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李茜 精神衛生686
在中國,焦慮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高達7.57%,是各類精神障礙中最高的。但現實中焦慮障礙的識別率和治療率並不理想,很多患者飽受數年痛苦後才走進精神科診室。因此我們有必要提高對焦慮障礙的認識。如果您看過本公眾號題為 「焦慮障礙,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用連結的形式)的科普文章,那您已對焦慮障礙有了初步認識。
今天,我們再來詳細介紹一下焦慮障礙中兩個代表性的疾病: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
焦慮和恐懼是很常見的情緒。
焦慮是對未來威脅的預期性反應,可以表現為緊張、擔心、著急等。如想到幾天後的考試非常緊張,聽說小區發現了新冠肺炎病例十分擔憂。
而恐懼是對迫在眉睫的威脅產生的反應,是一種更劇烈的焦慮。如被迎面而來的大卡車嚇到而大喊。
適度的焦慮和恐懼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激發人們內在的動力去做更好的準備以改善處境或躲避危險。比如對新冠肺炎病毒的擔憂會讓我們加強防護、減少不必要的出行,對車禍的恐懼讓我們更好地遵守交通規則。
但如果過度焦慮或恐懼,與相應的壓力或威脅不成比例甚至脫離相應的處境,成為持久的情緒狀態,那麼就成病理性的了,比如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下面我們重點說說它們的臨床表現。
廣泛性焦慮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也稱「慢性焦慮」,核心特徵是顯著/過度的焦慮,並且是泛化且持久的。
顯著
指焦慮往往脫離相應的情景,或者程度上明顯與相應的壓力、威脅不成比例,是一種不必要的、過度的焦慮。比如一位媽媽看到孩子磕破一點皮,就開始擔心孩子會患破傷風而危及生命,憂慮不已。
泛化
指焦慮往往不限於某種特定的情景,通常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身體健康、安全、財務狀況、工作等最為常見,可以是生活中非常小的事,而有時患者的焦慮甚至沒有明確的焦慮對象或者缺乏相應的外部環境(即「自由浮動」)。
持久
意味著焦慮是慢性、長期存在的。患者會伴隨有身體上的反應,比如坐立不安、顫抖、頭疼、心慌、出汗、口乾、胃腸道反應等,因此現實中相當一部分患者因為軀體症狀最先到綜合醫院就診而非精神科,而且往往經過全面檢查也未發現可解釋身體不適的明確病因。
案例
李某,30歲,家庭主婦。
自從2年前父親意外去世,患者開始擔心親人得重病或者出意外,尤其擔心獨居的母親,每天都要打幾個電話過去,遇上母親沒接到電話就格外緊張,不停聯想到各種糟糕的情景,什麼都不能做,直到再聯繫上母親才能鬆口氣。
平日裡大事小情都讓患者擔憂,孩子在外玩擔心遇到意外,丈夫回家晚點就擔心出事了,去超市排隊結帳時莫名緊張甚至手抖,自己也苦惱「真不知道結個帳有啥緊張的!」即便沒事在家呆著,也總是心煩意亂、坐立不安。
患者不能靜心做事,衣服疊了一會兒就開始心急,亂糟糟一把扔進衣櫃;對家人也沒耐心,衝2歲孩子都發脾氣,事後又極度後悔。後來因為反覆一陣陣的心慌多次去醫院檢查心臟,但也未發現異常。患者日常愛出汗,著急的時候更是大汗淋漓,長期頭疼、肩背痛,經常失眠,一到晚上就發愁睡覺的事,但越愁越睡不著。
這是比較常見的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李某的各種擔心、出汗、頭疼、失眠等都是該病常見的表現。
驚恐障礙
驚恐障礙,也稱「急性焦慮」,是一種急性的嚴重焦慮(驚恐)的反覆發作,患者往往體驗到突然出現的高度恐懼(往往在幾分鐘內達到頂峰),可伴有心悸、呼吸困難、大汗、頭昏、全身發麻等身體症狀(自主/植物神經症狀),繼發出現瀕死感或死亡恐懼,或者感到自己就要失控、害怕發瘋。有的患者會感覺這個世界突然變得不真實了,或者自己變得不真實。
一次發作一般持續數分鐘,也可能更久,發作後的疲乏感可能會持續1-2天。
因為發作時劇烈的軀體不適,多數患者會誤認患有軀體疾病而打急救電話求助。然而經過檢查往往得到「沒有軀體疾病」的結論。一般患者的發作缺乏明確的觸發因素,發作不局限於特定的情景,但個別患者也可能會有一定的觸發情境。
患者往往對再次發作感到擔憂,並且可能會迴避一些場合,比如既往有過驚恐發作的場合,一些無法及時獲得醫療救助的場合,或者為了避免獨處而變得依賴他人。
案例
王某,23歲,大學生。
某次在商場等待就餐時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心跳變快,很快就感覺「完全喘不上氣了」「就要死了」「想大喊又喊不出來」,極為驚恐,臉色蒼白,一身大汗。友人打了120,送至附近醫院急診。候診中,患者不適、恐懼慢慢褪去,但感到身體非常疲憊。急診檢查心電圖、心肌酶等均未發現異常。
之後兩周又在課堂及宿舍中各發作一次,表現類似,但患者發作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發作間期沒有不適,但總擔心再次發作,因擔心發作時得不到救治而不敢獨處。
王某驚恐障礙的表現非常典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認識這個疾病。
通過今天的介紹,相信您對廣泛性焦慮障礙和驚恐障礙有了更多的認識。但請記住焦慮障礙並不可怕,即使患病,也可以通過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等方法積極應對。如果您或親友出現了上述類似的表現,經過自己積極調整仍無法緩解,請一定及時到精神心理門診尋求專業幫助!
相關連結:註: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刪歉。
作者:李茜
單位: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