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bowitz(1985)提出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在一種或者多種與陌生人接觸或有他人對自己進行評價的社交情境中表現出持續的害怕。社交焦慮會對個體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它與個體的抑鬱症狀和反社會行為等存在聯繫。嚴重的SAD患者可能表現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果把SAD患者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患者有可能誘發強烈的焦慮、驚恐發作、歇斯底裡。SAD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但人們對SAD重視不足,僅25%得到治療。
一、 臨床特徵
過分害怕別人的凝視,當患者處在社交或公共場合的環境中就出現緊張、焦慮,嚴重時可出現驚恐發作,伴隨的軀體症狀有顫抖、臉紅、出汗、心悸、呼吸困難、腹痛等。
患者迴避社交,迴避在公共場合下做事,從而導致社交功能減退,職業功能受損,繼發情緒低落。
二、 臨床分型
根據患者害怕社交場合的多少,將社交焦慮症分為普通型和非普通型2個亞型。
普通型:害怕大多數社交場合.如做具體的動作、行為、互相交流;70~80患者同時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同病率高;自殺企圖多。文獻報導臨床上以普通型為多,普通型患者的社交能力、職業功能受損的程度更加嚴重,同病率更高
非普通型:害怕1~2個社交場合(通常與執行具體的動作有關),如在公共場合講話、在他人面前寫字或吃東西;伴迴避型人格障礙少;同病率低;自殺企圖少。
三、 和其他心理疾病的鑑別
抑鬱症 :SAD害怕他人觀察導致抑鬱;抑鬱症患者表現缺乏興趣、情緒低落
廣場恐懼症:SAD過分害怕別人的觀察,有被監視感、羞辱感導致迴避廣場公共場合,表現為臉紅、出汗、肌肉顫抖;廣場恐懼症表現為害怕獨處、失去控制、不能及時離開所致;症狀多為呼吸困難、心悸、頭暈、頭痛、胸悶、耳鳴、視覺模糊、瀕死感,多有急診病史
廣泛性焦慮症:SAD是過分害怕別人的觀察,感覺被監視、羞辱感.有具體害怕的對象;症狀多為出汗、臉紅等。廣泛性焦慮症的焦慮為泛化的焦慮,沒有具體焦慮內容,一般是無誘因自發焦慮,症狀表現大多數是頭痛、失眠、怕死感。
強迫症:SAD害怕被觀察,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情,誘發重複性的動作,對重複動作不擔心。強迫症因為害怕而重複動作,無法自我控制。
孤獨症:SAD有選擇的孤獨,在他人觀察下緘默、孤獨;孤獨症無選擇的孤獨,各種情境的孤獨、緘默。
迴避型人格障礙:SAD因為擔心被他人觀察而表現出焦慮、驚恐,而迴避型人格障礙擔心被評價,對負面評價過敏,導致個體迴避社交、學習、職場活動。許多過去診斷為迴避型人
格障礙的患者實際上是漏診的社交焦慮症。迴避型人格障礙和SAD存在重疊現象,患者即患有SAD,同時存在迴避型人格障。
四、 患病率:
在歐美的調查顯示,SAD患病率2.6-7.9%,終身患病率3.8-14.4%。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女性:男性在2.5:1—3:2之間。
發病時間:
SAD在兒童時期出現症狀,被診斷社交焦慮一般在13-24歲,有可能是青少年青春期自我認識不完整導致自我評價低,誘發社交恐懼。
五、 SAD的損害
由於社交焦慮,迴避社交,大部分SAD患者學歷低、社交少、收入低、生活質量低
六、 SAD和其他心理疾病
SAD最常見的是和焦慮症共病(即在同一個患者同時存在SAD和焦慮症)。
SAD和抑鬱共病概率為70%;
和驚恐障礙共病概率50%;
和藥物濫用共病概率25-35%;
和普通焦慮共病概率32%;
和強迫症共病概率11%;
共病可能威脅到患者生命。有共病的SAD患者,企圖自殺為15%,而無共病患者企圖自殺為1%。
七、 SAD的認知表現形式
SAD普遍存在:
注意偏差
記憶偏差
消極自我意象
解釋偏差
社交焦慮中的各種認知偏差它們互相影響,而不是獨立地發揮作用。其中解釋偏差可能是SAD影響焦慮的主要原因。解釋偏差的定義:指個體以消極或者威脅性的方式對社交刺激做出錯誤解釋的現象。
1) 為什麼解釋偏差這麼重要呢?
解釋偏差可能對社交焦慮中的其他認知偏差產生作用,解釋偏差反映個體對刺激的後期加工,注意偏差對刺激前加工,如果注意偏差和解釋偏差聯合作用,影響個體對信息的認知處於負面。解釋偏差決定著人們賦予所處社交情境的意義,與個體對社交情境的反應有更直接的聯繫。
2) 社交焦慮與情緒解釋偏差
跨文化研究顯示,社交焦慮和情緒解釋偏差有關。高社交焦慮者更容易對面部表情做出消極解釋的結論(Coles et al., 2008; Schofield, Coles, & Gibb, 2007)。高社交焦慮者更傾向於對正性面孔做出負面解釋,對正性面孔的積極解釋更少, 消極解釋更多(姚泥沙等, 2012)。ERPS技術應用在SAD研究中,發現社交焦慮個體在憤怒—中性面孔組中的 P1 振幅和梭狀回激活比在快樂—中性面孔組中有所增加, 反映被試對憤怒面孔加工的早期有過度警覺的表現(Mueller et al., 2009)。由於對憤怒情緒的過度警覺,SAD患者做出對社交情境的迴避行為。
3) 社交焦慮與情境解釋偏差
社交焦慮個體對社交情境做出了更多消極解釋(Wilson& Rapee, 2005; Miers et al., 2008),由於消極解釋導致個體更加迴避社交。抑鬱症患者表現出社交解釋偏差(Mogg, Bradbury, & Bradley, 2006)。
4) 對模糊情境的固定化解釋偏差模式
高社交焦慮的個體形成固定化的解釋偏差模式,並且一旦固定,就很難改變。高社交焦慮者以消極視角看待積極線索,他們對積極事件做出更多消極解釋(Alden,Taylor, Mellings, & Laposa, 2008; Laposa,Cassin,& Rector, 2010)。社交焦慮個體,對積極事件打折扣看待,對消極事件災難化看待。
八、 什麼影響SAD?
1) 依戀
不安全依戀的青少年更有可能患社交焦慮症。以威脅方式解釋模糊社交情境。依戀關係最早建立期在嬰幼兒時期。在嬰幼兒時期不能和父母建立起安全依戀,個體會形成焦慮和/或迴避的依戀模式,這種模式內化為情感工作模式,固定在心裏面,影響個體對社交互動的解釋。一旦形成,依戀的內部工作模會是對他人和自我進行評價,涉及對方是否值得信任、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評價,它用於解釋和預測依戀對象的行為與反應,也對關係中有關自我的行為和反應進行預測和解釋。
2) 個人成長經歷
經歷過虐待、性侵的兒童在人際互動中可能採取消極解釋偏差,在注意加工信息中對消極線索更加關注(Pollak &Tolley-Schell, 2003)。長期和父母親關係不良的青少年,在和同齡人互動中容易對他人模糊的行為作出不友好的解釋。
九、 治療
1) 藥物治療
抗抑鬱藥是治療社交焦慮症最常用的手段,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治療社交焦慮症的首選藥物,該藥治療社交焦慮症時療效肯定,副作用少,耐受性好,服用方便,對孕婦影響小。
用疏肝解鬱膠囊和帕羅西汀進行隨機雙盲對照觀察66例,疏肝解鬱膠囊對社交焦慮症療效與帕羅西汀相當,兩組療效分別為78.1%,79.4%(P>0.05)。不良反應疏肝解鬱膠囊明顯少於帕羅西汀(P
LSAS社交焦慮量表(Liebowitzs Social Anxiety Scale)
2) 心理治療
對於兒童和輕度SAD患者,推薦心理治療。一般認為,認知行為療法對於SAD有效,通過社交訓練提升社交技能,增強社交信心。合理情緒療法能夠引導患者看清社交焦慮當中的不合理信念,打破不合理信念對情緒的幹擾,重建正常的社交認知結構。通過心理治療,逐漸鼓勵SAD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意義療法當中反向矛盾法也有一定效果:即擔心被觀察,那麼鼓勵患者設想於被觀察情境,自我覺察情緒反應。
參考文獻
楊勇超, 李愛玲, 張中法,等. 疏肝解鬱膠囊固定劑量治療社交焦慮症[J]. 醫藥論壇雜誌, 2015(0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