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敗於貪生怕死?《八佰》最大的問題是主題思想

2020-09-05 任意評說

《八佰》票房成績很不錯,同時吐槽《八佰》的文章也很多,歷史的細節真實問題其實沒必要過分去摳,《八佰》從技術上來說,是部成熟的電影,從商業上來說,是部成功的電影,它最大的問題在主題思想。

能拍國軍抗戰是一種進步,到目前為止,《八佰》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第二應該是《我的團長我的團》,電影中姚晨飾演的何香凝突兀地來到蘇州河邊,只為說一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這就是全片的主題句了,全片所有鏡頭都在表現起初國人是何等麻木,雜牌軍是如何垃圾,然後在中央軍殘餘幾百英雄的英勇感召下,都覺醒了。淞滬會戰作為一場具有相當決定意義的大潰敗,事後諸葛亮可以總結出很多教訓,但簡單歸為一句「雜牌軍貪生怕死」,未免太過輕浮,不但對不起戰場上死去的英烈,傷殘的勇士,甚至對不起那些潰逃的士兵。

國軍中當然有怕死的人——任何部隊都有,部隊作為一個整體,心理狀態其實是很脆弱的,包括所有的精英、王牌、英雄部隊,晚上紮營沒有敵人來襲,一點點風吹草動引起的誤會都可能會「炸營」,更不要說戰場上士氣喪失的時候,老話說得好,「兵敗如山倒」,潰敗已成定局的時候,邱少雲黃繼光董存瑞都只能跟著大部隊掉頭逃跑,不然你就要被後面的人踩死,在淞滬戰場上,士氣喪失是戰敗的結果,而非戰敗的原因,起初,抗日將士的戰鬥熱情是十分高昂的,川軍團作為一支雜牌軍,是扛著「死」字旗上戰場的,今天我們和蘇州河邊的看客一樣,來消費、娛樂這場戰爭,把失敗歸咎於士兵怕死,合適嗎?

四行倉庫保衛戰,是一場非常特殊的戰鬥,它的特殊之處,才恰恰是國軍的真正敗因。

第一,因背臨租界,日軍沒有使用飛機坦克大炮重武器

這正是淞滬戰場上國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很多國軍將士,根本就沒看到日軍,就被炮彈炸成了碎塊,對國軍造成最大殺傷的,不是子彈,是炮彈,一個師填上去,三小時打光,再填上去,又是三小時打光,整個戰場,成了國軍的血肉磨坊,這種戰爭,根本就不能也不該持續下去,國軍不退,整個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都要被這個魔鬼戰場給耗盡。


淞滬戰場


淞滬戰場


淞滬戰場


第二個特殊之處,因大部隊已撤,所以四行倉庫子彈管夠

舊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與日本這個排名世界前列的工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差距是巨大的,電影中的一句臺詞,代表了很多人的錯誤認知「每個中國人吐口唾沫,也能把日本鬼子給淹死」,中國人是多,但這種人多轉化不了戰爭實力,幾十萬國軍,人均只有二十發子彈,來再多的人有什麼用?沒槍給你,有槍也沒子彈給你,你去當肉盾嗎?川軍團就幾乎是赤手空拳上戰場的,傷亡極其慘烈。抗日戰爭第一場小勝喜峰口戰役,第一場大勝臺兒莊戰役,都是地方軍閥打出來的。電影這麼埋汰地方雜牌軍,合適嗎?


喜峰口29軍的大刀


因為我們接受了太多「小米加步槍」打敗「飛機大炮」的宣傳,使很多人誤以為武器彈藥不重要,不是決定性因素。簡單說兩點,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底子,都是國民革命軍正規軍,不是農民起義軍,裝備上和地方軍處於同一水平。當然,裝備弱於74師這樣的王牌師,而打下74師,是幾倍的力量圍攻一支孤軍幹成的,吃下了74師,解放軍才開始有了可與國軍主力師正面一戰的自信。東北戰場,起初解放軍獲得了一些蘇聯武器,但結果是戰敗,後來通過土地革命和打土匪,解放軍在軍力、武器都全面超越了國軍之後,才打贏了遼瀋戰役。

雖然中國與日本整體實力差距巨大,但在局部戰場,中國是可以通過調度實現局部優勢的,應積小勝為大勝,整體決戰是戰略錯誤。

在東北這個局部地區,因日本政府起初並無侵華決心,九一八是一小撮關東軍擅作主張的軍事冒險,東北軍硬實力是遠強於那一點點關東軍的,但張學良這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的國賊不戰而逃,促成日本上下達成侵華共識,逃時還不銷毀武器物資兵工廠,將中國唯一的亞洲工業重鎮東北完整送給日本,為日本軍事實力與中國拉大差距做出巨大「貢獻」,陷中國於十餘年浩劫,使中國差點亡國滅種,後又綁架蔣介石差點使中國群龍無首(最初打算是要殺掉以謀求與共產黨平分西北的),不是共產黨有大局觀力主放蔣,全國各路軍閥團結抗日局勢差點毀於一旦,能這麼禍害國家兩次的敗家子,史無前例。


東北軍裝備


東北軍兵工廠

電影結尾出現的陸家嘴鏡頭,才是正確的戰爭觀,國家強大了,才能不被欺凌,如今中國要對日取得軍事勝利,不需要三個月。



第三,四行倉庫是一個堅固工事



這是淞滬戰場的最大問題,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日軍的重武器優勢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功效。蔣介石把上海選為決戰主戰場就是個錯誤,他的出發點就不是想取得戰場上的勝利,而是想引起國際幹預。

兵法有雲,天時不如地利,中國主場作戰,卻不能選擇有利地型,在一個不利於己的戰場與日軍展開大兵團決戰,可謂自尋死路,沒有這場錯誤的決戰,中國不會淪陷得這麼快。

最後說一點四行倉庫之戰不特殊,具有普遍性、但卻最值得反省之處:這是場以少打多的戰鬥

之所以選擇這麼一場戰鬥來拍,正是因為它以少勝多,這樣才能證明中國人打仗並不弱,才能鼓舞士氣,振奮民族精神,斯巴達有300勇士,我們有400孤軍。

四行倉庫以少打多,是出於無奈,這一戰場敗局已定,留越多的人越是無謂的犧牲。


我們的歷史課本,都是突出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樣的以少勝多戰例,使一些人形成了錯誤認知:能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指揮官才是高明的指揮官,恨不得他能戰場上喊出「我要打十個」,毛澤東總結得好,正確的軍事指揮,是要「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從紅軍到解放軍,重大的軍事勝利,都是通過穿插迂迴急行軍,然後以多打少實現的,不只是人數佔優勢,更要火力佔優勢,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一個高明的指揮官,是能「十個打一個」,「一個打十個」那種陷部隊於絕地的,叫「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而在國軍抗日戰場上,常常出現不但火力不如日軍,連人數都不如日軍的詭異情況,好比十二黃金打五青銅,明明總人數比你多多,卻要節節分兵把守,每關都要以少打多。

電影更應該表現的,國人更應該了解的,是國軍臺兒莊戰役、長沙會戰這種以多打少,用數萬、數十萬士兵生命拼出來的勝利,才能正確認識抗日戰爭,對得起那些為國家民族犧牲的將士。


長沙會戰

相關焦點

  • 從貪生怕死到捨生取義,《八佰》中小人物的命運代表了什麼?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八佰》這部電影。這原本是一部足以封神電影,前半部將我感動得熱淚盈眶,但結局卻讓我感到無比的憋屈。因為《八佰》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而成的,那就是一段憋屈的歷史,我們需要銘記不僅是歷史,還有無數為了讓中國人不再忍受這種憋屈而犧牲的戰士。
  • 《八佰》的屁股問題
    文 | 挪威第 338 篇文章昨天周末,得空去看了電影《八佰 觀影前:我以為《八佰》的屁股,如流傳所言,就是歪的。整部電影就是用來洗白的。 觀影后:《八佰》根本沒有屁股,只是四行倉庫的戰鬥主體確實是國軍,所以拍了國軍。
  • 《八佰》壯懷激烈劇情卻沒讓我感動,是劇情單薄還是不夠深刻?
    那麼,劇情壯懷激烈的《八佰》,為何沒能感動到魚樂泉呢?細細想來是電影《八佰》的劇情太單薄而不夠深刻的緣故,換言之,《八佰》的劇情太過於表象化表達,而缺乏打動人心的深層挖掘。電影太過於在戰爭慘烈上表達了,而缺乏慘烈戰爭深層原因的挖掘,比如導致四行倉庫八佰勇士必敗的深層原因,不用黃曉明飾演的特派員來說教,來硬性地把這場戰爭的意義點破,而是用形象的鏡頭語言演繹一下國軍高層對四行倉庫抗戰形形色色的看法,如此一來,這場以卵擊石的戰爭就有了立體化的呈現,觀眾對於這場戰爭的意義就有了深層次的感悟與領會。
  • 《八佰》:不是國軍無能,而是國民政府不給力
    作為一部講述國民黨正面抗日的 國產電影,《八佰》不可能不是一部愛國主義戰爭片。但是,除了直白展示「丈夫許國」捨生取義之外,編劇兼導演管虎也細膩刻畫了一系列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小人物群像。但現在來看,這部耗資8000萬美元的巨製給人感覺依然和它的初衷相去不遠,簡潔而緊張地展現了「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抵抗日軍進攻的四天裡所發生的重大事件。
  • 《八佰》戰爭電影的目的都是反戰
    《八佰》上映四天,目前票房已超9億大關,去影院看過《八佰》的觀眾,很大一部分人對影片質量是肯定的。我也首映當日就先睹為快。確實被戰爭的殘酷和悲壯所震撼到。從上映幾日的趨勢看《八佰》無疑是2020年國產電影最有價值的一部。
  • 《八佰》被質疑美化國軍,蹭民族主義熱度,其實抗日神劇才是元兇
    管虎執導的抗日題材電影《八佰》正在熱映中,從票房上來看,《八佰》的成績節節攀升,目前已經超過6億,顯示了抗戰題材在觀眾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說實話,《八佰》的製作在國產抗戰電影中屬於上乘之作,人物塑造上也能做到有血有肉,尤其是故事角色群像戲並沒有失控,節奏把控很好。
  • 《八佰》的背後,推薦五部正面戰場國軍抗戰的影片
    文 | 李嘯天一波三折之後,《八佰》終於上映了。作為一部提振國民士氣的影片,《八佰》目前最大的作用是用來提振因疫情而瀕於困境中的院線行業。大家都期望《八佰》的票房能夠達到10億以上。才算能夠起到為電影院線注入強心針的作用。目前來看,《八佰》有望完成這一任務。據點播觀影的第一波反應,《八佰》的口碑總體來說還不錯。
  • 《八佰》:放下偏見,致敬英雄,歌頌國軍抗日,沒有錯
    《八佰》的票房已經突破16億了,每天都有1個多億的進帳,熱度持續不斷。照這個勢頭發展,破30億是妥妥的。不得不佩服《八佰》,敢於在這樣的時期上映,而且還賭對了,現在成為了電影院一枝獨秀。《八佰》的成功,還得益於影片的質量。如果沒有過硬的質量,即使是在這個片荒的時期,也很難有收穫。
  • 苦等一年,被刪減與歷史觀沒有成為《八佰》的槽點
    去年暑期,《八佰》的突然撤檔,為出品方華誼帶來了巨大損失,而今年伴隨著影片定檔,華誼的股價也迎來一波上漲,華誼最終能否翻身,全要看《八佰》的票房表現。》可洗刷爭議看完《八佰》的提前點映之後,記者的第一觀感是「遠超預期」,我們不妨先從一些觀眾可能擔心的「爭議點」切入:其一,是影片的刪減問題。
  • 《八佰》預售滿座,誰給你的自信說「公知是過街老鼠」?
    原準備去年暑期上映的電影《八佰》,因為大批網民對其惡臭營銷中表現出的錯誤歷史觀的批評而暫時下架。一年以後,《八佰》終於迎來了定檔的消息——定於8月21日上映,並在14日開啟超前點映,出品方華誼兄弟的股價應聲大漲。
  • 《八佰》是挺好,但離「神作」還很遠
    即使在控制上座率的情況下,《八佰》依然做到了點映破億,周末三天累積7億的好成績。而這,就是《八佰》的開局狀況。用曹鬱自己的話說,《八佰》是一首視覺上的詩,即使沒有對白,光靠光與影的渲染,也能讓人深刻地沉浸其中。
  • 《八佰》: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
    此戰役中國國軍僅423人,而參戰軍所有人統一對外全部宣稱共800人。這便是「八百壯士」的由來。而此電影《八佰》的名稱也由此而來!《八佰》本劇運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八佰》陳樹生片段在此之後,明知國旗升起將導致敵軍火力加重
  • 《八佰》8月17號點映 淞滬會戰末期,國軍西撤,只留下「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八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
  • 都在討論13分鐘刪改,我來告訴你《八佰》真正致命的問題是什麼
    在我看來,真正需要思考和討論的,是標題那句話:當我們在談論所謂「《八佰》刪改」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或者說,我們該談論些什麼?美化國軍?意識形態站隊?真實歷史還原?都不是。一切,要從《八佰》這部電影的主題聊起。(以下涉及劇透)1.
  • 是時候聊一聊《八佰》了
    去年6月《八佰》本應該是作為開幕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7月5日全國上映。但就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的前一天,《八佰》因為技術原因遺憾取消放映,並且院線公映的計劃也一併取消。電影《八佰》故事原型四行倉庫保衛戰,為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最後一役,此前中日雙方激戰近三個月,上海即將淪陷。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這段真實發生的歷史,管虎是下了大功夫的。
  • 《八佰》:能做到的已經做到了|荔枝娛評
    不同的是,電影主題從江湖道義上升到了更為宏大的家國情懷,我還能看出管虎試圖反思人性與國民性的野心。遺憾的是,這部分野心並沒有很好地呈現。但拋去這些,《八佰》仍然是一部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影史上也能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從現場觀眾的反映看,《八佰》是成功的。
  • 從電影《八佰》看法治與國運興衰
    最近熱映的電影《八佰》,取材於淞滬會戰當中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個人以為,觀眾除了對片中人性和國民性方面進行有益的探討外,還應當從法治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八佰》所反映的淞滬會戰時期,國軍敗撤之際,蔣介石下令第八十八師留守閘北區作標誌性抵抗,因長官貪生怕死,命令被逐級打折,最終兵力由留守一師改為留守一團,實為一營,戰後抗令者卻無人受罰。
  • 《八佰》是一部洗白孫元良的電影嗎?
    (為了說明白問題,以下有輕微劇透)1,《八佰》真洗白孫元良了?事實是,沒有。電影的第一場戲,講的是湖北馳援上海的部隊到了上海郊區,結果發現傳說中的大城市,就像個雜草叢生的荒原。這一切,只要你看過電影,就能很容易得出結論,不會再糾結這到底是洗白還是抹黑的問題。2,《八佰》美化國民黨了嗎?關於《八佰》另一個很激烈的爭議,是《八佰》傳達出的對國民黨的態度。
  • 是時候聊一聊那個八佰了
    去年6月《八佰》本應該是作為開幕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放映,7月5日全國上映。但就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的前一天,《八佰》因為技術原因遺憾取消放映,並且院線公映的計劃也一併取消。電影《八佰》故事原型四行倉庫保衛戰,為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最後一役,此前中日雙方激戰近三個月,上海即將淪陷。為了最大程度的還原這段真實發生的歷史,管虎是下了大功夫的。
  • 評《八佰》:誰是正統?誰是僭竊?
    《八佰》不是致敬八百壯士,而是致敬蔣經國為證明國民黨正統地位授意拍攝的《八百壯士》。01《八佰》的票房已經突破10億了,但還在繼續快速上漲,和去年正式上映前突然因「技術原因」撤檔相比,《八佰》的遭遇可謂冰火兩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