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臺兒莊》掀起國民革命軍抗擊日寇的銀幕新篇章

2021-02-23 大眾電影雜誌

《血戰臺兒莊》

[導演]楊光遠/翟俊傑

[編劇]田軍利/費林軍

[主演]邵宏來/初國梁/江化霖/翟俊傑/趙恆多

[類型]戰爭

[上映日期]1986年

[片長]120分鐘

 

經過三年的艱苦創作,文化部共青團的田軍利相約電子工業部的費林軍共同創作的《血戰臺兒莊》電影文學劇本終於完成了,並刊登於1983年《八一電影》雜誌第4期。兩位年輕人的這一作品發表後,迅速引起全國各地巨大反響。曾擔任電影《地道戰》攝影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楊光遠看後,當即就產生了把這個作品搬上銀幕的想法。然而,當時除了臺灣地區偶爾有國民黨抗戰題材出現在銀幕上之外,中國大陸還沒有這個先河。一直到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之際,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的轉機來了……

 

不負周總理囑託

 

1985年抗戰勝利4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日紀念館第一次展出了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擊日寇的部分。一幕幕國共合作抗擊日寇的場景,又燃起了楊光遠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的火苗。

 

無巧不成書,正當八一電影製片廠領導就是否同意楊光遠拍攝此片猶豫不決之時,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化部主任陳敦德敲開了楊光遠的大門,請他去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陳敦德向楊光遠說起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歷史淵源,1965年的某一天,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設宴迎接李宗仁從海外歸來。宴會期間,熱愛電影事業的周總理給電影界知名人士敬酒時,對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成蔭說道:「成蔭同志,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成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軍在徐州會戰中的臺兒莊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成蔭的拍攝計劃化為泡影。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擱淺了20年,始終沒有忘記周總理囑託的成蔭導演於1982年又把拍攝「臺兒莊大捷」的事提上日程,成蔭去北京電影學院和當時正在學院進修的陳敦德談起此事:「李宗仁先生是廣西人,臺兒莊戰役時他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希望你將來回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我進行這部戲的拍攝。」

 

事非人願,沒想到成蔭於1984年4月逝世。為了了卻成蔭導演生前的願望,同時也是完成周總理的囑託,1985年陳敦德開始了對電影《血戰臺兒莊》的拍攝計劃,這才特意親自登門請楊光遠和自己一起來執導這部史詩性的大電影。

 

說幹就幹,他們馬上聯繫到劇本《血戰臺兒莊》的兩位作者,並把他們二人邀請到廣西來一起改稿。從6月到12月,經過了半年無數次反覆修改、採訪眾多當年參戰老兵、查閱大量史料文件以及請教專門研究這段歷史的專家後,一部氣勢恢宏、兼具真實性與藝術性的大型戰爭歷史劇本終於完成了。

 

各方支持 還原真實

 

當人們得知廣西電影製片廠要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時,雪片式的信件從世界各地紛紛飛來,這些來信中不乏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大家通過信件表達了出錢、出力、提供史實資料等各種各樣支持影片拍攝的心情。寫信的有學生、有教師、有工人、有農民、有解放軍、有當年參加過此戰役的老兵等各行各業的人。

 

由於該片投資很大,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決定破例為影片出資約一半的費用120萬元進行協助拍攝,同時也得到了全國政協、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八一電影製片廠、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山東省棗莊市人民政府、山東省臺兒莊區人民政府、江蘇省徐州市人民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攝影師、美工師、製片主任、道具組長等主創人員頂風冒雪輾轉於北京、江蘇徐州及山東的棗莊、臺兒莊、濟南、滕縣、臨沂等地一邊選外景一邊沿途尋訪與臺兒莊戰役有關的人,導演楊光遠對這次艱苦的遠行顯得格外興奮,特別是當「獵取」得與臺兒莊戰役有關的歷史人物和資料時,更是如同沙漠行走途遇甘泉似的瘋狂吸取每一滴水。

 

在北京,攝製組訪問了當年參加臺兒莊戰役的鄭洞國和覃異之。臺兒莊戰役期間,鄭洞國將軍任湯恩伯軍團二師師長,覃異之將軍任52軍25師少將參謀長。他們對攝製組人員說,當湯恩伯選擇軍團指揮部駐地時,從來不講究高大上檔次,他會選擇最普通、最偏僻的地方。這樣選擇,一是當官的不能搞特權,二是為了安全,不易暴露目標,躲避日軍的空襲。

 

在江蘇,攝製組訪問了當時在李宗仁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任參謀的茅宇塵。他說,當時辦公的桌子就是幾張沒有抽屜的長條桌,談論戰事時參謀們就那樣合圍而坐。辦公室唯一的生活用品便是李宗仁他們從廣西帶來的用半截油桶做的燒木炭的火盒。

 

在濟南,攝製組拜訪了93歲高齡的李仙洲老先生。李仙洲老先生在臺兒莊戰役中任92軍軍長,老人家得知要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非常高興,一口氣長談了三小時之久,說起了那場慘烈爭奪戰役的點點滴滴。臨分別時,老人家一個標準的軍禮一直為攝製組送行。

 

在檔案館,攝製組看到了抗戰時期出版的《臺兒莊血戰記》刊物,中國著名作家臧克家的《虎鎮徐州的李宗仁將軍》一文就收錄於此讀本。臧克家在文中寫道:「他(指李宗仁)的住室很簡單,普通用具之外,四壁上的軍用地圖、案頭的一架電話機做成了一種裝飾,一身黃呢戎裝他還覺得有點太講究。他常對他們的秘書們帶點感嘆地說,我們出來全都腐化了,在廣西的時候一律是布的衣服。」

 

在棗莊,棗莊政協的同志們告訴攝製組有幾個村子整體搬遷了但還沒拆除,看看是否有適合取景的村莊。攝製組人員發現距離臺兒莊1 5 公裡處的王溝村和當年的臺兒莊最相似,就這樣通過與當地有關部門協商同意後,確定該村為影片的外景拍攝地。影片40%的鏡頭都是在這兒拍攝而成,免去了搭建外景的一大筆費用。

 

當一切準備就緒開拍時,扮演國民黨陸軍第41軍122師師長王銘章中將的演員因特殊情況不能出演了。救場如救火,作為導演之一的翟俊傑就飾演了這一角色,而且演得特別成功。翟俊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影片在香港首映式時一件難忘的事情,當電影放映完影院照明燈剛打開,只見有個穿著華麗、雍容華貴、滿頭銀髮的老夫人在兩個小姑娘的攙扶下向自己走來,走近後突然抱住自己就哭了起來,原來這位老人就是王銘章的夫人。

 

影片最後「血肉長城」一場戲可謂是還原歷史、精益求精,對於導演楊光遠來說,這場戲可謂是刻骨銘心。1986年4月,在拍攝這場氣氛悲壯、壯烈殉國的宏大場面戲時,首先要把幾百套服裝弄成帶有槍眼、炮火燒焦的血泥爛衫,還要準備戰車、戰馬、槍枝等道具。當這一切都按計劃布置完畢後,楊光遠看到雖然「死屍」橫七豎八、各種姿態的都有,但感覺還是人數太少了,拍不出大場景來,所以狠了狠心決定明天增加「屍體」重新拍攝。第二天,扮演陣亡將士的兵力增加到兩個營,才達到了楊導的標準。

 

為了這個短短幾分鐘的鏡頭,攝製組全體人員整整花了兩天的時間。那些「為國捐軀」的將士「犧牲」的姿勢有站著的、有頭朝下倒掛在城牆上的、有正揮舞大刀砍向日軍的等等,有的參演戰士甚至鼻子裡都倒控出了血。

 

得知拍攝電影《血戰臺兒莊》後,李宗仁的兒子李幼鄰攜夫人梁尚瑩女士也專程來到攝影組迫不及待地看了「臺詞雙片」,電影一結束,便幾度哽咽地對攝製組的人員說道:「感謝你們拍了這樣的好電影,你們為同胞團聚、祖國統一做了件好事!」

 

當蔣經國看過這部反映國民革命軍抗擊日寇的影片後十分讚揚,隨即給國民黨「中常委」放映這部片子,從此臺灣打開了在臺老兵回大陸探親的先河。

——大眾電影雜誌——

popularmovies

可能是最會講明星故事的公眾號


如此精彩、驚喜與感動

長按二維碼

關注大眾電影雜誌公眾號

相關焦點

  • 2部經典好看的抗戰電影:《英烈千秋》《血戰臺兒莊》
    血戰臺兒莊《血戰臺兒莊》是由楊光遠和翟俊傑聯合導演,邵宏來,初國良、江化霖、趙恆多、翟俊傑等主演戰爭電影。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革命軍在臺兒莊與日軍正面對戰,最終告捷的歷史。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
  • 父親血戰臺兒莊
    年年歲歲,每逢「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清明節,我都要回到家鄉——陝西戶縣澇店鎮趙家堡,為他掃墓獻花,表達思念之情,重溫他血戰臺兒莊的悲壯故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日寇全面侵華,揚言要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民族存亡之際,國共第二次合作,共赴國難,全民抗戰開始。中共敵後抗戰頻頻告捷。
  • 電影的力量(三):《血戰臺兒莊》!
    據他說,他最想拍的就是正面戰場三部曲《血戰臺兒莊》(影響極大)、《鐵血崑崙關》和《緬甸遠徵軍》,前兩部都完成了(雖然經歷了非常多的挫折!),但最後一部卻成了他最後的遺憾!  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劉穎濤 飾)的指揮下,抗敵於崑崙關,桂林行轅主任白崇禧也調兵十五萬人,發動了桂南會戰,一時之間,戰火密布,狼煙四起。青樓女子桂花(張曄 飾)的愛女被日軍炮火炸死,將士們發誓為她報仇。崑崙關總攻開始前,戴安瀾(鄭玉 飾)師長下令槍斃了強姦民女的光頭連長(楊立山飾)。深明大義的老百姓用祖墳墓碑鋪平公路,為的是讓裝甲車能夠開上戰場。總攻開始後,中國軍人前赴後繼,視死如歸。
  • 《血戰臺兒莊》怎樣拍成的?蔣經國:沒抹黑我父親
    臺兒莊大捷是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抗戰、平型關戰役等作戰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程思遠在會上言簡意賅地說:「未來的這部影片,將拍出兩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 老電影經典:《血戰臺兒莊》
    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廣西電影製片廠將抗戰初期震驚中外的臺兒莊會戰搬上銀幕,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奮中華民族精神的、慘烈而悲壯的歷史畫卷。
  • 《血戰臺兒莊》:至今,我們仍然沒有拍出比它更好的戰爭片
    1986年,由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片《血戰臺兒莊》上映。《血戰臺兒莊》之所以好看,首先就是故事好,編劇採訪過不少參加過這次戰役,當時仍健在的老兵和將領,所以拿到的都是第一手的真實資料,除了將少量橋段作藝術化處理之外,完全沒有戲說胡說亂說的成分。在具體的敘事上,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其間點綴不少特寫式的感人情節,大大增加了故事的耐看性。
  • 1986年《血戰臺兒莊》創2.7億票房紀錄,最貼近史實的巨製
    抗戰題材歷來是國產電影中比較稀缺的類型,其中較為經典的作品也屈指可數——而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經常被提起。
  • 1986年《血戰臺兒莊》創2.7億票房紀錄,最貼近史實的巨製
    抗戰題材歷來是國產電影中比較稀缺的類型,其中較為經典的作品也屈指可數,而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經常被提起——這部電影在當時一張門票才3毛錢的情況下,創下了2.7億的票房紀錄(換成現在的消費水平,最起碼超過300億)。
  • 從《血戰臺兒莊》到《八佰》,抗戰大片熱血往事
    當年11月,由電影局局長石方禹主持的《血戰臺兒莊》劇本座談會在京西賓館召開,曾做過李宗仁秘書的程思遠提出影片應展現出兩個形象: 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
  • 從《血戰臺兒莊》到《八佰》,抗戰大片熱血往事
    李宗仁兒子李幼鄰聽聞拍攝《血戰臺兒莊》,專程從美國回國。 就這樣,《血戰臺兒莊》全國公映,立即引起轟動,據說當年票房達到2.7億。 《血戰臺兒莊》應該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展現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電影。 《血戰臺兒莊》在香港上映,萬人爭看。
  • 國軍抗戰的巔峰之作《血戰臺兒莊》:川軍浴血奮戰打出了尊嚴
    《血戰臺兒莊》這是一部抗戰電影題材的巔峰之作,從上映到現在國內外好評如潮,也是解放以來第一部高調宣傳國軍正面戰場的電影。已經看過好幾次《血戰臺兒莊》,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在臺兒莊戰役打響之前,1937年的中國都籠罩在國破家亡的氣氛當中,北平、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日本侵略軍肆意蹂躪著中華民族的土地,毫無人性的殘殺中國同胞。
  • 《血戰臺兒莊》——沒有愛情,戰爭片仍然讓我們熱淚盈眶
    一部三十年多年前的老電影《血戰臺兒莊》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除了愛情,照樣有些東西能讓我們熱淚盈眶。敢死隊員扔掉大洋除去這種血性不屈的堅持,《血戰臺兒莊》創意地拍攝的一些戰爭外的細節,同樣令觀眾動容,因為正是這些細節
  • 【穿越經典】《血戰臺兒莊》——正義的勝利
  • 《血戰臺兒莊》:比它更好的戰爭片,至今還沒有
    《血戰臺兒莊》這部電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製作播出的,雖然沒有很好的拍攝和製作條件,但是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很好的口碑完全是因為它:真實。時隔34年,就算是現在回頭看看這部電視劇依然有很大的深意,非常值得一看。
  • 國軍抗戰電影巔峰,應該是《血戰臺兒莊》,直接改善兩岸關係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原來學校當了《血戰臺兒莊》劇組的宿舍。拍攝完成後,全鎮人民都得到了去電影院免費看《血戰臺兒莊》的機會,從此,這部電影成為筆者永恆的記憶。》,甚至於如果將範圍擴大到國內戰爭片領域,《血戰臺兒莊》依然能佔據很高的地位。
  • 76年前,血戰盤龍港黎平團長陳玉書率部擊斃500日寇
    求援遭拒 陳玉書又名陳治安,黎平城關人,家住黎平古城翹街文星樓孔廟下坎右側。1907年生於黎平城關一陳氏書香人家,少年隨父離家,1921年入四川軍校學習,畢業後復入黃埔軍校第七期學習,後一直在國民革命軍中服役,直至抗戰勝利。改革開放後回到了家鄉黎平來度晚年,1988年去世。
  • 殲滅日軍數量超過臺兒莊大捷,孤軍以少戰多,血戰47天創造奇蹟
    衡陽保衛戰,中國保衛衡陽的為殘餘的第十軍1.7萬人,日軍進攻的精銳11軍總共有11萬人,中國軍隊以少戰多,血戰47天,中方傷亡1.6萬人,日軍死亡2萬人,傷近6萬人。從參加雙方力量對比和傷亡人數可以看出,衡陽保衛戰完全超過了臺兒莊戰役,中方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堅守47天,讓日軍的傷亡人數超過了中國軍隊。
  • 揭秘臺兒莊大捷的抗戰史,戰役的結局有著怎樣的意義?
    2010年12月1日出版《血戰臺兒莊》本書描述的是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調集大量部隊擁向了津浦路和隴海路的樞紐、中國南北交通的中心之一徐州。還有電視劇《臺兒莊保衛戰》等都講述了這段抗戰史,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這段歷史。臺兒莊大捷,又稱臺兒莊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臺兒莊。
  • 鐵血滇軍抗日秘史 臺兒莊一役中的滇軍將領
    盧溝槍聲響,日寇犯中華,「國之勁旅」滇軍挺身而出,出滇抗日。六十軍第一八三師五四一旅一0八一團,是全軍抵達臺兒莊前線的先頭部隊,團長潘朔端命先鋒營長尹國華,率眾將士率先佔領陳瓦房村口制高點阻擊日軍,打壓敵方士氣,為局後的大部隊展開爭取了時間,為我軍奠定勝利基礎。在激戰中,敵軍被我擊毀敵坦克2輛,繳獲輕、重機槍20餘挺,步槍百餘支,敵軍傷亡19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