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百家號體育評論員,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厄運卻從天而降,28歲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白血病。把自己的患病經歷與治療過程分享出來,使年輕人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珍愛健康。
許多病友生病之後,覺得心理落差特別大。以前的日子多豐富多彩啊,如今天天往返於醫院和家裡,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無時無刻對於檢查結果的焦慮,心裡難免非常急躁,想要趕快把病治好,趕快回歸正常的生活。
特別是遠途異地就醫的病友,身處異鄉,離家千裡之外,各種不適應,各種想家,就更想快點結束治病的過程。
但這樣的焦躁是不利於身體康復的。不妨把治病當成在新的城市度過的一段新生活。帶著隨遇而安的心態,給自己放個長假,內心平靜而堅定不移,悠閒地享受一段時間。
如果把「治病」當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功利目的,那這個過程就會變得無比痛苦,如果出現自己不能接受的結果,情緒非常容易崩潰。
治病不代表生活的終止,而是另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的開始,把注意力從治病轉移到如何把生活過得更好,就能找到另一種樂趣。
有的病友在生病之後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脾氣暴躁,認為自己不再對社會有用,甚至還要依賴家人的照顧,拖累家庭,對自己又自責又懊惱。這樣的情緒很難控制,就會發洩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口不擇言地和家人爭吵,讓原本就承受著不幸的家庭更加煩憂。
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的精神穩定是一顆定心丸,讓家人能心無旁騖地照顧好病人的身體,而不會因為病人的情緒波動而擔憂。所以,作為病人,必須在治病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安定自己的身心。
而家人們也一樣,在照顧病人的基礎上,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愛好或者精神寄託。精神生活一旦豐富起來,現實的困境都不是問題了。
直面死亡焦慮,這個問題是最難的部分,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面對和接受。
癌症病人忍受著身體的折磨,更難受的是:承受著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中國人一直對死亡忌諱莫深,說出口的都是吉利話,死亡焦慮都習慣留在心裡。
但許多的家庭都有面臨的可能性,即使迴避,它也會藏在每個人的心底裡,像一隻潛藏的碩鼠,啃食著樂觀陽光明媚,散發著恐懼害怕絕望。
在家人刻意迴避這個話題,相當於是每個人都在單獨承受著這種焦慮和絕望,外表上還要表現得若無其事,絲毫不在意。這樣情緒的壓抑長期下來,會導致內心更加陰鬱消沉,而且會有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悶。
可以試著,與家人坦誠你的恐懼,把內心的焦慮與他們分享,談談你對死亡的理解,說說你對生活的期待,鼓勵他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大家一起來承擔這份沉重的命運,命運就變得沒那麼難抗。
但這需要病人本身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所以修煉自己的身心,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