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廣西電影製片廠將抗戰初期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會戰搬上銀幕,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慘烈而悲壯的歷史畫卷。這不能不說這是抗戰題材影片上的一個突破。
《血戰臺兒莊》的編劇,是田軍利和費林軍這兩個年輕人。劇本刊登在《八一電影》雜誌上,發表已三年卻無人問津。1985年3月,陳敦德在北京見到了兩位編劇,用當時的高價——3000元買走了劇本,並從八一電影製片廠「借」楊光遠出任導演。楊光遠是一位集導演與攝影於一身的著名電影藝術家,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歸心似箭》、《花枝俏》、《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以及他導演兼攝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闆哥和電妹子》等,都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投拍《血戰臺兒莊》一開始,有些人就認為:「共產黨怎麼能去表現國民黨抗日?而且還打了勝仗呢?」也有人擔心:「拍這樣的影片不僅經濟上冒風險,政治上恐怕也難得通過的。」
為此,電影局專門召開《血戰臺兒莊》劇本座談會。中宣部、文化部、軍事科學院等一些負責人、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程思遠先生以及鄭洞國、覃異之等原國民黨高級將領應邀出席了座談會。適逢80歲高齡的荷蘭著名電影導演伊文思訪華,聽說此消息,剛下飛機就要求參加會議。伊文思向主創人員介紹了自己47年前在臺兒莊的情況:他從西班牙前線來到中國,在武漢見到了周恩來。臺兒莊戰事接近尾聲時,他和愛潑斯坦等外國記者一起探訪臺兒莊,用攝像機為中國抗戰留下了寶貴的史料。後來,他把在臺兒莊會戰中拍攝的那些鏡頭,編輯到紀錄片《四萬萬同胞》裡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戰臺兒莊》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
1986年6月,李宗仁將軍惟一的兒子李幼鄰先生在美國得知拍攝《血戰臺兒莊》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就說:「我先不去賓館,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臺兒莊》。」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係,我就想馬上看到。」在得到電影局同意之後,他觀看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鐘,他的眼淚就譁譁地流下來,緊緊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來的手,連聲說:「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1988年6月11日,電影《血戰臺兒莊》在香港首映,萬民爭看,轟動香港。臺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部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臺兒莊》,裡面出現了令尊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血戰臺兒莊》中,蔣介石形象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炳章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新華社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並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於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就複製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臺兒莊》的錄影帶飛回臺北。臺灣方面收到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血戰臺兒莊》,並請國民黨中常委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
不久後,蔣經國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做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