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2020-09-03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晨

八佰》單日票房連續10天破億,以絕對優勢蟬聯全球周末冠軍。影片罕見地使用了全方言的表達形式,讓各地觀眾倍感親切,出場人物也更加真實鮮活。

然而,影片中方言的使用也帶來不少質疑。「謝晉元」飾演者杜淳來自河北,因片中「廣普」不夠標準引起網友討論。遼寧人王千源講起了陝西話、北京人李晨演山東兵、福建人歐豪則全程湖北方言……

片中的方言還原度如何?有哪些使用錯誤?正規軍中口音天南地北原來跟蔣介石有關?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邀請到文史撰稿人郭曄旻,詳解《八佰》片中方言的問題。

片中,杜淳飾演的「謝晉元」一角,因口音問題招致許多爭議。部分觀眾表示其「廣普」不夠標準。對此郭曄旻表示,謝晉元的廣普不標準才是對的,因為歷史上的謝團長應該講「客家話」。

「嚴格意義上來講,謝晉元本人說的肯定不是『廣普』,因為他是廣東梅縣人,應該是說客家話,而不是說通常意義上的廣東話或粵語。所以如果安排他說廣東普通話,他說的不標準那才是對的。」

(圖說:《八佰》片中,演員杜淳飾演524團團副謝晉元。)

此外,1937年的方言,也與現在的方言有很大不同。以「廣普」為例,民國早期廣東人說「官話」的口音,並不是現在使用的廣東普通話口音。因為當時沒有錄音機、電視機等通訊手段,各省的官話都是「就近學」。廣東雖然是省城,但不說官話,而是學廣西的西南官話。廣西桂林是距離廣東最近的說官話的地方,所以當時學官話的廣東人,口音實際上跟桂林話更接近。

所以,無論是以現在方言的標準去看謝晉元的口音,還是從原型角色的出身地來看,謝晉元的「廣普」不標準是合理的。至於片中呈現的「不標準」是片方有意而為,還是考據不足,尚無從判斷。

隨著時代變遷,方言也在發展變化,但各地方言的變化程度不盡相同。湖北地區的方言相對穩定,比較接近現在使用的口音,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影片湖北話的還原度也較高。但租界裡上海市民的上海話,卻不夠符合歷史情況。

據郭曄旻介紹,影片中出現的「上海話」,實際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才形成的,是比較「新」的上海話。並不符合影片1937年的背景設定。

「片中上海人說『我們』全部是用『阿拉』的,但『阿拉』是從寧波話來的。如果時間在1937年的話,一些年紀大的人,像電影裡一直站在陽臺上拿望遠鏡看的老教授,他可能還沒有接受『阿拉』這樣一個比較新的詞,可能還是說『吾伲』的。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用詞的差別。製片方可能是找了一群會說現在上海話的人,實際上1937年的上海話可能更接近與浦東或者是南匯郊縣的口音。」

鎮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口音天南地北。端午、小湖北講「湖北話」,朱勝忠講「陝西話」,楊瑞符講「天津話」……這樣一個口音混雜的軍隊,是符合史實的嗎?

實際上,從清朝開始,軍隊編制就有一個原則,每一個地方駐紮的軍隊都要從本地招募。這樣可以保證士兵們不會逃跑或作惡。所以軍隊內部的口音也比較純粹。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前期。《八佰》中出現的軍隊內部口音混雜,可以從兩個方面解釋——

首先,《八佰》中軍隊的原型是88師,屬於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中央軍。蔣的嫡系部隊招募原則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而黃埔軍校本身就是全國招生,學校內部有來自各地方的人。

「比如後來做到蔣介石副手的陳誠,實際上是浙江青田人;胡宗南是寧波人,是蔣介石的老鄉。所以,黃埔軍校本身就是一個很混雜的群體,帶來的後果就是中央軍內部各地方的人都有,就像《八佰》裡呈現的那樣。」 郭曄旻介紹道。

「另外,電影裡也提到了,因為88師在淞滬會戰中損失很大,人員替換很多,後備兵源是從湖北、安徽、浙江等地方的民團裡補充的,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的話,軍隊口音混雜就更加正常了。」

片中姜武飾演的東北軍「老鐵」,自稱來自安東(現遼寧丹東),跟過「張大帥」,而張口卻是山東口音。不少觀眾觀看時對此產生疑惑。而在郭曄旻來看,這個角色的口音設計是非常成功的。

(圖說:演員姜武飾演524團一營士兵老鐵。)

「他的山東口音正好和當時的『闖關東』的情況是符合的。當時闖關東來到東北的群體中,山東的、宜賓的非常多。」

在中國電影歷史上,普通士兵說方言是近一二十年才被接受的事。著名電影人石揮的影片《關連長》(1951年)就因讓主角講山東話而招致批評。從《八佰》不難看出,說方言讓人物形象更「接地氣」,更加真實、鮮活。

(圖說:1951年講述解放上海的影片《關連長》)

片中大量使用方言之外,也有「謝團長」「方記者」這樣使用「當地普通話」的角色。在清末民初,現在的普通話被稱為「國語」或「官話。」中國推廣「官話」很早就開始了,但礙於技術原因,推廣速度和範圍都比較受限。這一點在片中也不難看出。

「官話」一詞最早在明朝出現。當時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發現,中國各省說的話各不相同,但有一種通用的語言稱為「官話」。他在書信裡寫到:「學會了官話,可以在各省使用,就連婦孺也都聽得懂。」

到了民國初期,「官話」一詞被「國語」取代。1923年,中華民國政府確立了通行至今的「國語官方語言」,其書面基於現代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口語基於北京話語音。國共內戰之後,由於政治歷史原因,大陸改稱其為普通話,臺灣依舊稱國語。

在郭曄旻來看,片中方記者在四行倉庫進行採訪時,說的是「上海普通話」而非純粹的「上海話」,說明當時大家已經認同國語是和各地民眾互相溝通的一個工具。

「包括最後和謝晉元談判的特派員,他可能是河南或者中原官話的口音,方言本身就比較接近普通話,所以不需要改變自己的口音,但謝晉元仍然是說廣東普通話。大家都是在用國語進行比較嚴肅、比較正式的交流。包括影片裡租界的捐款宣傳,大喇叭裡也是在用國語進行宣傳,也說明即便當時國語的普及程度可能不像我們現在這樣高,但是大家都已經有了用國語來進行互相交流的意識了。」

相關焦點

  • 《八佰》方言那些事:民國「廣普」是桂林口音,「阿拉」還不是上海話
    「謝晉元」飾演者杜淳來自河北,因片中「廣普」不夠標準引起網友討論。遼寧人王千源講起了陝西話、北京人李晨演山東兵、福建人歐豪則全程湖北方言……片中的方言還原度如何?有哪些使用錯誤?正規軍中口音天南地北原來跟蔣介石有關?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邀請到文史撰稿人郭曄旻,詳解《八佰》片中方言的問題。
  • 電影裡「假方言」頻出,口音巨尷尬,方言模仿不來還不如不說
    尤其是近日大火的電影《八佰》,杜淳在其中的假方言表演更為明顯。觀影的觀眾一直以為杜淳演的是一個大舌頭團長,誰知道杜淳講的是廣東話,很多觀眾都表示口音痕跡太重聽不出來,讓人出戲。對比《八佰》中方言講得不錯的
  • 方言的運用可以增加影視作品的魅力。八佰和血色湘西做的都不錯
    我覺得,方言和方言詞彙在電影和電視劇中運用,更加寫實,更加貼近觀眾的體驗感。湖南曾經拍過一部電視劇,叫做《血色湘西》。這部電視劇,將湘西的文化拍活了。上刀梯,過天坑,賽龍舟,祭屈原,哭嫁,都很有湖湘特色。
  • 《八佰》標兵守四行
    最近接連看了兩部IMAX電影,一部是國產抗戰片《八佰》,一部是諾蘭燒腦新作《信條》。隨便聊聊(輕微劇透)。吸引我決定去看IMAX版《八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八佰》是亞洲第一部全片採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據悉全球只有4臺,只租不賣。也許是巧合,不過更大可能不是巧合,《八佰》的龍標編號也是800。而片名《八佰》,對文字比較敏感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本身就有點奇怪,要麼是「八百」,要麼是「捌佰」,為什麼是「八佰」?管導演解釋說是看重「佰」字的「人」字旁。這麼一說也就理解了。
  • 廣普配音《刺客伍六七》,打開配音新方式
    《刺客伍六七》和第二季《伍六七之最強髮型師》都是廣普配音,配音真的是一個超級有驚喜的亮點,很少有出戲的地方。而且伍六七這種廣普煲冬瓜(普通話)是短時間內學不來,聽著感覺太萌太舒服了。方言配音、廣普配音非常接地氣,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 談電影《八佰》 說桂林八佰壯士
    隨著影院的恢復開放,電影《八佰》終於官宣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電影《八佰》由管虎執導,張譯、姜武、王千源、歐豪、李晨、杜淳等主演。400多位國民軍將士為了掩護大軍撤退並迷惑敵人,對外宣稱自己是「八佰壯士」。他們在四行倉庫死守了四天四夜,殲敵200餘人,為淞滬會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喟然於佳作《八佰》中的語情描繪不足
    熱映電影《八佰》的場景確實震撼人心,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軍人的英勇以及人性的懦弱。
  • 《八佰》的潰兵、方言、詩意:創新還是矯情?
    片中對省籍與方言的強調,旨在彰顯民族意識覺醒下的全民抗戰歷史。謝晉元的廣普、端午叔侄的湖北話,羊拐的西北話,老鐵的東北話,老算盤的江浙話,乃至南岸民眾中的上海話、四川話等,既是對真實歷史的還原,也具有政治象徵的意義。
  • 桂林抗戰中也有一段感人的「八佰」故事
    《八佰》成為了八月影院最受歡迎的電影,很多人說:看這部電影,紙巾一定要備好,更有人說哭著哭著就忘記擦眼淚了。八佰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僅僅只是因為它是一部抗日題材的作品,而是導演通過鏡頭記錄讓觀眾見證一群普通人、小人物,如何一步步轉變成為英雄,甚至選擇犧牲的故事。有人說:一個本身就是英雄的人,做再多的英雄事跡,我們都習以為常。但一個普通人,一次不經意的英雄舉動,更容易讓人落淚。
  • 從《八佰》看資本市場的饑渴
    》的運氣挺好的,在9月4日由諾蘭導演的《信條》上映之前,《八佰》都毫無對手,這種在排片上的一家獨大是行業首次。可以說影片的前面三分之二可謂是一氣呵成,影片在調度上做得很成功,角色關係出場和銜接自然,由角色再戰爭時局和背景,然後再順推到河對岸租借的百姓同胞,那些百姓從開始的看戲心態到最後各行各業團結一致,眾多的角色和人物形象,最後匯成民族凝聚之力。個人認為八佰拍得不好看,幾大主演一人一種蹩腳方言讓人出戲,戰鬥場面也不是大家想像和期待的那樣。劇情散亂無序,導演不會講故事......
  • 電影八佰 到底諷刺的是什麼?
    八佰 值得看嗎?,配合著劇照、預告片,以及題材的背景,八佰激起了民眾的期待,一直都是。八佰的開篇比較平淡,一邊是一些雜牌軍遇到日軍逃跑,一邊是國軍正規軍在四行倉庫做戰事準備,特別是在四行倉庫,很亂,要不是旁白說是在築造工事
  • 時隔一年,《八佰》究竟改了什麼?
    《八佰》後激動的心情,所以壓根不信那些沒看過電影的人杜撰出來的陰謀論。一直堅信《八佰》是一部愛國主義作品,那些蠅營狗苟的跳梁之輩絕不會影響這部作品的偉大。二刷《八佰》前已經聽到一些流言蜚語,其實也有點擔心。好在看過8000多部電影,對影像的記憶還是有一些的。尚能記起一年前的《八佰》和公映版的《八佰》的部分區別。
  • 看《八佰》有感:再現四行倉庫保衛戰
    張宇飛 南洋時評 9月5日一年前就看到電影《八佰》的宣傳海報,由於審核、疫情等原因,一直未能上映。直到上個月21日,該片先在國內公映,不過在新加坡,要等到9月10日才會上映。最近網上看到很多影評,有說《八佰》好的,有說《八佰》不好的,有的甚至說的非常激烈。
  • 《八佰》《金剛川》狂飆方言,方言電影到底是大趨勢還是小技巧?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電影採用方言敘事,尤其是2018年以來,幾乎每年都有不下10部的方言電影上映,無論是上海話、武漢話、南京話、四川/重慶話、貴州話還是東北話,好像全國各地的方言都要扎堆兒在大熒幕上找個機會秀一下。
  • 八百壯士的故事為何要取名《八佰》?
    管虎要起名為「八佰」?原因有二,管虎坦言,其中之一就是,電影《八佰》更注重戰爭中個體體驗,「戰爭不是最主要的,戰爭中的人的個體體驗是最重要的,我更關注人,所以人字旁特別重要。」 佰,古代軍隊的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佰也特指古代軍隊中百人之長。
  • 電影《八佰》觀後感,深度解析電影來龍去脈
    這便是影片最後,「八佰壯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在槍林彈雨中衝橋撤入公共租界的原因。片中賦予「八佰勇士」具體化的人格,他們並不是王牌軍,也不是地方派系,而更像是臨時替補的壯丁。而且這撼動也是非常清晰的,從目睹士兵以身護旗,再到跟他們一起拼死過橋,他從頭到尾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拿著相機去拍下來正在發生的一切。
  • 致我們的語言--上海話(轉到朋友圈,讓上海話傳承下去)
    上海方言  上海方言指上海市區的方言,是吳語的一種,又稱滬語,是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的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蘇州話因其權威性和豐富的文學形式(吳語小說、傳奇、彈詞和民歌等)對上海話也有過重要影響。  上海開埠後移民大量湧入,各路移民的語言對上海話造成了一番影響,尤以寧波話為重。因為寧波人數量大、且有社會地位,現在上海話的第一人稱複數「阿拉」即來自寧波話。這樣,形成以上海本地話(松江話)為主,多種吳語方言(蘇州話、寧波話為主)的共存、混雜和融合的新上海話。
  • 時隔一年,《八佰》究竟改了什麼?(內含重度劇透)
    毒奶電影特約作者 |張文雄至今記得一年前看完《八佰》後激動的心情,所以壓根不信那些沒看過電影的人杜撰出來的陰謀論。一直堅信《八佰》是一部愛國主義作品,那些蠅營狗苟的跳梁之輩絕不會影響這部作品的偉大。二刷《八佰》前已經聽到一些流言蜚語,其實也有點擔心。好在看過8000多部電影,對影像的記憶還是有一些的。尚能記起一年前的《八佰》和公映版的《八佰》的部分區別。
  • 《八佰》首波觀影感受:不完美,但已做到國產戰爭片的極致
    昨晚《八佰》開啟了第一輪點映,藝綻君看完後發現一位豆瓣網友的評價,覺得很符合我的感受:不是《八佰》電影能做到的最好的樣子,但是是當下華語電影能做到的最好的樣子。而且,優先建議看IMAX,因為《八佰》是全亞洲第一部全程使用IMAX拍攝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