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慮有哪些臨床表現?
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透析患者更為嚴重。其中包含著急、掛念、優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事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有的透析患者並無客觀原因而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常常無緣無故害怕大禍臨頭,擔心所患疾病已無可救藥,以致出現坐臥不寧、惶惶不安等症狀。這種異常焦慮屬精神病的一種表現。焦慮症,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失眼、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
(1)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
情緒症狀: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透析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答。患者感覺自已一直處於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弔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自主神經症狀: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口乾、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症狀。
運動性不安: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不能靜下心來。
(2)急性焦慮發作(驚恐發作、驚恐障礙)
瀕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透析患者跟正常人一樣,而一旦發作時(如:誘導期透析的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治療方案改變等),患者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
自主神經系統症狀:同時出現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
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
極易誤診:透析患者在發作時通常會去看心內科的急診。儘管患者看上去症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發作後患者仍極度恐懼,擔心自身病情,往往輾轉於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査,但不能確診,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大多數血液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當患者出現以上症狀時,應引起高度重視,儘快就醫,家屬應給與更多的陪伴和關心。
2、抑鬱有哪些臨床表現?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的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患者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長者數月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抑鬱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不僅增加了患者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促自殘、自殺行為等方面也有突出作用。臨床醫師認為抑鬱可直接與患者預後關聯,是判斷血液透析患者預後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應該積極尋找促進抑鬱發生發展的相關因素,儘早給予幹預和治療,能夠延緩抑鬱發生,降低病情嚴重程度,改善患者預後。
抑鬱症可以表現為單次或反覆多次的抑鬱發作,以下是抑鬱發作的主要臨床表現。
(1)心境低落: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
(4)認知功能損害: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5)軀體症狀: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主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透析患者因疾病、經濟收入水平、透析時長等原因,更易出現抑鬱障礙,當發現患者出現以上臨床表現後,應積極尋找原因,積極治療。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