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八路軍騎兵子彈耗光,為何日軍不開槍,而是打白刃戰?

2021-01-12 陣匠

在世人眼中,騎兵就應該是戰士騎著戰馬進行戰鬥的部隊,但為了更好的應對不同的戰場情況,又分為了輕騎兵和重騎兵,騎兵之間可以進行轉化,彼此配合。如重騎兵作為衝鋒兵,輕騎兵的任務就是追擊變陣等等。實際上,在古代不是只有騎馬的部隊才可以被稱為騎兵,另外,還包括西域駱駝兵,雲南象兵,這些可以衝鋒陷陣並靈活作戰的部隊都能被稱之為騎兵。但是隨著歷史的年輪不斷向前推進,軍備也在不斷進步,騎兵擁有了新的定義且被重新進行了劃分,存在著機動性,戰場投送,靈活性高的部隊才是新時代所需要的「騎兵」。遊騎兵是美國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它以裝甲高機動, 高靈活快速部署在國際上受到了非常高的認可。

騎兵是數千年之前就已經產生的兵種,當坦克還未出現在戰場上時,騎兵在陸戰中的軍事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國的騎兵也是一個歷史性的存在,從戰國到清朝的兩千多年裡,騎兵竟然已經發展了這麼多年,可見騎兵對於戰場多麼重要。在古代戰爭中,騎兵一直都是戰場中的一大利器,不同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是有所區別的,重騎兵的裝甲堅固、裝備齊全,故其進攻時衝擊力很強,防護能力也特別強,輕騎兵的裝甲就比重騎兵少了很多,但這樣會更便於活動,將兩者的優點結合在一起將非常有利於戰爭的勝利。

為何成吉思汗能夠創下橫掃歐亞的成就,就是騎兵的建設足夠完善的原因,而宋朝在軍事上一直都是處在軟弱的狀態,究其原因沒有優秀的戰馬,無法滿足對騎兵的需求量。觀察各朝各代的軍隊,主要是漢、唐、明,以及三國時的魏國,他們的軍隊都是主要由騎兵形成。

在上世紀中葉爆發的世界大戰中,只有在亞洲戰場上還能看到騎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早期,軍隊規模才成型,很多地方都還需要改進。當時除了步兵部隊之外,騎兵就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那批軍隊了。現代意義的騎馬最大的特點就是戰術定位發生了改變,冷兵器時代的騎兵擅長正面與敵軍剛,因為有了坐騎所以他們戰速非常快。自從西班牙找到一種方式--空心方陣能夠有效的抵禦騎兵的攻擊,騎兵在衝鋒陷陣上的效果肉眼可見的減弱,三段排槍的列兵方陣可以讓騎兵在幾米外就停下,不能靠近,隨著高射速武器與火炮的出現,騎兵完全是把自己送到了敵人的炮口。所以騎兵就是哪裡需要往哪裡走,還能提現它作用的就是偵察領域,和平息一些局面衝突。東方戰場上的並不算什麼,在歐洲戰場上的更令人震撼,裝甲車的出現吧騎兵僅有的一點你優勢也搶佔了,空有一個兵種的名號。

在經典抗日戰爭題材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幕,為了掩護八路軍大部隊的突圍和轉移能夠不受影響,獨立團騎兵連在孫德勝率領下,一直和日軍黑島騎兵聯隊糾纏著打,最終雖然完成了任務,卻是用騎兵連全部犧牲換來的,才讓李雲龍能夠成功率部撤入山區。在兩隻騎兵部隊交鋒期間,八路軍的騎兵連的子彈是不夠的,沒多久就消耗殆盡,孫德勝就下令戰士們,抽出好馬刀,為全面衝鋒做好準備,不過對面的日軍,卻也是毫無遲疑的捨棄了槍枝,以馬刀迎戰,自然日軍是沒有將子彈打光的,那為何他們也不選擇開槍,而是以白刃戰展開廝殺呢?

其實,於該劇而言,此橋段也就是為了突出「亮劍精神」。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倒是也不排除日軍不開槍可能。當時,日軍騎兵使用了6.5毫米的有坂子彈,穿透力是非常強的,一旦雙方展開了混戰,不排除的日軍傷了自己人的可能性。而且栓動式步槍有著彈匣容量小,換彈方式複雜,速度也慢,加上又是在馬上,換起來也麻煩,或許這子彈還沒上膛,對方的馬刀就已經捅入你的肚子了。加上日軍還有「武士道」精神,主動接受白刃戰在他們看來才是公平的。

我們應該明白,在近現代戰爭中,殺傷力極大的火器對騎兵到底有怎麼樣的影響?從古至今步兵在機動性上都遠不如騎兵,騎兵也把這一優勢發揮到了極致,能取得勝利就堅持戰鬥,如果失敗也能快速撤退。但伴隨著熱武器在戰爭中的應用,戰場形勢對騎兵來說幾乎已經沒有優勢,以八裡橋之戰為例,當時的英法聯軍針對清軍採取了遠近配合的炮火攻擊,對遠處的清軍進行了密集的炮火壓制,對近處的清軍就使用步槍攻擊。為了使火炮武器殺傷力持續,英法聯軍將火槍手劃為了三排,輪流發射裝彈,對英法聯軍提供了極大的火力支援,對過去曾為大清帝國立下赫赫戰功的蒙古騎兵造成了沉重打擊。

隨著戰爭發展階段的演變,戰爭進入了機械化這一新階段,過去在戰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騎兵,現在甚至無法發起有利的進攻,防守力量也十分缺乏,連其最大的優點機動性也不值一提。隨著機槍、坦克在戰場上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騎兵幾乎就要退出戰爭舞臺了,騎兵更多的被用在了敵情次它、偵查等方面。在敵人使用槍炮等武器進行火力壓制時,騎兵就只得改變過去衝鋒殺敵的打法。

在影視作品《亮劍》中,當時的情況是,日軍已經包圍了八路軍獨立團的騎兵連,但是日軍並沒有直接開槍,而是和騎兵連來了一次白刃戰,使得本來不用犧牲的士兵犧牲了。說是白刃戰,但是一開始兩方也沒有開始互拼刺刀,在槍裡還有子彈的情況下,雙方先進行了馬上的遠距離槍戰,直到子彈在遠距離槍戰中耗盡,在這個時候,騎兵連也僅僅只剩下十幾人,槍枝才被放棄,雙方開始拔出刀刃,進行近身搏鬥。不用說,即使沒有遠程武器,日軍也從沒有想過結局會是失敗,其實不難明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已經推廣了機械化,這個原因直接限制了日本騎兵的發展,日本軍方撤裁了很多騎兵單位,騎兵遭到撤裁以後,

剩下的騎兵可以說是日本騎兵精銳中的精銳,我們把單個士兵本身的素質先放在一邊,只說馬匹,日軍的馬匹也是戰馬中的精銳,兵力上,我軍也遠遠不敵日軍,獨立團騎兵連的士兵們面對的是數倍於己的日本騎兵,孫德勝能殺掉幾個日本軍為自己墊背已經是不容易的事情,在這種客觀條件下,日軍怎麼會有失敗的念頭,日軍把這場關係不少人命的白刃戰當做一種娛樂方式,也有可能是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或者說騎兵的榮耀。其實,不僅僅是獨立團的騎兵連,在實際中,日軍騎兵的實力更要遠勝於八路軍和國軍的騎兵。

《亮劍》是我國一部非常經典的抗日劇,其中最讓津津樂道的劇情就是騎兵連全軍壯烈犧牲的那一段,但也引發了很多的質疑,其原因就是日軍騎兵在當時明明還有子彈卻選擇用刀,事實上,只要我們對日本有所了解,就可以發現日本民族最為深入的內涵,也就是我們經常能從日本人口中所聽到的與其日本民族文化相關的重要內容——武士道精神。從武士道的起源、發展、變革以及其成為了特殊時期的精神支柱等方面來了解,我們就會知道,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就曾提到過要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在我軍耗盡所有的子彈選擇「自殺式衝鋒」後,而且此時的日軍還佔據著非常大的優勢的情況下,日軍在其所推崇的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 ,不屑於用這種讓他們所不恥的方式來結束這場戰鬥。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有依據的。

你們的心裡會不會生出這樣一個問題,《亮劍》裡寫到的這支八路軍的騎兵連,是為了什麼才會這麼執著的攔住日本的騎兵連,而不是直接逃跑呢?在我看來,倘若孫德勝放棄戰鬥直接逃跑,他肯定能脫險,那後果就是李雲龍他們來面對這支隊伍,當時突圍的情況是,與李雲龍一起的兵力比較少,而且還是徒步前進的,日本騎兵有馬,速度更快,就算步兵隊伍衝破了包圍圈,被日本騎兵追趕上的概率也很大,騎兵連之所以不選擇逃跑,原因就在此,他們要讓李雲龍安全,保護好獨立團的有生力量。

讀到這裡你是否會好奇,在火攻年代還會不會有白刃戰這種事情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一點日本的戰爭記者就曾記錄過,因為中國人比日本人更想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為我們是被侵略的那一方,我們的戰鬥力必須更強,所以日本在中國戰場上也是吃了大虧,在中國抗日的戰場上,常能看見一群背著大刀抗日的中國人。他們有刺刀表明了自己的抗日決心。這是一名日本隨軍記者親眼所見,這件事情要從萬家嶺大戰說起,戰場上的中堅力量是西北軍,這支軍隊雖然兵力充足,但是它的配備實在是落後。

除了蔣介石手裡掌握的中央軍在裝備上比較精良外,其餘部隊士兵飽受裝備不足的苦,上戰場幾乎一半的士兵手中沒有武器,而且就算有武器也是極其老舊 的那種。西北軍就更不用說了,在武器裝備上落後敵軍一大截,對敵輸出不夠,所以在裝備上的不足就只能靠兵力去彌補,只有想辦法儘可能的降低敵人熱兵器的火攻才能增加我軍的優勢。所以在西北軍中就出現了大刀隊,在日軍槍炮的一次次進攻下,拿起大刀與其決一死戰,刀刀直擊要害,為我方突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萬家嶺那個地區殺敵無數,重創日軍精銳力量,讓日軍牢牢記住這場血戰,「大刀隊」讓敵人聞風喪膽。

相關焦點

  • 白刃戰時,日軍為什麼要將子彈退掉,難不成還為了公平?
    那麼在這些電視劇當中,日軍在開始白刃戰之前,會將自己手中武器裡的子彈給退出來,這樣讓不少人紛紛的質疑,難道日軍在真正的戰爭之中還跟你「講武德」?不用子彈去欺負人?事實並非如此,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白刃戰對於日軍以及我軍的意義。在抗日戰爭之中,由於裝備上的差距,日本在踏上我國的領土之後,以巨大的優勢一點點地蠶食著我國的領土。
  • 抗戰中,八路軍為何每打5發子彈就仍出一個手榴彈?
    看過《亮劍》的人,一定對八路軍李雲龍攻打山崎大隊的那場戰鬥印象深刻!李雲龍用土工作業的方法向前挖戰壕,然後扔出鋪天蓋地的手榴彈,打得長崎大隊兩眼昏花,最後全軍覆沒。從這一細節中,我們可以見到八路軍「手榴彈戰術」的威力!那麼,八路軍平均一仗下來要仍出多少個手榴彈呢?
  • 策應平型關大捷,斬首日軍指揮部,八路軍的騎兵隊還有哪些傳奇?
    在抗戰時期,日軍的騎兵在華北平原來去自如,用遊擊戰術襲擾後方,曾一度給抗日根據地帶來不小的麻煩。在一些熱播好劇裡,也有對這一歷史的反映。如抗戰連續劇《亮劍》,日軍騎兵戰鬥力兇悍,讓八路軍很頭疼。在好友丁偉的幫助下,八路軍獨立團長李雲龍組建了一支騎兵連,連長是69軍騎兵團老兵孫德勝。
  • 日軍中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官兵,為何八路軍幾個團還打不贏?
    那一場大戰打得格外艱難,武器比不過別人,而且後勤也比不過別人。可能很多人受影視作品所影響,並不能察覺當年日軍強悍,覺得我軍抗日比較輕鬆。但事實上,嚴格的來說,即使在正面戰場,至少需要4個中國軍人才能換掉一個日軍。而且敵後戰場更為慘烈。在敵後戰場打得最為慘烈的莫過於「關家堖戰役」,《亮劍》中對這一段有精彩演繹,日本的山崎大隊居然和八路軍幾個團的力量打的有來有回。
  • 日軍上刺刀發起衝鋒,八路軍為什麼遲遲不開槍?老兵含淚道出實情
    最近幾年中影視劇的發展到是不錯,很多朋友追劇追的不分晝夜,導演為能讓大家對以前抗戰情況有所了解,也拍了許多抗戰劇,可劇中描繪的都很誇張,我方的遊擊隊以及八路軍的形象塑造的神勇無比
  • 日軍連「十五榴」都隨便扔?《亮劍3》的劇情,還真挺亮的
    ,彈藥似乎永遠打不完,還一直跟日軍打陣地戰;而日軍則頭腦簡單,屢屢中招,接二連三地被打敗。接下來的李家坡之戰,兄弟部隊率先圍攻,傷亡慘重;李雲龍接收後通過土工作業、密集投放手榴彈,然後全團衝擊的戰法,殲滅了殘餘日軍,但自身損失也不小,僅徒步衝鋒的騎兵連就傷亡犧牲5人、負傷8人,騎兵連長也被日軍傷兵打了一槍。
  • 《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歷史上的原型戰鬥,又是怎樣的慘烈?
    《亮劍》中的李家坡之戰,是李雲龍接替因楊村戰鬥失利的孔捷出任獨立團團長之後,打的第一仗,也是獨立團的翻身仗,那麼這一戰歷史上原型是哪一場戰鬥,和劇中表現的戰鬥又有什麼不同? 按照電視劇裡的說法,日軍山崎大隊孤軍深入根據地,八路軍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在李家坡圍殲山崎大隊。
  • 軍事|日本鬼子拼刺刀時真的退子彈嗎?
    不少抗戰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在描寫侵華日軍進行白刃格鬥的時候都會有類似的敘述或者畫面:訓練有素的關東軍士兵在突如其來的打擊前迅速做出反映,他們嗷嗷地嚎叫著從車上紛紛跳下去,譁譁地拉槍栓聲響成一片,黃澄澄的子彈從槍膛裡跳出來迸在地上。訓練有素而又墨守成規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沒有忘了在白刃戰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彈。(摘自《亮劍》)
  • 幾十個八路軍與日軍一個聯隊周旋並且成功突圍,這真的是神劇嗎?
    大家好,我是滄海君,在電視劇版的《亮劍》中,主角李雲龍有過兩次最危險的時刻。一次是抗日戰爭期間,鬼子發動了五一大掃蕩,李雲龍和警衛員和尚被逼到了一間屋子裡,若不是政委趙剛及時來救,他恐怕就犧牲了;一次是解放戰爭期間,他和楚雲飛遭遇,雙方對射之後負重傷,後來在醫院被搶救了過來。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還原一下《亮劍》中辛莊之戰的原型----宋莊之戰。
  • 八路軍騎兵連被1000日軍屠殺,李雲龍為何拼命增援?真相讓人膽
    亮劍李雲龍抗日,岡村寧次發動的晉西北大掃蕩,讓百姓水深火熱,李雲龍的獨立團也被日軍包圍,李雲龍帶領一營突圍,但是騎兵連被日軍包圍了
  • 真正的八路軍雷霆戰神身高一米九,曾一次擊斃27名日軍
    國民黨軍士兵訓練不足體質貧弱,拼刺刀時屢屢輸給日寇當年的日軍十分重視白刃戰,有獨特的銃劍術,其新兵入伍後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他們還經常使用中國百姓和戰俘作為刺刀靶!雖然日本兵較矮,但他們營養良好訓練精良,同期中國軍隊大多士兵營養不良,面黃肌瘦且嚴重缺乏系統化訓練,有限的身高優勢被徹底抵消,老紅軍出身的八路軍戰士往往都敵不過日寇,而國民黨軍有時5-6人都難以敵得過一個日軍拼刺高手。在1938年的日蘇張鼓峰戰鬥中,人高馬大的蘇軍和關東軍拼刺刀時也吃了大虧,當時雙方白刃戰交換比達到1比28!
  • 3個日軍背靠背,10個八路軍不佔便宜,為何差距如此懸殊?
    我們都知道,在抗戰初期我國的軍事實力較為落後,所以在正面交鋒時往往會使用大刀來對抗日軍的刺刀,並且還有著非常不錯的戰績,但是自抗戰中期以後幾乎所有的八路軍部隊都沒有繼續使用大刀了,而改裝了刺刀。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 電視劇《亮劍》中對日軍的真實描述
    、子彈拐彎、一人秒殺一群日軍等雷人場景,《亮劍》顯得非常可貴。抗戰前期的日軍普遍射擊精準,而且善於交叉掩護射擊。亮劍中李雲龍高度評價日軍的射擊精準,而不像抗戰神劇中,我軍動輒射殺日軍大堆。抗戰前期,日軍的裝備遠遠超過中國軍隊。日軍一個聯隊的火力超過中國普通的兩個師,戰場中常出現日軍一個聯隊打垮國民黨2個以上師的情況。《亮劍》中對忻口會戰的描述符合這一點。日軍的恐怖戰力也讓八路軍吃過不少苦頭,在《亮劍》的李家坡之戰中,八路軍動用一個旅旅主力部隊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該戰例的原型是發生在1940年10月百團大戰時期的關家腦之戰。
  • 8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
    敵人看到我兵少力微,以驚人的勇敢逼近我方,50米、30米、10米,有的衝到了5--6米的地方,雙方面對面地展開白刃格鬥,手榴彈的彈片橫飛,悽慘景象簡直成了兇神惡煞的戰場。」 一直到更多的援軍過來,八路軍才從容撤離戰場,現場只剩下被打得像蜂窩一樣的機車,周邊全是日軍屍體。 如此低劣的武器,如此頑強的精神,如此壯烈的犧牲,這正是「中流砥柱」!
  • 新四軍名將發明一件冷兵器,9分鐘砍倒300日軍,如今卻已失傳
    相信大家對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騎兵連連長孫德勝還有印象。就是這個嗓子略帶沙啞的男人,卻體現了男人的血性,表現出了整部劇想要傳達的「亮劍」精神。當時日軍對晉中地區進行了掃蕩,李雲龍的部隊也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騎兵連在最後對決中,沒有子彈的情況下,用刺刀與鬼子戰鬥到最後一刻,無一人投降,全部壯烈犧牲。
  • 《亮劍》裡的楚雲飛幾乎屢戰屢敗,為何都說他厲害?最後還官拜中將?
    》裡的楚雲飛幾乎屢戰屢敗,為何都說他厲害?答:在經典抗戰題材影視劇《亮劍》裡,與「男主角」我軍虎將李雲龍「亦敵亦友」的國民黨將軍楚雲飛,著實是個「戲裡戲外」都「圈粉」的角色。《亮劍》的原著小說就借女記者的視角感慨「沒見過具有如此魅力的將軍呢」。眼眶奇高的李雲龍更多次感慨「楚雲飛是條漢子」。
  • 日本鬼子拼刺刀時真的退子彈嗎?我研究後發現:有點扯淡!
    不少抗戰主題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在描寫侵華日軍進行白刃格鬥的時候都會類似的敘述或者畫面:「訓練有素的關東軍士兵在突如其來的打擊前迅速做出反映,他們嗷嗷地嚎叫著從車上紛紛跳下去,譁譁地拉槍栓聲響成一片,黃澄澄的子彈從槍膛裡跳出來迸在地上。訓練有素而又墨守成規的日本士兵百忙中也沒有忘了在白刃戰前按《步兵操典》退出子彈。」
  • 《亮劍》中,李雲龍的800人兵力,是如何頂住日軍一個聯隊的?
    而李雲龍這邊卻大不相同,別說這800人的兵力還只是臨時湊出來的,事實上,李雲龍只有500人的兵力,而且這個人數在八路軍隊伍中都可以算是營的級別了。最後,加上區小隊、縣大隊等各處的兵力,才湊齊了這800人。
  • 14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八路搞得我們要自殺!
    敵人看到我兵少力微,以驚人的勇敢逼近我方,50米、30米、10米,有的衝到了5--6米的地方,雙方面對面地展開白刃格鬥,手榴彈的彈片橫飛,悽慘景象簡直成了兇神惡煞的戰場。」一直到更多的援軍過來,八路軍才從容撤離戰場,現場只剩下被打得像蜂窩一樣的機車,周邊全是日軍屍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