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無收入,
房貸、車貸、信用卡壓得喘不過氣,
居家防疫摩擦增多,
家庭氣氛壓抑緊張,
長期不出門,
忘記摘下口罩該如何社交。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祈福醫院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指出:長期極端不良情緒可能引起腦內神經遞質變化、體內激素、消化酶失衡,出現頭痛、胃脹等軀體障礙,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康復不容忽視。
世衛組織: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7日的記者會上說#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全球範圍內,精神健康已經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但是只有少數人能享受高質量的諮詢和治療。世衛組織也呼籲應大規模增加對精神衛生的投入。
疫情致創業失敗,26歲小夥產生輕生念頭
「家裡的窗戶、陽臺我都加裝了鐵欄,就怕他跳下去」今年6月,26歲的湖南小夥黃先生在女友的帶領下來到祈福醫院求助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
倆人本在家人的幫助下做服裝生意,沒想到疫情讓他們遭遇了重擊,囤壓的衣服賣不出去,工廠無法生產,處於半倒閉的狀態。黃先生焦頭爛額,整晚失眠,覺得自己沒出路了,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反覆想跳樓,開車看到前面的車就想撞上去,路過高架橋想一頭衝進珠江。」
李主任詳細詢問了黃先生病情的發生過程,通過心理評估和腦功能監測,發現黃先生腦功能神經遞質處於失衡狀態,抑制遞質亢進,興奮遞質不足,診斷為中度抑鬱症。李主任便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黃先生逐漸好轉,打消了輕生念頭。
黃先生不再焦慮不安,晚上睡覺踏實了,計劃近段時間先通過直播把衣服賣出去,慢慢改變廠裡的現狀,他說:「看開了,接受現實,相信我會東山再起的。」
預防「心靈感冒」,壓力管理很重要
「這些患者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真的生病了。」祈福醫院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指出,抑鬱症是有生理基礎的。神經遞質平衡適度,興奮和抑制作用適中,人們情緒穩定、思維活躍、心理健康;反之,大腦正常工作就會出現偏差,各種情緒疾病隨之而來。
影響神經遞質平衡的諸多因素,很大一部分就源於學業、事業、家庭等方面的壓力。所以,學會緩解壓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是精神健康最重要的環節。
李主任針對疫情以來常見的現象分享了以下建議:
1、就業焦慮:不如靜下心來提升自我
在就業焦慮面前,要冷靜理智應對,化壓力為動力,積極了解可嘗試的多條就業渠道。同時利用這段時間自我修煉,譬如努力鑽研業務,提高崗位勝任力,抓緊學習其他技能。
2、睡眠障礙:小儀式養成規律作息
睡前1小時就放下手機,不要放在床頭,看看書、聽聽音樂。或者上床前洗個熱水澡或泡個腳、換上睡衣……用一些小儀式提醒自己作息時間。
3、家庭矛盾:愛與不滿都不要藏著
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家人一起鍛鍊身體和進行娛樂活動,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出現問題及時溝通表達,敞開心扉,彼此信任。
4、社交恐懼:若不善言辭,就做傾聽者
如果要參加聚會,提前準備好參與聊天的話題,這樣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減輕焦慮感。與人交流時不要迴避別人的眼光,全神貫注地傾聽他說的話,並給他積極的回應,在感到害怕的時候,多做深呼吸來緩解。
最後,我們也再次提醒大家,如果出現情緒低落、動力不足、脾氣暴躁、睡眠不佳等症狀甚至有輕生極端念頭時,應及時就診,求助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