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佐」可以帶多少兵,為何日軍不當少將都要爭當大佐?

2021-02-13 健康與經濟學
請點  藍字關注免費訂閱

對於有志於從軍發展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大佐就好像樹上高2米的地方有個果子,一踮腳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將則像樹上2米5的地方的果實,就是踮腳也不一定夠得著,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來,難度更高。

我們看抗日劇或者抗日電影的時候,經常可以聽到侵華的日本兵"龜田大佐"、"鈴木大佐"、"鳩山少佐"或者"崗村少將"叫來叫去的,大家對此一定是一頭霧水:這些大佐、少佐是什麼級別,大將、少將又是什麼級別?

大佐是日本軍隊的一種軍銜,也就是軍隊的職稱。

軍隊按照人數不同,要有不同的編制,既然有編制就要有名稱。

歐洲各國的軍隊編制大體上是一樣的,軍銜也沒有什麼區別。但亞洲的軍隊,尤其是日本的軍隊則有所區別。

日本這個國家非常古怪,一方面先於中國進行明治維新,一切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的司法、政體和教育體制,軍事建制也向西方看齊。一方面比中國還要頑固堅持中國傳統的文化,在軍銜上也不例外。

比如幹部、組織、領導等詞彙都是日本人先翻譯,然後才到了中國,可是日本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東西他們卻不離不棄,比如這個軍銜的設置就是如此。

從字面上來說,佐的意思是幫助、"輔佐"的意思,日本軍中的大佐、中佐、少佐,就是在軍隊中配合將軍完成作戰任務。

二戰的時候,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把軍中較高級別的指揮官官職分為三個級別,九個等級。

第一級別是將,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

第二級別是佐,分為大佐、中佐和少佐。

第三級別是尉,分為大尉、中尉和少尉。

佐、尉,又各分大、中、少。其中大佐相當於或高於上校。

即使是在二戰結束後,日本軍隊在戰後組建陸上、海上和航空自衛隊的時候,還延續了這個傳統,軍中幹部海上分為三等九級。


作為日軍的前線指揮官,大佐的下場怎麼樣呢?

日本軍隊在侵華戰爭中,一共有83名雙手沾滿人民鮮血的大佐被中國抗日軍民擊斃,一人被我抗日軍民活捉,為他們的侵略行為付出了代價。雖然他們都是被打死了,但死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其中最典型的有下面幾位。

一、當頭炮死。

1942年8月,日軍7000多人向我浙江江山市仙霞嶺出發掃蕩,國軍49軍105師的一個團在此守候多時,日軍陷入我軍的包圍圈不能自拔。雙方激戰十餘日,激戰中,日軍大佐龜田對日軍的退縮氣急敗壞,拔出腰刀親自督戰。就在此時,國軍一發憤怒的炮彈射向日軍陣地,不偏不倚正好落在龜田大佐的頭上,龜田當即被炸飛、一命歸西。

二、刀劈死。

1932年12月15日,在遼寧莊河,前去鎮壓我抗日軍民的日本大佐森秀樹(後來被追認為少將),被我民間抗日武裝大刀會擊斃,送他上西天的,是中國人最原始的大刀。儘管這位騎兵大佐詭計多端,也沒有逃過一死。

三、墊背死。

我們常聽有的人說,臨死也也拉個墊背的,說的是人到了絕境不甘失敗,跟對方拼個魚死網破。日本有個大佐飯野賢十。就是這樣"不幸"做了墊背者,死在了異國他鄉。

1939年在南昌戰役時,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2軍第141師第72團一個叫強三娃的抗日英雄,在激戰身體多處負傷,生命垂危。這時候,他看見一一個指揮官模樣的人揮舞指揮刀嘰裡咕嚕讓手下進攻,強三娃用盡最後力氣,從屍體堆裡向飯野賢十射出了仇恨的子彈。

日本大佐們在中國的下場真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一下好看,對作者是最大的鼓勵,謝謝!

欲看更多精華文章

掃描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吧

健康與經濟學


正宗楊公風水

相關焦點

  • 日本「大佐」軍銜多高,帶多少兵?為何他們不當少將要爭當大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軍有一個特有的軍銜稱呼,那就是「佐官」。那時候的日軍軍銜是由佐尉三級九等組成的,一是將級,分為大將,中將和少將。二就是佐官,分大佐,中佐以及少佐。三為尉官,分為大尉,中尉和少尉。按照規制,佐官的等級是在將官之下的。但實際上當時的許多日本軍人,都爭當佐官,特別是大佐。
  • 日本「大佐」有多大權力,帶多少兵?為什麼軍官寧做大佐也不當少將
    二戰時,日本軍官採取的是九等制,即將、佐、尉,又分為大、中、少,通常日本的將軍並不上戰場,日本的大佐則常出現在抗日劇中,那麼二戰時,日本「大佐」有多大權力,帶多少兵?
  • 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日軍寧願不當少將,也要爭大佐
    對於一些喜歡看抗戰劇的人來說,最常看見的日軍將領應該就是大佐了吧。畢竟我國的抗戰劇,基本上每部劇裡面都會設定一個非常壞的日軍大佐,而主角的主要目的也是打敗這個大佐。由此可見,大佐在日軍中的地位確實比較高。那麼,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的「大佐」究竟可以帶多少兵,而它又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為何很多日軍士兵寧願不當少將,也要爭大佐?
  • 日本」大佐「軍銜有多高,帶多少兵?為何日軍寧當大佐也不做少將
    那麼日本的大佐軍銜有多高,又可以帶多少兵呢?我們要想了解,先得從日本的軍銜制度說起。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決定全盤學習西方的制度,他們也將軍銜制度引入了自己的體制,佐官實際上就類似於西方的校官,大佐等於上校,中佐就是中校,少佐是少校,以此類推,其他的軍官階層沒怎麼變動。
  • 日本大佐相當於中國軍隊什麼級別?為何日軍不當少將搶著當大佐?
    文/日本大佐相當於中國軍隊什麼級別?為何日軍不當少將搶著當大佐? 大家好,小編每天為你們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在許多抗戰影視劇中,都會出現日本軍隊的軍官,我們經常會看到 「大佐」這個稱呼。
  • 日軍「大佐」軍銜有多高?抗戰中死了多少大佐,答案很意外
    在抗日戲劇中,經常聽到日本軍隊的下級軍官稱他們的上級軍官為「大佐」。
  • 日本「大佐」可以指揮多少兵,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
    引言:《亮劍》我們都看過,其中李雲龍擊潰日軍坂田聯隊,並擊斃大佐的橋段讓人稱讚。但許多人也感到好奇,這個大佐相當於我軍的什麼軍銜?又可以指揮多少兵力呢?軍銜制度其實很早就有,只不過以前稱之為軍官,比如中國古代的十夫長、百夫長等,就相當於如今的班長以及連長,但真正將軍銜制度發揚光大的,還是在15世紀的歐洲。
  • 二戰時,日軍的「大佐」是個什麼軍銜?他們中有83個命喪中國戰場
    二戰時期,對於有志於從軍發展的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大佐就好像樹上高2米的地方有個果子,一踮腳就可以摘得到。日本少將則像樹上2米5的地方的果實,就是踮腳也不一定夠得著,需要助跑起跳才能摘下來,難度更高。
  • 日劇中大佐、少佐等於中國軍官什麼級別 一個聯隊又有多少人?丨日本歷史
    在抗日戰爭的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聽到他們什麼大佐、少佐地叫,要麼就是一個中隊兩個小隊的,那麼在日軍當中,這些日本兵到底在軍隊當中能夠有多大的官職
  • 日劇中大佐、少佐相當於中國軍官什麼級別?
    在抗日戰爭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日本兵叫大佐、少佐,還有「一個中隊兩個小隊」的說法,那麼這些日本兵在軍隊中到底能夠有多大的官職
  • 日軍步兵大佐軍官能指揮3800人的聯隊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作戰編制中,師團,日軍基本的戰術兵團,七七事變開始以前,日軍編有17個常設師團,師團下轄2個旅團,旅團下轄2個步兵聯隊,另有1個騎兵、1個炮兵、1個工兵、1個輜重聯隊。原本師團是日軍戰時最高的作戰編制,但在參與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大型戰役中,為便與統一指揮,於是,就有了軍甚至方面軍的作戰單位,由若干個師團所組成。其實,聯隊,是戰時日軍的一級作戰單位,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戰單位,日本的軍旗,是由天皇親自授予的,陸軍中只有聯隊擁有軍旗,其他任何作戰單位,都沒有軍旗,從側面也印證了日軍聯隊在軍中的重要地位。
  • 日本軍銜「大佐」相當於中國軍隊中的什麼級別?原來等級是這麼高
    抗日劇一直都是我國電視劇熱衷播放的題材,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些職位的名稱,什麼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等這些稱謂,但是我們不懂的人,聽起來都是一臉懵啊,到底都是什麼級別呢?小編今天就來和大家解釋一下劇中最常出現的「大佐」這個稱謂,看看日軍「大佐」相當於我軍軍隊中什麼軍銜?職位到底有多高?
  • 抗日劇的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其武士刀能換20箱手榴彈
    經常看抗日劇的讀者知道,漢奸在稱呼他身後的日本軍官時,動不動就是什麼什麼大佐。印象裡,抗日劇裡但凡是個日本軍官都叫XX大佐。 而在《亮劍》裡,李雲龍向後勤部部長張萬和要武器補給,李雲龍想要20箱手榴彈,結果張萬和讓他拿把大佐的指揮刀來換。那麼問題來了。日軍裡的這個大佐,究竟是個什麼軍銜?
  • 盤點二戰日本軍銜,為什麼跟他國不同?大佐權利到底有多大
    雖然現在有很多的抗日影視作品都不嚴謹,但是我們還是能夠從其中了解到日軍二戰時期的軍銜制度,或許我們能夠注意到,日本的軍銜制度和其他國家都不太一樣,仿佛是自成體系一般。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二戰日本軍銜,為何與他國不同?
  • 二戰,日軍大佐是多大的官?為啥普通士兵都想當?看看福利就懂了
    大佐這一詞我們在一些抗日影視劇當中都曾經聽說過,對於大家來說,最經典的抗日電視劇就是《亮劍》了。那麼大佐這一詞語的翻譯來自日語,是日本的一種軍銜,也就是對應我們的將官之間或之上的職位。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官了,大佐實際上相當於上校軍職那麼為什麼普通的日本士兵都想當大佐呢?
  • 日軍大佐戰場拍寫真,鋼盔反光暴露位置,被中國神槍手一槍爆頭
    文/周洪新日本帝國主義的御用宣傳機構在侵華戰爭期間,喜歡找一些長得比較有"賣相"的軍人拍照,以達到宣傳和美化侵略戰爭的目的。這些人通常要有點鬍子,滿臉兇相,因為這樣子才符合日本法西斯心目中的"武士"的形象。
  • 這5名日本陸軍大佐,造成美軍近10萬人傷亡,卻有一人活到戰後
    太平洋戰爭就海戰場而言,是以航空母艦、飛機和潛艇為主力的海空戰爭;就陸戰場而言,則是一場以島嶼登陸與反登陸為主要形式的兩棲戰爭;無論何種形式的作戰,日本陸海軍都輸得非常徹底。
  • 二戰中日軍的軍曹是什麼級別,能指揮多少人呢?
    在各種講述八路軍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遍布敵佔區的日本據點,通常是數十名鬼子配上幾倍於鬼子的偽軍駐守一個據點。一般的日軍據點,甚至不過十來個鬼子和幾十名偽軍士兵,而這個據點的首領,也經常是由日軍的曹長或軍曹擔任,也就是被偽軍漢奸們稱之為「太君」的日軍。
  • 圖解二戰日本軍隊軍銜及標誌
    二戰結束前,日軍軍銜也發生過一些變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軍常服軍銜使用肩章;1938年之後則使用領章(日本稱為「襟章」),通稱「九八式軍銜」。1940年,日軍新增了兵長軍銜並制定了相應領章,同時伍長勤務上等兵軍銜被廢除。
  • 國軍2個保安團被四千日軍包圍,不但堅持九個月,還擊斃鬼子少將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地方部隊一般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及嫡系部隊,有不少地方部隊甚至成為偽軍。但有一次,國民黨軍的2個保安團被四千日軍包圍,不但沒有投降,還堅持了九個月,擊斃一名鬼子少將。此戰就是廬山保衛戰,從1938年7月日軍進攻廬山開始至1939年4月廬山守軍撤出廬山,歷時近9個月,創造了抗戰時期孤軍被圍後抗戰的奇蹟。這兩個團分別是國民黨軍江西保安團第三團和第十一團。1938年7月26日,國軍江西保安部隊第三團和第十一團二千多官兵在完成阻擊日軍任務後,迅速登上廬山,日軍隨即將廬山團團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