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做一個哥倫布去尋找你內心的整個新大陸和新世界,打開思想的新渠道,而不是貿易的新渠道。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王國的君主,與這個王國相比,世間的沙皇帝國只是一個小國,只是冰融化後留下的小丘。——梭羅
1854年,梭羅的《瓦爾登湖》出版,在書的末尾,他寫下了上面這段話,告訴我們探索內心世界的重要性。
偉大的弗洛伊德在19世紀發現了潛意識並創立精神分析學派,開始與人的潛意識工作。
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被潛意識影響著,大到選擇誰做終身伴侶,小到喝哪個牌子的咖啡、買哪個品牌的衣服,都會在潛意識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發生。
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對錯之分,但不同的選擇卻會影響你的人生走向。對於很多人來講,選擇是一道非常難解開的題目,不是沒有選擇,也不是選擇太多,而是「為什麼選擇這個,而不是另一個」,我們很難想清楚。
我們面對內心那些嘈雜的聲音,卻根本不知道自己選擇的標準是什麼。而這個標準,也就是我們究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我們一直在選擇中前行,也從未停止過探索,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某個時刻感到茫然、困惑。此時,我們便該適時停下來,去看看我們的內心了。
《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就是一本幫助你探索內心宇宙的書,讓你能夠突破關係束縛,卸下防禦偽裝,修通情緒困惑,找到自我價值。
我們終其一生,不就是為了找到生存的意義,實現自我的價值嗎?
《我的內在無窮大》作者張沛超,是武漢大學的心理學碩士、哲學博士,是一位工作超過10年的心理諮詢師,被譽為「國內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
在這本書中,作者從關係、心理防禦、情緒、自我價值、面對真我五個角度幫助讀者深入了解自己。
在後記中他寫道:「把之前在學院裡學習的生物學、心理學和哲學知識加起來,我對人心的了解也不過是冰山一角。」這足以見得我們對於內在的探索,可謂是永無止境的。不過,好在這本書可以作為我們了解自己的一把鑰匙,帶我們走進內心的浩瀚宇宙。
初讀此書,給我留下比較深印象的是作者介紹的配重理論。
配重理論:你難以脫離某些關係的實質
所謂配重理論,說的就是平衡:家庭內部的關係需要平衡,我們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需要平衡,就像我們的身體要維持內穩態一樣。
家庭擁有非常複雜的配重體系,我們成長中形成的特徵都會在家庭維持穩定的過程中,承擔一定的配重任務。書中舉例,如果一個人特別外向,那這種外向可能是對家庭一致性的配重,或是互補性的配重。
在我看來,一致性的配重說的是因為家庭成員中的性格都呈現外向的特徵,那麼為了更好地適應家庭環境,孩子也會逐漸形成外向的性格,讓自己能夠順利度過成長期。這種外向性格甚至會非常突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家庭中「站穩腳跟」。
而互補性配重,則有可能是因為家庭成員都偏內斂一些,為了規避性格內斂所帶來的一些弊端,孩子便會發展出非常外向的性格,用來平衡家庭內部在性格上的不協調。
每個家庭成員之間,都如天平上的砝碼,通過不斷自我調節來使天平獲得平衡。這種平衡一旦形成便很難打破,正是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有哪個家庭成員產生了變化,那麼其他成員就要花費大量精力去重新獲得平衡。
配重理論在個體身上同樣適用,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也在進行配重。一個厭學的孩子之所以要待在家裡,是為了保護家庭,因為如果他繼續上學,那麼他的家庭很有可能因為某個家庭成員的過於強勢或是弱勢,失去平衡,走向破碎。
一個總是拖延的人,會在不斷地拖延中保持連續性,這樣他就可以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而不必為了升職加薪、改善生活環境而做出改變,改變於他們而言就是一種對穩定配重的破壞。
帶著對配重的認知,審視你的行為
當我們對配重有了清晰的認知之後,就可以帶著這些認知去審視我們自己的行為了。你會發現,遊戲成癮也許就是為了和內心的不良情緒配重;「不是不困,但就是想再等等」,也許就是因為對自己浪費掉了大好時光的配重,因為只要我不睡覺,就相當於我利用好了時間,也就沒那麼強的罪惡感和焦慮情緒了。
配重理論是貫穿《我的內在無窮大》整本書的,不管是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還是人格面具,其實都在幫助我們通過配重的方式獲得內心的平衡。
如果你總是處在情緒的失衡或是人際關係的不穩定中,或是希望能夠突破自我,在某個領域內小有成績,那麼打破現有的平衡,建立一個新的平衡幾乎是一定要走的路。這本書可能會給你一些啟示,幫助你探索無窮大的自己,在持續的失衡中找到配重的法門。
左拉說過:「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我的內在無窮大:自我探索的40堂必修課》告訴我們:一切迷茫與困惑的解藥,唯有不斷地認識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