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次!37歲二胎媽媽剖宮產後成功二次置換心臟瓣膜

2020-12-22 生活報

龍頭新聞訊(記者 霍營)重度心衰、肺炎、肺動脈高壓……對於懷孕7個月的高齡產婦付女士來說,同時患有這些疾病,生孩子無疑是拿生命去冒險。幸運的是,近日,在哈醫大一院多學科共同協作下,三天內先完成了剖宮產手術,後又在產後67小時成功二次置換心臟瓣膜,幫助付女士跑贏了死神,也圓了她再次當媽的夢想。據悉,剖宮產圍手術期心臟瓣膜二次置換在國內尚屬首次。

術後重生的付女士和愛人

二胎媽媽懷孕七個月

患上重度心衰和肺炎

家住方正的付女士今年37歲,有一個17歲的兒子。十年前,她因風溼性心臟病接受了二尖瓣置換手術。當時醫生給她的心臟換了一個機械瓣膜,術後每天需要吃抗凝藥,用來預防血栓的形成,保持機械瓣膜的光滑。

去年,付女士再婚了,由於和第二任丈夫的感情特別好,加上丈夫也非常喜歡孩子,於是她下定決心一定要給他生個孩子,作為二人愛情的結晶。付女士的愛人說:「我知道她的身體不好,也勸她別要孩子了,但是她的態度很堅決,也上網查了一些資料,有做過心臟手術再生育的成功案例,也就沒再反對。」婚後不久,付女士如願懷孕了。

正當夫妻倆耐心等待小生命的降生時,懷孕七個月的付女士突然得了一場感冒導致肺炎,後來呼吸困難,走路都喘,四五天都沒辦法好好睡覺。3月29日,付女士被緊急送到哈醫大一院救治。

護士正在護理付女士

剖宮產手術驚心動魄

成功取出孩子保住產婦子宮

重度心衰、肺炎、重度肺動脈高壓……付女士入院後,一個個棘手的難題擺在了醫生的面前。

據哈醫大一院產科副主任王宇光介紹,入院時付女士腹中胎兒的胎齡已經超過28周,結合高齡、多種疾病的情況,產科考慮要儘快終止妊娠,這樣大人和孩子才有存活的機會,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3月31日18時,付女士的剖宮產手術開始了。與正常產婦相比,付女士因為特殊的病情,術前能否成功麻醉、術中是否會出現心跳驟停、一旦出現大出血是否切除子宮……每一個環節都是生死考驗,手術驚心動魄。

術前,哈醫大一院產科主任孫敬霞針對付女士進行了詳細的病例分析,制定了快速手術、保留子宮、降低心臟負擔的手術方案。幸運地是,整個剖宮產過程中,付女士出血很少,子宮收縮情況也很好。王宇光僅用時30分鐘就完成了手術,成功取出了孩子,同時也保住了產婦的子宮。

胎齡29周體重僅2.8斤的女嬰,被立即送到新生兒科搶救,付女士也被送入心臟大血管外科監護室進行觀察治療。

在新生兒科接受治療的女嬰

心臟功能難以維持多器官衰竭

剖宮產後67小時再進手術室

術後,經過密切觀察,付女士的子宮沒有發生大出血的狀況,但她的心臟功能仍難以維持,循環越來越差。經過食道超聲確診,她的一個機械瓣膜已經打不開了,各個臟器功能都在走向衰竭,需要儘快進行二次換瓣的手術治療。

「心臟手術需要體外循環,將血液肝素化,血管中的血液就像自來水管中的水一樣,而付女士剛接受手術的子宮,可能會變成打開了的水龍頭,出血不止。」哈醫大一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謝寶棟主任說,付女士在短時間內再次接受這麼大的手術,風險非常大。

考慮到不能讓孩子剛出生就沒有母親,更不能放棄如此年輕的生命,謝主任決定放手一搏,邀請產科孫敬霞主任,組織麻醉科、心內科、呼吸科、手術室、重症監護病房、體外循環等多學科進行MDT會診,制定了快速手術的方案。

4月3日13時30分,在哈醫大一院中心手術室,付女士在剖宮產術後67小時,再次接受了心臟瓣膜二次置換手術。

心臟手術進行中

心臟像被水泥「澆築」

手術成功二次置換心臟瓣膜

由於付女士十年前做過心臟手術,術後胸骨和心臟已經黏連在一起,開胸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割破心臟,手術的第一步就充滿了驚險。

「胸骨打開後,我們發現心臟和組織嚴重粘連,就好比心臟被水泥給澆築了,手術要用電刀在水泥裡把心臟一點一點剝離出來,隨時有心臟破裂的風險。」謝主任說,整臺手術從開胸到順利剝離心臟、建立體外循環用了一個半小時。打開心臟後,原本應該光滑的機械瓣膜上長滿了血栓,要用手術刀像做雕刻一樣,一點一點地把血栓全部清理掉。

整個手術,產科主任孫敬霞全程參加。由於手術體位所限,產科的專家們術中全程趴在手術床上,每隔十分鐘就要觀察一下陰道出血情況,一旦有大出血傾向,立即緊急處置,確保手術安全。

經過多學科專家四個半小時的努力,手術順利結束,謝寶棟主任成功為患者置換了新的機械瓣膜。術後付女士的心臟恢復良好,第二天就脫離了呼吸機,目前已經回到普通病房接受治療。

患者家屬為醫護人員送來錦旗

高齡產婦合併嚴重疾病生育要慎重

專家的這些建議要記清

4月9日,記者在病房見到付女士時,雖然身體仍然很虛弱,但她的臉上仍掩飾不住劫後重生的喜悅。

「感謝哈醫大一院的專家給了我第二次生命,圓了我當媽的夢想。」付女士說,雖然產後還沒有親眼見到孩子,但是昨天第一次看到女兒的視頻,心裡激動得不行。「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身體能趕快好起來,早點接孩子回家。」

在鬼門關走了兩遭,付女士最終母女平安,離不開醫護人員的全力救治。對於像付女士一樣合併嚴重疾病的高齡產婦在選擇生育時,專家也有很多的告誡。

謝寶棟主任以付女士為例分析,她懷孕後停掉口服的抗凝藥,使用低分子肝素進行抗凝治療。結果肝素的抗凝力度不夠,妊娠早期機械瓣膜出現了影像學未能診斷的微小變化,最終導致機械瓣功能障礙,從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的後果。因此他提醒,患有心臟疾病的女性,特別是服用抗凝藥的,孕期一定要評估好,抗凝藥要用好,不要隨意換藥、停藥,要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用藥。

王宇光副主任提醒,對於35歲以上合併有嚴重疾病等不宜妊娠指徵的高齡產婦,在選擇生育時一定要慎重,及時諮詢相關科室及產科專家的意見,嚴格評估,制定方案。「我們崇尚真情的美好,但是也要有科學的孕育觀,活好自己才是對家人和社會負責。」

(照片由醫院提供)

相關焦點

  • 心臟瓣膜二次置換危險重重,帶你來了解下詳情
    4月上旬,我國的哈醫大完成了一臺剖宮產後的心臟瓣膜二次置換的手術的消息登上了新聞。這是我們國內首例剖宮產後心臟瓣膜二次置換手術,具體帶大家了解下當中的驚險以及疾病科普。此次手術的驚險之處:首先,該名孕婦是一位高齡的二胎寶媽,在10年前已經接受過人工機械二尖瓣的置換,需要終生服用華法林。在得知懷孕後,停用藥物進行低分子的肝素進行抗凝治療,但這種方法抗凝效果不佳,導致機械瓣功能出現障礙。
  • 原創:心臟瓣膜手術,置換還是成形?
    對具體一例具有手術適應症且無手術禁忌症的病例,是要選擇瓣膜成形術還是瓣膜修復術,心血管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眾說紛紜。心臟瓣膜成形手術,是對病變的缺損的瓣膜進行修復,以達到治療病變瓣膜,恢復心功能的目的。有學者認為對於許多病變輕的病例,推薦進行瓣膜成形術。二尖瓣成形的方法有:瓣葉三角或四邊切除、假腱索植入、前葉重建、交界切開或瓣環植入。
  • 心臟人工瓣膜急性撕裂 微創「瓣中瓣」置換術免卻開胸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 通訊員郝黎 張藍溪 靳婷 臧鑫報導81 歲的馬伯 15 年前因為瓣膜病變做了二尖瓣生物瓣置換術,術後身體一直硬朗。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患者的壽命超過了生物瓣膜的 " 壽命 ",老化的人工生物瓣膜容易撕裂,且無法在患者接下來的生命中起效,這就涉及到更換生物瓣膜的問題。" 這類患者的年齡通常在 75 歲以上,出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合併症的人較多,傳統的更換生物瓣膜手術需要再次開胸體外循環,他們無法耐受,但藥物保守治療,又無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 不開胸置換心臟瓣膜 六旬重症患者成功獲救
    不開胸置換心臟瓣膜 六旬重症患者成功獲救 2020-12-03 15:26:04 作者:葉攀 責任編輯:葉攀     專家僅用一小時就為年近六旬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徐先生成功完成極微創瓣膜置換手術
  • 行業研究 | 心臟瓣膜器械行業深度研究
    根據國內不同報導,我國65歲以上人群老年鈣化性心臟瓣膜病的發病率約為3.6%-4.2%,如果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不包括港澳臺)計算,截止2018年末,我國老年鈣化性心臟瓣膜病患者累計約有600-700萬。
  • 大於65歲人群注意這個心臟疾病——老年性心臟瓣膜疾病
    針對這一病例,王長謙教授建立了由心臟外科、心臟內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組成的心臟瓣膜多學科團隊。經過反覆討論和精心準備,該患者成功接受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AVR),術後五天出院,現已恢復正常生活。主動脈瓣鈣化,繼而造成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是老年人群常見心臟疾病,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高。
  • 八旬老人患心臟病 不開刀成功置換心臟「零件」
    12-03 15:15:5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3日,躺在重慶市人民醫院心臟中心的病床上,82歲高齡的鐘婆婆仍舊不大相信,自己沒有開刀,心臟裡卻換了一個「零件」,「我被病痛折磨幾十年,居然不開刀就治好了。」
  • 國產瓣膜領跑新賽道,微創心通守護患者「心門」|心臟|產品|瓣膜|...
    其中,在鮮有人涉足的瓣膜業務領域,微創旗下的上海微創心通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心通」)已成為國內心臟瓣膜領域舉足輕重的參與者,更多國內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因此獲益。TAVR:拯救心臟「大門」的最後一線生機在外科手術發展的近 200 年歷史中,心臟手術始終是最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風險也最高。
  • 西安3歲男童玩蹦床突發心臟病 醫生施妙手為他置換瓣膜
    醫生正為3歲患兒置換成人瓣膜「顧教授,救救我的孩子!」近日,西京醫院心血管外科顧春虎副教授的診室,來了一位媽媽心急如焚地哭訴著。最後經過全面檢查,心臟彩超提示,孩子的心臟二尖瓣前葉脫垂並關閉不全、肺動脈高壓、二尖瓣大量返流。此時,距離發病已有10多天,患兒還是呼吸困難,持續高熱,心功能極差。顧春虎立即聯繫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將患兒收入心血管外科監護室。當晚,患兒呼吸困難,出現了明顯心衰症狀,情況十分緊急。值班醫生進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持續監測生命體徵,給予強心、利尿對症治療。
  • 人工瓣膜置換術後沒好好抗凝?二尖瓣機械瓣大血栓兩例
    近日,《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這樣一則案例,一位患者在心臟人工瓣膜置換術後抗凝不規範,致二尖瓣機械瓣膜上形成大血栓,最終不得不急診外科手術的情況。國內雜誌上也報告過類似的案例,我們總結了這些病例的診療過程,一起來看看。
  • 廣元市成功開展首例不開胸置換心臟主動脈瓣手術
    近日,廣元市中心醫院心血管病中心採用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R),不開胸、不藉助體外循環成功為心臟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的馮先生實施了心臟主動脈瓣置換。該手術創口不足4毫米,患者術後第二天即下床活動。市中心醫院TAVR術的成功運用,開創了川北地區心臟瓣膜病治療先河。
  • 國內首例罕見巨大心臟在華西醫院成功安置心臟起搏器
    原來,23年心臟病史的張女士心臟巨大,心胸比(胸片上心臟和胸廓橫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95%,出現嚴重的心跳暫停。近日,華西醫院心內科器械植入亞專業組的方元教授為其成功安置了起搏器,極大地緩解了其不良症狀。此前,在國際國內的醫學文獻中,還未有過心胸比高達95%還能成功安置起搏器的案例。
  • 給心臟「刮鏽」,不置換人工瓣膜 3名風溼性心臟病患者獲新生
    錢女士今年60歲,因反覆胸悶發作,最終被診斷為風溼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患者家屬說,當時都不懂得是心臟病,還認為是小毛病。 風溼性心臟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如果說心臟如同人體的發動機,心臟瓣膜則是閥門,而其中最容易病變的就是二尖瓣。一旦出現狹窄或關閉不全,這扇「門」就如同生了鏽,既打不開又關不上。以往,這類病人只能換人工瓣膜,但需要終身服藥,還可能影響壽命。
  • 七旬婆婆面臨二次換瓣 醫生為她不開胸完成心臟手術
    中新網湖北新聞6月16日電 (李晗)七旬的黃婆婆14年前因心臟瓣膜病進行了心臟換瓣手術,今年再次出現胸悶心慌,到醫院檢查,需要進行二次換瓣手術。醫生通過「不開胸的心臟手術」,從她大腿入手「長途奔襲」成功換瓣。
  • 心臟大血管外科成功實施罕見巨大左右冠狀動脈瘤合併多瓣膜病變手術
    近日,我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張爾永教授與肖正華副教授共同為一名56歲女性實施了「Bentall(主動脈根部替換術)+巨大左右冠狀動脈瘤切除+冠脈搭橋術+二尖瓣置換+三尖瓣成形術」,患者順利出院。患者近4年反覆出現活動耐量下降、心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雙下肢水腫等情況,生活質量嚴重下降。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巨大冠狀動脈瘤。
  • 88歲嚴重心臟病阿婆挑戰成功,置換心臟主動脈瓣!高齡老人得這個病...
    陳阿婆88歲了,心臟裡的主動脈瓣發生了嚴重的狹窄,心功能減退,隨時有猝死的風險,但家裡人還是希望老人能更高壽,轉診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胸外科。醫院為這位高齡老人度身定製了微創介入主動脈瓣置換的手術方案,術後第二天,老人就恢復了正常的主動脈瓣功能,下床活動了。
  •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抗凝治療遠程管理:前瞻性隊列研究
    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抗凝治療遠程管理:前瞻性隊列研究.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19, 26(4): 343-347. doi: 10.7507/1007-4848.201811046摘  要目的 探討應用基於網際網路+移動 APP 對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後口服華法林抗凝治療穩定患者進行遠程管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病案現場】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
    【病案現場】心臟瓣膜病置換術後心臟康復 2020-12-07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大二附院成功植入Edwards Sapien 3瓣膜 全省首例
    多年因病困擾 患者病情加重長期失眠南昌大學二附院心內科副主任楊人強教授介紹道,此次手術患者於11月23日到該院心內科門診就診,她表示這幾年時常感覺胸悶氣促,多次去當地醫院檢查治療,效果都不好,因為擔心病情導致長期失眠,這次自覺胸悶更加嚴重,在家人的陪同下來我院就診,門診心臟彩超提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中度關閉不全。
  • 天津日報數字報刊平臺-醫大二院成功微創置換心臟瓣膜
    近日,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醫院為一位耄耋老人實施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手術由該院心內心外團隊聯合應用微創技術成功完成。據介紹,與傳統心臟瓣膜手術相比,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術中心臟不停跳,無需開胸和體外循環,手術微創,出血極少,併發症少,術後患者恢復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