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地方部隊一般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及嫡系部隊,有不少地方部隊甚至成為偽軍。但有一次,國民黨軍的2個保安團被四千日軍包圍,不但沒有投降,還堅持了九個月,擊斃一名鬼子少將。
此戰就是廬山保衛戰,從1938年7月日軍進攻廬山開始至1939年4月廬山守軍撤出廬山,歷時近9個月,創造了抗戰時期孤軍被圍後抗戰的奇蹟。這兩個團分別是國民黨軍江西保安團第三團和第十一團。
1938年7月26日,國軍江西保安部隊第三團和第十一團二千多官兵在完成阻擊日軍任務後,迅速登上廬山,日軍隨即將廬山團團包圍。隨著廬山周邊相繼淪陷,廬山守軍成為「孤軍」,但大家抱定必死決心。
此次保衛戰的總指揮是楊遇春,副總指揮兼保安第十一團團長是胡家位,保安第三團團長是鄧子超。廬山方圓300裡,登山主道共有9條,國軍在各個路口要道構築工事,修築碉堡,誓與日寇決一死戰。
包圍廬山的日軍有101師團和太久保聯隊、佐藤聯隊近4000兵力。7月30日,太久保聯隊攜帶十多門野戰炮向土壩嶺猛烈開火。第一戰,日軍丟下成排的屍體,撤下山坡。數日攻不下廬山,日軍漸漸懈怠。
第三團團長鄧子超見有可乘之機,立即組織一支敢死隊,一天黑夜,敢死隊員主動下山摸黑潛入日軍住處,砍死日兵300餘人,其中有一名大佐、兩名中佐。8月17日,敢死隊再次下山襲擊敵營,擊斃200餘鬼子。
日軍苦攻廬山數月,不但沒有進展,還損兵折將。日軍101聯隊始終奈何不了對面陣地的國軍,指揮官飯冢國五郎大佐非常沮喪。飯冢國五郎為日軍立下不少功勞,被稱為「帝國之花」,天皇親自為他頒發過勳章,他被稱為「軍神」。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日本青年都很崇拜他。
1938年9月3日,日本戰地記者小悞行男來到廬山前線,要拍飯冢國五郎的戰地錄像,帶回國內播放。在小悞行男的建議下,飯冢赤裸著上身在前線,手握軍刀開始表演。由於飯冢的鋼盔反光,引起對面國軍哨兵注意,用三八式步槍一槍擊斃了飯冢國五郎。飯冢之死大大削弱了日軍士氣,日本舉國致哀,追贈飯冢為陸軍少將。此後,日軍3個支隊和1個師團又開始強攻廬山,瘋狂地向山上守軍陣地扔放毒氣彈。廬山保衛戰長達9個月,共進行戰鬥200餘次,國軍死傷大半,於1939年4月19日奉命勝利突圍。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