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2020-12-23 澎湃新聞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2020-12-20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但是,如果焦慮持續且過度,社交焦慮就會干擾人們的日常功能,並導致明顯的痛苦,那麼這些人之後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如社交恐懼症(SAD)或更慢性、更普遍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與低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素養、顯著的社會認知損害和人際損害以及嚴重的精神和醫學共病有關。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表現出許多負面的人際行為,包括人際依賴、衝突迴避和情感迴避,這些行為致使其人際關係薄弱,最終導致社會孤立。考慮到與社交焦慮症相關的社會和人際損害程度及長期性,有必要了解其潛在的社會認知機制。社交和人際關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讀心」(mindreading)能力,能夠準確推斷他人信仰、意圖、欲望和情感的能力,即擁有「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讀心」能力不僅使社交成為可能,而且讓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更成功、更受歡迎。

研究表明,兒童期良好的「讀心」能力與社會能力、社交視角採擇能力、親社會行為和學業成功有關。「讀心」能力的缺陷則被證明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青春期的邊緣特徵有關。這些發現表明,「讀心」能力較弱的人對他們可以從其他人那裡期待什麼的理解較少,面對複雜社會情況的適應能力也較差。

從建構主義角度看,由於早期與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社會互動,兒童在嬰兒期就能夠理解他人並將他人視為具有獨立心理活動的人。嬰兒期的內隱「讀心」能力,如有意交流、對意圖和願望的非語言理解,比兒童時期的「讀心」能力更重要。由於語言習得,兒童在四歲時獲得了外顯的「讀心」能力,能夠從使用和理解語言的內心狀態來預測和解釋他人的行為。按時間順序的話,「讀心」能力的發展先於社交焦慮症的發病。因此,兒童早期「讀心」能力水平較低,可能會導致較少的社會適應方式,更多的負面社會經歷(如忽視、拒絕),更少的社會自信心,以及可能更高的迴避和社交焦慮水平。與此同時,也應該考慮社交焦慮對「讀心」能力的影響。社交迴避會阻礙或限制社會經驗,從而阻礙兒童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焦慮的人可能過於專注於害怕、控制和迴避自己的焦慮想法和感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關注較少,因此也就不太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幾項研究指出,「讀心」能力和社交焦慮之間存在關聯。奧圖(O』Toole)等人的元分析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水平較高或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識別情緒的能力較差,而情緒識別是「讀心」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奧圖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社交焦慮水平高的6—11歲兒童具有更高水平的負面情緒(即自責傾向和低自尊),他們在社交情境中的情緒、意圖和信念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缺陷。繆裡斯(Muris)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在4—9歲的兒童中,低水平的「讀心」能力與在表演情境中以及與同齡人和成年人互動時更受抑制的行為有關。然而,其他一些研究使用類似的程序卻未能發現這種關係。比如,科隆內(Colonnesi)的研究發現,在4—9歲兒童中,錯誤信念理解與其社交焦慮水平無相關性;還有研究報告顯示,「讀心」能力沒有預測4—9歲兒童的社交焦慮軌跡。國內學者王皓探討了不同年齡青少年社交焦慮水平和「讀心」能力的關係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不同社交焦慮水平的個體在「讀心」能力認知成分上不存在差異,社交焦慮水平較低的個體中,對負性信息表現出注意偏向的個體比其在正性情緒推理上的表現更好。

「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的關係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結論,其原因可能在於:第一,沒有對一些協變量進行嚴格控制,比如在社交焦慮的界定中,是否把社交焦慮與焦慮症分開,是否在有社交焦慮的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症狀,比如恐怖症、抑鬱症等,這都需要進行嚴格控制。第二,影響「讀心」能力的因素沒有得到全面控制,比如年齡、性別等,目前的研究有對一些變量進行控制但還不夠全面。比如,阿雷拉(Ariella)等人在研究高社交焦慮個體的「讀心」能力時,對焦慮症、恐怖症、抑鬱症、壓力進行了控制,但還有一些變量也要控制,比如智力、家庭經濟狀況等。第三,「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之間可能存在一些沒有被發現的影響因素。未來研究不僅要對協變量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還要探索其他影響二者關係的因素。

目前,大部分研究在測量社交焦慮時多使用一些自我報告社交焦慮量表進行界定,比如芬斯坦(Feingstein)等人編制的社交焦慮量表、利裡(Leary)編制的交往焦慮量表等。在自我報告中,有的兒童因為一些原因不會報告真實情況或者在一些不確定的選項中隨意選擇,所以應該使用多種測量方法對社交焦慮進行測量。對於「讀心」能力的測量,塔爾哈(Talha)使用讀眼識心任務來測量「讀心」能力,結果顯示,「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關係。克裡斯蒂娜(Cristina)面試評估了3—12歲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這項測試包括14個短小的插圖故事,孩子們必須回答36個問題,通過問題評估不同水平的「讀心」能力,結果與上述研究相悖。相關腦成像研究也表明,社交焦慮個體和正常個體在神經活動上的主要差異集中在與情緒加工有關的腦區。這提示我們,社交焦慮個體在「讀心」能力不同成分上的表現可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主要體現在「讀心」能力的情感成分上。而在以往的大多數研究中,研究者並沒有區分認知評估電影任務和「讀心」能力故事任務中的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這很有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不穩定的一個原因。在未來的「讀心」能力測量中,可以將評估不同成分的「讀心」能力任務結合起來進行測量,比如錯誤信念任務(測量認知方面的「讀心」能力)、讀眼識心任務(測量情感方面的「讀心」能力)等;除了「讀心」能力的不同成分,也可以考慮評估「讀心」能力的過程,比如「讀心」能力理解、推理等。

在個體不同發展階段中,「讀心」能力和社交焦慮的關係模式也可能存在不同,而現有的研究在青春期中後期的個體(14—17歲)這一發展階段上存在「斷層」。有關兒童的研究多關注於兒童恐懼內容的變化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對象的年齡一般偏小,大多集中在4—13歲之間;而成人研究一般在大學生中招募被試,通常也不會涉及這一年齡層的被試。因此,未來的研究不僅要彌補青春期中後期這一以往研究的「斷層」,也要在更加分散的年齡範圍內評估「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的關聯,以進一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心理理論對兒童隱喻理解的影響及其提升研究」(20YJCZH033)、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新興交叉學科重大扶持項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經哲學基礎與實驗研究」(21XXJC05ZD)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大腦、心智與教育研究中心)

相關閱讀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構建社會應急心理服務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瑞星 高奇揚 陳巍

原標題:《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一篇文章了解社交焦慮-SAD
    嚴重的SAD患者可能表現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果把SAD患者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患者有可能誘發強烈的焦慮、驚恐發作、歇斯底裡。SAD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但人們對SAD重視不足,僅25%得到治療。
  • 社交焦慮量表(LSAS),你的社交焦慮程度有多深?8種專業方法改善焦慮症狀!丨抑鬱自評量表SDS
    美國社交焦慮症協會曾公布數據:全球約有7.9%的人患有社交焦慮症,平均每100人中有13人患上此症。他們會對社交懷有極強的焦慮和迴避動機,所以他們在上學、工作、人際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常感到焦慮難當,而出現社會功能受損的情況,甚至無法上學和工作。
  • 筆記|《變態》C6 焦慮障礙(中)
    (2)一旦暴露於所害怕的社交場合便引起焦慮,並可能出現與處境密切相聯繫的驚恐發作。如果是兒童,焦慮可表現為哭鬧、發呆或從社交處境中退縮。(3)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過分的或沒有道理的。如果是兒童,這一點可以沒有。(4)患者設法迴避所害怕的社交場合,否則便要忍受極度的焦慮或痛苦。
  • 憂鬱心理位置:從克萊恩的角度看嬰兒與母親的關係
    這使得在英國的精神分析發展成為派別林立但是又和平共存,數十年來刺激了更多樣化的發展,成為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客體關係)發展的重鎮。,並且擴展佛洛伊德理論中較未被其探討之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部分,成為之後客體關係理論學派的濫觴。
  • 關係取向兒童遊戲心理諮詢上崗實操課
    通過遊戲,治療師可以幫助有情緒問題和社交技能缺陷的孩子學習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在治療過程中孩子與治療師建立的良好關係可以提供一種療愈所必需的情感矯正經驗。遊戲治療也可以應用於促進認知發展,讓兒童了解並解決內在衝突或思維失調。遊戲治療的基本原理在於玩耍是孩子最自然的表達方式。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焦慮障礙,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
    恐怖性焦慮障礙焦慮指向明確的客觀對象或特定情境,比如社交恐怖障礙(在社交場景中感到恐怖)、廣場恐怖症(在難以逃離或難以獲得幫助的情境中感到恐懼)、特定恐怖障礙(比如「暈血」「恐高」等)。2.容易焦慮就是病嗎?通常,焦慮有兩種形式:正常焦慮和病理性焦慮。
  • 社交軟體越多,越多年輕人恐懼社交?心理醫生解讀當代年輕人社交
    「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不過,專業心理醫生表示,與人交往時有些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疾病,患者感到很痛苦,甚至常年呆在家中,不能到學校學習或外出工作。
  • 對人「過敏」的人群,該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障礙,已成為僅次於抑鬱症和酒精依賴的人類第三大常見的心理障礙。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如何克服社交焦慮》。第三個層級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就是「極度羞怯」,達到了社交焦慮障礙的程度。指的是在社交或者工作長河中,害怕被他人審視、評判、被發現缺乏社交能力和個人表現能力,會妨礙你去做自己想做或者要做的事情。社交焦慮障礙,是僅次於抑鬱症和酒精依賴的第三大常見的心理障礙,會嚴重影響一個人的正常生活,讓一個人失去友情,人際關係也受到影響,令人感到孤獨和痛苦。
  • 社交恐懼症還真是種病
    >■焦慮必須局限於或主要發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對恐怖情境的迴避必須是突出症狀。成長的環境社交恐怖的發病,存在一定社會心理因素,來自家族的影響包括遺傳和後天習得,例如有家族精神病史、家庭關係不和諧、父母婚姻衝突、父母過度保護或過度忽視甚至遺棄、被虐待、多次搬家或換學校、學習成績差,上述因素對個體性格造成一定影響,通常社交恐怖的大學生具備自卑、害羞的心理,對自我的不肯定,既往缺失與人交往的成功經驗
  • 和陌生人聊天,如何破解這種社交焦慮?
    和陌生人聊天這是很多人的社交焦慮,然而面試、聚餐、見客戶、相親,很多場景下都會有和陌生人聊天的社交需求,在完全不了解對方背景的情況下,怎麼能聊到一起呢?這裡為大家提供一些方法供參考。在雙方都打開話匣子之前,你需要多將話題聚焦在對方身上,讓對方感覺你在重視他,這是和陌生人開始交流的核心之一。
  • 曾華源:督導關係中心理遊戲之分析與處理
    亦即老師和受督導者之間的互動行為是有一定的規矩,如果雙方表現行為適當,互動雙方的內心就會產生正向的感受與情緒,表示有好的關係產生和存在;反之,則顯示關係是負向的(曾華源,1985:105-106)。 正向的關係中,內在心理的感受是信任、喜歡、安全、溫暖等等,雙方將可坦誠與開放的溝通,亦能面對衝突,檢視與改變個人行為。
  • 適應不良的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
    點擊上方「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由於對外界的適應不良,會讓人首先產生相應的適應不良習慣,也就是下面所說的壞習慣。由於人們的敏感性,稍有不適都有可能觸發這些壞習慣。2為什麼焦慮會失控?最初出現了可能引起焦慮的因素,繼而引發不適和恐懼,不適和恐懼激發了生存本能,導致人們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長期循環就形成了適應不良的壞習慣,人們原本希望這些習慣能幫助我們消除恐懼。
  • 約一半以上的人有過社交焦慮 這是一種精神疾病嗎?
    約一半以上的人有過社交焦慮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張衛華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社交恐懼症也叫社交焦慮症,或社交焦慮障礙,是焦慮的一種。社交恐懼症主要是指對社交場合與陌生人打交道,(例如拜訪客戶、面試等)或在公共場合表達觀點(例如會議發言等),感到強烈的恐懼、緊張和擔心,並因此而儘可能迴避此類場合的表現。
  • 配重理論:你為什麼難以離開某些關係
    《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就是一本幫助你探索內心宇宙的書,讓你能夠突破關係束縛,卸下防禦偽裝,修通情緒困惑,找到自我價值。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為了找到生存的意義,實現自我的價值嗎?《我的內在無窮大》作者張沛超,是武漢大學的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是一位工作超過10年的心理諮詢師,被譽為「國內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 吳鎮宇兒子自爆社交焦慮:幫助孩子化解社交恐懼,可用「脫敏法」
    但是,今年4月底的時候,費曼卻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個視頻,自曝自己有舞臺恐懼症以及社交焦慮。在視頻中,費曼也向大家簡單地普及了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的表現症狀。其實生活中像費曼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這些孩子在網絡上讓人感覺活潑開朗,搞笑有趣,與人交流毫無障礙,甚至是讓人感覺得心應手。但是,一旦社交的場合轉移到了線下,他們就會變得十分的內向,沉默寡言,並對與人社交這件事情感到恐懼和焦慮。
  • 年輕人的焦慮,如何做心理調整
    至心思之清楚有條理,是與心情有關係的。在心情不平時,心思不會清楚,所以調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對心情應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懈,一是亂。懈或散懈,是一種頂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則這人一毫用處沒有。社會上也不會有人去理他,在寫日記時的苟且潦草敷衍對付,都是從懈來。
  • 廣泛性焦慮障礙成社會普遍的心理問題
    你有沒有出現總是過度擔心那些不可能發生或者發生概率很小的事情,或者一整天都感到緊張和焦慮,但是卻找不著原因。每個人都有焦慮的時候,但如果你的擔心和恐懼是持續存在的,它們幹擾了你的功能和讓你無法放鬆,這時你可能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這種障礙讓你的精神和身體都感到到疲憊。它會耗盡你的精力,幹擾你的睡眠,並把你的身體拖垮。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自我是在本我的衝動與實現本我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衝突中得到發展的一種心理組織,是本我與外界關係的調節者。遵循現實原則,是人格中現實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但按照現實原則進行操作,現實地解除個體的緊張狀態以滿足其欲望。(3)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道德化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
  • 性格決定心理疾病?測你是哪種「易感者」
    朋友對我說,「這樣的生活再久一點,抑鬱和焦慮遲早會找上她。」看到我的疑惑,朋友繼續解釋:「首先,小柚對她的作品要求極高,在審美上固執己見,甚至不願意參考別人的建議,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心理學家薩拉·埃德爾曼在著作中提到,完美主義者不能簡單地享受日常生活,他們試圖完美地完成任務,時間常常被糾結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所佔據,從而導致焦慮,和變本加厲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