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都挺好》的大結局裡,「作精」蘇大強患上了阿爾茲海默症,最嚴重的時候,他甚至忘記了女兒現在的樣子。但就在除夕夜,蘇大強卻拿著攢下來的錢,滿大街去給女兒買練習本,這一幕也成為整部劇裡最催淚的一場戲。
影帝黃渤也曾在節目裡談起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父親。
有一次,黃渤的母親指著黃渤問父親:「老黃,你看這是誰?」父親看了看黃渤,笑著說:「你還考我,這不是我的老戰友嘛!」
這時,站在一旁的黃渤問父親:「你沒有兒子啊」結果父親回答說:「沒有!」
那一瞬間,人到中年的黃渤流淚了。他後來對圈內好友舒淇哭訴:「回頭想,他現在能打我一頓,那該有多高興。」
是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錯過的陪伴將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而找回丟失的記憶也成為永遠無法實現的奢望!
在2016年中國國際紀錄片節上,紀錄片《我只認識你》一舉斬獲三大獎項。這部記錄片講的是兩個年近九旬的上海老人,他們攜手走過大半生。然而到了晚年,妻子味芳不幸罹患阿茲海默症,丈夫老馮不離不棄,精心地照顧著年邁的老妻,直到自己年過九十,再也照顧不了妻子為止。可以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對這對老夫妻的真實寫照。
有人說這是現實版的《戀戀筆記本》,有人說這是溫和版的《愛》。但不管怎樣,這確實是一部題材非常沉重的影片,每一個觀眾仿佛都能從片子裡看到自己的未來。因此有評委點評它:「本片拋出了一個已成為全球問題的話題。」
的確如此,阿茲海默症早已成為了全球性的話題。據阿爾茨海默病國際聯合組織2018年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一共有5000多萬名阿爾茨海默病痴呆症患者,幾乎每隔三秒鐘就新增一名!
在我國,2016年記錄在案的患者數目是1500萬,大約佔我國總人口的1%。而且,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無法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一人得病,全家照顧,這給整個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阿茲海默症就是人們常說的老年痴呆,它的病理學特徵是腦內細胞外老年斑沉澱,神經細胞內原纖維纏結,以及神經元突觸功能異常,從而神經元大量丟失,在臨床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的改變。
以目前的醫學技術而言,患者認知功能的衰退是不可逆的,因此,阿爾茨海默症屬於真正的不治之症,而且,患者在死亡之前,將生活得毫無尊嚴。所以有人說,阿爾茨海默病很快就會取代癌症,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這是一場起始於暮年的戰爭,並且幾無勝利的可能。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李霞指出:「往往照顧的人也很憂鬱的,就是我看兩種病,一個看這個病,另一個就看老人的焦慮憂鬱。有的時候就可以看到這種,一個抑鬱的老人和一個失智症的老人在一起。」
那麼,阿爾茨海默症到底為什麼會發生呢?
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的發生率只與年齡有關,當年齡增大的時候,患病率就會急劇上升。這就是說,隨著人們越來越長壽,阿茲海默症將可能降臨在每個人頭上!我們能做的,只有提早重視、了解、預防這一疾病。
不過,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的新作《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也許能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人帶來生命的曙光。
和大多數人一樣,當父親身體健康時,岸見一郎整天忙於工作、家庭,很少聯繫獨居的父親。可隨著父親的確診,一切都變得不同了。患有阿爾茲海默症的父親,逐漸忘記了曾經對他最重要的一切,迷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岸見一郎逐漸體會到其中的種種不易。但既然不能迴避,他便決定勇敢、快樂地面對,讓照顧父親這件本來充滿壓力的事,通過愛、巧思與智慧,變得和樂自在。
岸見一郎告訴我們,在照顧父母時,子女應當放下回報父母的想法。一方面,照護不是子女用來回報父母的手段,即使子女採取完美無缺的照護方式,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是有期待的,但事實上,子女不可能完全實現父母的期待。作為子女,我們只需努力去實現父母的期待,但如果覺得力不從心,也不必因此自責。
另外,在和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父母相處時,很多人無法面對這樣的現實:你和父母的過去已經不存在了,要和忘記了過去的父母重新建立新的親子關係。
例如,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一直非常崇敬父母,一直對父母抱有愛意。但對於這些人來說,父母一旦衰老,特別是患上阿茲海默症之後,性情就會大變,那麼,曾經完美的父母和眼前真實的父母之間,就會出現巨大的落差,讓他們無法接受。
這時,岸見一郎指出,我們身為子女,必須守護父母。無論父母發生什麼狀況,我們都只能接受。要思考怎麼做,而不糾結為什麼。如果你想知道父母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那無論你怎麼想都不會找到正確答案。不管你願不願意,事情已經發生了,你都有責任守護父母的生活!
除此之外,岸見一郎還告訴我們,應當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想法,要享受守護父母的過程,而不是把它當成自己的負擔。
很多父親或丈夫,會把「每天都得陪孩子講故事」「每周都要帶妻子去逛街」當成是一種負擔。但岸見一郎卻指出,身為父親、丈夫的你,不應該想「我得帶著妻子孩子出去玩」,而要想「我們一起出去玩」,這樣,你就能積極參與到出去玩的過程,把這件事當成是享受而不是責任了。
對待父母也是如此。當櫻花開了的時候,帶父母去看看,同時,不要老想著「我是帶父母去玩的」,而要想「我自己想看櫻花,便和父母一起去欣賞」。也就是說,欣賞櫻花的主體是我們,父母只是順便享受了而已。
就這樣,岸見一郎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家中有患病長者需要照顧的家庭提供了心理疏導和建設,鼓勵無論是否與父母關係親近,都可以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信賴的家庭。
可以說,這是一部陪伴年老父母過好相伴時光的實操手冊,亦是岸見一郎書寫陪伴患有認知症的父親的時光日記,更是人生哲學的通俗讀物。它不僅告訴我們,在日常照護中,如何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也引導我們一起思考:
伴我們長大的父母終會老去,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呢?
如何改善與父母的關係?
如何做好心理準備,陪伴、接納父母?
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中?
當你轉換思維後,與父母間的相處就會變得輕鬆,而你的人生也會豁然開朗。正如岸見一郎在書的扉頁所寫的那句話:
我不在乎你記憶裡出現的橡皮擦,我只在乎從現在開始的每個當下!
目前此書已在頭條小店上架,對本書感興趣的朋友,只要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