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票房成績很不錯,同時吐槽《八佰》的文章也很多,歷史的細節真實問題其實沒必要過分去摳,《八佰》從技術上來說,是部成熟的電影,從商業上來說,是部成功的電影,它最大的問題在主題思想。
能拍國軍抗戰是一種進步,到目前為止,《八佰》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第二應該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電影中姚晨飾演的何香凝突兀地來到蘇州河邊,只為說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就是全片的主題句了,全片所有鏡頭都在表現起初國人是何等麻木,雜牌軍是如何垃圾,然後在中央軍殘餘幾百英雄的英勇感召下,都覺醒了。淞滬會戰作為一場具有相當決定意義的大潰敗,事後諸葛亮可以總結出很多教訓,但簡單歸為一句「雜牌軍貪生怕死」,未免太過輕浮,不但對不起戰場上死去的英烈,傷殘的勇士,甚至對不起那些潰逃的士兵。
國軍中當然有怕死的人——任何部隊都有,部隊作為一個整體,心理狀態其實是很脆弱的,包括所有的精英、王牌、英雄部隊,晚上紮營沒有敵人來襲,一點點風吹草動引起的誤會都可能會「炸營」,更不要說戰場上士氣喪失的時候,老話說得好,「兵敗如山倒」,潰敗已成定局的時候,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都只能跟著大部隊掉頭逃跑,不然你就要被後面的人踩死,在淞滬戰場上,士氣喪失是戰敗的結果,而非戰敗的原因,起初,抗日將士的戰鬥熱情是十分高昂的,川軍團作為一支雜牌軍,是扛著「死」字旗上戰場的,今天我們和蘇州河邊的看客一樣,來消費、娛樂這場戰爭,把失敗歸咎於士兵怕死,合適嗎?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非常特殊的戰鬥,它的特殊之處,才恰恰是國軍的真正敗因。
這正是淞滬戰場上國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很多國軍將士,根本就沒看到日軍,就被炮彈炸成了碎塊,對國軍造成最大殺傷的,不是子彈,是炮彈,一個師填上去,三小時打光,再填上去,又是三小時打光,整個戰場,成了國軍的血肉磨坊,這種戰爭,根本就不能也不該持續下去,國軍不退,整個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都要被這個魔鬼戰場給耗盡。
淞滬戰場
淞滬戰場
淞滬戰場
舊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與日本這個排名世界前列的工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差距是巨大的,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代表了很多人的錯誤認知「每個中國人吐口唾沫,也能把日本鬼子給淹死」,中國人是多,但這種人多轉化不了戰爭實力,幾十萬國軍,人均只有二十發子彈,來再多的人有什麼用?沒槍給你,有槍也沒子彈給你,你去當肉盾嗎?川軍團就幾乎是赤手空拳上戰場的,傷亡極其慘烈。抗日戰爭第一場小勝喜峰口戰役,第一場大勝臺兒莊戰役,都是地方軍閥打出來的。電影這麼埋汰地方雜牌軍,合適嗎?
喜峰口29軍的大刀
因為我們接受了太多「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的宣傳,使很多人誤以為武器彈藥不重要,不是決定性因素。簡單說兩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底子,都是國民革命軍正規軍,不是農民起義軍,裝備上和地方軍處於同一水平。當然,裝備弱於74師這樣的王牌師,而打下74師,是幾倍的力量圍攻一支孤軍幹成的,吃下了74師,解放軍才開始有了可與國軍主力師正面一戰的自信。東北戰場,起初解放軍獲得了一些蘇聯武器,但結果是戰敗,後來通過土地革命和打土匪,解放軍在軍力、武器都全面超越了國軍之後,才打贏了遼瀋戰役。
雖然中國與日本整體實力差距巨大,但在局部戰場,中國是可以通過調度實現局部優勢的,應積小勝為大勝,整體決戰是戰略錯誤。
在東北這個局部地區,因日本政府起初並無侵華決心,九一八是一小撮關東軍擅作主張的軍事冒險,東北軍硬實力是遠強於那一點點關東軍的,但張學良這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國賊不戰而逃,促成日本上下達成侵華共識,逃時還不銷毀武器物資兵工廠,將中國唯一的亞洲工業重鎮東北完整送給日本,為日本軍事實力與中國拉大差距做出巨大「貢獻」,陷中國於十餘年浩劫,使中國差點亡國滅種,後又綁架蔣介石差點使中國群龍無首(最初打算是要殺掉以謀求與共產黨平分西北的),不是共產黨有大局觀力主放蔣,全國各路軍閥團結抗日局勢差點毀於一旦,能這麼禍害國家兩次的敗家子,史無前例。
東北軍裝備
東北軍兵工廠
電影結尾出現的陸家嘴鏡頭,才是正確的戰爭觀,國家強大了,才能不被欺凌,如今中國要對日取得軍事勝利,不需要三個月。
這是淞滬戰場的最大問題,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日軍的重武器優勢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功效。蔣介石把上海選為決戰主戰場就是個錯誤,他的出發點就不是想取得戰場上的勝利,而是想引起國際幹預。
兵法有雲,天時不如地利,中國主場作戰,卻不能選擇有利地型,在一個不利於己的戰場與日軍展開大兵團決戰,可謂自尋死路,沒有這場錯誤的決戰,中國不會淪陷得這麼快。
之所以選擇這麼一場戰鬥來拍,正是因為它以少勝多,這樣才能證明中國人打仗並不弱,才能鼓舞士氣,振奮民族精神,斯巴達有300勇士,我們有400孤軍。
四行倉庫以少打多,是出於無奈,這一戰場敗局已定,留越多的人越是無謂的犧牲。
我們的歷史課本,都是突出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樣的以少勝多戰例,使一些人形成了錯誤認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指揮官才是高明的指揮官,恨不得他能戰場上喊出「我要打十個」,毛澤東總結得好,正確的軍事指揮,是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紅軍到解放軍,重大的軍事勝利,都是通過穿插迂迴急行軍,然後以多打少實現的,不只是人數佔優勢,更要火力佔優勢,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一個高明的指揮官,是能「十個打一個」,「一個打十個」那種陷部隊於絕地的,叫「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而在國軍抗日戰場上,常常出現不但火力不如日軍,連人數都不如日軍的詭異情況,好比十二黃金打五青銅,明明總人數比你多多,卻要節節分兵把守,每關都要以少打多。
電影更應該表現的,國人更應該了解的,是國軍臺兒莊戰役、長沙會戰這種以多打少,用數萬、數十萬士兵生命拼出來的勝利,才能正確認識抗日戰爭,對得起那些為國家民族犧牲的將士。
長沙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