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的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在抗戰期間,黎平人民為抗戰作出了貢獻,黎平籍軍官陳玉書帶領全團,揮師血戰盤龍港,擊斃日寇500人。
求援遭拒
陳玉書又名陳治安,黎平城關人,家住黎平古城翹街文星樓孔廟下坎右側。1907年生於黎平城關一陳氏書香人家,少年隨父離家,1921年入四川軍校學習,畢業後復入黃埔軍校第七期學習,後一直在國民革命軍中服役,直至抗戰勝利。改革開放後回到了家鄉黎平來度晚年,1988年去世。
1939年春,陳玉書在國民革命軍三十集團軍總司令王陵基麾下傅西屏師任44團副團長,代行團長之職。3月上旬的一天下午,師部傳令兵送來了一項命令,命令陳玉書率領44團接替77師在江西省武寧縣東20裡,地名叫盤龍港的防務。
陳玉書接受了這項任務。
陣地交接完成後,陳玉書當即覺察到44團一個團防禦的面積太寬,特別是以公路正面左翼靠九宮山、右翼傍修水河地段,尤感兵力不足,形勢極為不利。於是他便向師長傅西屏打電話,請求於拂曉前能派出最少一個營的兵力作為預備隊前來支援。師長手邊本來就有43和45兩個主力團,但他想保存實力,一個兵員也不肯增加。雖然陳玉書已三番五次地苦苦求情,但師長仍然不為所動,實在令人萬分焦急。因為日寇的戰術進攻多在拂曉以前發動,所以陳玉書只好趁日寇進攻前的間隙,又向友軍77師柳師長請求,希望他能留下部分兵力協助他們團防禦,但柳師長的回答卻是:「我們另有緊急任務,實在愛莫能助。」
陳玉書感覺到了一種莫名的憤慨和無奈!至此,他依靠外援的念頭便已斷絕。黎平有句土話說得好,「打鐵全靠本身硬」,於是他便決心依靠本團這千餘人來與日寇拼個死活了。
接著,陳玉書向全團三個營長交代防守任務:第一營負責九宮山公路正面;第二營負責中線;第三營負責河邊;主陣地是盤龍港。防務分配完後,他手邊只剩下十幾個手持短槍警衛及通訊人員了。
擊退敵人
布置雖然就緒,但陳玉書仍不放心,又匆忙趕到前沿巡視了一遍,才帶著滿身塵土和汗水鑽進了團指揮所。炊事兵見他一夜都在奔忙,沒吃上飯,便殺了一隻雞來慰勞他,可他還來不及接受炊事兵的盛意,前面的戰鬥便打響了,他急忙拋下筷子,匆匆地向前沿陣地奔去。
半小時以後,炮擊停止,日軍如潮水般似地向我方前沿發起了衝鋒。士兵們看到鬼子張牙舞爪、不可一世的神氣,個個熱血沸騰,一種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大家都決心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官兵們的手榴彈飛向敵人,在敵群中開花、爆炸,接著我主陣地上機槍也開始向日軍掃射,特別是那些來自山區獵戶出身的農民弟兄,他們打慣了野豬、山羊,其中自然不乏好手,有的簡直是彈無虛發。驕狂的敵人畢竟也是血肉之軀,在我軍火力殺傷之下,只好丟下了數十具屍體,狼狽地退了下去。
戰鬥中,陳玉書一面通知一營迅速將公路挖斷,以阻滯敵軍的進攻,一面再向軍部打電話說明本團從河邊到山腳的防線太長,而且以一個團接替一個師的防務,兵力實感不足,請求能及時派出部隊給予支援。可是話未講完,敵人又開始了更加猛烈的炮擊,指揮所附近頓時升起了無數的煙柱,濃煙撲進了工事,嗆得人喘不過氣來。軍部正在回答:「無兵可派,盡力堅守……」電話線便給炮彈炸斷了。陳玉書和他的部隊便和軍、師等指揮機關失去了聯繫。
炮擊尚未停歇,九架敵機從南昌方向帶著滾雷似的轟隆聲飛來了。陳玉書通過瞭望孔觀察到,敵機丟下的炸彈就飛墜在陣地上一樣,掀起了沖天的煙塵,爆炸聲接連傳來,沉重的轟鳴聲在山谷中迴響,雨點似的炸彈,幾乎把腳下的土地抬了起來,整個大地在爆炸聲中顫抖、崩塌、下沉。
第一批飛機投完彈後,前沿傳來了敵人衝鋒時的吶喊聲。陣地上黑糊糊的一片,像螞蟻一樣直朝我軍陣地湧來。抗戰官兵手上只有漢陽造、花力槍這一類的裝備,武器遠遠不如敵人,但每個排配有一挺捷克式機槍。陳玉書便把全團的30來挺機槍全部集中起來,對準公路正面密集的敵群,猛烈地掃射。敵人沒想到中國守軍會有這樣的火力,傷亡慘重,成片地倒了下去。一營營長賴汝楫率領他親自收編來的這個營的弟兄,跳出掩體,向潰退的敵人猛撲下去。敵人丟下了百來具屍體,沒死的都嚎叫著連滾帶爬地往後逃命。
鬼子被打散
傍晚,陳玉書他們連續打退了敵人的幾次進攻,陣地仍舊巍然地屹立著。他一面派出聯絡兵向師部繼續求援,一面訓令全體官兵,樹立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
布置剛結束,敵機又飛來輪番掃射、俯衝投彈之後,竟喪心病狂地向中國守軍施放了毒瓦斯和催淚彈。中國守軍無防毒面具,日軍的這一手段對陳玉書他們威脅很大。陳玉書迅速組織各營採取土辦法,叫弟兄們都用軍帽、毛巾蘸水捂住鼻子,因為溼帽子、溼毛巾可以減輕毒瓦斯的毒氣滲入。
日寇乘中國守軍忙亂之際,又組織了衝鋒隊,向我陣地再度猛撲。雖然全團弟兄們忠勇有餘,但終因兵力不足,防線上處處捉襟見肘,左翼三營陣地的一角,已被敵軍突破。陳玉書一面接通一營電話,請一營營長賴汝楫派兵支援;一面親自率領團部僅有的十幾名手槍隊員從側面向敵人殺去。幸好賴汝楫營長抽出支援的一個排,從右翼及時趕到,因此敵人反而落入了我軍兩面夾擊之下,只好倉惶逃跑,失去的陣地被奪回,鞏固了全團的防線。
太陽落山,夜幕徐徐地降臨。這一天在連續不斷的戰鬥中過去了。正當陳玉書他們慶幸著暫時化險為夷的時候,日軍從南昌調來了十多輛坦克,向陳玉書陣地猛撲過來。
戰鬥更加激烈,敵人加強了兵力、火力,輪番衝擊。陳玉書走出指揮所,站在一個土包上向前沿陣地觀察。在望遠鏡裡,他發現敵人坦克上的炮火配合著後面的排炮向我主陣地瘋狂的傾瀉,鬼子整隊成建制地向前衝鋒,並從兩翼迂迴包抄,採取了分割包圍的態勢。
形勢是越來越危急,前沿的幾個小山頭丟失了,接著左翼三營的陣地又再次被突破,三營在與陳玉書團部完全失去聯繫的情況下,只好被迫退入九宮山。
日軍官在後面揮舞著指揮刀督戰,趕著羊群般的士兵,踏著陣地上狼藉的屍體,坦克首先越過了陳玉書團挖斷的公路,步兵在優勢火力掩護下衝上了中國守軍陣地。密集的彈雨灑落在陳玉書團指揮所附近,陳玉書團正面防線終於被突破了,該團二營被衝散。在這樣的情況下,陳玉書只好收容了1、2兩營殘部向後方轉移。
找到失散官兵
從陣地上撤下三天三夜後,陳玉書和一位勤務兵在九宮山深處尋找到了三營的全體弟兄,把他們帶了回來交給師部。
據統計,盤龍港一戰,陳玉書團擊斃日軍500多人,戰績頗佳。
當然此戰也讓陳玉書對各方保存實力,相互間鈎心鬥角的現狀已完全心灰意冷了,於是便向師長遞了辭呈。師長雖再三挽留,但他去意堅決,只好接受了他的辭職請求,並送給他1000元大洋作路費。
他本來是離開軍隊,解甲歸田,但由於諸多原因沒有實現。後來承朋友們的介紹,又轉到了軍官團服務,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陳玉書養育有一女,出嫁在湖北穀城縣。改革開放後,陳玉書回到黎平,跟隨侄孫兒陳濟昌(健在,今年62歲)生活,6年後去世。
陳玉書的抗戰事跡,已被收入《黎平人物誌》、《黎平政協文史資料》和《黎平縣抗日資料收藏卷》中,成為了黎平人民積極參與抗戰的見證。作者:易同軍 陸書明 陳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