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焦慮、家庭矛盾、社交恐懼……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問題影響

2021-01-18 騰訊網

失業無收入,

房貸、車貸、信用卡壓得喘不過氣,

居家防疫摩擦增多,

家庭氣氛壓抑緊張,

長期不出門,

忘記摘下口罩該如何社交。

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祈福醫院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指出:長期極端不良情緒可能引起腦內神經遞質變化、體內激素、消化酶失衡,出現頭痛、胃脹等軀體障礙,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康復不容忽視。

世衛組織: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7日的記者會上說#新冠疫情影響全球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全球範圍內,精神健康已經是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影響,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但是只有少數人能享受高質量的諮詢和治療。世衛組織也呼籲應大規模增加對精神衛生的投入。

疫情致創業失敗,26歲小夥產生輕生念頭

「家裡的窗戶、陽臺我都加裝了鐵欄,就怕他跳下去」今年6月,26歲的湖南小夥黃先生在女友的帶領下來到祈福醫院求助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

倆人本在家人的幫助下做服裝生意,沒想到疫情讓他們遭遇了重擊,囤壓的衣服賣不出去,工廠無法生產,處於半倒閉的狀態。黃先生焦頭爛額,整晚失眠,覺得自己沒出路了,甚至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反覆想跳樓,開車看到前面的車就想撞上去,路過高架橋想一頭衝進珠江。」

李主任詳細詢問了黃先生病情的發生過程,通過心理評估和腦功能監測,發現黃先生腦功能神經遞質處於失衡狀態,抑制遞質亢進,興奮遞質不足,診斷為中度抑鬱症。李主任便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經過一段時間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黃先生逐漸好轉,打消了輕生念頭。

黃先生不再焦慮不安,晚上睡覺踏實了,計劃近段時間先通過直播把衣服賣出去,慢慢改變廠裡的現狀,他說:「看開了,接受現實,相信我會東山再起的。」

預防「心靈感冒」,壓力管理很重要

「這些患者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是真的生病了。」祈福醫院神志病科李躍華主任指出,抑鬱症是有生理基礎的。神經遞質平衡適度,興奮和抑制作用適中,人們情緒穩定、思維活躍、心理健康;反之,大腦正常工作就會出現偏差,各種情緒疾病隨之而來。

影響神經遞質平衡的諸多因素,很大一部分就源於學業、事業、家庭等方面的壓力。所以,學會緩解壓力,保持輕鬆愉快的心境是精神健康最重要的環節。

李主任針對疫情以來常見的現象分享了以下建議:

1、就業焦慮:不如靜下心來提升自我

在就業焦慮面前,要冷靜理智應對,化壓力為動力,積極了解可嘗試的多條就業渠道。同時利用這段時間自我修煉,譬如努力鑽研業務,提高崗位勝任力,抓緊學習其他技能。

2、睡眠障礙:小儀式養成規律作息

睡前1小時就放下手機,不要放在床頭,看看書、聽聽音樂。或者上床前洗個熱水澡或泡個腳、換上睡衣……用一些小儀式提醒自己作息時間。

3、家庭矛盾:愛與不滿都不要藏著

每天花一點時間和家人一起鍛鍊身體和進行娛樂活動,承擔起各自的責任,出現問題及時溝通表達,敞開心扉,彼此信任。

4、社交恐懼:若不善言辭,就做傾聽者

如果要參加聚會,提前準備好參與聊天的話題,這樣能夠增強自己的信心,減輕焦慮感。與人交流時不要迴避別人的眼光,全神貫注地傾聽他說的話,並給他積極的回應,在感到害怕的時候,多做深呼吸來緩解。

最後,我們也再次提醒大家,如果出現情緒低落、動力不足、脾氣暴躁、睡眠不佳等症狀甚至有輕生極端念頭時,應及時就診,求助專業人士。

相關焦點

  • 全球近10億人受精神問題影響:得抑鬱症的人,都有哪些特徵?
    你,是否遭遇過精神健康問題影響?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8月27日會議強調: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已經影響了數百萬人精神健康,這也已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健康問題。
  • 全球近10億人有精神健康問題?患上心理疾病,或有2個方法應對
    8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示,由於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有數百萬人精神健康出現問題,除此之外,全球有近10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其中每年有300萬人死亡,平均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
  • 吳鎮宇兒子自爆社交焦慮:幫助孩子化解社交恐懼,可用「脫敏法」
    但是,今年4月底的時候,費曼卻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個視頻,自曝自己有舞臺恐懼症以及社交焦慮。網友們的&34;與自身的症狀產生了矛盾,於是費曼決定在網上發布這樣的一段視頻,希望大家能夠不要再&34;他表演才藝了。在視頻中,費曼也向大家簡單地普及了舞臺恐懼症和社交焦慮的表現症狀。其實生活中像費曼這樣的孩子並不在少數,這些孩子在網絡上讓人感覺活潑開朗,搞笑有趣,與人交流毫無障礙,甚至是讓人感覺得心應手。
  • 重度社恐自愈手冊:80%的人,不了解社交恐懼
    豆瓣「我患有嚴重的社交恐懼症小組」,小組成員近三萬人。如何判斷你是不是「社恐患者」社交恐懼症,實際上應該叫做社交焦慮症,因為社交恐懼的本質不是恐懼,而是「焦慮」。這種恐懼和焦慮具有持續性,通常在六個月以上。因為這種恐懼和焦慮產生的迴避狀態已經影響了個體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對人「過敏」的人群,該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首先是遺傳問題,如果一個人的一級親屬裡,有焦慮障礙患者,那麼這個人患有焦慮障礙的風險,就會增加3—5倍。但是由於焦慮不是由單個基因控制的,所以遺傳問題非常複雜,暫時沒有確定清晰的說法。同時,焦慮不是一種客觀情況,目前也沒有能夠確定焦慮的實驗室測試,因此焦慮的診斷結果,都是基於自我報告的結果。
  • 為什麼說消除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社恐」或許是我們這代人最愛提起的一個詞。在人多的場合只想能披上哈利波特的隱身衣,做個小透明,不被任何人注意;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時會覺得無比疲憊;換到一個陌生環境,會為之後需要重新認識新朋友而感到恐懼……而走出「社恐」的第一步,就需要你去面對它。心理學家指出,應對社交焦慮,最好的辦法是做到社交暴露。
  • 美媒:美華人「疫」樣生活 家庭矛盾易激化親情陪伴受影響
    疫情不僅帶來病毒,也造成焦慮、矛盾等心理衝擊。夫妻居家工作 家成一座「活火山」「新冠將我的家庭推到了崩潰邊緣。」家住聖塔芭芭拉的聞先生說,他是新移民,他和妻子在美有個標準的中產小康之家。然而正如所有家庭一樣,聞先生和妻子的關係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過去,他可以通過外出社交排遣在家中的不良情緒。
  • 心理理論與社交焦慮關係密切
    社交焦慮是一種人格特質維度,它是指在社交互動或表現情境中對他人負面評價的擔憂或恐懼。在社交焦慮輕微的情境下,這個詞通常被認為是害羞的同義詞,輕微社交焦慮可能在建立社會關係時是適應的。焦慮的人可能過於專注於害怕、控制和迴避自己的焦慮想法和感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關注較少,因此也就不太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幾項研究指出,「讀心」能力和社交焦慮之間存在關聯。奧圖(O』Toole)等人的元分析研究表明,社交焦慮水平較高或患有社交焦慮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識別情緒的能力較差,而情緒識別是「讀心」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 想幫孩子克服焦慮和恐懼?看這套繪本準沒錯了!
    有調查顯示,接近20%的孩童正在受到焦慮症的影響,而這已成為現今兒童較為普遍的精神狀況。假如你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真正的焦慮和恐懼」,那麼你是否知道,成年人心理癥結的根源來自哪裡?這些癥結正是來自於Ta的原生家庭,根植於Ta的童年。
  • 一篇文章了解社交焦慮-SAD
    嚴重的SAD患者可能表現過分害怕在他人面前做事,或者在公共場合進行社交活動,如果把SAD患者暴露在社交情境中,患者有可能誘發強烈的焦慮、驚恐發作、歇斯底裡。SAD是一種常見的、能力受損的心理問題,但人們對SAD重視不足,僅25%得到治療。
  • 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中國這些省份患者...
    作者:數據寶 梁謙剛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一則「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新聞衝上熱搜。當地時間10月9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給數百萬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沉重打擊,並凸顯了在這一被忽視的健康領域增加投資的緊迫性。譚德塞指出,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
  • 社交軟體越多,越多年輕人恐懼社交?心理醫生解讀當代年輕人社交
    「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我有社交恐懼症」,生活中很多人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不過,專業心理醫生表示,與人交往時有些緊張和焦慮是正常的。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疾病,患者感到很痛苦,甚至常年呆在家中,不能到學校學習或外出工作。
  • 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焦慮?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
    其實不然,孩子因為與家人分離所表現現出的哭泣就是一種焦慮心理的表達。作為家長,如果您想要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遠離焦慮,那麼《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方法與指導。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們大體可以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焦慮的根源是什麼?2.哪些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焦慮?
  • 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近10億人...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一則「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新聞衝上熱搜。當地時間10月9日,世衛組織舉行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給數百萬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沉重打擊,並凸顯了在這一被忽視的健康領域增加投資的緊迫性。譚德塞指出,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
  • 外媒:日本10月自殺人數超新冠死亡人數,女性受影響更大
    數據還顯示,日本女性自殺人數出現大幅增加,10月自殺率同比去年增長近83%。  報導援引日本警察廳的統計數據稱,今年10月,日本自殺死亡人數達到2153名,與此同時,截至上周五(27日),日本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數為2087名。  CNN表示,相關專家們此前已經警告稱,疫情可能會引發一場心理健康危機。大規模失業、社交隔離以及焦慮情緒正在對全球範圍內給人們造成傷害。
  • 匹諾曹症候群與說謊沒關係 實際是社交恐懼
    隨後,記者查詢心理學相關資料了解到,醫學書上所說的匹諾曹症候群和說謊八竿子打不著,它被稱為「被笑恐懼症」,實質上是一種社交恐懼與人際敏感。  有匹諾曹症候群的患者,聽到笑聲就會緊張,全身僵直,他們不會辨別善意的笑還是惡意的笑,覺得自己在被嘲笑。哪怕是朋友之間友好的笑,也可能讓他們很生氣。
  • 一個「綠色口罩的熟悉人」引發的思考:孩子的社交焦慮如何破?
    在《害怕陌生人》中提到社交焦慮的概念:所謂的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共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神經性疾病。患者對於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 見人就焦慮?羅振宇推薦一本書幫你戰勝社交恐懼症
    他不敢坐大巴、高鐵、飛機,一和人說話就臉紅心跳,身處陌生人群中甚至會感覺窒息。醫生診斷後,稱他患上了「社交恐懼症」。小孟的遭遇被媒體報導後,許多網友紛紛表示,自己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恐懼症。其實,「社恐」一詞,正是2018年的網絡熱詞之一。就連女神高圓圓近日也自曝曾在20多歲時患上社恐症,一度非常害怕與人打交道。那麼,有沒有辦法戰勝社交恐懼呢?
  • 系統脫敏法——克服恐懼和焦慮
    甚至你的爸爸媽媽也可能因為你的一次相親失敗而泛化到擔心你戀愛、婚姻等更多的感情問題。在對方恐懼、焦慮情況並不嚴重不構成心理問題的情況下,你帶著他們去看心理醫生,他們總是會有些不太情願甚至覺得你小題大做,那麼你怎麼辦呢?別著急,系統脫敏法來幫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