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題材歷來是國產電影中比較稀缺的類型,其中較為經典的作品也屈指可數——而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經常被提起。
這部電影由田軍利、費林軍編劇,楊光遠、翟俊傑導演共同執導,邵宏來、初國梁、江化霖等主演,這部抗日戰爭片在我國電影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
電影的開篇即展開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從華北調集14萬兵力進攻山西。
與此同時,華中方面日軍海陸空三軍20多萬兵力齊出,大舉進攻滬、寧、杭長江三角洲。
1937年11月12日,日軍佔領上海;
12月1日日軍以7個師團的兵力合圍南京,13日南京淪陷,日軍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慘案;
1938年2月,迫於全世界的輿論壓力,日軍撤回製造了南京大屠殺的松井石根,派遣陸軍大將畑俊六接任華中派遣軍司令官。
畑俊六將手中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津浦路南段,目的是配合北線日軍的進攻,以求儘快打通津浦線。
只要能夠進一步攻佔徐州,南北的兩股日軍就能夠連成一線。在這條津浦線上,山東省棗莊臺兒莊正是日軍必須拿下的戰略要地。
為了粉碎畑俊六的圖謀,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率眾抵達徐州,準備在此處擋住日軍的進攻。
李宗仁先是收編了從四川趕到徐州的川軍王銘章,又調集張自忠率領的第59軍支援臨沂。
日軍主力推進到山東,承擔黃河防務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了保存自身實力,竟然望風而逃,不戰而放棄濟南,致使原本預計可堅持數周的黃河防線被日軍輕鬆拿下。
日軍的主力磯谷師團乘機大舉進攻,很快便攻陷泰安、兗州、濟寧、大汶口4個戰略要地。
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召開高級將領機密軍事會議時,將韓復榘當場逮捕,押到武昌市槍決。
蔣介石念及他在曾經的功勞,將他安葬在豫鄂交界處的雞公山墓地。
此時日軍坂坦師團已經佔領了青島,隨後又進攻臨沂。
鎮守臨沂龐炳勳集團軍頑強抵抗,臺兒莊會戰正式打響。張自忠的第59軍在李宗仁的命令下發兵增援龐炳勳部,與其形成前後夾擊之勢,使日軍腹背受敵,終於保住了臨沂。
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攻打滕縣,與駐守此處的川軍122師展開激烈交火。
由於湯恩伯的第二十軍未能及時增援,滕縣最終失守,122師師長王銘章也壯烈殉國,後被追贈陸軍二級上將軍銜。
拿下滕縣之後,日軍主力便全力進攻徐州,首站便是臺兒莊。
李宗仁也拿定主意要在臺兒莊與日軍決一死戰。於是向手下張自忠、孫連仲和湯恩伯三路兵馬下達了準備應戰的命令。
孫連仲部正面迎敵,死傷最重,在日軍的瘋狂進攻之下,臺兒莊岌岌可危。
李宗仁令湯恩伯率部隊從日軍的側後方進行包抄,與臺兒莊上的守軍相配合將日軍包圍,終於一舉拿下日軍磯谷師團,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
二、
臺兒莊戰役歷時1個月,中國軍隊投入兵力達到29萬,日軍參戰人數也有約5萬之眾,最終國軍傷亡多達5萬餘人,但也斃傷日軍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人數是11984人)。
這是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最大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全國軍民的士氣,也堅定了抗戰的信心。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和夫人郭德潔克服種種困難,飛到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在歡迎宴會上,周恩來總理向與會的導演成蔭提起將李宗仁取得臺兒莊戰役勝利的事跡拍成電影。
但由於當時的條件不允許,成蔭直到1984年去世都未能完成心願。
直到1985年廣西電影製片廠的文學部主任陳敦德記起此事,決定要完成成蔭未了的心願。於是陳敦德和八一電影製片廠達成了合作關係,由廣西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共同拍攝這部電影。
《血戰臺兒莊》的原劇本由田軍利、費林軍撰寫,以張自忠將軍抗擊日寇為故事主線,陳敦德要求加入李宗仁並將其作為核心人物來展開故事,於是把費林軍、田軍利兩人請到了廣西來對劇本進行改寫。
在眾人的努力之下,劇本前後經過了17次修改才最終確定。
三、
導演翟俊傑也在片中飾演了122師師長王銘章一角,《血戰臺兒莊》是他執導的首部作品。
後來他也參與執導了《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決戰》三部曲、《我的長徵》等戰爭題材電影,2014年的《一號目標》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飾演李宗仁的特型演員邵宏來與李宗仁本人的形象極為相似。
他也是陳獨秀的特型演員,曾經在多部影視作品中飾演這兩個角色。但邵宏來一生參演的影視作品不多,已於2017年7月19日去世了,享年84歲。
趙恆多是蔣介石的特型演員,除了本片之外,他也參演了《大決戰》三部曲、《肝膽相照》、《吉鴻昌》等作品。一生中唯一一次扮演不同角色是在《琵琶魂》中飾演地下黨員邱大夫。
趙恆多已於2001年因癌症病逝於北京。
片中最有意思的是飾演日本陸軍中將磯古廉介的董驥。
這個名字大家也許並不熟悉,但提起《三國演義》中被諸葛孔明氣死的王朗想必就很熟悉了,也是他飾演的。
董驥是話劇演員,參演的電影不多,《血戰臺兒莊》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
四、
《血戰臺兒莊》於1986年在內地上映,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被認為是建國以來最貼近史實的抗戰巨製。
有了《血戰臺兒莊》的成功經驗,廣西電影製片廠對於重現抗戰歷史有了更大的信心,在1994年又推出了《鐵血崑崙關》。
這部作品重現了崑崙關大捷,依然保持了過硬的水準,歷來被認為是《血戰臺兒莊》的姐妹篇。
但此類抗戰題材電影,終究不是戰爭電影的主流。
在創作時,需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竭盡全力還原歷史原貌,即使能夠上映,能否賣座又是一大問題。
因此我們直到今日能夠記起的抗戰電影,《血戰臺兒莊》仍然是最特別的一部。電影創作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對史實嚴謹的考究態度,非常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