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落差、情緒失控、死亡焦慮,生病後的三大難題如何應對?

2021-01-08 七哥球迷匯

作者是百家號體育評論員,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厄運卻從天而降,28歲不幸患上了急性淋巴白血病。把自己的患病經歷與治療過程分享出來,使年輕人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珍愛健康。

許多病友生病之後,覺得心理落差特別大。以前的日子多豐富多彩啊,如今天天往返於醫院和家裡,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無時無刻對於檢查結果的焦慮,心裡難免非常急躁,想要趕快把病治好,趕快回歸正常的生活。

特別是遠途異地就醫的病友,身處異鄉,離家千裡之外,各種不適應,各種想家,就更想快點結束治病的過程。

但這樣的焦躁是不利於身體康復的。不妨把治病當成在新的城市度過的一段新生活。帶著隨遇而安的心態,給自己放個長假,內心平靜而堅定不移,悠閒地享受一段時間。

如果把「治病」當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功利目的,那這個過程就會變得無比痛苦,如果出現自己不能接受的結果,情緒非常容易崩潰。

治病不代表生活的終止,而是另一種與眾不同的生活的開始,把注意力從治病轉移到如何把生活過得更好,就能找到另一種樂趣。

有的病友在生病之後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脾氣暴躁,認為自己不再對社會有用,甚至還要依賴家人的照顧,拖累家庭,對自己又自責又懊惱。這樣的情緒很難控制,就會發洩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口不擇言地和家人爭吵,讓原本就承受著不幸的家庭更加煩憂。

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的精神穩定是一顆定心丸,讓家人能心無旁騖地照顧好病人的身體,而不會因為病人的情緒波動而擔憂。所以,作為病人,必須在治病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安定自己的身心。

而家人們也一樣,在照顧病人的基礎上,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愛好或者精神寄託。精神生活一旦豐富起來,現實的困境都不是問題了。

直面死亡焦慮,這個問題是最難的部分,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面對和接受。

癌症病人忍受著身體的折磨,更難受的是:承受著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中國人一直對死亡忌諱莫深,說出口的都是吉利話,死亡焦慮都習慣留在心裡。

但許多的家庭都有面臨的可能性,即使迴避,它也會藏在每個人的心底裡,像一隻潛藏的碩鼠,啃食著樂觀陽光明媚,散發著恐懼害怕絕望。

在家人刻意迴避這個話題,相當於是每個人都在單獨承受著這種焦慮和絕望,外表上還要表現得若無其事,絲毫不在意。這樣情緒的壓抑長期下來,會導致內心更加陰鬱消沉,而且會有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悶。

可以試著,與家人坦誠你的恐懼,把內心的焦慮與他們分享,談談你對死亡的理解,說說你對生活的期待,鼓勵他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大家一起來承擔這份沉重的命運,命運就變得沒那麼難抗。

但這需要病人本身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所以修煉自己的身心,比什麼都重要。

相關焦點

  • 最易讓人生病的八種心理情緒
    下面是男人常見的八種心理情緒,小心這些情緒也會讓你生病! 惡劣情緒NO.1:敵意 這是個講究TEAMWORK的社會,不能和他人積極合作更容易引發敵意。 專家發現:「敵視情緒」引發的焦慮、悲觀每上升1分,患心臟病的危險就增長6個百分點。
  • 焦慮|遇見焦慮?接納、適度宣洩、積極應對
    他說自己曾經會因為處於沒有理想和目標的狀態而感到焦慮,而現在卻又因為有了理想,卻不知能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而焦慮。「工作了之後,總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滿意,害怕看到別人搶先一步完成我想做的事,害怕在我從事的領域被拿來和人比較,我不想輸,不想平庸地度過這一生,當不甘於人後的情緒逐漸被放大的時候,要強就變成了焦慮。我也經常想:當你放縱自己焦慮情緒的時候,或許別人正在努力,你要立刻行動。
  • 日本強震引發「末日情緒」 心理醫生支招如何調整
    浙江在線03月15日訊有親友留日的浙江人,這幾天處在情緒的煎熬中。能聯繫上的,心情依然忐忑,沒聯繫上的,幾乎都是抓狂地打電話、訂機票,那種不知親人安危的恐慌情緒,讓人崩潰。而福港核洩漏的威脅,也讓不少人充滿了末日降臨感。面對災害頻發的地球,現實版的「災難大片」,不少人出現了「末日情緒」,「2012」之前,我們怎麼辦?
  • 【心理健康】6個簡單的心理小技巧,輕鬆克服焦慮緊張情緒
    很多人都會因為生活中的各種事而感到緊張焦慮,這種緊張焦慮的狀態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和我們的身心健康。 首先,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緊張焦慮情緒。 比如,你在精神相對放鬆的情況下,去想像種種你害怕的危險情景,首先從危險程度最低的情景開始,當自己能夠適應這一情景後再去嘗試更危險的情景,反覆練習,慢慢的,你便會對危險情景不再感到焦慮。
  • 讓孩子情緒失控,和讓家長情緒失控的原因,家長們要認真看看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情緒,情緒一般是內在心理的表現。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情緒波動。只是大人很多時候可以控制,而孩子的控制力弱一些。很多孩子的情緒波動很大。當遇到事情時,情緒開始躁動難控。生活中家長和孩子,往往因為一些事情而發脾氣,造成雙方的情緒都失控。
  • 美國新冠失控|紐約心理學家擔憂:疫情引發心理疾患將提升自殺率
    圖4.KFF民調顯示:53%的美國人表現出了強烈的焦慮情緒。KFF的數據顯示:從2020年3月開始,美國民眾對新冠疫情的擔憂和壓力持續攀升(如圖4所示);截止到7月,已經有53%的美國人表現出了強烈的焦慮情緒[3]。
  • 高考延期如何調節心理?高三學子壓力大,充足睡眠可減輕焦慮情緒
    在這個關鍵時期,考生們的「焦慮」問題需要我們去關注,去幫助考生解決焦慮心理。考生「焦慮症」的表現焦慮是每個人都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但高三壓力過大的考生們來說,「焦慮」的表現卻異常突出。考生們會擔憂自己的成績是否會退步,造成心理上的負擔,如果不及時發現並疏導,可能還會產生心理問題。還有的考生在這一階段自身身體也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嚴重的會出現厭食現象。考生心理壓力過大,情緒不穩定,在考生備考期間,情緒起伏過大,周圍人的話語在無意之間就會觸碰到考生情緒的爆發點。
  • 產後焦慮?趙麗穎《中餐廳》上情緒再次失控
    最近《中餐廳》第四季熱播,趙麗穎作為娛樂圈的話題女王為節目增加了不少看點,前期就因為其焦慮的性格被網友推上熱搜,甚至質疑其產後焦慮,沒有安全感。上次的事件還沒平息,這次隨著餐廳另外兩位幫廚的離開,她突然情緒失控,掩面大哭再次震驚眾人。
  • 毫無一技之長的中年打工人,如何應對焦慮甚至抑鬱?
    毫無一技之長的中年打工人,如何應對焦慮甚至抑鬱?,甚至抑鬱,如何應對?而你提到的焦慮、抑鬱情緒本身,更多是應對這些環境壓力之下的自然反應。尤其社會對男性有一些顯存偏見,認為男性的價值在於他們的職業價值,而女性在面對類似情況時,則被更多地允許將價值轉移到家庭中。因此,這樣的性別偏見讓男性在所謂「中年危機」或是退休的時候,會體驗到更強烈的壓力。
  • 爾導情緒失控離場:不懂得管理情緒的人最吃虧
    但當我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爾導不懂得情緒管理,沒有職業操守時,可曾想過,自己也有情緒快要崩潰的時候掌控不好就會走向兩個極端,情緒失控和抑鬱。比如前段時間屢上熱搜的鄭爽。人生而便有喜怒哀樂,可人們大多只關注正面情緒,而過分忽略負面情緒的表達。一直以來,面對情感的表達,人們總會簡單的拿對錯來劃分。02 情緒何來: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才恍然大悟,原來失控,隱忍並非是錯誤的宣洩方式。
  • 做好情緒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結論:心理是主觀比較,求異思維。 心態、壓力、快樂、幸福、色彩、聲音、情緒等心理現象都是一種主觀感覺,只存在於人的大腦中而且是社會建構的結果! 例子,普希金名言下一句如何對接。
  • 【寶寶心理學】寶寶情緒失控 七招教你巧應對
    我們都知道,嬰兒從剛出生時就會哭,並用這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當他們慢慢長大,具備語言能力後,就會逐漸捨棄掉這種手段,但偶爾還是會用「哭」來表達不好的情緒。  比如,2歲左右的寶寶往往注意力很不集中,因此會讓父母感覺是孩子的情緒波動大。當孩子學會一項新技能或是完成新任務時,他們會非常高興,情緒是豔陽高照;而當他們遭受到挫折或是行為不被認可時,就會表現出不滿和憤怒。
  • 最容易讓人生病的八種情緒
    生活中總是伴隨著各種情緒,反映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不過豐富的情緒並不是件好事,有時還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下面是男人常見的八種心理情緒,小心這些情緒也會讓你生病!惡劣情緒NO.1:敵意這是個講究TEAMWORK的社會,不能和他人積極合作更容易引發敵意。專家發現:「敵視情緒」引發的焦慮、悲觀每上升1分,患心臟病的危險就增長6個百分點。因為「敵視情緒」長期鬱積會破壞男性身體的免疫系統,更能對心臟系統產生壓力,嚴重的還會導致心臟受損。提醒:「敵意」還讓體內炎症蛋白含量升高,引發冠心病。
  • 心理創傷與新型冠狀病毒結伴而來,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應對→
    應激(Stress)指的是當一個生命體所面對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應對能力時,所產生的一種應對這個事件的反應模式。因為本次疫情持續的時間較長,且仍在發展,所以人們通常會處在一種慢性的應激狀態。他們分析了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緒、生理、思維、行為變化,教大家如何應對。
  • 溫暖陪伴愛在線上|聽心理專家談如何化解緊張焦慮
    疫情期間,活動範圍有限,生活內容相對單一,對居家人員心理也會產生影響。8月4日,記者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馬喆、嚴林峰,心理治療師馬曉潔。心理諮詢志願者為市民科普,怎樣的居家狀態表示市民已經有了心理問題,又該如何應對。記者:疫情期間,居家市民會產生心態變化,比如過度緊張、焦慮等,這樣的情況如何應對?
  • 女子為報復男友劈腿,裸奔自拍:容易情緒失控的人,通常極其愚蠢
    每個人都有情緒宣洩的方法,這位女性是通過街頭裸奔的方式去宣洩自我,但卻是一種過激的舉動,屬於應激行為。應激行為是個體為了應對緊張和壓力發生的適應性反應,分為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一般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焦慮、憤怒、抑鬱等情緒化反應。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假期不補課,高一學習吃力,學生心理落差大,不上學了,怎麼辦
    父母如果這個時期仍然考慮不到孩子的感受,再加上孩子本來就缺乏安全感,這個時候孩子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焦慮、抑鬱、出走、甚至自殺。 焦慮的家長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班級的學習成績也很重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就多,孩子更多的得到認同,情緒就會穩定一些,也會自信一些。
  • 校長說丨北京朝陽凱文學校校長:疫情之下,如何應對家長的期待與落差?
    春天來臨之後,被提及最多的新詞是「後疫情時代」。當疫情得到控制,生活回到正軌,許多新的問題開始出現,「網課」首當其衝。對於非畢業年級來說,複課仍然沒有明確的時間表,當網課成為有可能持續數月、甚至長期作為教學補充的授課方式,學生、家長和學校對於網課的關注,也從「覆蓋率」轉向「質量」。
  • 為了心理不生病、情緒不崩潰,這件事一定要做到!
    終於,丈夫不堪其擾,妻子也再也受不住心理的折磨,一個家散了。陳婷丟下了凌霄,一個人走了,凌霄的世界第一次崩塌了。而在凌霄終於在爸爸和鄰居大叔的撫育下長大成人,陳婷的人生發生了第二次變故。一場車禍,帶走了她的第二任丈夫,也讓她變得殘疾。無奈之下,凌霄遠走新加坡,獨自照顧生病的媽媽和同母異父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