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嘯天
一波三折之後,《八佰》終於上映了。
作為一部提振國民士氣的影片,《八佰》目前最大的作用是用來提振因疫情而瀕於困境中的院線行業。
大家都期望《八佰》的票房能夠達到10億以上。才算能夠起到為電影院線注入強心針的作用。
目前來看,《八佰》有望完成這一任務。據點播觀影的第一波反應,《八佰》的口碑總體來說還不錯。豆瓣打分達到了8.3分,屬於一個相當不錯的分數。已經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今天,暫時不劇透《八佰》都演了些什麼。我們來說一說,與《八佰》類似的反映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進行浴血奮戰的影片。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拍攝國軍正面戰場的影片並不多,即便有,也會展現國軍的黑暗面。正式以頌揚的形式來拍的影片,屈指可數。
我們就選出其中五部相當不錯的影片,來為大家推薦一下。
《血戰臺兒莊》
正面反映國軍抗戰的大陸出片的影片,首選必須是《血戰臺兒莊》。
這是一部影響了兩岸關係的影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88年6月11日,電影《血戰臺兒莊》在香港首映,萬民爭看,轟動香港。小蔣聽說後,迅速要求看一下。後來,他的需求經過大陸中央的特批,電影製片廠就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送給他。
臺灣方面收到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血戰臺兒莊》,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不久後,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
所以說,《血戰臺兒莊》完全是有正面意義的一部影片。它以正面講述了以李宗仁為首的國民黨第五戰區的抗戰總動員,浴血奮戰,以死抵抗侵華日軍的形象,為後世抗戰題材的影片樹立了一個高杆。至今,沒有能夠超越者。
《鐵血崑崙關》
如果《血戰臺兒莊》沒有看夠的話,可以繼續看下《鐵血崑崙關》,這部片是前者的姊妹篇。兩者的導演都是楊光遠。
這部影片講的是《血戰臺兒莊》後的一年1939年,此時的日軍在中國大地上勢如破竹,直撲當時的陪都重慶,中國處於危亡之際。這時,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的指揮下,挺身而出,抗敵於崑崙關。同時,桂林行轅主任白祟禧也調兵十五萬人,發動桂南會戰。
當時,杜聿明領導的第五軍與發動戰爭的日本的第五師團都是雙方的精銳。可以說,這一戰,是鐵與鐵的硬碰。杜聿明的第五軍是國民黨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是國民黨最精銳的部隊,裡面的鄭洞國,邱清泉以後都是蔣介石的嫡系。
相對《血戰臺兒莊》,《鐵血崑崙關》的刻畫更加入微。不僅有國軍的高級將領,還有中下級官兵及平民,全都深明大義,團結一致,前赴後繼,視死如歸。
可惜的是,當時的大環境變了。此片可謂「生不逢時」,小蔣已經去世,兩岸關係已發生變化。1995年6月,臺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以「私人身份」訪問美國,並在康奈爾大學發表了一篇演講,鼓吹分裂祖國。兩岸關係驟然緊張,戰事一觸即發。在此大背景之下,想要一部反映國民黨軍抗戰史中可歌可泣的篇章的電影得到公映,可能性很小。
直到2005年,隨著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大陸。國共兩黨的關係得到了大的改善,加上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到來,此片也隨之得到了解禁。但時隔10年,一切都已經變了。這部片沒有引發大的反映。實在有些可惜,但客觀說,這部片不輸於《血戰臺兒莊》,值得一看。
《大捷》
在《鐵血崑崙關》後多年裡,國內極少再出反映國軍正面戰場抗戰的影片了。畢竟,大環境不允許。
後來,直到馬英九上臺之後,大陸的大環境才稍有改善。首先是電視劇領域,出了一些正面戰場的抗戰劇,作為抗日神劇的對立面,拍得還不錯。在電影領域,隨著商業大片時代的來臨,全球戰爭片都式微的情況下,正面展現國軍抗戰的影片,少之更少,這種情況下,值得一提的是《大捷》。
相對有《血戰臺兒莊》與《熱血崑崙關》,《大捷》的戰爭體量就小得多了。切入面很也小,只是描寫了國民革命軍23軍新3團,在一次阻擊戰中3天2夜的故事,這次阻擊戰是整個戰役中很小的一次,可能也不是影響戰局的戰鬥。但是通過三天兩夜的故事我們卻可以看到整個抗日戰場的囧境。
這部片,可以說國軍版的《集結號》,它真正的重點也不是寫抗戰,而是抗戰下的人性問題,將在那種情況下中國人面臨的困境。因為這種困境不好以八路軍的形式體現出來,只好變成國軍。
所以說,《大捷》說是體現國軍的正面抗戰,其實不過是一種討巧。但即便如此,本片還是很好看,展現的是當時中國人的真實面貌。
《喋血孤城》
《喋血孤城》展現的是抗戰期間,八千代號虎賁的將士在師長餘程萬(呂良偉 飾)帶領下,在湖南常德與數倍於己的敵人的一場死戰。
1943年,侵華日軍為了挽救必然失敗的命運,揮軍進犯湘西北軍事重鎮常德。駐守當地的國軍第74軍57師臨危受命,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之下,困守常德,血戰不退。全師戰到最後,只剩下區區幾百人。
作為一部展現國軍抗戰的影片,《喋血孤城》在當年的悄然面世,非常難得,最終票房也不怎麼樣。悄悄上映,然後又悄悄下檔。只有喜歡戰爭片的影迷,才會專門去看一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喋血孤城》的價值越來越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喜歡戰爭片的影迷,絕對值得一看。對於想看國軍如何正面抗戰的人來說,這部更是不可錯過。
《捍衛者》
《八佰》是反映淞滬會戰的一部影片,上映於2017年的《捍衛者》也是一部反映淞滬會戰的影片,同樣值得一看。
由於《八佰》講得是上海城內「四行倉庫」的戰鬥,因而更為人所知。電影《捍衛者》講述的則是國軍營長姚子青保衛寶山的悲壯故事。《八佰》是400人,《捍衛者》則是500餘人,前者其實沒死幾位,後來進入了租界的集中營。而《捍衛者》裡的國軍將士則在日軍海陸空協調作戰的情況,下血戰七天,最終全營無一人生還。
只是,相對來說,《捍衛者》作為一部電影,拍攝的手法有些稚嫩,只能算得上是電視電影,卻偏偏拿到院線去上映,有些不自量力。
故事是一個好故事,但是沒有拍好。包括上面的《喋血孤城》也是如此,人物形象過於扁平化,作為電影,藝術性不高。被人冷落,影片自身要承擔主要責任。不能怪觀眾不識貨,打鐵還得自身硬。
以上,作為大陸拍攝的反映國軍正面抗戰的幾部影片,已經是目前值得一看的五部了。更多的,壓根沒有。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大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