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成為了八月影院最受歡迎的電影,很多人說:看這部電影,紙巾一定要備好,更有人說哭著哭著就忘記擦眼淚了。八佰最吸引人的地方,並不僅僅只是因為它是一部抗日題材的作品,而是導演通過鏡頭記錄讓觀眾見證一群普通人、小人物,如何一步步轉變成為英雄,甚至選擇犧牲的故事。
有人說:一個本身就是英雄的人,做再多的英雄事跡,我們都習以為常。但一個普通人,一次不經意的英雄舉動,更容易讓人落淚。
《八佰》中的戰士們,是戰爭片中比較少見到的一群鮮活小人物,他們不完美、不高大上,甚至有些卑微;他們會怕死、想求生、有貪婪、有懦弱,更有欲望。他們本不是英雄,甚至可能沒有想過要當英雄。但是,當敵人殺到了你家門口,叫囂著要弄死你時,你能怎們辦?一群平凡的普通人,在恐懼與憤怒中覺醒,在危難絕境中抗爭,這正是影片最好看的地方。
在1944年的抗日戰爭桂林保衛戰中也有著這樣的一群普通人,他們退守巖洞,堅守陣地,寧死不降、以身殉國的故事。後人也稱他們為——八百壯士。
我要說的這段八百壯士歷史和電影《八佰》有些類似,1944年10月底桂林保衛戰打響,國民革命軍第31軍131師391團奉命扼守灕江東岸,與敵激戰10天,斃傷敵無數,隨著日軍兵力集結,配合空軍轟炸,灕江東岸辰山、貓兒山、屏風山、穿山、月牙山陣地相繼失守,灕江大橋被炸斷,市區無法增援江東陣地,391團指揮所、1營指揮所、1連、303機槍連、輸送連、特務排、防毒排、山炮排、野戰3醫院各單位一部分和衛生隊全部,被迫撤離至普陀山七星巖內,繼續抵抗。
日軍飛機在桂林上空投彈
慘遭日機轟炸後硝煙滾滾的桂林城
被日軍飛機炸毀的桂林中正大橋
與《八佰》中的四行倉庫相比,七星巖陣地也是背靠小東江和灕江,當時七星巖中,雖然有800多人但傷病員居多,大部分都是非戰鬥人員,戰鬥人員也不過三四百人。在這樣的絕境中,391團仍死守七星巖,日軍向巖洞攻擊幾次,均被擊退,惱羞成怒的敵人先用山炮轟巖口,傾瀉大量汽油至洞中,投入大批瓦斯彈,用火焰噴射器向洞中持續噴射。巖洞內八百將士除極少部分從後巖突圍外,其餘全部壯烈犧牲。戰爭的殘酷程度,我們從當時任31軍131師參謀長的敦炳祺少將日記中可以看到這樣一段真實的記錄,以下為節選:
11月7日,陰雨,七星巖391團:敵以山炮直接瞄準射擊併集中火力襲擊我陣地各巖口,繼續放煙霧彈,最後用火焰放射器燒射,七星巖最為厲害,陣地前樹林附近防禦等全被燒光:覃團長無線電話報告,敵人用毒氣火焰攻我巖洞。守軍驚恐,傷亡甚重。師部無法可施。轉報城防司令部,要求炮乓加強支援。城防司令部即命令十五加農炮連及象鼻山炮連全力支援七星巖的戰鬥。雙方炮聲交織,各個巖洞獨立據點仍繼續戰鬥,自此以後,師與七星巖391團的無線電話亦中斷,只隔河以槍炮聲而斷定其存在了,我們真沒有辦法了……只有用槍炮聲傳達我們的意志,表示我們現在還在桂林城裡…… 。
桂軍大刀隊
同時我們也從七星巖八百壯士中最後的倖存者黃海潮老人講述記錄中,聽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老人說他之所以能逃出來,是在一位溫姓副排長的幫助下,爬出洞口的。剛爬出洞口,就聽到洞內傳來三聲悶響和副排長的慘叫,他後來才知道,這是日軍使用了毒氣彈,這位溫姓副排長最終也沒能從巖洞中出來,而老人則成為最後一位活著離開七星巖洞的士兵。
1945年,桂林光復後,市政府派出清潔隊和工程隊派員前往七星巖,總計抬出烈士遺體823具,合葬於普陀山霸王坪,碑銘&34;。而這也只是被日軍用毒氣毒死的一部分,在這場桂林保衛戰中,桂林城近兩萬人的守軍,約有1萬2千人戰死,而且其中至少有一半是被被毒氣毒死的,此外更是有7000多人因為中毒昏迷不醒而被日軍俘虜。雖然由於實力懸殊,桂林城最終還是沒能守住。但是在這場戰鬥之中,沒有一名中國士兵向日軍投降,沒有一個戰士後退了一步。這一戰更是成為了很多日本士兵心頭的陰影。在面對外敵入侵,民族危亡的時刻,桂林軍民表現出來了中國人的血性,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而八佰壯士墓更是這一段歷史的見證和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