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由於對外界的適應不良,會讓人首先產生相應的適應不良習慣,也就是下面所說的壞習慣。
由於人們的敏感性,稍有不適都有可能觸發這些壞習慣。人類觸發他們的目的是為營造安全感、控制感、舒適感的權宜之計,正是這些權宜之計損害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1
常見適應不良壞習慣
1)失眠習慣:無法入睡,無法保持睡眠,這種習慣最常見於各類心理困擾的人群。
2)保護性和逃避性的習慣:如各類恐懼症就屬於此類。恐懼症患者會為了確保安全和免遭恐懼而竭力避免某些場景,典型例子就包括恐高、飛行或封閉空間的恐懼。他們不敢登高、坐飛機。在面試、考試、上學、演講等重大活動等關鍵時候出現的頭部、腹部疼痛也屬於保護性的習慣。
3)成癮習慣:暴飲暴食,過量飲酒、咖啡因、補品和藥物、過度鍛鍊、過度手淫、性沉溺等。
4)強迫性的習慣:反覆檢查門窗,渴望控制別人,強迫自己重複清潔(如洗手),無法控制的拉扯頭髮和抓撓皮膚。
5)病態習慣:經常性的感冒、頭疼、慢性疼痛、胃疼以及放鬆效應。這裡說的放鬆效應指能夠引發壓力的事件(比如人際衝突、時間緊的項目
或重要的考試等)結束之後,人們容易生病或出現不適症狀的現象。
2
為什麼焦慮會失控?
最初出現了可能引起焦慮的因素,繼而引發不適和恐懼,不適和恐懼激發了生存本能,導致人們出現了一系列症狀,長期循環就形成了適應不良的壞習慣,人們原本希望這些習慣能幫助我們消除恐懼。但事實上這些習慣只會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並引發新的惡性循環於是焦慮和,恐懼感不但不會徹底消除,不適感也不會得到有效的管理,它們反倒會加強,讓人們進入更加焦慮的狀態。
3
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
壞習慣與焦慮恐懼的關係遵循以下演變軌跡:
1出現似乎不具有危害性的焦慮狀態;
2)繼而出現了不適、恐懼、生存反應以及身體症狀;
3)最後形成了壞習慣。
導致人們產生焦慮的因素各不相同,這些焦慮耗盡了人們對不適感的忍耐 力,進而催生了一連串問題。壞習慣在形成過程中都產生了非常明顯引起 強烈的不適和顯著的症狀。壞習慣的形成過程卻非常隱秘,其主要驅動因素就是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對機體產生的影響非常大,但其發揮作用的方式卻很隱秘。條件反射既保護人們免受傷害,又讓人不由自主的產生自我傷害。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
伴你走過如詩的
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