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鬱風,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時事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悲壯配樂響起,殘餘的國軍士兵奮力衝向橋頭,不斷有人中彈倒下,鮮血染紅路面……《八佰》在這裡走向尾聲,典型的管虎風格。讓人想起他上一部電影《老炮兒》的結尾:江湖老哥們踉踉蹌蹌地奮力從冰面衝向對岸。不同的是,電影主題從江湖道義上升到了更為宏大的家國情懷,我還能看出管虎試圖反思人性與國民性的野心。遺憾的是,這部分野心並沒有很好地呈現。但拋去這些,《八佰》仍然是一部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影史上也能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從現場觀眾的反映看,《八佰》是成功的。疫情侵襲下,只允許一半上座的影廳幾乎達到了一半上座率,電影散場,仍然有不少人不願離去,沉浸在電影營造的悲壯氣氛中。這絕對不是一部輕鬆的電影,它是悲壯的,沉重的,壓抑的,但又不至於讓人完全絕望。正如片中謝晉元所說,八百壯士讓民眾看到了希望,它是一顆種子。對瀕臨退市的製作方華誼兄弟來說,《八佰》也是一種希望,對低迷不振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八佰》亦是一針甦醒劑。
鏡頭將人們拉回到1937年,淞滬會戰的尾聲。這場耗時三個月、國軍投入70萬兵力,日軍投入20多萬兵力的會戰以國軍的敗退告終。在重武器和戰術上,國軍全面落後於日軍的甲種師團,再加上臨時抽調來的地方雜牌部隊裝備低劣,訓練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失敗已成定局。
守衛四行倉庫的400多孤軍隸屬於張治中的德械88師,從裝備和士氣來看,這支部隊對得起他們王牌軍的名號。但管虎沒有全部著墨於這支精銳的英勇無畏上,而是重點刻畫了幾個雜牌部隊被打散的逃兵。
為什麼大部隊敗退了,這400孤軍要堅守四行倉庫?明面上,是掩護大部隊撤退,但更多的,是表現給對面租界的外國人和中國民眾看,以換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幹涉,鼓舞國人的抗日精神。四行倉庫和當時的公共租界只隔著一條蘇州河,河對岸的抗爭,租界內的外國記者、中國民眾以及飛艇上的國際觀察團看得一清二楚。
精神上的覺醒,是《八佰》最想表達的。無論是倉庫裡鬥志渙散貪生怕死的逃兵,還是租界內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都是在一次次戰鬥,一次次犧牲,一次次無畏中被感化,最終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在殘酷的戰爭中士兵會害怕,會恐懼,這是人性的真實寫照,國外戰爭電影遠到《細細的紅線》,近到《敦刻爾克》,對此均有細緻的刻畫,但國內影視作品鮮少涉及到這一層面。在這點上,也得益於所選對象的不同,《八佰》做了一個突破。
而對岸民眾從開始的隔岸觀火、置身事外,甚至抱著看戲打賭心態,到同情到讚揚,到運送物資再到紛紛伸出援助之手,謝晉元希望起到的精神鼓舞作用達到了,從這一層面,八百壯士的堅守是有價值的。
謝晉元清楚,獨守四行倉庫的政治意義和宣傳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這也是童子軍冒險送旗、國軍將士冒險升旗,甚至奮不顧身保護旗幟的原因所在。旗幟是精神象徵,是不屈意志的體現。
《八佰》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歷史片,而是在歷史基礎上進行的想像和藝術加工。這些藝術加工有些合乎情理,有些顯得不合邏輯,有些又顯得突兀贅餘。比如管虎極力想添加進去的京劇元素,用管虎的話說是想藉此凸顯國人的家國情懷和大義傳承,但現代戰場突然出現古代戲劇場面多少有些讓人出戲。而且由於一些片段被刪改,對國民性和人性的反思也沒有特別好的體現。
但瑕不掩瑜,《八佰》裡有句臺詞:「歷史會記住這個地方,歷史會記住這裡發生的一切。」隨著時間的推移,四行倉庫和謝晉元這些名字逐漸從人們腦海中淡去。但《八佰》用逼真、緊張、肅殺、悲壯的場景和人物的精湛表演讓人們記住了這個地方,做到這一點,《八佰》已經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