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 通訊員郝黎 張藍溪 靳婷 臧鑫報導81 歲的馬伯 15 年前因為瓣膜病變做了二尖瓣生物瓣置換術,術後身體一直硬朗。但兩個月前,他開始出現明顯的胸悶不適症狀,上兩層樓就氣喘籲籲,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心臟彩超結果顯示,馬伯體內的生物瓣膜出現了嚴重的急性撕裂,導致二尖瓣重度返流,必須儘快手術,否則會導致嚴重的心力衰竭。
" 人工生物瓣膜衰敗一直以來都是心臟外科的技術難題。" 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與微創心血管外科主任黃煥雷主任醫師指出,按照現有的工藝水平,生物瓣膜的使用壽命多在 10-15 年之間。但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壽命的延長,越來越多患者的壽命超過了生物瓣膜的 " 壽命 ",老化的人工生物瓣膜容易撕裂,且無法在患者接下來的生命中起效,這就涉及到更換生物瓣膜的問題。" 這類患者的年齡通常在 75 歲以上,出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等合併症的人較多,傳統的更換生物瓣膜手術需要再次開胸體外循環,他們無法耐受,但藥物保守治療,又無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經過省醫心臟外科、心內科、心臟超聲科等多學科專家的反覆討論和會診,最終決定為馬伯實施經心尖二尖瓣 " 瓣中瓣 " 置換手術。
本次 " 瓣中瓣 " 二尖瓣置換手術由黃煥雷主刀。手術採用左側胸腔入路,皮膚切口長度僅 4 釐米,並且不需要體外循環,不需要心臟停跳,把血液系統、心肺的傷害降到最低。暴露心臟後,在心尖部做一個穿刺點,利用導絲和導管完成心腔內的操作。" 傳統的開胸手術需要拆除原來的生物瓣膜,操作複雜,耗時很長。而且,拆下舊的已產生疤痕黏連的生物瓣膜難免因對心臟造成損傷。『瓣中瓣』手術不需拆掉原來的人工瓣瓣,直接在 X 線引導下將支架瓣膜輸送到生物瓣瓣口位置,放在舊的人工瓣膜中央,幾乎在一瞬間就完成了『換瓣』操作。" 黃煥雷稱。
術後,超聲顯示馬伯新的支架生物瓣膜植入位置滿意,無瓣周漏、功能好。術後 2 天,馬伯成功脫離呼吸機,轉回普通病房,術後順利康復出院。
黃煥雷表示," 瓣中瓣 " 技術避免了再次開胸分離的損傷,避免了體外循環對心臟及全身多臟器系統的打擊。傳統瓣膜置換手術整臺手術需要六七個小時,僅開胸這一步驟就要耗費 1 個多小時,而採用 " 瓣中瓣 " 技術 1 小時即可完成手術,出血量不超過 50 毫升,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效果確實等優點,尤其適合年老體弱、不能耐受常規心臟外科手術的患者。
據了解,自 2020 年,在省醫心外科專家陳寄梅、郭惠明、盧聰、黃煥雷等的帶領下,已累計完成經心尖二尖瓣 " 瓣中瓣 " 置換手術 7 例、主動脈瓣 " 瓣中瓣 " 置換手術 3 例,全部患者均順利康復。
【來源:新快報·ZAKER廣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