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用戶心智不靠流量,江南春:品牌才是企業最大的免疫力

2020-12-24 中國企業家雜誌

用戶的選擇權變得越來越大。企業到最後,真正的商業競爭是品牌認知,有認知就有選擇,就有利潤。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原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今天,中國市場上很多人都在講『流量』。『流量』這個詞變得好像是生意的根本,其實我覺得品牌贏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

12月7日,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有感於當下眾多企業陷入了「量價齊殺」的競爭困局,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發表題為《品牌才是企業最大的免疫力》的演講時說道。

中國的商業戰爭已經經歷了三個主要的階段:從生產端的戰爭,進入渠道端的戰爭,再進入到了品牌端的認知戰爭。

在這個不斷轉變的過程中,用戶的選擇權變得越來越大。面對過剩的選擇,每個品牌都必須在消費者的大腦中回答一個問題: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企業搞到最後,真正的商業競爭是品牌認知,有認知就有選擇,就有利潤。」江南春說。

與此同時,消費者觸達信息、內容、廣告的媒介也在發生著遷徙。當娛樂方式逐漸從電視轉向微博、微信端,再到長短視頻端,一個品牌要引爆主流人群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如何在新的媒介環境中佔據消費者的心智?

江南春總結,一方面要擁抱新的資訊變化,找到自己的品牌差異化價值,將它轉化為新的內容在新的渠道端傳播。另一方面,又要看到那些不變的場景。

以分眾傳媒的電梯場景為例,它覆蓋的主流人群、特定物理環境、高頻、低幹擾的媒介特性沒有發生改變,未來的經濟環境也在向好。「那麼,我們就要大膽地賭對這個時代的不變。」江南春說。

以下是江南春的現場演講實錄,有刪節:

疫情雖然已經逐漸過去,但許多企業都陷入了困局。困局的主要表現是價格血戰,引發價格血戰的原因我認為是中國的兩個紅利消失了,第一是人口紅利,第二是流量紅利。

人口紅利消失後,就進入了存量博弈的階段,很容易引發量價齊殺。流量紅利消失後,流量成本不斷上漲,侵蝕了企業利潤,企業在「雙殺」的擠壓中,價格上漲,流量下跌,利潤變得十分微薄。所以這時,企業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越過流量曲線和促銷曲線。

流量、促銷曲線剛起步時都很有效,但時間長了就會發生不促不銷、促了也不銷的問題。所以,真正成功的企業,最終無一例外地都走向了「品牌曲線」。例如企業靠搞流量、短視頻直播等手段基本上只能短期見效,解決不了長期發展的問題。

中國的商業戰爭從根本上來說,經歷了三個最主要的階段。

第一階段叫短缺經濟,是生產端的戰爭。生產端的戰爭廣東人最厲害,什麼都能造。

第二階段是渠道端的戰爭,點多面廣,渠道滲透率高就可以勝利,因為短缺經濟變成了平衡經濟。到了今天,渠道端大家的滲透率都越來越高。有了京東、天貓以後,想買的東西買不到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產生了渠道端同質化、生產端過剩化的問題。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用戶的選擇權變得越來越大。面對這麼多的選擇,每一個品牌必須在消費者大腦中回答一個問題: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我覺得這是競爭的核心問題。所以企業搞到最後,真正的商業競爭是品牌認知,有認知就有選擇,就有利潤。

今天,中國市場上很多人都在講「流量」。「流量」這個詞變得好像是生意的根本,其實我覺得品牌贏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

淘寶為什麼有流量?因為它是「萬能的」淘寶,什麼東西買不到,找淘寶就好了。京東為什麼有流量,上午買下午就送到你會找誰?找京東嘛。

所以你會發現,流量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我們經常看到大家提到很多公式,好像這就是生意的唯一公式:GMV=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好像一切問題都是流量公式能夠解決的。

但流量要不要精準分發,要不要裂變,要不要私域,流量有沒有形成窪地,有沒有找到流量的紅利,我認為都很重要。但是今天在阿里巴巴上,在電商上能不能賺錢,取決於品牌自帶流量的比例。如果你的客戶都是花錢買來的,就很難賺錢。

其次是轉化率,一說起大促就談到轉化率。但是你大促完也沒有什麼利潤,實際上流量的轉化率來自於知名度和認知度,你為消費者提供了什麼樣的主動參與的價值。

第三是客單價。雅詩蘭黛、歐萊雅為什麼能夠在電商上賺錢呢?因為第一它品牌的自帶流量很高。第二它同樣打一個廣告,點擊率是你的三倍,成交率是你的好幾倍。第三是客單價,他們雖然「雙11」和「6·18」期間也搞促銷,但是他們一代代的產品不斷溢價上來,第八代的雅詩蘭黛小棕瓶和第一代的小棕瓶之間,價格已經有非常大的差異了。

所以,只有品牌深入人心才是得以持續免費的流量值,只有品牌的知名度、認知度、品牌力強,才能提高流量的轉化率。只有品牌的勢能高才能提高這個產品的議價能力,才能使這個公式背後有盈利的可能。

中國奶粉以前經常促銷賣到100多塊錢,但是今天飛鶴奶粉做的事情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它跟所有國際品牌走相反的道路,就迎來了一個非常好的認知。

今天的可口可樂走傳承路線,「我爺爺的可樂、我爸爸的可樂、我的可口可樂,百年傳承正宗可樂」。百事可樂則相反走,叫年輕一代的選擇,你爺爺、你爸爸都喝,正是我不喝的理由。當你相反走的時候,就贏得了另外一個族群的很大認可。

作為國產奶粉中的領先品牌,飛鶴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與國際品牌競爭。2016年開始,飛鶴在各個生活場景當中形成了飽和攻擊。你會發現,每次「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打下去的時候,百度搜索指數就會大幅度上升。

在今天的中國市場,越來越多中國品牌的崛起不是從低端市場崛起,而是在高端市場崛起。我們在整個國際品牌價格更高的段位當中,迎合了整個消費升級的浪潮。

所以,我們看到了飛鶴在2018年首次破100億,2020年破200億。2015年飛鶴從美國私有化的時候是10億市值,到2019年上市的時候是660億,如今已經是1600億市值。所以我覺得中國品牌要勇於開拓自己的差異化價值,不靠打價格戰、促銷戰,勇於跟國際品牌相反走,找到消費者核心的痛點。

再舉個創業公司的例子,像「小仙燉」這樣的公司,它在消費升級當中看到了大家養生的需求。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養生很複雜,年輕人會去燉嗎?不會,那麼就有人做了即食燕窩。即食燕窩開創了一個更方便的食用方式,但是小鮮燉又推出了鮮燉燕窩。鮮燉燕窩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機會:當天鮮燉、冷鮮配送,保鮮15天。在這種情況下,不需要高溫殺菌,保存了更多的營養成分,整個燕窩的滋補能力得到了全面保存。所以在非常快的時間裡,我們看到它從2億銷售額起步,在2019年一舉突破了8億。今年「6·18」,小仙燉賣了2.45億,「雙11」賣了4.65億。

再看中國品牌的創新。今年的新銳品牌元気森林,創始人唐彬森先在網上做了一百多個產品,不斷進行消費者調研。調研之後,把產品聚焦在氣泡水上。誕生了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元気森林蘇打氣泡水,功能概念叫零卡零脂零糖,好喝又不會長胖。它非常快地贏得了市場,今年5月份,單月銷量已經超過了去年的總和,「6·18」的銷量超過了可口可樂,排在中國第一位。

在剛才所舉的三個案例當中,可以發現中國品牌已經從低價的競爭走向了高價值的競爭,並在消費者心智中贏得了巨大的認同。

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傳播市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今年,廣告行業作為一個周期性行業,經濟形勢非常緊迫。不過,我認為從2015年之後,廣告的大趨勢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一直在上漲。今年9月份,中國廣告行業終於回到正增長的通道。從結構行業來說,電梯媒體也一直保持在比較快速地增長過程當中。因為從2015年開始,資訊模式發生了根本性地改變,中國網際網路的收視時間已經全面超過了所有傳統媒體的收視總和。

8年前我們看到了《中國好聲音》《快樂大本營》《奔跑吧兄弟》《歡樂喜劇人》,中國13億人口中有10億是有電視機的,收視最高峰值4%。這4%裡面,真正月收入超過5000元的人大概也就佔到10%左右。

所以即便打通了中國最牛節目的冠名商,真正所能接觸到的5000元以上月收入的主流消費群體的概率已經很低了。但是在今天,獲得4%的收視率談何容易,1.62%就已經是中國收視率總冠軍了。

當主流人群看電視的機率越來越低,都轉向了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更多時候消費者在閱讀內容,很少去看廣告。你看了一個月的新聞客戶端,真的記住廣告的概率非常的少。所以我覺得整體來說,資訊模式已經發生改變了,如何做內容、做公關、做話題,創造可以被傳播的內容變得非常重要。

同時,娛樂方式又從電視轉到了視頻。視頻當中也有很多選擇,中國有7億視頻月活用戶,3.5億是買了會員的,買完會員之後就沒有廣告了。

所以,一個品牌要引爆主流人群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我覺得分眾傳媒為什麼經過這次疫情,還是比較篤定的。因為我們就是從非典時期長大的,我們的第一次創業正好碰到了非典,當時我沒有猶豫,反而把所有的錢一次性都投下去了。

因為我覺得世界就是這樣,當疫情對別人是挑戰的時候,對你也許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有雄心的企業在那個時候反而應該踩油門而不是踩剎車,我覺得電梯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只要你從遠處去看十年二十年,電梯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大趨勢沒有改變,我覺得大家要有足夠的信心。

很大程度上,等電梯、坐電梯時可能是消費者會主動看廣告的唯一場景。所以我當時給電梯的定義是,第一,它代表了主流人群都是有消費能力的人;第二,它是必經之路,你玩快手、抖音、微博、微信跟我沒有關係,你的肉體還是要經過電梯的;第三,高頻,我相信一個品牌必須反覆跟消費者接觸,才能形成真正的影響;第四,低幹擾,你在封閉空間中形成了強制性地傳輸,所以我覺得用戶沒有選擇的時候才是廣告流最後的選擇。

最後,我覺得在媒體環境發生改變的今天,一個品牌要以一個正確的定位打進消費者的心智,核心有兩個:

一個是當資訊傳播模式發生變化了,我們要擁抱這個變化。資訊模式都轉移到手機上了,消費者每天有6個小時泡在手機上,只看內容不看廣告。這時,微博、微信做話題,抖音、小紅書種草就成了一個標配。

第二,消費者的生活空間其實沒有發生改變,我們也要賭對這個不變。一個商務人士進入公寓、寫字樓、機場;年輕時尚人群進入公寓、寫字樓、電影院,消費者的生活軌跡依然是這麼簡單,我們既要擁抱這個時代的變化,也要賭對這個時代的不變。

相關焦點

  • 江南春:品牌力才是企業真正的免疫力
    在過去五年中神州租車,餓了麼,滴滴,瓜子二手車,飛鶴,波司登,良品鋪子,洽洽小黃袋,妙可藍多,小仙燉等許多品牌都是通過分眾來進行品牌引爆的。 當前企業的困局就是價格戰流量戰使得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率不斷下滑,分眾的任務就是要成為推動中國企業堅定地走產品創新和品牌打造之路,產品創新才能抵禦同質化競爭,品牌打造才有護城河才有溢價,品牌才是最大的流量池。
  • 新經濟十年圓桌:十年心智之爭,品牌如何佔領用戶心智|WISE2020 新...
    在新經濟之王主會場,我們邀請十年裡乘風破浪的創變者們,連接初創公司、網際網路巨頭、投資機構、地方政府、傳統企業等市場參與主體,一起回望中國新經濟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經濟下一個十年的無限可能。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天鵝到家董事長兼CEO陳小華、車好多聯合創始人白如冰在WISE大會現場以《十年心智之爭》為主題,在一起探討了新經濟十年,企業如何進行差異化定位?品牌如何佔領用戶心智?
  • 江南春:為何很多企業重金砸廣告,就是沒效果?
    文|中外管理雜誌記者  史亞娟責編|王濤中小企業該怎樣打造自己的品牌?很多老闆首先想到的是,拍攝各種五花八門的TVC(廣告片)。但往往即便花了很多錢,也無法形成理想的銷售轉化率。因為要麼靠乙方僱人刷流量,要麼靠自己的員工點擊,當然不會有好的銷售轉化率。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認為:打造品牌其實是一項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
  • 江南春:做品牌要直擊顧客心智,進行高頻次飽和攻擊 | 學員筆記
    不斷拉流量衝單量,不斷補貼用戶培養習慣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在這些流量與補貼的同時,消費者的心智中是否已經清晰地了解了你想要表達的品牌定位,這些流量與補貼是否有助於強化和放大消費者心智中對你這個品牌的認知。3、品牌的認知更持久,心智的認同很難改變。在現實世界中差異化往往是一時的,當別人即刻展開模仿,同質化似乎很難避免。
  • 江南春與企業家共話新經濟:投放廣告就像選老婆與情人
    品牌如何佔領用戶心智?「今天退回十年前,讓你吃飯、打車都不能用網際網路的時候,相信大家就回不去了。相信整個消費者這十年當中的生活發生的劇變,表面上看每一年變了一點點,但十年積累起來就是劇變。十年之間經歷了很多變化,也有很多不變,很多變化中也崛起了很多英雄豪傑,也有很多網際網路的故事。
  • 品牌的誕生與發展:培養用戶心智,佔據品類頭部
    隨著商業發展,大池子不斷分成若干個小池子(細分品類),每個小池子也有了自己的魚群(品牌);魚兒長大了,吃飼料吃不活(存量)就要靠吃其他小魚為生(兼併),到最後每個小池子裡都可能只能容下一條魚。2. 品牌就是解決方案品牌只存在於用戶的心智當中。
  • 對話江南春、李湘群:認知的質量 決定了競爭成敗
    但是真正要建立品牌發力的時候,就不應該那麼精確,目的是要讓更多、更廣普的人知道你,要出圈,這個時候可以用分眾這樣的一個媒體去引爆品牌。江南春(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我覺得流量廣告和品牌廣告不太一樣,流量廣告有點像私定終身,只有兩人知道,分眾廣告有點像廣場求婚,大家都可以見證。廣場求婚之後成為了社會共識,形成了一種社會場能,這是引爆的感覺。
  • 北大案例大講堂報名|江南春:企業提升品牌力的道與術
    應對危機 的免疫力 是商戰中的 護城河 活動介紹 在如今的市場中,創新不斷,模仿不止,如何穿越同質化競爭?
  • 分眾傳媒創始人江南春:疫情期間廣告推送正常運作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月23日,分眾傳媒聯合智戰略諮詢以線上發布會形式,共同發布了「百億品牌打造計劃」。分眾傳媒創始人兼董事長江南春在溝通中透露,這次疫情中大量社區封閉,不過分眾已經從最早的插卡播放發展為雲端在線推送,通過雲端,廣告推送依舊能保證屏幕的正常運作。
  • 打造品牌?分眾傳媒等線下投放遠比走流量靠譜
    走流量的確見效快,比如打折,博銷量,但是很多企業到了最後都敗給了那些通過分眾傳媒等線下投放佔領用戶心智的品牌,但是想要打品牌,又很多企業又不知道該如何根據自身特點來獲取品牌優勢。為何會有這種現象?我們來細細分析。企業為何會在品牌與流量間糾結?很簡單,因為錢。
  • 湖畔大學江南春演講:品牌傳播具備三個要點 | 獵雲網
    這是最大的問題。擁抱變化這個詞語讓人很興奮,每次開會都要講擁抱變化,但這個擁抱變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很難判斷。由於我不能判斷,所以我更願意選擇賭對不對。因此,靠植入才是核心,消費者根本不會看廣告,只會看內容。這個核心問題在於娛樂消費的是內容,不是消費廣告。第三,融入社會生活消費者最核心的生活軌跡。
  • 江南春:2020年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在過剩時代,在消費者主權時代,企業的競爭力是什麼?是品牌認知。因為你有認知才有選擇,你跟競爭對手必須形成最有利於你的差異化,構建所謂品牌認知優勢。 許多企業的問題是我的產品很好,為什麼賣不掉?
  • 讓4K佔領用戶錢包,讓8K佔上用戶心智
    在電視圈和手機圈,今年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每一個品牌的新品發布會都沒放過對8K新品的吆喝和宣傳,各類新名詞和新功能讓人不明覺厲;但在比往年來的更早的雙11廣告、促銷預熱上,那些扎堆兒面世的8K新品卻並不在電商推送的前幾頁或醒目位置。甚至用戶主動搜索8K,也往往需要手動翻過好多頁,才能看到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8K電視不顯山不露水地出現在商品列表。
  • 江南春回應商界的12個靈魂拷問
    4.許多人宣稱流量是一切生意的本質,而我覺得品牌贏得人心才是生意的根本。流量只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5.企業經營通常喜歡搞促銷,後來就不促不銷,但促多了就越來越無感,而且企業利潤越來越低,陷入惡性循環,中國企業80%陷入了價格困局。
  • 流量焦慮的解藥,品牌是流量護城河
    也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畢竟現在流量的紅利時代已經結束了,五年前通過流量做起來是可行的,但今天流量成本已經很高,如果還燒錢做流量,雖然數據會很好看,但實際上會造成劇烈虧損。同時,流量很難催生品牌,你做再多的流量性廣告,它會給你帶來用戶,帶來註冊,帶來嘗試,但是很難創建品牌。很多新創品牌在大眾心智當中是不存在的,大家不知道這個品牌的存在。
  • 金錯刀飯局 千億江南春
    移動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給江南春帶來了不少的焦慮:「分眾是靠抓住消費者無聊時間起家的。有了手機後他在電梯裡會不會不無聊了呢。」江南春說道,五年前他許多次的反問自己,自己的業務場景會不會受到很大的衝擊。 在砸了整整5個億後,江南春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具備移動網際網路的基因。「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坑,就是會讓企業家想要去變成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然而很多公司根本就不應該是移動網際網路公司」他說。分眾傳媒開始改變戰略,不再自己做,而開始投資創業公司。
  • 凱珩資本吳志偉:新消費時代,如何做品牌定位和佔領用戶心智?
    今天的消費品賽道有兩個大趨勢: 一是人群和場景不斷細分,要求品牌對用戶和需求把握的精準度越來越高; 二是同質化和過剩。能否找到物理層面以外的差異化,並有效傳遞給消費者,成為品牌生死存亡的關鍵。 這兩點變化,被大部分品牌翻譯為流量問題,但求諸流量,得到的似乎都是短期特效藥。那有沒有一套系統的方法論,可以指導不同階段的品牌快速適應新的市場環境?
  • 砸分眾廣告1個億,讓利用戶1個億,業之峰為何如此瘋狂?
    以下是業之峰董事長張鈞與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的隔空對話梳理和解讀。攜手分眾傳媒構建行業「第一品牌」作為家裝行業知名的老牌企業,業之峰董事長張鈞並不滿足現狀,他希望「當消費者想到裝修時,就會想到業之峰,就像吃火鍋時一定會想起海底撈一樣。」在他看來,家裝領域只有排名靠前的少數幾家能夠被消費記住,品牌力強弱直接決定市場份額的大小。
  • 原液「越域」記 從佔領渠道到佔領心智
    作為化妝品細分品類的後起之秀,原液是近幾年在消費市場異常火爆的新品類,受到了眾多化妝品企業的關注,甚至是競相跟風。專注原液護膚10年的美麗加芬,儘管在屈臣氏、專營店和電商等渠道銷量一路領先,但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品牌試圖在原液市場分一杯羹,美麗加芬想要坐實品類領導者的交椅,就必須從佔領渠道「越域」到佔領心智,搶先讓品牌定位佔據消費者心目中第一品牌的地位。
  • 江南春:15秒,給顧客一個選擇你而不選別人的理由
    所以,未來流量怎麼獲得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近期又出現了像拼多多這樣的公司,它是流量的自我裂變,它的流量不是靠採買獲得,而是靠人拉人獲得的,包括趣頭條等都是這樣。但在流量世界當中我們迷失掉了,忽略了這個社會有比流量更重的東西——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