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不良的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

2020-12-23 創新與心理成長

點擊上方「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由於對外界的適應不良,會讓人首先產生相應的適應不良習慣,也就是下面所說的壞習慣。

由於人們的敏感性,稍有不適都有可能觸發這些壞習慣。人類觸發他們的目的是為營造安全感、控制感、舒適感的權宜之計,正是這些權宜之計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1

常見適應不良壞習慣

1)失眠習慣:無法入睡,無法保持睡眠,這種習慣最常見於各類心理困擾的人群。

2)保護性和逃避性的習慣:如各類恐懼症就屬於此類。恐懼症患者會為了確保安全和免遭恐懼而竭力避免某些場景,典型例子就包括恐高、飛行或封閉空間的恐懼。他們不敢登高、坐飛機。在面試、考試、上學、演講等重大活動等關鍵時候出現的頭部、腹部疼痛也屬於保護性的習慣。

3)成癮習慣: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咖啡因、補品和藥物、過度鍛鍊、過度手淫、性沉溺等。

4)強迫性的習慣:反覆檢查門窗,渴望控制別人,強迫自己重複清潔(如洗手),無法控制的拉扯頭髮和抓撓皮膚。

5)病態習慣:經常性的感冒、頭疼、慢性疼痛、胃疼以及放鬆效應。這裡說的放鬆效應指能夠引發壓力的事件(比如人際衝突、時間緊的項目

或重要的考試等)結束之後,人們容易生病或出現不適症狀的現象。

2

為什麼焦慮會失控?

最初出現了可能引起焦慮的因素,繼而引發不適和恐懼,不適和恐懼激發了生存本能,導致人們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長期循環就形成了適應不良的壞習慣,人們原本希望這些習慣能幫助我們消除恐懼。但事實上這些習慣只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並引發新的惡性循環於是焦慮和,恐懼感不但不會徹底消除,不適感也不會得到有效的管理,它們反倒會加強,讓人們進入更加焦慮的狀態。

3

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

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遵循以下演變軌跡:

1出現似乎不具有危害性的焦慮狀態;

2)繼而出現了不適、恐懼、生存反應以及身體症狀;

3)最後形成了壞習慣。

導致人們產生焦慮的因素各不相同,這些焦慮耗盡了人們對不適感的忍耐 力,進而催生了一連串問題。壞習慣在形成過程中都產生了非常明顯引起 強烈的不適和顯著的症狀。壞習慣的形成過程卻非常隱秘,其主要驅動因素就是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對機體產生的影響非常大,但其發揮作用的方式卻很隱秘。條件反射既保護人們免受傷害,又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自我傷害。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

伴你走過如詩的

歲月

相關焦點

  • 調查發現:適應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中學生健康成長
    不要小視這些問題,它們都屬於適應不良行為。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對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實證研究發現,55%的被調查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不良行為,這一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適應不良行為是指學生在成長期間,解決發展中的矛盾或人生課題時所產生的不適應行為。
  • 調查表明55%中學生存在適應不良行為
    東方網12月29日消息: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對青少年心理障礙的實證研究發現,55%的被調查中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適應不良行為,這一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據新華社報導,適應不良行為是指學生在成長期間,解決發展中的矛盾或人生課題時所產生的不適應行為。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因此,兒童早期「讀心」能力水平較低,可能會導致較少的社會適應方式,更多的負面社會經歷(如忽視、拒絕),更少的社會自信心,以及可能更高的迴避和社交焦慮水平。與此同時,也應該考慮社交焦慮對「讀心」能力的影響。社交迴避會阻礙或限制社會經驗,從而阻礙兒童社會理解能力的發展。焦慮的人可能過於專注於害怕、控制和迴避自己的焦慮想法和感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關注較少,因此也就不太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
  • 醫生教你5點緩解緊張、焦慮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不良的壞習慣比如抽菸、喝酒、熬夜、工作生活壓力大、緊張、焦慮等都會胃腸道內分泌紊亂導致膽汁反流反覆發作,其實口苦、膽汁反流、腹脹、消化不良等難受反覆發作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緊張、焦慮、工作壓力大、疑病症特別是一些人自己上網查詢後發現什麼難受都是癌症,查完感覺自己全身都是癌症。其實他可能就是膽汁反流導致的一系列難受。
  • 簡單說說關於焦慮、恐懼、和選擇權。
    2021-01-16 16:37:39 來源: 腦力日記 舉報   一、焦慮是你不信任自己
  • 經常焦慮煩躁、胸悶氣短、緊張恐懼,很可能是患上了焦慮症
    如果要選出一種全民情緒,那應該就是「焦慮」。如今,所有人都被焦慮的情緒籠罩,朋友圈裡刷歲月靜好,現實裡哭成狗子。微博上說等風來,現實裡都快瘋了。還是會沒有原因的就是出現了緊張、恐懼等一些心理。嚴重者也是會有一個災難的心裡,或者是有死亡的威脅,對於生活來說,會失去信心。其他的人做任何的事情,自己都是很不滿意,同時還是會出現害怕的情形。輕度的焦慮症是可以說出自己怕什麼,但是對於嚴重的情況,是不知道自己害怕什麼,反正就是害怕。
  • 面對疫情,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面對疫情,固然要保持高度警惕、高度重視,但更要學會調節情緒,緩解焦慮。 面對疫情 如何緩解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來源 圖 | Erik Tryggelin 1 接受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恐懼是動物最常見的身心反應,是生物進化的必然選擇。因為適度的恐懼,恰恰是對生命的一種保護。
  • 《如何戒掉壞習慣》速讀:培養好習慣太難,不如先戒掉一個壞習慣
    不過只貪圖眼前的一時之快而盲目行動,持續下去會帶來的不良影響很大的話,對我們而言就是壞習慣。所謂壞習慣,也是通過常年累月之後形成的下意識反應。與好習慣相比,我們其實更容易養成壞習慣。那主要原因還是要說到我們祖先所留下來的遠古基因。我們的祖先們生活在一個物資匱乏的時代幾萬年,對他們來說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活下去遠比思考明天要怎麼辦更加重要。
  • 適應群體生活|一天一個育兒小知識
    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大多數幼兒都會不適應,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恐懼、焦慮、膽怯、退縮等「不良反應」,這些「不良反應」往往會干擾幼兒正常的成長發展。改善這些「不良反應」,縮短幼兒的「焦慮期」,免去家長後顧之憂,讓幼兒能有良好的情緒順利適應集體生活,不僅有利於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幼兒社會行為的形成。
  • 適應不良能夠影響高考成績:產生負面影響!
    什麼叫適應不良呢?對學習方法適應不良,對考試情境適應不良,對試卷適應不良,這些都會影響高考的成績,影響高考的心態,從而對整個高考產生負面影響。結果2003年高考北京市採用的是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統一的理綜卷子,它的題型有所變化,而且物理、化學、生物三科的排列次序也有所變化,因此造成有相當多的考生一看試卷之後感覺發蒙,找不到感覺,和平時做的理綜卷子的順序不一樣,馬上由於適應不良感覺措手不及,甚至很多平時理綜成績很優秀的考生跟我講,王老師我發愣,我在哪兒憋了老半天愍不出來,沒法下手。
  • 系統脫敏法——克服恐懼和焦慮
    在對方恐懼、焦慮情況並不嚴重不構成心理問題的情況下,你帶著他們去看心理醫生,他們總是會有些不太情願甚至覺得你小題大做,那麼你怎麼辦呢?別著急,系統脫敏法來幫您。「系統脫敏法是心理諮詢中用於治療求助者對特定事件、人、物體或泛化對象的恐懼和焦慮的經典技法。」其核心理念就是讓求助者用放鬆取代焦慮和恐懼。
  • 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對於恐懼和焦慮的區別有什麼樣的感悟
    恐懼和焦慮都是人的一種情緒,也常常被我們定義為負面情緒,也是不想看到的,不希望自己經常有這樣情緒的體驗,而往往事與願違,我們每個人也都體會過什麼是恐懼,也品味過焦慮的味道。我也曾說過,對未來有過多的一些擔心和恐懼的時候,就會使人焦慮,比如說一個人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總是害怕自己會生什麼重病,就會有焦慮情緒浮現。這樣看來,好像是焦慮和恐懼是同義詞,相伴相生,有焦慮的時候會是在恐懼什麼。而恐懼的時候,又會讓人產生焦慮。其實焦慮和恐懼還是會有著一些不同的。
  • 孩子經常吸吮手指的5個危害,教你如何戒掉這種壞習慣
    5影響心理健康如果孩子養成了吃手的壞習慣,不僅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吮手指往往意味著緊張、焦慮、自卑、抑鬱等不良情緒,帶來很多副作用。那麼家長該如何引導小孩子,趁早戒掉這種壞習慣呢1抓緊糾正壞習慣一旦父母發現孩子有吮吸和咬手指的壞習慣,就應該立即糾正。
  • 3個步驟,幫你改掉壞習慣
    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分享如何有效改掉自身的不良習慣。人不願改變壞習慣,一般有2個原因:認知偏差在生活中,每個人自我認知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沒有誰能絕對正確地認識自己。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自我審視時也是如此,當一個人覺得承認自身不足時,就是在否定自己能力、人格,他內心就會不安,為了擺脫這種不安的恐懼心理,便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轉移責任,所以,有類似心理的人,他們往往不會承認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
  • 一歲的寶寶這八種行為不算壞習慣!
    找一些乾淨、柔軟、安全的東西讓寶寶盡情地咬,鼓勵的行為會讓你的寶寶更勇敢的探索世界並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還可以適當給點磨牙餅乾,寶寶會很開心的!「壞習慣」二:越大越怕生很多家長發現寶寶6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六個月以後卻越來越怕生。家裡來了客人或換個環境就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怎麼寶寶越大越沒出息了呢?」事實上,「怕生」是一種成長現象。
  • 「戰疫心理服務臺」化解不良情緒的基本路徑
    面對疫情,部分職工被不安、焦慮、擔心、寂寞、孤獨、厭倦、煩惱、焦躁、鬱悶等不良情緒所困擾,市總工會邀請市心理工作者協會通過各種有效方式,如:網絡在線、電話、平面媒體等,指導職工轉變不良觀念,淡化消解不良情緒。工作中,常聽有些人在反覆地追問,到底怎樣才能消解不良情緒?
  • 髮際線越來越高的人,當心這些壞習慣!
    5、營養性脫髮:消化吸收機能障礙造成營養不良導致脫髮。6、肥胖性脫髮:大量的飽和脂肪酸在體內代謝後產生廢物,堵塞毛囊導致脫髮。7、壓力性脫髮:當人處於緊張焦慮壓力狀態下,為了維持正常體溫和代謝會分泌較多的皮脂腺和激素,導致毛囊發炎受損而脫髮。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吳鎮宇兒子自爆社交焦慮:幫助孩子化解社交恐懼,可用「脫敏法」
    在視頻中,費曼也向大家簡單地普及了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的表現症狀。其實生活中像費曼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這些孩子在網絡上讓人感覺活潑開朗,搞笑有趣,與人交流毫無障礙,甚至是讓人感覺得心應手。但是,一旦社交的場合轉移到了線下,他們就會變得十分的內向,沉默寡言,並對與人社交這件事情感到恐懼和焦慮。
  • 你所有的「焦慮」,都隱藏著你的「恐懼」
    ,沒錢的焦慮,有錢的更焦慮。單身的在焦慮,成家的也焦慮。男人在焦慮,女人在焦慮,家長在焦慮,孩子也在焦慮。我們一方面被焦慮所裹挾,絲毫不敢停止前行的腳步。同時,心中似乎又有一種感覺,這樣的狀態不是自己想要的。當焦慮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甚至已經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下,到底我們在焦慮什麼?我們要過如此焦慮的一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