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0 11: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但是,如果焦慮持續且過度,社交焦慮就會干擾人們的日常功能,並導致明顯的痛苦,那麼這些人之後可能會被診斷為精神障礙,如社交恐懼症(SAD)或更慢性、更普遍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社交焦慮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與低受教育水平和職業素養、顯著的社會認知損害和人際損害以及嚴重的精神和醫學共病有關。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表現出許多負面的人際行為,包括人際依賴、衝突迴避和情感迴避,這些行為致使其人際關係薄弱,最終導致社會孤立。考慮到與社交焦慮症相關的社會和人際損害程度及長期性,有必要了解其潛在的社會認知機制。社交和人際關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讀心」(mindreading)能力,能夠準確推斷他人信仰、意圖、欲望和情感的能力,即擁有「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讀心」能力不僅使社交成為可能,而且讓人們在社交生活中更成功、更受歡迎。
研究表明,兒童期良好的「讀心」能力與社會能力、社交視角採擇能力、親社會行為和學業成功有關。「讀心」能力的缺陷則被證明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和青春期的邊緣特徵有關。這些發現表明,「讀心」能力較弱的人對他們可以從其他人那裡期待什麼的理解較少,面對複雜社會情況的適應能力也較差。
從建構主義角度看,由於早期與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社會互動,兒童在嬰兒期就能夠理解他人並將他人視為具有獨立心理活動的人。嬰兒期的內隱「讀心」能力,如有意交流、對意圖和願望的非語言理解,比兒童時期的「讀心」能力更重要。由於語言習得,兒童在四歲時獲得了外顯的「讀心」能力,能夠從使用和理解語言的內心狀態來預測和解釋他人的行為。按時間順序的話,「讀心」能力的發展先於社交焦慮症的發病。因此,兒童早期「讀心」能力水平較低,可能會導致較少的社會適應方式,更多的負面社會經歷(如忽視、拒絕),更少的社會自信心,以及可能更高的迴避和社交焦慮水平。與此同時,也應該考慮社交焦慮對「讀心」能力的影響。社交迴避會阻礙或限制社會經驗,從而阻礙兒童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焦慮的人可能過於專注於害怕、控制和迴避自己的焦慮想法和感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關注較少,因此也就不太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幾項研究指出,「讀心」能力和社交焦慮之間存在關聯。奧圖(O』Toole)等人的元分析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水平較高或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識別情緒的能力較差,而情緒識別是「讀心」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奧圖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社交焦慮水平高的6—11歲兒童具有更高水平的負面情緒(即自責傾向和低自尊),他們在社交情境中的情緒、意圖和信念的理解方面也存在缺陷。繆裡斯(Muris)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在4—9歲的兒童中,低水平的「讀心」能力與在表演情境中以及與同齡人和成年人互動時更受抑制的行為有關。然而,其他一些研究使用類似的程序卻未能發現這種關係。比如,科隆內(Colonnesi)的研究發現,在4—9歲兒童中,錯誤信念理解與其社交焦慮水平無相關性;還有研究報告顯示,「讀心」能力沒有預測4—9歲兒童的社交焦慮軌跡。國內學者王皓探討了不同年齡青少年社交焦慮水平和「讀心」能力的關係及其可能的影響因素,結果發現,不同社交焦慮水平的個體在「讀心」能力認知成分上不存在差異,社交焦慮水平較低的個體中,對負性信息表現出注意偏向的個體比其在正性情緒推理上的表現更好。
「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的關係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結論,其原因可能在於:第一,沒有對一些協變量進行嚴格控制,比如在社交焦慮的界定中,是否把社交焦慮與焦慮症分開,是否在有社交焦慮的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症狀,比如恐怖症、抑鬱症等,這都需要進行嚴格控制。第二,影響「讀心」能力的因素沒有得到全面控制,比如年齡、性別等,目前的研究有對一些變量進行控制但還不夠全面。比如,阿雷拉(Ariella)等人在研究高社交焦慮個體的「讀心」能力時,對焦慮症、恐怖症、抑鬱症、壓力進行了控制,但還有一些變量也要控制,比如智力、家庭經濟狀況等。第三,「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之間可能存在一些沒有被發現的影響因素。未來研究不僅要對協變量進行更加嚴密的控制,還要探索其他影響二者關係的因素。
目前,大部分研究在測量社交焦慮時多使用一些自我報告社交焦慮量表進行界定,比如芬斯坦(Feingstein)等人編制的社交焦慮量表、利裡(Leary)編制的交往焦慮量表等。在自我報告中,有的兒童因為一些原因不會報告真實情況或者在一些不確定的選項中隨意選擇,所以應該使用多種測量方法對社交焦慮進行測量。對於「讀心」能力的測量,塔爾哈(Talha)使用讀眼識心任務來測量「讀心」能力,結果顯示,「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關係。克裡斯蒂娜(Cristina)面試評估了3—12歲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這項測試包括14個短小的插圖故事,孩子們必須回答36個問題,通過問題評估不同水平的「讀心」能力,結果與上述研究相悖。相關腦成像研究也表明,社交焦慮個體和正常個體在神經活動上的主要差異集中在與情緒加工有關的腦區。這提示我們,社交焦慮個體在「讀心」能力不同成分上的表現可能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可能主要體現在「讀心」能力的情感成分上。而在以往的大多數研究中,研究者並沒有區分認知評估電影任務和「讀心」能力故事任務中的認知成分和情感成分,這很有可能是導致研究結果不穩定的一個原因。在未來的「讀心」能力測量中,可以將評估不同成分的「讀心」能力任務結合起來進行測量,比如錯誤信念任務(測量認知方面的「讀心」能力)、讀眼識心任務(測量情感方面的「讀心」能力)等;除了「讀心」能力的不同成分,也可以考慮評估「讀心」能力的過程,比如「讀心」能力理解、推理等。
在個體不同發展階段中,「讀心」能力和社交焦慮的關係模式也可能存在不同,而現有的研究在青春期中後期的個體(14—17歲)這一發展階段上存在「斷層」。有關兒童的研究多關注於兒童恐懼內容的變化與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關係,因此研究對象的年齡一般偏小,大多集中在4—13歲之間;而成人研究一般在大學生中招募被試,通常也不會涉及這一年齡層的被試。因此,未來的研究不僅要彌補青春期中後期這一以往研究的「斷層」,也要在更加分散的年齡範圍內評估「讀心」能力與社交焦慮的關聯,以進一步豐富相關領域的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心理理論對兒童隱喻理解的影響及其提升研究」(20YJCZH033)、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新興交叉學科重大扶持項目「他心直接感知的神經哲學基礎與實驗研究」(21XXJC05ZD)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紹興文理學院大腦、心智與教育研究中心)
相關閱讀
心理理論的發展與演化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構建社會應急心理服務體系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瑞星 高奇揚 陳巍
原標題:《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