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剛川》被罵慘?因為它同時侮辱了志願軍和美軍的智商

2020-10-27 每暮風來晚相依

電影《金剛川》上映第一天就只獲得了評分6.9,更可怕的是隨著觀影人數的增加,網絡評論越來越低,高開低走的趨勢明顯。有些人從電影的敘述方式入手,覺得這部電影缺乏主旋律,導演的「屁股坐得有點歪」;也有人從電影內容入手,覺得故事根本沒有講好,背景選擇,人物塑造都有問題,真是可惜了這個題材。

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個電影之後,都覺得有點不對勁,這種不對勁並不是對這段歷史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感到被導演侮辱了智商。一部電影好不好,內在的邏輯一定要自洽,如果超越觀影人的智商會贏得一篇歡呼,如果還沒有觀眾智商高,只能是一片罵聲。

比如志願軍作為一支輕裝備的部隊,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橋完全架好了才能過去呢?橋是死的,人是活的。橋被炸斷了,放上一根長橫木也能過去。相信很多人知道飛度瀘定橋,戰士們幾根鐵鏈都能過去,這不是靠的是人的意志和智慧嗎。輕步兵完全也是有能力泅渡或者船渡的,如果擔心敵人的轟炸機,大可以晚上渡河。關閉所有燈光,轟炸機就是瞎子。一晚上的時間,哪怕是斷橋也能過去一個師。還有裡面的防空炮不僅是擺設,而且連轉移陣地都不懂。

電影中的美軍也是智商捉急,轟炸機上的美軍,好像是在演戲,炸彈該扔不扔,不該扔瞎扔。大部隊過河的時候,為什麼不扔燃燒彈?難道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忽然彈藥短缺了?在電影中,似乎志願軍和聯合國軍都是智商下線一樣,簡直看得人目瞪口呆。

真實的戰爭史實,遠遠不是電影中呈現的。無論是敵我,都是在鬥智鬥勇。敵人不是弱雞,我們面對的是當時最強大的敵人。我們在裝備上處於絕對的劣勢,需要的是高超的智慧,才能戰勝對手。

真實的戰役中,志願軍修建金剛川大橋的目的在於汽車和重炮通過。因為汽車和重炮對橋的通過性要求很高,所以一定要等到橋修好。修建的過程更是堪稱一場智慧和勇氣的碰撞。那時候我們沒有制空權,敵人的轟炸機對我們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對付轟炸機,志願軍戰士在整個戰場建立了多層次的觀察哨。無論哪個方位的觀察哨發現了敵機,都會將信息層層傳導,讓暴露的部隊及時做好防護。

在修建大橋這樣的重要目標時,不可能不知道敵人會重點轟炸。除了觀察哨外,防空洞是一定要先修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修建了震驚世界的坑道,土方量堪比長城。利用坑道掩護,避免敵機轟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電影中竟然把我們描述為躲到樹林裡去硬挨燃燒彈,不知道是小看了現代炸彈的威力,還是侮辱我們戰士的智慧。

為了修建金剛川大橋,志願軍戰士在上遊伐木,讓木頭順著河流運到架橋處,用這樣的方法來迷惑敵人。美軍的燃燒彈之所以可怕,它通常可以整個山頭,讓大橋等目標清晰地顯露出來。為了掩護大橋,戰士們白天會把橋板拆掉,晚上再裝回去,讓敵人在飛機上看不到,和美軍飛行員玩起了捉迷藏。在流速較緩的地區,還把橋修到了水面下,成為「水下大橋」。真正的金剛川是一場鬥智鬥勇的過程,勇氣與智慧貫穿始終。也正是我們層出不窮的智慧,才能最終以弱勝強!

反觀電影中,將真實的歷史完全拋開,去編造故事,而且編造得很假。步兵靠滑輪都能度過的金剛川,非要跑到橋上去挨炸,這種強行煽情,不僅有違歷史,更讓人質疑是不是我們的戰鬥智慧這麼低,是不是有很多無謂的犧牲。西方喜歡宣傳我們搞人海戰術,結果我們有些文藝工作者自己就信了,還做成電影拍出來,難道就不去多研究下真正的歷史嗎?

如今年輕一代的導演們,已經沒有了宏大的歷史胸懷,總是熱衷於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本國的歷史,以為這就叫做客觀。所謂的紀律就是沒人喜歡的主旋律,只有美國式的兵痞才是英雄,滿滿的都是好萊塢的套路。在這部電影中,觀眾看到的仿佛不是1953年的威武之師,而是1935年。怎麼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強行煽情,不過是徒增笑耳。多好的題材,真是痛心啊!

相關焦點

  • 《金剛川》你夠了,別再侮辱志願軍的智商和歷史了
    最近去電影院看了《金剛川》,看完之後就一個感想,感覺智商被侮辱了,我就不該對一部兩個月速成的電影報以期待。有著必達戰場的意志,為什麼就不用最簡單的方式過河。還有就是電影中美軍的智商也是堪憂,該打不打,炮彈胡亂丟,大部隊過河的時候不該丟燃燒彈嗎?難道擁有絕對制空權的第七艦隊在這種關鍵時刻沒彈藥了?
  • 《金剛川》被罵慘?這是要損壞當年志願軍的情懷?
    相信很多人看了這個電影之後,都覺得有點不對勁,這種不對勁並不是對這段歷史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感到被導演侮辱了智商。一部電影好不好,內在的邏輯一定要自洽,如果超越觀影人的智商會贏得一篇歡呼,如果還沒有觀眾智商高,只能是一片罵聲。
  • 被罵慘的《金剛川》到底「難看」在哪兒?
    《金剛川》講述了在1953年7月12日,志願軍戰士在為了在規定時間裡到達戰場,一次次在美軍戰火的摧殘下,不顧生命危險渡橋修橋的故事。這個時候志願軍已經開始渡橋了,如果任由美軍攻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原本在地面上埋伏的高射炮發力了。他們打下了其中一架美軍軍機,不想卻招來了美軍的報復。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對決,這個單元最後也以美軍投射燃燒彈結束。
  • 加入美軍視角,《金剛川》對志願軍犧牲精神的刻畫到位嗎
    炸橋和建橋是我軍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較量的一個主要課題:在電影中,這座橋先後被榴彈炮,航彈,空投延時炸彈以及凝固汽油彈先後摧毀多次,但是我軍就是能夠一次次奇蹟般的修復它,使得大部隊全數過江抵達主戰場並最終贏得這場最後的戰役。不知是不是巧合,管虎在《八佰》中最後也是想通過「過橋」來表現四行倉庫將士的勇敢和悲壯,這次拍抗美援朝又是過橋。
  • 司馬南批《金剛川》拋開歷史,炮兵打完炮不挪地,有辱志願軍智商
    》的觀後點評,他稱《金剛川》的味道有點怪,並發布了長達18分鐘的視頻來點評這部電影。他說:「怎麼可能那麼重要的橋只有兩門炮在那兒擺設,還一門原地不動,還有一門打完了敵機已經暴露了位置還原地不動不肯挪窩,炮兵操典當中,打一槍換一炮,民兵都知道的常識,志願軍炮兵居然不知道,這都像是對志願軍智商的一種挑戰。」
  • 《金剛川》:從美軍視角看,才知道當年的志願軍有多堅韌強大
    不過《金剛川》第一波評價出爐,有許多觀眾認為不盡人意,主要原因是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這部電影採用了志願軍士兵、美軍飛行員、志願軍高射炮班三個角度,來敘述同一段故事。因此很多觀眾認為這是因為拍攝時間太短,取巧趕工。不過我倒不這麼認為。雖然是同一件事情,但對於想要過河的志願軍來說、對於想要守護這座橋的高射炮班來說、對於想要摧毀這座橋的美軍飛行員來說,他們眼中這場戰鬥以及他們對這場戰鬥的心理感受都是不同的。
  • 二刷《金剛川》過後,我想明白了這部電影到底該誇還是該罵
    它的問題真的太多了。這個問題主要來自兩大方面。1、《金剛川》的軍事戰爭和戰術方面。這一可謂是問題無數,導演像沒有做過功課似的(或者故意的)。這一戰志願軍火力直追美軍,是前面志願軍完全無法相比的。除了沒有足夠的空軍以外,火力完全不虛聯合國軍。在如此重要的地方,居然只有倆防空炮幾十發炮彈。歷史上明明後期「金城戰役」打聯合國軍,正面戰勝了敵人。這部電影拍得只見「死得慘」,卻不見「壯烈」式的揚眉吐氣。
  • 《金剛川》如果這樣拍?我保證這部電影不會被罵
    《八佰》和《金剛川》的優點第六代大導演管虎主導的這兩部戰爭片。《金剛川》因為拍攝的時間太過倉促。整體水平相比之下就有些粗糙了。但是因為同一個製作團隊,同時團隊也有經驗。此處便不展開了,因為其它和故事劇情和思想內核表達相比。這兩部電影的問題蠻多,也是受到爭議的主要部分。
  • 《金剛川》給一星,為致敬志願軍的情懷而去,卻被管虎成功噁心了
    再退一步,如果真的沒有防空力量,那我們為什麼不進行燈火管制?非要將橋面弄的燈火通明讓美軍轟炸?向美軍展現志願軍的勇敢還是愚蠢?最後,在美軍三架飛機飢餓式的轟炸下,管虎悲壯的築起了人橋,頂著轟炸機轟炸的人橋!!在六點以後讓士兵強行通過,什麼卡車、坦克、彈藥武器等重型物資和裝備都不用過去了,這是去送死嗎?主動進攻然後被人當靶子橫掃的送死啊。
  • 如果不是因為「最可愛的人」,這部戰爭片就應該打負分?
    如果不是因為背後「最可愛的人」,這部戰爭片只怕要打負分。因為它和一部反映歷史的「獻禮片」違背了。1、作為戰役勝負的關鍵節點,上萬人的主力師渡河,負責掩護的竟然只有兩門高射炮和幾十發炮彈?這到底是侮辱「志願軍」的智商,還是侮辱觀眾的智商?而且這是全片的一個核心前提,因為你會發現如果按正常邏輯,「志願軍」建立了強大的灘頭防空陣地。即使美軍軍機仍能偷襲得手,但是根本不會發生後邊的一系列扯淡劇情。
  • 《金剛川》為什麼變成了賣慘?有人見不得中國贏,見不得美國輸
    也包括在影片中,劉浩過橋是為了去替他犧牲的戰友拿獎章、關磊無視戰場紀律抽菸、張飛最後以俠客對決的方式與美軍飛行員決鬥,為關磊報仇,這顯然都說明,管虎和主創人員對這場戰爭的理解就只能達到江湖義氣的水平,不能再高了。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抗美援朝原本是一場中國一百多年來第一次真刀真槍的打敗侵略者的勝利,但金剛川的整個基調卻是在賣慘。
  • 我以為《金剛川》不會像《八佰》那樣引起爭議了,但顯然我想錯了
    我以為《金剛川》不會像《八佰》那樣引起爭議了。但顯然我想錯了。《金剛川》如果老老實實地按照志願軍的戰史去拍,就是一部優秀的影片,為什麼非要拍一部脫離了歷史、脫離了真實的志願軍的瞎編劇。而且影片的套路、思路基本上都有好萊塢的影子。《金剛川》的歷史背景是金城戰役。金城戰役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的最後一站,也是志願軍的火炮火力第一次超越聯合國軍的一次戰役。
  • 討論點《金剛川》的軍事層面,看似不合理才更彰顯志願軍奇蹟
    《金剛川》這部電影的大背景,是1953年志願軍發動的金城戰役。當時志願軍和美軍正在進行停戰談判,為了在談判桌上爭取最大利益,美軍和李承晚的南朝鮮軍不停在戰場上搞點小動作,所以志願軍決定發動金城戰役,徹底給對手一個教訓,讓他們老老實實籤字。
  • 電影《金剛川》宣揚朝鮮戰場上美軍的仁慈?
    一個十一歲的小男孩看完電影《金剛川》後告訴父親是美國人放過了我們的戰士。不僅僅是孩子這麼認為,電影的結尾就是美軍放過了我們的志願軍——電影《金剛川》觀後感影院人不多,幾個家長帶著年幼的孩子,應該是想讓孩子了解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那段歷史,從小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可是影片除了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把孩子嚇哭了之外,好像並沒有體現出這種效果,因為大人們也都表現得雲裡霧裡的,當然,也包括我。整部影片從敵我不同視角講述了志願軍為了支援前線作戰在金剛川這個地方架橋過橋,美軍轟炸機不分晝夜炸橋毀橋,反覆拉鋸。
  • 《金剛川》讓我魂牽夢繞的志願軍
    金剛川河寬60米,水深4米,志願軍司令部要求8天之內必須在河上架設一座載重橋,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帶領全連官兵經過七天七夜的奮戰,冒著美軍的狂轟濫炸,在金剛川巖裡渡口硬是架起一座載重橋。 整部影片通過步兵,工兵,高炮兵三個角度,相同的時間段講述同一個故事,有模仿《敦刻爾克》拍攝手法的嫌疑。
  • 《金剛川》拍出了志願軍的勇氣,卻沒體現出志願軍的智慧
    ,只寫了一半,至於為什麼只有這一半,我不清楚。同時電影工業處理,在國產電影當中達到上乘水平。但是,這部電影既然是作為對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獻禮,就應該有必要向全國人民展示志願軍能夠勝利的全部,而不是一部分。
  • 管虎郭帆路陽合拍《金剛川》,再現70年前志願軍熱血犧牲
    我國的志願軍走出國門,禦敵於外,展現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和堅韌不拔的中華民族精神。將長達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濃縮到一部電影中太難,於是三位導演換了一種方式,來讓我們看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另一面:這次他們將視角放在了正面戰場之外,讓我們看到為了迎接正面勝利,有多少志願軍戰士在背後默默地做出了怎麼樣的付出。
  • 《金剛川》十七八歲的你,能否肩負起志願軍戰士肩上的重擔
    本圖片來源於網絡美國人永遠不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會輸掉70年前的那場戰爭。而我們也該反思,十七八歲的我們,能否肩負起志願軍戰士肩上的重擔。志願軍戰士要在第一時間趕往金城參加最後一場大型戰役。但需要通過一條名為金剛川的川流。而金剛川上的」橋「是由志願軍工兵連修建的,它是整個戰役的關鍵。而美軍也知道只有炸毀這座」橋「才能掌握戰役上的主動權。於是,故事由此展開。
  • 為何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還是被美軍火力壓制
    2020年10月23日的時候上演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金剛川》。這部電影是為了紀念韓戰爆發70周年的,雖然在近70年來,我國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並不少,但是《金剛川》卻是最好的一部。但是我們仔細的研究歷史,我們會發現在戰爭過程中志願軍是非常被動的,尤其是火力方面,志願軍的重火力是非常少的,被美軍壓制的非常的慘,我們都是使用夜襲戰和機動作戰來消耗美軍的,在當時我們主要使用的是小米加步槍來和美軍作戰,但是在當時中國國內是並不缺少重型武器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充裕的。
  • 電影《金剛川》看了之後,面對美軍瘋狂轟炸,志願軍如何快速修橋的?
    在上一期,我們分析了當時美軍是怎麼炸橋的,這一期的就來看看當年志願軍是怎樣搶修橋梁的。 最近抗美援朝題材《金剛川》上映,講的就是美軍炸橋,志願軍如何搶修橋梁,保證部隊通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