有10餘萬。「網絡主播的市場很大,管理也日趨完善」。
  • 走近焦慮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
    案例李某,30歲,家庭主婦。自從2年前父親意外去世,患者開始擔心親人得重病或者出意外,尤其擔心獨居的母親,每天都要打幾個電話過去,遇上母親沒接到電話就格外緊張,不停聯想到各種糟糕的情景,什麼都不能做,直到再聯繫上母親才能鬆口氣。
  • 失業焦慮、家庭矛盾、社交恐懼……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問題影響
    失業無收入, 房貸、車貸、信用卡壓得喘不過氣, 居家防疫摩擦增多, 家庭氣氛壓抑緊張, 長期不出門, 忘記摘下口罩該如何社交。
  • 全國4000多心理諮詢師在線:請來電 求助是強者的表現
    吳敏正是這樣一名心理戰士,數日來,她已經對近50個來訪者進行了心理輔導,而與吳敏一樣,2月24日正式對外發布的教育部華中師範大學心理援助熱線平臺上,目前已匯聚了來自全國 1200 多家高校和相關機構、4000多位心理諮詢師志願者,他們利用現代網絡通訊技術,打破物理阻隔,直抵求助者內心,打開一個個心結,消除籠罩在人們心中的病毒。
  • 騰訊推免費網絡電話應用 Laidian.com百萬成交
    站長之家2015年5月11日訊:近日,騰訊公司推出一款名為「來電」的網絡電話應用,這是繼「微信電話本」之後,騰訊公司的第二款免費網絡電話應用,而來電的中文雙拼域名Laidian.com也因此受到熱捧,已於今日完成交易
  • 陸毅輔導女兒作業遇難題,在線求助網友,網友:我們也看不懂
    而給孩子輔導作業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隨著孩子逐漸升入更高的年級,作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所以父母也容易感到苦惱和焦慮。陸毅輔導女兒作業時遇難題陸毅和鮑蕾的女兒貝兒今年正讀小學六年級,而她也即將面臨"小升初"的階段,所以陸毅一有時間就會輔導女兒做作業。陸毅在社交平臺上發布自己輔導女兒寫作業的照片,並配文表示:我小學數學可都是100分的。
  • 那些疫情中打來的心理求助電話:有人兩天斷食失眠,有人一直在哭泣
    近半個小時的心理疏導效果很明顯,「對方心情平復了許多。」馮新榮提及,該條熱線由成都市成華區第七人民醫院在2013年籌建區心理諮詢中心時對外開通,主要用於市民的危機幹預求助和轉介、心理調節等。雖是成都的熱線,但疫情期間,他們接到了來自全國13個省區打進來的電話,其中還有英國、俄羅斯的華人進行熱線求助。
  • 面對焦慮,30個中國精英家庭的教育探索
    「我們關注的不是家庭與孩子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答案,而是希望他能夠有一定的覺知,並願意和探月共同去探索和發現。」這一點多少從探月學院2018年8月開學那天就透露出來。探月學院督學錢志龍在手記裡寫道:「它(探月學院的開學典禮)不叫開學典禮,而叫『開始典禮』,不是學校要開始了,而是『你』要開始了。」你即時間,時間即你定義自我的軌跡隱藏在每個學生的時間表裡。
  • 收入微薄的焦慮,年入百萬的也焦慮?
    從打工人到乾飯人;從趙薇導演的《魔鏡》到爆文《我們夫妻年入百萬,資產千萬,卻有很深的挫敗感》……《魔鏡》,講述一位因容貌不符世俗標準而焦慮的女孩爆文,講述新中產為孩子上重點學校的「折騰」經歷爆文內,某家長為剛一年級的孩子安排課後培訓
  • 5000個來自疫區的電話:心裡的傷,仍在潛伏期
    有生病的兒子焦急求助:「我媽不當回事,還吃我的剩飯,你快幫我勸勸。」有剛復工的焦慮員工:「為什麼同事不把口罩戴得標準些?」有老伴病重的丈夫來電:「所有的電話都打不通,還好有你們在……」人們的心理狀態隨時間發生著變化,從最開始擔憂自己是否被感染了病毒,到由於隔離,家庭矛盾激化,再到復工引發的彼此不信任感。
  • 心理落差、情緒失控、死亡焦慮,生病後的三大難題如何應對?
    以前的日子多豐富多彩啊,如今天天往返於醫院和家裡,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無時無刻對於檢查結果的焦慮,心裡難免非常急躁,想要趕快把病治好,趕快回歸正常的生活。特別是遠途異地就醫的病友,身處異鄉,離家千裡之外,各種不適應,各種想家,就更想快點結束治病的過程。但這樣的焦躁是不利於身體康復的。不妨把治病當成在新的城市度過的一段新生活。
  • 妻子剛去世,丈夫就被電話討債 招行洩密家庭信息?
    原標題:妻子剛去世,丈夫就被「催收公司」電話討債!是銀行洩密家庭信息,還是騙子橫行?11月15日,車評人袁啟聰通過微博爆料:兩周前他接到一個私人手機號碼來電,來電者自稱是招商銀行的,要求他替剛去世的妻子償還信用卡欠款。他表示,妻子生前並沒有向他提及過此事。
  • 網絡暴力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四個原因:道德評判、比較、迴避責任和...
    那麼,網絡中的語言暴力是如何發生的呢? 《非暴力溝通》的作者盧森堡博士認為,引發語言暴力主要有四個原因。 原因一:道德評判 盧森堡博士指出,道德評判就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
  • 迴避型依戀者的自救方式
    >雖然迴避型人格的形成並不能完全歸咎於原生家庭的漠視,其中還有基因和先天因素,但原生家庭的影響,直接且深刻,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本質。很多迴避型的人都喜歡幻想理想伴侶和最契合的相處模式,因此總是喜歡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下個說不定會更好呢,企圖通過「等」的方式來佛系處理問題。
  • 個人大病求助不同於網際網路募捐 不誠信求助或擔刑責
    但由於相關的法律規範尚處於空白,網絡平臺、發起人、籌款人、捐贈人的權利義務、責任承擔均無明確規定,求助人信息披露範圍不清、標準不明、責任不實,籌集款項的流向和使用也不公開、不透明、不規範。一方面,網絡個人求助給陷入困境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求助途徑;另一方面,「羅一笑你站住」、德雲社演員「百萬眾籌」等爭議事件頻發。毀譽參半,這是網絡個人大病求助目前面臨的現狀。
  • 系統脫敏法——克服恐懼和焦慮
    在對方恐懼、焦慮情況並不嚴重不構成心理問題的情況下,你帶著他們去看心理醫生,他們總是會有些不太情願甚至覺得你小題大做,那麼你怎麼辦呢?別著急,系統脫敏法來幫您。「系統脫敏法是心理諮詢中用於治療求助者對特定事件、人、物體或泛化對象的恐懼和焦慮的經典技法。」其核心理念就是讓求助者用放鬆取代焦慮和恐懼。
  • 焦慮型如何挽回迴避型愛人
    2、「情感互動」少,「情緒起伏」多宸哥認為與一個迴避型依戀的人談戀愛,大概是最不像戀愛的戀愛了。打個比方有人會有這樣的困惑:「當看見伴侶難過時,我不知道如何應對」。是的,就是這樣,這就是迴避型依戀人群的常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