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他象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塞 53:7》
歌譜說明:《他顧念我》歌詞作者是拉姆博(Dottie Rambo),歌詞翻譯者段毓貞女士,是林聲本牧師的愛人。曲調採用了家喻戶曉的愛爾蘭傳統歌曲Danny boy(丹尼男孩)的曲調,文中推薦的兩個視頻(第一,Libera;第二,The King's singers)均為Danny boy的歌詞,弟兄姐妹可以僅作參考。五線譜取自《聖歌選集3》,感謝洪潔光弟兄製作提供簡譜。
排練說明:詩班獻唱時最好是無伴奏合唱,也可以用電管琴或鋼琴伴奏。需特別注意這是二二拍子,起拍於第一拍的弱位置,不可以唱成四四拍的感覺。另外,每句四小節,必須一口氣完成,前半句催後半句收;最後的結束句,可以在「他顧念我」之後的逗號處呼吸,然後漸慢結束全曲。
節期說明:本詩可以使用於受難周,作為對救主受難於加略山,在十字架上傾倒自己生命之奇妙宏恩的回應。
聖詩結構(韻律分析)
所有詩體都有節奏(rhythm)。聖詩的詩和音樂有關,因此聖詩的節奏比一般的詩更為重要。外文的文字有單音字,亦有複音字,複音字有兩個以上的音節(syllables)。
外文詩有腳﹑有步(feet),會「走」(walk),會「前進」(march)。每「步」由二或三個音節組成,其中一個音節為強音(accented)或前或後,另外一至兩個音節為弱音(unaccented),不必同為一字。目前我們只簡便計算一行(line)詩句裡音節的數目,將其分為組(group of numbers),合若干組﹑行與詩節(stanzas)成為一首聖詩。稱這些基本單位(組)的綜合體為韻律(meter),一首聖詩的活力在此。加上韻腳(rhyme)使之和諧優美。
配上曲調節拍號(time signature)所標示各個音符與小節(measure)的拍子(beat);唱起來如循起伏的丘陵,朝最高峰前進;又如後浪推前浪,滾滾而來,拍岸有聲,以此作為它的頂點,再由作曲家用盡技巧,四部和聲,繞梁三日,美不勝收!用以稱頌三一真神,得蒙喜悅。
中文字全部是單音字,因此每一行的音節的數目就是等於字數。我們今日一般華人教會所用的聖詩,大部分都是從歐美的聖詩翻譯過來的,因此一定要依照原詩的節奏和組合,把重要的字放在強音上,把次要或虛字放在弱拍上。每行的字數與原詩的音節相符合,也要依照原詩的韻腳,同時要把原詩的含義和情感表達出來,因此聖詩的翻譯是所有翻譯中最難的一種。
至於聖詩寫作,通常由詩人選擇某種韻律,再由作曲家依同樣韻律配合編譜而成。音樂的韻律的體式不下一百四五十種,繁複變化,殊非常人所盡能體會,通常使用的可概括為四類,即抑揚格(iambus),如alone(指弱音,指強音);揚抑格(trochee),如onward;揚抑抑格(doctyl),如delicate;與抑抑揚格(anapaest),如intervene,以及它們的變體,略述如下:
一. 抑揚格
意思是指在任何一組音節中,一音節為弱音,第二音節為強音,大部分的長韻律(Long Meter[L.M.])(88.88)﹑中韻律(Common Meter [C.M.])(86.86),與短韻律(Short Meter [S.M.])(66.86)的聖詩,都以抑揚格為基礎。莊嚴宏偉,經常把聲調與詩意推進到強健有力的終點,用於提出某項建的詩句最為相宜,現在把這三種主要的韻律解釋一下:
a. 長韻律(88.88)
站在歷史觀點上看,讓我們先談長韻律,因為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在第四世紀便用此律作聖詩。他的聖詩O splendour of Gods glory bright共有四行,各為八個音節(88.88),等於四個抑揚格步。韻腳的安排為AABB(即一﹑二與三﹑四行分別聯句押韻),或ABAB(一﹑三與二﹑四行隔句押韻)。長處在音節多,用於宏偉壯麗的主題可盡情發揮;但易陷於呆滯單調,可供會眾學習歌唱的配曲,尤其難找,通常很少人唱。華滋(Isaac Watts)為長韻律最成功的作者,因此大的場地正適合他那些崇高的主題。如「奇妙十架歌」(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等。
長韻律的變體為88.88.88或888.888.。前者依ABABCC﹑後者依AABCCB押韻。
b. 中韻律(86.86)
第一﹑三行各包括八個,第二﹑四行六個音節。前者等於四個,後者三個抑揚格步(86.86),為聖詩中的通用韻律,亦即流行民歌的韻律。韻腳的安排為ABAB,偶或只在二﹑四兩行押韻。「千古保障歌」(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是很好的實例。
本韻律的特徵是常用單音節的字。簡單中肯,易於學習和講述事實。第二﹑四兩行的結尾都可以休息,讓人集中精神唱下一行。最重要的為每一行均以強音作結,使詩句強健有力。4/4最常用以配合本韻律。
c. 短韻律(66.86)
第一﹑二﹑四行各包括六個,第三行八個音節(66.86)。前者等於三個,後者四個抑揚格音步。在英語韻文詩篇,這是最少使用的韻律。理由為音節太少,作者每將想在第一行傳遞的音象留待第二行補敘,再於剩下來的十四個音節發揮。長處在直接與簡潔的首句頗能引起注意,「系連妙結歌」(Blest be the tie that binds); 「我愛教會」(I love thy kingdom, Lord)為實例。
二. 揚抑格
第一種揚抑格為65.65.,如「黑夜來臨歌」(Now the day is over),或65.65. ,如「信徒精兵歌」(Onward, Christian soldiers),與Onward這一字的語氣正相符合,所有77.77均屬揚抑格。假如把第一行的第一個音節去掉,或在第二行的開頭加上一個音節,是中韻律的變體。假如把開頭的弱音去掉,也可說是長韻律的變體。通常為隔行押韻,另一體式為8's與7's的配合,很能把詩句堅強的特徵表明出來,如「榮耀天軍歌」(Angels, from the realms of glory),揚抑格比抑揚格直接,為需要興奮激動時所用最通常的韻律。
三. 揚抑抑格與抑抑揚格
揚抑抑格的聖詩很少,因為全以拉丁文原始用字的體式寫成。它的姊妹韻律抑抑揚格為詩的傳統音律,在韋斯利(C. Wesley)之前認為供教會使用,不夠高雅。這兩種韻律均為三個音節,當然最好用於長的詩句。其中抑抑揚格已漸被淘汰,以抑揚格代替。
6's與4's配合成為優美的揚抑抑格。最好的例子為664.6664,如「三一來臨歌」(Come thou almighty King);11.11.11.11.為人特別喜愛的抑揚揚格韻律,如「馬槽歌」(Away in a manger)。
3. 聖詩演變歷史
因篇幅關係,只對各時代聖詩演變的主流作一簡述。
一. 早期教會時期
主後七十年聖殿被毀,福音已傳出猶太國境,但外邦信徒受猶太人的逼迫,後者不接受基督為彌賽亞。自七十至一百三十二年間,羅馬皇帝打垮了猶太國家主義,原猶太教崇拜儀式日漸廢除,使得基督教有較大的自由去釐定新的崇拜儀式與音樂體式。
關注我微信號:hzygyf(←長按複製)詠歌依服飾:教會唱詩服飾推動者
電話:18968701857
郵箱:ygyfsjin@163.com
服務:批量採購及服飾代理
版權說明: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