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每個人擅長的東西不同,所以需要交易。例如「擅長種田的人」如果想吃肉,那他得拿種出來的農作物跟「擅長打獵的人」換肉。
但是因為老是這樣以物易物太麻煩,所以就有群人講好,統一用一個「方便攜帶又不容易壞,而且大家都喜歡」的東西當交易媒介,這可能是貨幣的起源。
這個「方便攜帶又不容易壞,而且大家都喜歡」的東西,一開始可能是貝殼或龜殼。
但是到文字歷史有記載的古代,世界各國普遍都用金屬來當這個「方便攜帶又不容易壞,而且大家都喜歡」的交易媒介。
但是就算是金幣、銀錠、銅錢,這些人見人愛的小東西,在做大額交易時還是嫌重。而且,有時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超過了該國鑄幣用金屬的產量,會出現貨幣供給量太少的麻煩。
明明物產豐富,但,卻沒有足夠的錢可以買賣這些物產,部分交易只能回到麻煩的以物易物,這樣不僅麻煩,還好笨的樣子!
聰明的中國有錢人,在唐朝中葉,率先想到解決之道。
這個解決之道,叫作「飛錢」。
「飛錢」通常是「地方長官」與「長安大富豪」合作發行的,例如「河南節度使」與「長安某大錢莊老闆」。
這個東西是這樣玩的:長安的商人,如果想到外地做大額的交易,例如到河南買價值10萬銅錢的絲綢,他可以拿10萬銅錢去「河南節度使」在長安的富豪合伙人開的錢莊,將這10萬銅錢存入,錢莊的掌柜會開立給他一張面額10萬銅錢的「飛錢」。
商人只要帶著這張「飛錢」到河南,然後到河南節度使的辦事處,憑這張「飛錢」提領10萬銅錢。
然後,他就可以拿這10萬銅錢去買絲綢了。
有沒有很方便啊?有沒有些佩服先人的智慧啊?
而且這種「飛錢」服務,錢莊通常不向商人收手續費的喔!
因為,與錢莊合作的地方長官,每年要上繳稅金給中央朝廷,地方長官可以拿商人存在長安錢莊裡的錢向朝廷繳稅,這樣,地方長官還可以省下千裡迢迢將稅金運到長安的麻煩了。
然後,更方便的來了:
商人們很快就發現:「咦!既然飛錢可以提領銅錢,那就表示,「飛錢」不就等於「銅錢」嘛!」
之後,商人們也懶得去節度使的辦事處把銅錢領出來了,商人們直接拿「飛錢」當交易媒介。直接把飛錢拿來當現金用!
當越來越多商人使用「飛錢」來交易,市場對「銅錢」的需求就減少了。
貨幣供給不足的問題,就此解決。「飛錢」可以說是「紙幣」的老祖宗。
但,「飛錢」畢竟只對與節度使有合作關係的商人發行,而且不同節度使發行的飛錢無法自由互相兌換,所以在唐朝普及度不高。
嚴格來說,它還不算紙幣,它比較接近「商業匯票」。
到了宋朝,宋朝商業經濟比唐朝更加繁榮,金屬貨幣和飛錢根本不夠用。
所以,宋朝由政府出面,發行國家紙幣。但是紙幣本身只是一張紙,紙容易壞,又不漂亮,紙幣毫無價值啊!
所以宋朝政府必須保證紙幣可以兌換成等於面額的金屬貨幣。例如上面寫「一貫銅錢」的紙幣,可以真的拿去跟官府換到一貫銅錢。
會子是南宋時的紙幣,紹興三十年(1160年)於臨安首度發行。
宋朝會子發展史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錢端禮為臨安太守,仿照四川發行的交子,將會子官辦。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六《東南會子》:「當時臨安之民,復私置便錢會子,豪右主之,錢處和為臨安守,始奪其利,以歸於官。」
南宋正式成立行在會子務。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說紹興三十一年「置行在會子務,後隸都茶場」。
會子務發行會子,分一貫、二貫、三貫,在東南各路流通,又稱「東南會子」。由戶部侍郎錢端禮主持該事,會紙取於徽、池,續造於成都、臨安,「仍賜左帑錢十萬緡為本。」
宋朝發行會子後,經反覆嘗試,最後訂立「錢會中半制」,即政府開支以一半銅錢、一半會子支付。實行「錢會中半制」是為了維持會子信譽,防止貶值。部分地區,如兩浙東西路、江南東西路、湖南等,亦發行會子,逐漸流行,成為主要貨幣,銅錢開始消失,人們也用會子標價。
孝宗時軍費膨脹,朝廷進一步增發紙幣。增發的紙幣無法全部在臨安兌換銅錢,朝廷下令「都督府會子」(又叫「淮南交子」)和「湖北會子」分別在建康和鄂州兌錢,以免加深臨安錢荒,防止其他地方的會子流入京城。
孝宗一度下令江北不可使用東南會子,但此舉妨礙商人貿易,後來江北亦可使用東南會子,但不可兌換銅錢。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會。
洪适在《戶部乞免發見錢札子》中說:「小郡在山谷之間,無積鏹之家,富商大賈足跡不到,貨泉之流通於鄘肆者甚少,民間皆是出會子往來兌使。」(出自《盤洲文集》拾遺)
南宋紙幣還可以向政府兌換黃金、白銀、度牒(和尚身份證,因為當和尚稅比較低,所以和尚身份證可以拿來賣錢),以加強民眾對紙幣的接受度。
並且,南宋每三年會把舊紙幣回收焚毀,重新印製新鈔,以免假鈔泛濫。
但後來的宋金戰爭期間,金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大軍南下,鈔票不斷印製,發生貶值現象。
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為止,共發行一千五百六十幾萬道(貫)。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詔出內庫銀二百萬兩以500萬新會收換舊會,收舊會子焚棄。隔年定三年為一界,每界以一千萬貫為限。
南宋起初盡力維持「錢會中半制」,不輕易改變比率,但銅錢騰貴,朝廷先在收入方面於棄「錢會中半制」,提高會子比率,甚至全由會子繳納。
由於銅錢收入減少,開支方面無法維持中半制,唯有全用會子。
會子價值雖跌,卻逐步取代銅錢成為主要貨幣。會子可用作繳納兩稅、折帛錢,故農民也使用會子,紙幣發展迅速。
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杭州會子庫設置監官。
開禧三年(1207),南宋發行會子的金額平均相當於其賦稅收入金額的82%。(劉光臨:《市場、戰爭和財政國家——對南宋賦稅問題的再思考》)
嘉定二年(1209年),會子的流通額度是一億一千五六百萬貫,已經高達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萬道作抗金軍費。
隨著會子發行量的逐漸增多,為防止偽鈔的流通,會子的發行有分界之說,分界即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會子分界發行後,三年為一界,舊會子收回,但未嚴格執行。
淳佑七年(1247年)甚至規定第17、18界會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發行辦法,最後造成了通貨膨脹,十八界會子二百貫甚至買不到一雙草鞋。
最後:由於南宋後期戰爭開銷過大,稅收根本不夠用,朝廷只好繼續大量印紙幣來支應戰爭開銷,印到最後市場上流通的紙幣遠超過朝廷庫房裡的金屬貨幣量,然後朝廷還取消了每三年把舊紙幣回收焚毀的制度,市場上的紙幣數量連年爆增,當越來越多老百姓換不到他們所要的金屬時,大恐慌就發生了。貨幣失去信用,物價就開始飆漲,人民民不聊生,這就是惡性通膨。
然後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就把南宋打爆了。
紙幣因為本身沒有價值,所以發行紙幣的人必需要持有足夠的貴金屬當擔保,這樣紙幣的價值才會被人民信任。元朝建立後,元朝的紙幣除了用貴金屬當擔保外,還可以用絲綢當擔保。並且忽必烈在各地設有可以讓老百姓把紙幣換成貴金屬或絲綢的「平準庫」。但是兌換要收3%的手續費。
這樣,「平準庫」不只讓人民信任紙幣,也增加國庫收入。
元朝紙幣的發展史
統一以前
蒙古滅金後,大量徵收銀,起初並用銀支付華北一帶的開支。當時蒙古人也發行紙幣,但只是暫時性的,流通領域有局限,發行量也很少,反而是地方割據勢力多發行紙幣。
忽必烈即位後,力求填補財政空缺,統一貨幣。他認為銀是與西亞貿易所用的貨幣,不宜用於華北。彷效歷代王朝,使用銅錢本是最佳方案,但當時華北銅錢數目稀少,銅礦不足,戰爭狀態下也難以鑄錢。而紙幣則印造容易,經費低廉,並已在金朝行之有效,忽必烈於是決定發行紙幣中統鈔,以金、銀、絹為儲備金。
忽必烈原意是,初時只發行紙幣,日後則彷效歷朝鑄造銅錢,與中統鈔並用。但在李儃之亂後,漢人財務官員被革退,色目人官員受起用,他們並不固執於使用銅錢。中統鈔管理良好,信譽很高,流通各地,因此忽必烈一朝沒有鑄造銅錢。
統一以後
元朝滅宋時,在東南地區、四川和湖南,紙幣已是主要貨幣,用於財政收支和交易。在福建、兩廣,紙幣的使用也漸增。忽必烈以中統鈔取代南宋會子,下令南宋紙幣要與中統鈔交換。元朝在昔日會子流行的地區成立了平準庫,匯集金銀以備兌換,又設立行用庫,加強回收金銀。
但和華北不同,元朝無法使整個南方都改用紙鈔,因部分地區仍慣用銅錢,數目較多。故滅宋後,對金、銀、銅錢都解除禁令。雖然有地域差異,但紙幣在元末至正後半期以前,一直信譽良好。
元朝紙幣的發行量和發行地域均大大超過前代。元朝廷先後在首都大都和各行省設置了負責管理紙幣印造、發行、兌換、檢驗偽鈔、回收昏鈔等之機構,其中中央的印鈔機構稱印造局,負責印造交鈔庫和定鈔庫等。
元朝原則上禁止使用銅錢,銅錢不少被熔鑄或流出國外。但元朝並非徹底禁止使用銅錢,在至大(1308-1311)及至正年間,為了阻止紙幣貶值,曾解禁鑄造銅錢,作為輔助性貨幣。
但是元朝末年,還是一樣,元朝廷開始亂印紙幣,並且撤掉平準庫,讓人民對紙幣失去信心,惡性通膨爆發。
然後明朝就把元朝推翻了。
整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紙幣經驗:1.人們天生並沒有那麼喜歡紙,所以發行紙幣的政府必須要承諾紙幣可以換成貴金屬或絲綢之類的「大家都喜歡的東西」。2.不要亂印。印太多,讓人民發現你其實沒有那麼多的「大家都喜歡的東西」,你就慘了。
到了近代,各國都由該國的「中央銀行」來印製紙幣。
這些中央銀行就必需在庫房裡放擔保用的貴金屬,來給大家換。用黃金當擔保的紙幣叫「金本位貨幣」,用白銀當擔保的紙幣叫「銀本位貨幣」。
同時用兩種以上的東西當擔保的紙幣叫「複本位貨幣」,例如早年的美國,一美元可以換1個1.6公克的金幣或15個銀幣。
但是複本位很麻煩,因為金和銀的相對價格會波動,所以得常常調整標準金幣和銀幣的相對重量。比較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怎麼這段重點完全放在紙幣上啊?硬幣呢?硬幣不用擔保嗎?沒錯,硬幣不用擔保。
硬幣因為它的金屬本來就有價值,而且一般來說硬幣面額都很小,所以它不需要擔保,它自己的金屬價值就是自己的擔保。硬幣不用擔保,一直到現在都是國際慣例。
但是哪來那麼多的貴金屬來擔保紙幣啊?
宋朝和元朝就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東西來擔保他們多印的貨幣,才會失敗。除了貴金屬,有沒有什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來擔保紙幣呢?「華爾街之父」亞歷山大漢米爾頓(10塊錢美鈔上面那位)表示:「有!那個東西就叫『國家信用』!」
但是『國家信用』如何具體化呢?
具體實施國家信用具體化的還是美國:二戰後,實施金本位的美國說服各國,用美元當各國貨幣擔保。
美帝表示:「因為美元是金本位貨幣,所以你用美元當你們國家的貨幣擔保,跟用黃金是一樣的意思喔!」
各國真的上當了,紛紛採用美元本位。然後國際貿易也逐漸變成以美元為支付貨幣。1950年代開始,美國出現「進口大於出口」的情況,所以美元不斷被其他國家的人賺走,因為美國的金本位是「保證35美元可以換一盎司黃金」,所以這些賺到美元的外國人,就用這些賺到的美元向美國央行兌換黃金。
美國對自己國內的黃金大量流失,覺得不太爽。到了1970年代之後,稱霸世界的美帝,廢除金本位,逐漸改用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債券當紙幣的擔保。
「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債券」就是具體化的「國家信用」。債券承諾未來會還債券面額上的錢,並且還會給利息。
只要債券能正常還本付息,那這個債券就有信用。(從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這段貨幣歷史的細節,可以查「布雷頓森林協定」、「史密森協定」、「牙買加協定」,這幾個關鍵事件。)
美國央行所持有的主要資產已經不是古代的黃金白銀了,是美國國債。這些是美國財政部和國營企業的抵押債券。所以現在的美元,真的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不是黃金和白銀。
那中國呢?中國央行大約持有1兆美元的「代表美國信用的美國財政部所發行的債券」,另外還持有其他外國的資產,這些東西加起來大約值25兆人民幣。
這些東西就是人民幣的擔保。(2019年12月數據:美國欠日本、中國各1兆美元)
所以人民幣很大一部份也是建立在美國的「國家信用」之上。
但是話說回來,美國政府負債已經超過17兆美元。而且長年來,美國稅收一直都不足。
或許美國哪天錢軋不過來導致信用破產,美國信用一旦崩潰,那建立在「國家信用」之上的美元也必然崩潰。
如果這一天到來,持有實體的黃金白銀,會勝過持有美元。
所以如果你發現美國信用快要破產,那倒可以投機一下實體的黃金和白銀。可是再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有生之年美國信用還是沒有崩潰,那長期投資黃金和白銀可能會哭喔。
注1:「對央行來說,央行所發行的紙幣是央行的負債。 」(如果覺得難懂,就把「負債」兩個字換成「責任」),在會計的語言,「負債」就是欠債的人要負的責任。所以紙幣是央行的責任,就是央行的負債。
央行本身必須持有「資產」來擔保他對他的負債「紙幣」的責任。
所以我們看一個國家是用什麼東西來擔保該國的紙幣,就是看該國央行所持有的「資產」主要是什麼。注2:現代很多交易連「紙幣」都免了,都直接交割戶頭裡的存款數字。所以我們看一個國家央行發行的貨幣量,會看「紙幣」加「大家存在央行戶頭裡的存款數字」。
這些「央行戶頭裡的存款數字」和「紙幣」一樣,是個本身沒有任何價值的東西,所以和紙幣一樣,也需要央行持有某個資產來擔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