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山東省沂水縣對崮山一帶曾發生過一場鮮為人知的血戰:一支1000人的八路軍混合部隊被多達八倍的日軍重重包圍,最終僅有半數幹部戰士成功突圍,但也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敵人光是燒屍就用了整整三天。
1942年10月下旬,八路軍山東省軍區機關、省戰工會、沂蒙軍分區一團、沂北縣大隊等組成的混合部隊為了對付日寇的圍剿,轉移至沂水以北山區。
29日拂曉,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王建安得到緊急情報:大約8000多名日偽軍兵分兩路,正從西面和南面合圍過來。情況萬分危急!然而此時已來不及撤退,王建安當即命令全體指戰員迅速作好戰鬥準備。
在完全被圍的情況下,王建安指示這支共約1000人的部隊迅速佔領附近的制高點——對崮山,堅持到夜間突圍。
對崮山南北長一華裡,東西寬約三百米。王建安把警衛營部署在敵軍易攻的西南和西北一線,把團部署在山的東面。部隊進入陣地後,馬上構築工事。
敵人蔑視八路軍沒有遠射程武器,在山下大搖大擺地整隊。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憑藉其兵力和武器上的絕對優勢,一舉蕩平對崮山。因此,他們把山重重包圍起來,發起了全面的攻山戰鬥。
上午9點多鐘,戰鬥打響了。日軍先用炮火朝對崮山急襲40多分鐘,接著機槍、步槍和手榴彈爆炸聲響成一片。
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八路軍戰士憑藉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和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的戰鬥勇氣,與敵軍展開了激戰。
頓時,敵我雙方使用各種山炮、野炮、擲彈筒、瓦子炮、機槍、步槍、手榴彈都開了火,整個對崮山像開了鍋似的沸騰了。
經過數次衝殺,一個鬼子也未能爬上山,雙方傷亡都很大。鬼子傻了眼,不得不停下來,重新調整部署。後來,他們以三條山梁為突擊點,多批次地向八路軍陣地突擊。
敵軍衝上陣地後,紅一連連長王繼賢帶領十幾名戰士與敵人刺刀見紅,硬是把敵人捅下去了,他們卻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指導員謝訓立即帶預備隊衝上前來與敵拼殺,也在殺傷多名敵人後壯烈犧牲。
下午5點鐘日寇急了,他們意識到黃昏前攻不上山峰,就失去了白天的優勢。所以,迅速聯絡來了兩架飛機,向山頂狂轟濫炸。最後,飛機和山下的炮火都集中到山的西南角,頓時,把西南角打成一片火海。
鬼子在炮火的掩護下爬上來了,開始用機槍橫掃山頂。山頂是平的,對整個部隊威脅很大。這時,五連副連長徐仲武帶一個排殺聲震天地從東面撲向西南角,撲向火海。
那時,八路軍戰士槍上有刺刀的是少數,全憑手榴彈和槍託子與敵拼搏。搏鬥10多分鐘,未能把敵人壓下去,鬼子的機槍又響了。團政委王銳帶領警衛排勇猛地撲向火海,與敵又是10多分鐘的搏鬥,鬼子的機槍再次響起來了。
團長劉遇泉指揮偵察排和武工隊在前面開道,並令後續部隊跟進,向山的東北方向實施突圍。眼看一股強勁的弩鋒把圍山的敵軍衝開了一條「胡同」,攻擊前進了兩裡多路,劉遇泉犧牲了,戰士們的子彈打光了。「弩鋒」漸漸消失了,敵軍又把「胡同」合攏起來。
形勢越來越嚴峻,王建安只得帶領軍區機關、省戰工會等500多人率先突圍,警衛營長嚴雨霖率領戰士們繼續阻擊敵人。
爬上山頂的鬼子越來越多,國民黨軍第五十一軍兩個連隊也亂了,像瀑布一樣從山崖上傾洩而下。這時,一團政治處幹事徐慶明對後勤保障人員高喊:「抽出扁擔,拿起菜刀,準備戰鬥!」 嚴雨霖也大聲喊道:「人自為戰,突圍!」
經過一番激戰的戰鬥,八路軍指戰員又殺傷了不少敵人,但自身也付出不小的代價,只有13名幹部戰士得以倖存。
好在此時太陽落山了,山的東坡逐漸暗了下來。不久,鬼子的搜山隊也停下來了,並在山的周圍點燃了一堆堆篝火。他們打算把山封鎖起來,待次日打掃戰場。
天完全黑下來了,13名戰士趁著夜色,悄然突出了重圍。後經五天五夜跋涉,才回到馬牧池,找到了軍區機關。
這次血戰,八路軍傷亡500餘人,日偽軍也死傷600多人。戰後,沂水城的老百姓紛紛傳說:日本鬼子從戰場上拉回20多車死屍。汽車箱四周插上高粱稈,把屍體垛得滿滿的,在沂水城東嶺狼虎窩架上木柴,燒了整整三天。沂水城裡也有人說:日本鬼子把他們的危重傷員也燒了,燒得哇哇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