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林徽因的好友、作家冰心在某知名刊物上發表了一篇大作《我們太太的客廳》。這篇文章「通篇充滿了調侃與暗喻」,和這調侃和暗指的對象正是辦了「太太會客廳」的林徽因。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太太」和「太太林徽因」兩個人物幾乎是一致的,冰心「我們太太」是姨太太所生,此外她還有一五歲的個女兒叫「彬彬」。而「太太林徽因」,雖從未公開身世,但實際也是姨太太所生(庶出),不巧林徽因也有一個五歲的女兒叫「冰冰。
林徽因與母親、丈夫和女兒
冰心筆下的「我們太太」客廳裡總是男人多女人極少且都是名流,而「太太林徽因」的會客廳也同樣是男人多女人少且都是名流,如李濟,朱光潛,徐志摩,沈從文,金嶽霖等等。
冰心筆下的「我們太太」與多名男子曖昧不清,而「太太林徽因」也同樣如此,她的客廳裡有一個曾經的愛慕者徐志摩,還有一個現在的暗戀者金嶽霖。
不用說,冰心寫《我們太太的客廳》多半是諷刺林徽因水性楊花、愛出風頭無疑了。
這樣的事情,若發生在今天的明星身上,她們多半會通過自己的平臺與發文者叫板,嚴重點的話她們甚至請律師出馬。可林徽因卻只做了一件事,給她的昔日好友冰心寄去了一壇醋。
這壇醋的意味和冰心寫《我們太太的客廳》一樣,是醋非醋。醋可以是傳統意義上的「嫉妒」也可以是一種食物,所以,當時看到此文時正在山西的林徽因這罈子醋便可被視為她對冰心嫉妒自己的諷刺,也可被看作她在山西特地給冰心好友寄來的當地特產。
林徽因這壇醋寄出後,這篇文章便鮮少被人關注了,林徽因是否水性楊花也很少被人關注了,世人都只津津樂道與這兩位女文人的奇葩文鬥。轉眼,一場可能引發名聲危機的非議事件便變成了一個富有智慧的小趣聞,這樣的事,也只有林徽因能做得出了。
自古文人相輕,這話果然不假,冰心在這次事件後似乎並未因為那壇醋而就此放棄和林徽因的「文鬥」。
昔日的好友冰心與林徽因
1930年冬天,一向身體硬朗的林徽因病倒了,這一年她已經與梁思成結婚三年,而徐志摩有已與第二任妻子陸小曼結婚已五年。原本,這樣的兩人已經漸漸沒有太多交集,可是因為林徽因的這場病,他們二人再次有了交集。
林徽因在北京香山療養院療養時,經常有很多朋友前來探望,徐志摩聞訊也參與到了來探望的人流中。
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徐志摩前來探望林徽因時住的都是離療養院不遠的松露旅館。九一八事變前後,徐志摩在此地一住竟就是半個多月。期間,徐志摩經常陪林徽因讀史、談文學,正是在這期間他開始啟發林徽因寫詩。
不用說,徐志摩這般「勤快」地來看林徽因一定會招致非議了。果然不久後,關於徐志摩與林徽因舊情復燃的消息便如潮水般湧來。
冰心在聞知相關後以最快的速度塗抹了一首詩歌,這首詩有一個指向性非常明確的題目,叫《我勸你》,而刊登這首詩的則是當時剛剛創刊不久的《北鬥》。這首詩在勸誰?又在勸什麼?答案是:勸一位已婚、美麗高貴卻陷入婚外戀情的女子。這個女子的婚戀對象,則是一位浪漫的詩人。
在這首勸諫詩裡,冰心不遺餘力地對這個婚外戀的女子發出警告,她勸女子說:不要心軟,因為詩人是在用充滿詩意和戲劇性的謊言投合她的愛好。冰心還奉勸這女子,若她一直執迷於婚外戀迷失自我,那麼這場遊戲的最終結局是她的好人丈夫將會離她而去。
聰慧過人的林徽因看到此自然已經明白了冰心的用意,同樣地,這一首詩因為並未指名道姓,誰也無法說誰在暗指誰。這一次,林徽因並未就此作出任何回應。口才出眾、言辭犀利地林徽因何以會沉默?莫非她真的默認了自己的婚外戀?答案是:她覺得沒有必要去解釋。
而之所以不解釋,林徽因自己後來說了:我何必被別人左右呢?這句極其簡短的話裡蘊含的智慧哲學是:別人怎麼看怎麼想從來不重要,重要的是管好自己的心,並且保證它不會受外界、外人的左右。
林徽因不予理睬冰心的結果是什麼?結果是非議慢慢止息了,畢竟一個人唱戲戲唱得再好也終歸無趣。後來自覺無趣的冰心只得閉嘴不言了。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
事後,世人回過頭來看時都驚奇地發現,林徽因的不理睬不僅使她保持了風度、維護了名聲,更為她樹立起了她的大度能容之風。而相較之下,冰心便顯得非常小肚雞腸了。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在冰心寫詩諷刺林徽因與徐志摩婚外情的這一年,徐志摩遭遇飛機失事身亡。徐志摩這趟北上,除了參加一些別的活動外,還有一個行程是與林徽因有關的,那就是在小禮堂聽林徽因關於建築的講座。
因著這個緣故,無數人將徐志摩的死與林徽因扯上了關係,不用說,這樣一來林徽因又一次因為徐志摩掉進了輿論漩渦。
此時的林徽因一邊要承受失去好友徐志摩的巨大痛苦,一邊要承受自己在徐志摩死上的那部分責任壓力,一邊她還要想辦法止息這場可怕的關於她是徐志摩死因罪魁禍首的非議。
林徽因知道,一旦世人將徐志摩的死與她扯上關係,那麼她不僅會成為昔日破壞張徐婚姻的第三者,她還很可能被指認為陸小曼與徐志摩婚姻關係不好的第三者。這樣一來,林徽因不僅會在她任教的最高學府無法做人,她也將有失去美滿婚姻的可能。
人言可畏,此時的林徽因深深懂得了這句話的深意。與以往的非議不同的是,這一次她非得處理好不可,因為一旦稍有不慎,她此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將毀於一旦,跟著一起毀滅的還有她自己的事業、婚姻甚至徐志摩的聲明。
就在林徽因思考如何從這場非議中突圍時,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徐志摩寄存在好友凌叔華處的八寶箱裡存有她和徐志摩通信往來的所有日記信件。
得知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林徽因整個人都在顫,她以前想過這些信件的事,卻並不知這些信件竟被徐志摩珍藏起來且放到了好友處。林徽因知道,這東西之所以不放在他和陸小曼的家裡定是因為裡邊有陸小曼不能見的東西。同與林徽因有關信件日記一起被放進八寶箱的,還有他和陸小曼來往的信件日記等。
「如此重要的東西,他怎麼放在凌叔華處,這可怎麼好?」得知消息的當晚林徽因徹夜未眠。想了一夜後,她總算清楚了:「這些東西絕不能落到任何人手裡,尤其陸小曼和報社記者。」
林徽因從來知道,男女之間的事情最是說不清道不明,這便意味著一旦自己和徐志摩的來往信件日記落到陸小曼或者報社記者的手裡,她和他的一切就不是任何人能說得清道得明的了。也就是說,即便兩人清白,也會被解讀成另一副模樣。
想清楚之後,林徽因便親自前往了凌叔華處,進門後她的第一句話便是:「志摩留在你這裡的那些信件日記給我,我要拿回去看看。」
凌叔華根本沒料到林徽因會親自登門,還沒想好推辭詞的她愣了一下道:「這是志摩交給我保管的東西,我不能給你。」
林徽因聽完凌叔華這話後立馬生氣了道:「這些明明是我的東西,怎麼放在你這裡保存一下就是你的東西了,再說了我只是借回去看看就會還給你。」
林徽因把話說到這份上後凌叔華便有些招架不住了,在智商上,凌叔華明顯輸給了林徽因。此時的她已經被林徽因偷換的概念搞蒙圈了,她已經全然搞不清楚那些東西究竟是誰的了,更為重要的是,她也猜不透林徽因是「真借」還是「真拿」。於是,她想了想後轉身回屋了。
凌叔華
但,凌叔華畢竟也是世間難得的聰慧女子,否則她也不可能成為徐志摩的知己了。所以,在轉身回屋拿那些信件日記的當口,她的腦子總算回了一點點路,於是,她扣押了其中的一部分,總共是四頁,而這四頁紙裡記載的則是事關要害的一些可以被稱作證據的東西。她尋思著,只要有這些東西在手,林徽因要是不還那些日記和信件,她就可以拿這些東西和她談條件。
凌叔華這招如果用來對付一般的才女,鐵定是沒有問題的,可關鍵她的對手是林徽因,而林徽因的智商遠在她之上。所以,凌叔華的算盤終究是要輸的。
林徽因拿著這些信件和日記回家後便第一時間關上門仔細地看了,看完後,她發現裡面有部分不見了,而這不見的部分還都是非常重要的。林徽因心下一思量便清楚了:這是凌叔華拿那幾頁紙制衡自己呢!
當下,林徽因便披上衣服出門了,這一次她依舊徑直來到了凌叔華處,進門後她便直截了當地說:「《康橋日記》裡有四頁是不是被你撕下來了,你把它給我,我要看完整的,看完我就還你。」凌叔華聽完心裡咯噔一下,她想了想忙撒謊道:「不是都給你了,你又來,我不知道什麼缺不缺,許是他(徐志摩)自己掉了也不好說。」
後來林徽因再上門向凌叔華討要時,凌叔華竟為了躲她留下字條說:「家中書物皆堆疊成山,甚少機緣重為整理,日間得閒當細檢一下必可找出來閱。」林徽因見字條後只得悻悻而回。
但若你以為林徽因因此就會放棄索要缺失那部分日記,那可就錯了。實際上,林徽因見自己之力不行,便轉而想到了借力。實際,這也是林徽因的過人聰慧之處。很多人做事情總是喜歡一股腦兒地自己一個人在那兒使勁,可林徽因不一樣,她非常清楚: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適當的時候需要借力,而能借來的力實際也是自己的力。
林徽因在確定自己無法要到缺失那部分後便開始動員周圍人幫忙討要,在請他們幫忙時,她還叮囑他們:千萬不要讓她知道要這些東西的人是我,你就只說要編《志摩全集》就好。在這些被林徽因請來的人力,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人,此人既是林徽因的朋友,也是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朋友,他同時還是凌叔華的朋友。這個人正是擁有民國最大朋友圈,被世人笑稱「朋友圈就是半部近代史」的大文豪胡適先生。
右二為胡適
胡適受林徽因之託來要八寶箱時只說是要編《志摩全集》,他還承諾凌叔華會將箱子轉交給徐志摩遺孀陸小曼。凌叔華與胡適經常通信,她對他自然是信得過的。當時的凌叔華實際已經覺得八寶箱很燙手了,她也急於想把這些東西交到合適的人手裡,胡適無疑是合適的。
只是,凌叔華千算萬算都未算到:在這件事上,胡適竟然完全是林徽因的朋友。胡適拿到箱子後,一轉身便將林徽因要的那部分給了她。同樣,這一次,林徽因也承諾胡適:「看完就會給他。」
可林徽因看完後還回去了嗎?當然沒有,至今,被林徽因拿走的那部分都下落不明。胡適問起時,她都只輕描淡寫地答:「那些東西多是英文寫的,那時候他的英文還不成熟,東西不好,你就不要編到志摩全集裡去了。」後來胡適再問時,林徽因乾脆說:「哦,我看東西不好,一把火燒了。」胡適聽了,只好作罷。
也是自這以後,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的那段過往成了永遠的秘密,因為知道那段歷史的即便講出來也沒人信,畢竟沒有證據。直到今天,關於兩人究竟有無戀愛事實這一事,世人也是雲裡霧裡看花一般。
林徽因這最後一次止息非議的方式,在人情上多少有些說不過去。但恰是這種狠絕,才有了後來世人眼裡永遠蒙著一層紗的林徽因。這層紗讓林徽因比之同時代女子多了一層神秘之美,人說,人間最美的女子都是善於留白的,林徽因便正是那善於創造機會給自己「留白」的女子!
關於林徽因對待世間非議的態度,她自己曾有過專門的總結,很有意思的是,這場總結竟被寫在徐志摩過世後她寫給他的悼文裡,這一次,她是借徐志摩之口表達自己,她說:
「每個人手裡拿著的都不像純文藝的天秤;有人喜歡你的為人,有人疑問你私人的道德……或斷言你是輕薄……許多人的淺陋老師或刻薄處你早就領略過一堆,你不止未曾生過氣,並且常常表現憐憫和原諒;你的心永遠那麼潔淨,頭老抬得那麼高;胸中老是那麼完整的誠摯;臂上有那麼許多不折不饒的勇氣。」
這段話,無疑是世間男女面對世間非議的最好態度了:非議我的人,我同情並且原諒你,同時,我將永遠高潔、驕傲、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