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飄零美國的李宗仁突破重重阻力回到中國大陸,周總理專程設宴款待。
席間,總理對電影導演成蔭說:「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個是1938年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落葉歸根。」
要知道李宗仁戎馬一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打贏了臺兒莊戰役。
那是抗戰全面爆發後,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全國人心士氣都為之一振。
成蔭對周總理的提議念念不忘,但始終未能如願。直到離世前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廣西電影製片廠的陳敦德,希望協助完成。
在李宗仁歸國的20年後,電影終於提上日程。
1985年,陳敦德找到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楊光遠和編劇田軍利、費林軍,開始籌拍電影《血戰臺兒莊》。
電影還未開拍,爭議已經四起。
有人說,「共產黨怎麼能去表現國民黨抗日?而且還打了勝仗?」
還有人說,「我軍三大戰役還沒拍完,怎麼能先拍國民黨?」
很多人都擔心拍這樣的片子,不僅經濟成本有風險,政治上也不容易通過。
當年11月,由電影局局長石方禹主持的《血戰臺兒莊》劇本座談會在京西賓館召開,曾做過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提出影片應展現出兩個形象:
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
另一個是在銀幕後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劇本經過17次修改後才得以定稿,第二年春天,電影開機,滿載拍攝器材和物資的汽車,浩浩蕩蕩地開赴臺兒莊。
濟南軍區派了七八百名戰士參與拍攝,由於還原戰場殘酷性太過真實,很多戰士入戲太深,哭得拍不下去,導演只能用喇叭喊:「攝製組的同志們不要哭!」
曾親歷「臺兒莊大捷」的荷蘭紀錄片電影導演伊文思,提供了當年戰場真實影像《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後來電影中許多震撼人心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紀錄片。
李宗仁兒子李幼鄰聽聞拍攝《血戰臺兒莊》,專程從美國回國。
當時電影尚未製作完成,他就看了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剛看沒多久,李幼鄰就開始流淚,連聲說:「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好不容易完成了拍攝和剪輯,導演楊光遠懷著忐忑心情參加了電影局的審片會,由於擔心審查不過,他特意帶了一本《毛主席語錄》。
因為那裡面有一段話:「每個月打得一個較大的勝仗,如像平型關、臺兒莊一類的,就能大大地沮喪敵人的精神,振起我軍的士氣,號召世界的聲援。」
1987年2月,電影局傳達了中央高層對影片發行的指示:
第一,今年是臺兒莊戰役49周年,該片可以在全國發行放映。
第二,有人提出要在片頭添加一段毛主席語錄,可以不加。
第三,有人提出要刪掉影片中「蔣介石不怕日機轟炸」的細節。刪或不刪,由藝術家們自己決定。
就這樣,《血戰臺兒莊》全國公映,立即引起轟動,據說當年票房達到2.7億。
長期看慣了《地道戰》《地雷戰》《狼牙山五壯士》的觀眾驚呼,「原來國民黨也抗日」。
作為80後,我是90年代從電視機上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有幾個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第一個,藤縣被日軍包圍,川軍師長王銘章在城破之時,發出最後一封電報。
面對想要活捉他的日軍,毫無懼色,默默抽完一根煙之後,自盡殉國。
第二個,蔣介石參加王銘章追悼會,突然想起空襲警報,侍從官連忙上前攙扶勸其躲避。
蔣呵斥,「慌什麼慌,我們身為軍人,要以王師長為榜樣,臨危不懼,視死如歸」。
這是蔣介石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大陸影視屏幕上。
第三個,堅守臺兒莊的31師傷亡慘重,繼續打下去勢必全軍覆沒。師長池峰城打電話詢問是否可以轉移陣地。
長官孫連仲回答,「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上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退過運河,殺無赦!」
第四個,中國軍隊組織敢死隊奪回陣地,孫連仲開動員大會,把李宗仁特批的大洋分給大家。
沒想到,所有人把大洋撒在地上。
一名軍官說,「長官,眼下咱命都不要了,還要大洋幹什麼。留著這點錢,等抗戰勝利後,別忘了,給咱立塊碑就行」。
一場慘烈的國運之戰,一部推動歷史的電影。
《血戰臺兒莊》應該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展現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電影。
在那個打開改革開放大門還不久的年代,能夠以正面形象描繪國民黨軍隊抗日,已經是很大的突破了。
更大的反響在大陸之外。
《血戰臺兒莊》在香港上映,萬人爭看。
有一次放映結束後,兩個姑娘攙著一個雍容華貴、白髮蒼蒼的老婦人走向王銘章的扮演者翟俊傑。
老人家突然抱著翟俊傑哭了起來,原來那是王銘章的遺孀。
消息傳到了臺灣。「中央社」駐香港負責人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把電影拷貝帶回臺北。
蔣經國看完影片之後說:「大陸承認我們抗日了,這個片子沒有抹黑我父親。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做些調整」
幾個月後,臺灣同意開放國民黨老兵回大陸探親,兩岸關閉已久的交流大門就此開啟。
很難說是不是一部電影推動了兩岸公開往來,但它之所以在特定時期引起兩岸三地轟動。
最重要的是它超越了黨派,尊重了歷史,尊重了歷史中的那些人。
《血戰臺兒莊》取得巨大成功後,楊光遠再次與廣西電影製片廠合作,在1994年拍攝了《鐵血崑崙關》。
崑崙關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為數不多的主動戰略進攻,在付出慘重代價之後給予日軍重大殺傷。
崑崙關戰役之後,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遺憾的是,《鐵血崑崙關》並沒有成為第二部《血戰臺兒莊》。
由於當時對崑崙關戰役歷史影響存在爭議,影片始終未能公映,直到11年後的2005年才正式公映。
90年代的製作拍攝水準在2005年的電影市場票房大敗。
即便如此,這部電影依然在西班牙電影節上拿到「歷史見證獎」。
90年代,內地陸續拍攝了一些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電影。
比如1995年的《七七事變》,1996年吳子牛導演,劉若英、秦漢主演的《南京大屠殺》。
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我記得是小學六年級學校組織看的,講一個中日結合家庭在南京的遭遇,有著對戰爭、民族和人性的思考。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後來又有了陸川拍的《南京、南京》,張藝謀拍的《金陵十三釵》,質量皆屬上乘。
雖然題材不聚焦在具體戰役上,但兩部片子也都呈現了國民黨守軍奮勇抵抗的情節。
2010年,以常德保衛戰為題材的《喋血孤城》上映,導演沈東,演員呂良偉、袁文康、安以軒、楊紫。
呂良偉扮演常德守軍「虎賁」主將餘程萬。
這部片子戰爭場面頗具商業片氣質,但在人物塑造和情節鋪陳上略顯不足。
不熟悉這段史實的觀眾很容易雲裡霧裡,搞不懂雙方為什麼要在常德進行一場殊死搏鬥。
因為製作成本和宣發的原因,這部電影的票房也很慘澹。
後來從媒體報導中得知,《喋血孤城》最終完成拍攝製作,是一對名叫彭道成、胡央珍的夫婦多年嘔心瀝血,傾盡家財的堅持。
要知道,拍這種戰爭片成本巨大,又因為題材原因,很難實現成功的市場運作。
大屏幕沉寂,寥寥幾部反映國民黨正面戰場的國產電影,真正取得社會影響和票房成功雙豐收的也只有《血戰臺兒莊》,直到今年《八佰》的出現。
淞滬會戰,堪稱抗戰正面戰場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大會戰之一,中日雙方傾其主力在上海灘決一死戰。
會戰歷時三個月,雙方反覆拉鋸爭奪戰場主動權,一寸河山一寸血。
11月初,上海戰事結束,蘇州河沿岸再無國軍。
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聲明:「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事實上,整個淞滬會戰期間發生了很多激烈的戰役和戰鬥,比如寶山保衛戰、薀藻浜阻擊戰等。
但因為四行倉庫孤軍的象徵意義,使得八百壯士的事跡更廣為人知。
早在1938年,中國電影製片廠就拍攝了電影《八百壯士》,在各大城市放映,用於鼓舞全國抗戰士氣。
又過了三十多年,臺灣版《八百壯士》出爐。那是1975年,《八百壯士》算是一部大片,拍得盪氣迴腸。
柯俊雄演男一號謝晉元,秦漢演男二號,22歲的林青霞演女童軍楊惠敏,還有一名女配角是22歲的張艾嘉。
剛出道的林青霞憑藉該片獲得了亞太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八百壯士》在臺灣上映引起轟動,主題曲「中國一定強」的歌聲一度響徹臺北街頭。
彼時的臺灣島對於「一個中國」絕不含糊,人人心中都裝著長江長城。
45年後,大陸重拍四行倉庫孤軍,取名《八佰》,再次掀起熱潮。
在一片爭議聲中,《八佰》票房已經突破14億,有望衝擊20億。
說實話,我對這部電影期待很久,從去年放出上映的消息,到經歷波折延期上映,始終報以期望。
整個片子看下來,導演很真誠,演員很真誠,攝影很真誠,編劇很真誠,算是一部比較優秀的國產抗戰片。
儘管結尾過於煽情,過於藝術化,劇情也略顯零散破碎,但它仍然不失為一部誠意之作。
小人物被戰爭裹挾,一頭扎進命運洪流,生死之間,天堂與地獄之間,只隔著一條窄窄的蘇州河。
什麼家國情懷,民族大義,什麼升官發財、個人榮辱,最終都在槍炮聲中灰飛煙滅。
唯有那份孤勇和熱血,在時光中不曾磨滅。那是支撐國人自強的底氣和動力。
去年,我到上海出差,專門去看了四行倉庫遺址。
那牆無聲佇立,遺留的無數彈孔,就像歷史的傷口,昭然若揭。
蘇州河兩岸依舊繁華如夢,像極了小湖北在倉庫中嚮往的天堂。
推薦閱讀
任正非:越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越讓我們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