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方言很重,音節清晰不含混,但沒有輕聲。比如說「看見」一詞,普通話讀『見』字的時候是輕聲,但瀘州人說話就是重重的,「看見嘍」。兒化音能表示親切喜愛等感情色彩,而瀘州兒化音還可以表示帶有輕慢、鄙夷的色彩,如 「逗腳兒」、 「妖豔兒」、 「鼓眼兒」、「莽漢兒」、「老姑娘兒」等。
德陽方言跟成都方言相差不大,但也有獨特的地方。德陽最有代表的就是中江話,它屬於西南官話區的地方話,通常h 與 f 不分。「發」說成 hua, 「風」說成 hong,「芳」說成 huang, 「飛」說成 hui。(配圖是樂山犍為的小火車)
廣元有「川北門戶」之稱,廣元方言屬於北方話的西南官話區,歸入成渝片。廣元話的兒化音普遍,如「一點兒」 、「背心兒」、「小雞兒」、「瓜子兒」、「妹兒」等。
遂寧方言隸屬四川方言次方言區,主要語言操西南官話,各區縣的方言在語音、語彙、語法上稍有不同。經典土話:「裝瘋迷竅」、「菊清」、「厭兆」、「慢陣」、「一港港」等。
內江方言屬於西南官話灌赤片區仁富小片,只有少數幾個整體認讀音節髮捲舌音,如 zhi chi shi ri。張大千先生所說的是地道的內江話(據1972年《華府報導》採訪錄音)。
樂山話是四川話中最難懂的一種,很多四川人聽樂山方言都很吃力。樂山話屬於西南官話灌赤片區岷江小片區,市中區語音與所屬的峨眉、夾江都有明顯差異,語音偏重、狠、急,通常「大聲舞氣」,說起很累。
以「蠻斯」為代表的資陽方言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區。資陽方言中,在有韻母u或u介音的時候,「h」「f」是很容易混淆的。資陽方言受「川劇資陽河」的影響較大,發音更音樂化,口音柔和好聽。
宜賓話是四川官話川南方言,保留了許多漢語古音,屬岷江小片地區,同時包含客家話方言點和湖南話方言點,與瀘州話近似。常用:未便(不一定),紅還、緊鬥(總是),踏削(貶低別人),這毛(兒)那毛(兒)(挑剔)等。
南充話屬於四川方言的成渝片,較之成都話的偏軟和重慶話的偏硬,南充話音調較為適中。域內的西充話(屬岷江小片)和長樂話(屬湖南方言)在南充構成了獨特的方言島。有「佴東西」、「矜佑」、「蔑娃兒」、「悄悄咪咪趖了」等方言。
達州話屬於西南官話成渝片,在巴蜀文化中屬於巴文化,因此與重慶話較近。達州話既是巴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也是西南官話的一種分支。達州話聽起幽默搞笑,吃飯叫「切飯」 非常不好吃叫「怪死難切」,傻瓜叫「哈兒」、 囂張叫「騷跳」,小孩叫「細崽兒」。
雅安話是四川方言的一種旁支,與四川話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口音沒那麼重,特別是「安」的發言最為奇特。雅安話n、l不分,愛說:不得勒、喃裡哦、磨皮擦養、巴適得板 、日怪得很等。
阿壩州是藏羌漢回等多民族聚集地。藏族使用藏語,主要有安多方言、嘉絨等次方言。羌族使用羌語,分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回族用漢語,也使用阿拉伯語、波斯語的詞彙。漢族漢語為四川次方言領阿壩州片方言。
甘孜州方言以西南官話和藏語康巴方言為主。甘孜州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有標準的康方言(德格語),還有安多語、嘉絨語、扎壩語、梁茹語、木雅語、爾龔語等多種俗語。
涼山州有彝、漢、藏、回、蒙古、傈僳、納西等10多個民族。涼山州方言以彝語和四川官話為主。涼山彝語屬於北部方言,分為北部和南部兩個次方言,北部次方言包括什扎話和依諾話,南部次方言包括所地話和阿都話。什扎土語被確定為涼山彝語的標準語。
廣安是歷史上移民從長江水路進入四川的「東大門」,各時、各地移民駐居廣安,將不同的方言帶入。廣安話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廣安話主調為「四川話」,又似「重慶話」,兼收「客家話」、「吳語」、「永州腔」、「長沙話」、「江西話」,語言靈活多樣,詼諧幽默。
巴中方言具有四川話的一般特徵,但由於受「湖廣」方言影響,「n」「 l」不分。把「拿」與「辣」,「奴」與「魯」等混讀為一個聲母。把「腦子」說成「老子」,把「男子」說成「籃子」。受粵方言影響把「剛才」說成「江才」,把「叫花子」讀作 「告花子」,把「街道」讀作「該道」,把「杏子」讀作「恨子」。
眉山是成(都)樂(山)黃金走廊的中段重點地區,與樂山話和成都話相近。迷山話(眉山話)常用語有:「不答你白了」「你到哪兒即?」「你在搞扭兒?」「灶門千」「顛顛上頭」「摘兒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