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文學形象的發展及文化內涵

2021-02-16 珍愛紅樓夢

文/秋山君

隨著電影《哪吒·魔童降世》的 成功,網絡上最近掀起了一股「哪吒熱」。哪吒和敖丙相愛相殺的情節讓廣大吃瓜群眾興奮不已,「哪吒頭」也突然成為流行款式得到了很多人的模仿,哪吒本人也憑藉其可愛形象成為近期相當火熱的表情包。不得不說,電影對於傳統哪吒故事的改編是很成功的。

哪吒的影視形象,來源於中國傳統的關於哪吒的傳說故事。然而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的是,哪吒這一文學形象,其實在古代擁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價值、社會意義和特殊性,他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

本文則專就其中的父子矛盾和哪吒對父親的反叛這一文化視角出發,分析其中的社會現實因素和大眾文化心理,並補充一點關於哪吒的信息。如有謬誤,有待大家指正。

一、哪吒的來歷及文學形象發展

哪吒的原型是印度佛教毗沙門天王的三兒子,因為他爸是天王,所以俗稱三太子(參見《毗羅門天王儀軌》《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等唐代典籍)。

佛教在中國傳播時,為了站穩腳跟,不得不和中國的本土文化、民間信仰接軌,不但把佛教教義和儒道經典結合起來解讀(比如魏晉名僧支道林,靠講解儒家經典和談玄出名),還把不少中國本地的歷史人物和佛教聯繫起來,進行一種「神化」的處理,以促進傳教。

李靖在唐初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影響力,因此佛教把李靖和毗羅門天王聯繫起來,說李靖就是毗羅門天王的化身,是他在人間的轉世投胎。哪吒的名字來自於梵語的翻譯,本來是毗沙門天王三太子本名的音譯,既然李靖被佛教演說為毗沙門天王的化身,那麼哪吒也就順理成章地和李靖建立了父子關係。於是乎,毗沙門天王父子在中國經歷了一個本土化的「重生」。

而與此同時,種種傳說故事漸漸被附會到哪吒父子身上,並衍生出新的神話傳說,以話本小說等形式廣為流傳。隨著民間藝人代代相沿的創造和豐滿,到了元明之際,哪吒的故事已經基本成型,哪吒的形象也基本成熟起來。

他射殺龍子、大鬧東海、得罪石姬、拜師世尊(也有流傳為太乙真人)的故事情節都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其中最重要、最深刻、矛盾衝突最酷烈的情節——他和父親李靖之間的恩怨,已經基本完備了。他割肉還母、割骨還父的悲劇,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成為哪吒系列故事裡面極引人注意的橋段。

特別是後來經過兩部出色的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摘取和加工,哪吒的故事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傳播(當然,二者在關於哪吒的情節上略有不同,但對哪吒的潤色、改造和濃墨重彩的描寫都深入人心,而且基本情節大同小異,文化內涵接近),以至於到了20世紀和21世紀,被改編成各種電視連續劇和動漫作品,被搬上屏幕。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根據哪吒故事進行地一次創造性改造。

二、哪吒反叛的現實背景

了解了哪吒的來歷,才能更好地對哪吒的形象進行挖掘。哪吒這個神話形象,作為經典傳承至今,擁有非常豐富的內涵。其實他代表的是對封建社會「孝」的觀念的一種反叛。

「孝」作為封建禮教倫理道德的核心要素,早在漢代就被樹立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漢代舉孝廉入仕,「孝」已經成為最根本的道德準則,甚至成為普通人晉身之階。

傳統的「孝」的觀念,一方面確實維護了社會秩序和世道人心,但是在另一方面,它早就被妖魔化、絕對化,成為了違背天性、壓抑個性的道德之鞭。

當臥冰求鯉、郭巨埋兒成為典型,人性已經被扭曲了。父母的地位無限提高,就像瞽叟要兒子舜去死他也不敢違抗;兒女的人格被絕對擠壓,自己的婚姻、學業甚至人生職業道路的選擇都不可自作主張。

這種道德教條的僵化和變態,伴隨理學的興盛,在南宋以來愈演愈烈,尤以明清為甚。它的變形與統治者利用禮教維護統治的傳統有關,而它造成的後果實在可怕。要麼培養出一群狂熱過激的愚孝之人,要麼就勢極必反,逼迫出一群因為不願意委屈自己、或達不到標準而乾脆完全不孝的人。

愚孝之人,不惜一切代價以滿足父母需要;而不孝之人卻假以孝義自處,只務於表面的工作。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觀念,出於政治化的需要而超出了親情之愛和人性中善的一面。孔融讓梨,後卻因不孝而死,一切顯得如此殘酷而虛偽,以至於魯迅對老萊子裝嬰兒啼叫取悅母親的做法深惡痛絕,極其反感。

這種以「孝」為核心的倫理觀念,維護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造成了父權夫權的無限擴張和專制主義家長制。子女不能違抗父母的意志,無論其主張和言行是否正確;兒女的婚姻要憑父母指定,不能進行自由選擇和戀愛;讀書入仕成為「光宗耀祖」的唯一途徑,而其他的職業都會受到歧視;甚至於為父母報仇而殺傷人命非但不會受到責罰,反而會得到政府和官員的獎勵……

這一切在現代社會駭人聽聞、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明清之際卻是極其普遍的社會現實。

就像魯迅在《狂人日記》裡借「瘋子」之口說的,「從來如此,便對嗎」?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這樣的「孝」文化,特別是思想較為開放的市民。就算是窮苦的書生和農民,面對變態的「孝」的壓迫,即使不敢違抗,也會感到痛苦和無奈。

他們或許不敢質疑這種道德標準的無理,不敢像李贄一樣勇於反叛,但是他們應該還是會感到不適和壓抑,而這種普遍存在、大眾共有、卻又無法言說的微妙心理,只有在文藝作品中才能曲折地體現出來。

《三言兩拍》裡的許多故事,就直接或間接地表達過對封建家長制的不滿,尤其是對自由戀愛的鼓勵和同情。這其中所蘊含的,更深一層的意義,就在於對孝義觀念、父權夫權和專制主義家長制的反叛,隱約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

三、哪吒的叛逆精神與悲劇意義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藝,文藝作品及其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社會現實的藝術反映,寄託著某些人的情感和隱蔽的心理。在上述情況下,通俗文學領域、特別是話本小說、神話故事裡,產生了一批「叛逆分子」,或直接、或隱晦、或委婉、或片面地表現了一種叛逆的精神。而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大概就是哪吒了吧,這個中國古代文化中唯一一個以叛逆、反抗知名的「英雄」。

如果說楊戩通過劈山救母、違抗舅舅(玉帝)代表對這種倫理等級和專制主義家長制的一種不完全的反叛、一種側面的「外科手術式打擊」(違逆「舅舅」,而非「父親」,而且救母是符合道義的義舉),而哪吒則完全直指這種道德教條的要害。

他生而不凡,貪玩調皮,但是本質不壞,甚至擁有迎難而上、敢作敢當的英雄氣概,他也沒有做什麼錯事,只是因為生產時候的不順利以及淘氣,就遭到了父親的警惕與日漸嚴重的壓迫和責難。

攪海殺叉、鬧海殺龍,他有調皮搗蛋、闖禍傷生的過錯,但衝突的升級主要來自海族的以勢壓人。從巡海夜叉到龍王太子,誰都沒有把一個神異的小孩放在眼裡,只把他當作一個可以隨便碾死的螻蟻,為了維護自己權威不惜傷害哪吒的性命。

他以暴制暴,伸張了自己的正義,卻被父親拿大義逼迫致死。當老龍王威脅要他交出哪吒,不然毀滅陳塘關的時候,他不得已但終於還是沒有維護自己孩子的利益。在龍王的脅迫和父親的追責下,哪吒挺身而出,主動承擔一切責任,以自己年幼的生命平息了龍王的怒火,也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

哪吒之反叛也有理,因為他有一個嚮往自由的活潑的靈魂,充滿童真和好動的天性;哪吒之死也冤,因為他是家庭暴力和社會暴力的集中受害者,被家庭和社會壓抑住天性;哪吒也有罪過,他不該如此放縱自己,並選擇暴力。

但是事實上,這正是他最深得人心的地方。因為他替所有被倫理等級和專制主義壓抑的人出了一口氣,他幹了大家都想幹而不敢幹的事。他以弱勝強,直面社會暴力;以子抗父,隨心所欲。他的身上,凝聚著普通人被倫理等級折磨的苦痛,寄託著普通人對力量和自由的嚮往,卻擁有普通人沒法擁有的勇氣。

他是一個叛逆的孩子,一個不乖、不本分、不聽教誨,還惹出大麻煩的淘氣鬼。但是作家和藝人還是把很多優秀的品質賜予了他,而人們竟然也對他報以如此深厚的同情和憐憫。人們喜愛他的調皮,羨慕他的偉力,佩服他的擔當,更為他大膽的叛逆行為鼓掌和咋舌。

其實說白了,惹禍的情節和龍族的存在,只是人們為哪吒的反抗套用了一個可以邂力的外殼,只是造成他必死的一個巧妙的設計,只是改編演繹這個故事的人為了躲避對倫理等級的冒犯而蒙上的一層偽裝。

他闖下大禍,不但影響到父母的安危,更威脅到無辜的百姓,因此似乎他不得不死,不死無以了局;他的死明明有父親的助力,卻平白添出一個龍王來減輕父親逼死兒子在道德上的責任和壓力。似乎明面上的主要矛盾,是哪吒和龍王的仇怨,而父子之間的矛盾是附屬於其中的側面,但是其實哪吒與父親的矛盾,才是主要的、最根本的衝突,才是哪吒故事的作者們在「合理、必然而正確」外衣下所想要突出的東西。

哪吒對父親(或者說父權、專制主義家長制)的反抗,才是最關鍵的所在,也最吸引人注意。如果剔除以龍王為代表的外部勢力的幹擾,我們會發現哪吒叛逆的實質,也會發現他們父子矛盾才是真正值得思考和討論的對象。

事實上,如果以凡人論之,哪有外人的插手以至於父親獻出兒子的生命?這無疑是不符合主流實際的,而兒子對父親的反叛,往往不論其道理,最終都會以自己的失敗為結局。

不甘拘束的凡人,最後也不得不去向封建家長制妥協,接受它的改造和「培養教育」。他們不得不努力地扮成「孝子」,以獲得社會的認可,並最後自己也成為大家長,維護這種辛苦獲得的權威。

與凡人的所謂「反叛」相比,哪吒的反叛無疑是更加悲劇、慘烈和壯闊的,也是藝術化和誇張的。他的死,他的那種寧死不屈的個性,他的貫徹始終的叛逆精神,無疑更寄託著普通人難以訴說的隱痛和求解脫的心理。

面對自己闖下的禍和父親拔劍欲殺的苛責,他割肉還母,割骨還父,以自殺謝罪,竟然還要斷絕親情關係。他的自殺似乎是符合封建倫理價值觀的,而哪吒故事的演說似乎也只是在樹立一個符合主流價值標準的道德典型,但其實這只是為了使哪吒悲劇「合法化」、「合理化」的套路,是藝人們在創造時的良苦用心。一切額外的設計,不過是給這個父子間尖銳的衝突的解決,尋找了一個外在契機。

哪吒大孝,因為他斷絕父子關係,除了對於父親的憤怒和失望,很可能還隱藏著「不再牽連」、「一人做事一人當」的用心,當他死了,龍王不好再找父親麻煩;哪吒大義,他是為了不連累父母和百姓,所以才甘心獻出自己的生命。

但是與此相反,哪吒又「不孝」,因為他不順從父親的意志,不服從父親的拘束,所以才闖下大禍來;哪吒又「不義」,因為他在使用暴力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可能會給無辜百姓帶來的危險。

兩種相反的特點,竟然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而不顯得矛盾,是因為,哪吒的孩童身份使他做事想不到顧及「道義」,使他不覺得自己叛逆是「不孝順」,而且事實上他本來也不應該屈服於這種完全人為制定的規矩。

他犯錯時候的「不孝不義」,反襯了他最後做選擇時候的「大孝大義」,使得他的形象變得無比崇高而偉大,使得他的犧牲負有了「光榮而正確」的色彩。但這只是一種障眼法,哪吒「不孝而大孝」、「不義而大義」的形象,其實真正突出的是其中大孝的「不孝」、大義的「不義」。

而他的這種明面上的「大孝大義」,其實更強化了他的悲劇性——在封建社會,不允許自由獨立的個性,甚至連這種訴求都只能在文藝作品裡極盡委婉地表達。

明清的封建社會,不允許存在不同的聲音。所以即使是光明正大的反叛,也要等到20世紀封建社會徹底解體。直到那時,《玩偶之家》裡的娜拉出走才會引起討論,巴金《家》中的覺慧才能毅然出走,而一切都不再需要掛著一層符合封建價值的外衣,進行巧妙的結構設計。

作者借哪吒自殺,提出了對傳統觀念和綱常之「孝」的質疑,觀眾和讀者藉以宣洩心中的不平,消解自己的痛苦。這才是我認為的,哪吒悲劇的真正內涵,也是哪吒這個神話形象的魅力所在,更是哪吒故事深入人心廣為人知的深層原因。

封建社會毀滅了,封建禮教解體了,可是壓迫還是在。「龍王」還在,社會現實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李靖」也還有,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父母和兒女之間的對立,大多遠不至於那麼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哪吒作為封建時代唯一一個以「不孝」(實際是自尊自愛,不愚孝)深受愛戴的英雄,依然擁有永恆的生命。因為他富於象徵性,是傳統文藝中少有而獨特的存在,具有偉大的叛逆精神。當今社會就沒有封建糟粕了嗎?這是值得商榷的。在自由平等的現代倫理關係沒有普及的黑暗角落,哪吒的形象依然散發著蠟燭一樣的光輝,擁有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們

主編:與心幽歡  微信號:hutashi1983

重酬徵稿點擊參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珍愛紅樓夢

相關焦點

  • 淺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經典之處,及對國漫發展的啟示
    當然在形象方面,各個人物角色都有較為大的突破,哪吒的父親、母親是典型的現代夫妻形象。敖丙與哪吒的對比並不是乖巧與桀驁不馴,兩人是對命運的臣服與抗爭。對套路的打破,就是對經典的重述,傳統文化需要我們與時代符號相結合,融為一體就是經典。
  • 論中國電影如何呈現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
    原標題:中國電影應如何面對文學經典與傳統文化?《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裡,有這樣一段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字:看一看從18世紀到21世紀期間所有時代的文學作品,你就會驚詫於這位大詩人獨霸天下的影響力。他無處不在,存在於你能想像到的任何文學形式。
  • 哪吒的前世今生
    哪吒作為一個「反者」形象出現,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英雄人物,在民間的戲曲、話本、小說中得到了不斷的深入演繹。在當代關於哪吒的故事的書寫中,哪吒「反者」的形象依然是故事的主要命題。歷代的改編中,哪吒反叛的對象發生了改變,由反叛父權,到反叛壓迫者,再到反叛天命,哪吒反叛的對象隨著時代文化變化。
  • 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
    唐惠琳《一切經音義》載有關哪吒的經有兩卷:「哪吒俱缽羅求成就經一卷,哪吒太子求成就陀羅尼經一卷。」足見哪吒在佛教中地位的崇高。而關於哪吒的兩卷經書至晚在編《大藏經》時已亡佚,這對於研究哪吒神的形象的形成與發展,自然帶來相當的困難。況且,神本出於人的虛構,要研究其形象與發展本來就很困難。好在佛經中談哪吒的材料還不少,雖不是早期翻譯的佛經,而其中很多材料都是來源於早期翻譯的佛經,因而很有價值。
  • 《哪吒之魔童降世》獲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原標題:《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表彰座談會22日在京召開,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等25部作品獲得該獎項。作為北京市文學藝術界最高獎,本屆25部獲獎作品突出了導向性、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創新性五個特點,展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首都文藝工作的成績和經驗。共有5部電影作品、3部電視劇作品、4部文學作品、4部音樂作品,以及戲劇、廣播劇、雜技、舞蹈、小品等多部作品獲此殊榮。
  • 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文:張華丨 主播 小禾文學是什麼?對文學產生興趣的都是什麼人?在過去,是貴族,是精英階層,而如今,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張華先生,對「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進行了分析。
  • 蕭逸的尷尬與武俠小說的文化內涵
    應該說,蕭逸的起點之高、發展之順,是超過了許多武俠小說作家的。在長期的創作中,他也嘗試在歷史時間和人物背景中展開構思,加強了對於作品環境的表現和對複雜人性的刻畫,將俠義、人情融會在武藝描寫中,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追求。蕭逸對自己武俠小說的藝術質地頗為自信,他曾這樣憧憬:「我會以自己的努力,提升它到文學領域,讓武俠小說作為教材,自己也不覺得臉紅。」
  • 陳東有:《金瓶梅》的平民文化內涵
    而到明清時期,平民階層不僅大大發展,平民意識已然覺悟,平民文化在文學中才會十分清晰地表現出來。這個最基本的平臺就是質樸卻又內涵豐富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學是民間文化的文學體現,其中有著因時代不同而程度不同的平民大眾情感和平民大眾意願。當社會上平民群體自覺表現出濃厚的平民自我意識的覺醒,平民文化隨即也就會突出地表現出來,平民文學也隨之發展,以認同和反映社會平民群體的構成和平民意識的覺醒。
  • 神話原型的重構與中國故事的新講法——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
    這樣一個前後反差極大的哪吒形象為何會產生?尤其是在當下的時代情境中,創作者為何要創造這樣一個獨特的哪吒形象?關於哪吒這一神話人物原型的新變化,需要回溯到哪吒神話的源頭(尤其是印度神話),同時結合中國的社會文化變遷狀況,才能做出較為科學的解釋。
  • 國潮正當時,看哪吒汽車玩轉全民自創IP新風潮
    時隔一年,哪吒汽車再次扛起「國潮」大旗,哪吒IP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次哪吒汽車的野心更大,它要喚醒的是「全民哪吒」精神,正如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哪吒」形象,亦有屬於自己的「哪吒」精神。自從2018年起,「新國潮」興起,中國風成為不少品牌營銷手段。何為「新」,何為「潮」,新國潮的特點就是給傳統符號賦予現代內涵。
  • 會議|「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範式新探索」
    第三場報告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毛尖教授,以《愛情恐怖主義:銀幕上的前任問題》為題,探討銀幕上的「前任」在建國後的形象變化,如何從共同體的形象建構轉變為小家庭角色,又轉變為個體形象的損耗者,揭示出愛情恐怖主義的籠罩下,感傷的道德替換了共同體榮譽。
  • 影評 | 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的民族性及精神探索
    哪吒這一主角人物形象承載著民眾不畏強權的英雄情結的寄託,是普通民眾心中的理想化身和中華民族傳統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1979年以王樹忱執導的同名動畫電影《哪吒鬧海》最為經典和代表性。本文將從民間文學角度出發,透過這部影片對中國民間神話故事的民族性和精神作以淺要分析和探索。
  • 英語國家魯迅研究漸熱認識中國文化的一個潛力無窮的窗口(文學聚焦)
    McDougall)出版《情書與現代中國的隱私文化: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生活》,不僅從文學的角度分析《兩地書》的體裁、形式、風格和內容,還對比中國和5個英語國家的隱私文化,以比較文化的視角還原了以「民族魂」為核心的魯迅精神及其人道主義者形象。
  • 影評:《哪吒之魔童降世》
    本文以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和1979年版動畫電影《哪吒鬧海》為參照,對比分析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角色、情節和主題方面的改編與創新,以期對國產動畫電影在新時代的發展有所借鑑和啟發。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卻「打破成見」,在角色、情節和主題等方面都顛覆常規,另闢蹊徑,賦予時代性的改寫,為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與創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 《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封神榜》很遠,離《魔戒》很近
    在印度佛教裡,「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梵文 NalaKūvara),系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國天王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樣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職責是護衛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這個形象既讓人肅然起敬,又令人敬而遠之。為了便於中國人接受,哪吒的形象一變再變,終於變得面目全非。
  • 深度解析:新哪吒的IP宇宙與文化符號
    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確實是精心創造出完整的IP宇宙,和文化符號系統,並且做得相當到位。下面,我將按照IP的精神文化系統,對新哪吒的世界觀、情感內核、故事、文化符號系統(角色、道具和場景等)進行深度解析。哪吒IP解析1.
  • 學悅帶你探秘哪吒的前世今生
    理清了哪吒的身世,再來看看哪吒——只見他腳踏風火輪,手持火尖槍,拿著乾坤圈、混天綾、金磚三件法寶,大鬧東海,大戰孫悟空,既活潑淘氣,又威風凜凜,你腦海中浮現的哪吒是不是這樣的呢?其實這樣的哪吒形象是比較晚出現的,早期並不是這般模樣。哪吒是一個世代累積的人物形象,且各種文化的積澱極其深厚。
  • 從《大鬧天宮》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銀幕變遷史
    作為神話人物,最早的哪吒形象實際上源於佛教,而目前大多數觀眾所熟知的哪吒來自於道教記載,在道教中,哪吒的父親是託塔李天王,同時哪吒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主要將領之一,民間一般尊稱哪吒為太子爺、三太子,是百姓崇敬的神靈,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正因如此,哪吒的形象出現在了很多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中,其中尤以明代的小說最為著名,《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多部文學作品中都曾出現了哪吒的形象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從兩組文字中,讀者均可追溯文化與歷史的根源」。歷史上中國文化與域外文明的交流、碰撞與會通,也正是其他國家、民族從不同渠道認識中國、研究中國和理解中國的過程。這一過程,既包含有中外文化從初識接觸到彼此互動的方向、規模與程度,也引發了跨文化交往中國文化形象的生成、接受與解讀。
  • 潮童品牌Outride越也聯名合作《哪吒重生》影視IP,傳遞青少年文化...
    據悉,中國輕奢潮童品牌 - Outride越也將於18日的2021秋季新品發布會上攜手著名國風影視IP《新神榜:哪吒重生》,發布Outride越也-哪吒聯名系列產品。Outride越也將以嶄新的品牌產品形象,傳遞"少年力崛起"的新一代青少年文化精神,聯動國潮激發童裝產業的全新活力,正式拉開越也品牌化轉型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