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式蔬菜水果名:四川人,莫得感情的取名天才

2020-12-25 ZSY人間惆悵客

前一段時間,四川人憑著兒菜登上了熱搜,千裡迢迢送了50噸兒菜到湖北,結果湖北網友表示「謝謝,但真的沒聽過沒見過也沒吃過」,只能求四川人民在線教學。

兒菜,學名「抱子芥」,也不能怪湖北人民,實在是「兒菜」這個名字聽起來太奇怪。其實也不止這一種蔬菜,去一趟四川就能發現,四川人個個都是取名天才,這裡每樣蔬菜水果都有個奇奇怪怪的「川式名字」

四川人:我叫你一聲大名你敢答應嗎?

All水果/蔬菜/動物:饒了我叭。

01四川取名,自成一脈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四川人嘴裡的蔬菜到底是啥。比如——

「炒一個蒜蓉瓢兒白。」「???你家瓢炒一個菜我看看。」「老闆來一斤enter。」「???你家enter鍵照稱的啊?」所以沒有看見實物之前,勸你永遠別猜。

四川話命名跟普通話體系不完全相通,完全不能靠想像腦補得出正確答案。

畢竟,你永遠無法聯想到「一斤enter」居然是指「一斤櫻桃」,你也真猜不出「瓢兒白」「豬鼻拱」「蓮花白」「紅苕顛顛」「大頭菜」都是些啥。

四川人取名,不僅看起來牛X,叫起來更牛X。

· 取名不加er就沒有靈魂

吃四川水果,你能學會川式英語。

這裡不止有enter,還有「sangper」(桑葚)、「puter」(葡萄)、「lier」(梨)。甘蔗也不是甘蔗,得叫「ganzei」,柚子不叫柚子,叫「qipaogan」,荸薺也不能叫荸薺,得叫「ciguer」。

就連屎殼郎,在四川都有它獨有的川式英文名「推屎per」,是不是還挺一本正經的?

四川人作為非典型性北方人的南方人,說話不加「er」就渾身不舒服。而且加「er」的地方完全不講究,想怎麼加怎麼加,想加在哪兒就加在哪兒。配上四川話那種悠長宛轉的調門兒,一句「jiang豆er」俏皮味兒十足。

賣萌(大誤)還得靠疊詞在四川,每一個霸氣/「恐怖」生物都有一個見不得人的小號。

「蟑螂」是「偷油婆」,蜻蜓是「丁丁貓兒」,蜘蛛叫「煤格豆兒」,「毛毛蟲」是「豁辣子」。你能想像威風凌凌的蜘蛛俠到了四川就忽然成了「煤格豆兒俠」嗎?

至於外形霸氣得不得了的挖掘機,也只能委屈自己叫「挖挖機」。

畢竟,四川人一言不合就用疊詞,這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凡是看起來不明覺厲但是又形容不出來的東西,加一個疊詞就完事兒。

而且疊詞的使用除了賣萌,還能形象表達含義,返璞歸真,土嗨且原始。

魚擺擺(魚)——象形文字在命名史上的重大突破雞咯咯(雞)——擬聲文字在命名史上的重大突破鵝薇薇(鵝)——生物反應在命名史上的重大突破

沒有美感,也沒有感情

鳳尾多好聽一名字,直接管人家叫「萵筍顛顛」;就算豌豆尖挑不出毛病來,也要給人家加一個「顛」,叫「豌豆顛」。

四川人取名從來不考慮審美這件事,直接寫實就完事兒,堅決杜絕一切美感和朦朧。

在四川,任何妄圖通過改名字達到整容般效果迎來銷量輝煌的奮鬥故事,都失敗了。

米其林餐廳在翻譯菜名的時候就應該杜絕一切四川話的亂入。因為四川式取名,過於簡單粗暴,擁有破除一切神秘感和高級感的魔力。

被譽為「裝X界第一道具」的松露,法國菜單和義大利菜單上必備的鎮店材料,被歐洲人尊為「世界三大珍餚」的食材,到了四川,就只配叫「豬拱菌」,接地氣到難以想像。

「你好,一份豬拱菌麵包,煎鵝肝,配起司的鯡魚卷,外加一杯加香檳。」

「白豬拱菌通常被稱作白色鑽石,具有最高的購買價值。」

「曼金馬普區的第一個黑豬拱菌花了大約五年時間才培育出來。」

水果屆文藝度扛把子選手「春見柑」,在四川一句「耙耙柑」直接被打回原形。

▲太難了,沒有美感就算了,還總被當作

日本「不知火」柑,到了四川一句「醜柑」就完事兒,簡單粗暴,毫無轉圜餘地。審美沒了,氣勢也沒了。

Fine,什麼神秘感都沒了。

02在四川,去菜市場需要一點靈性

四川的菜市場,是一個你需要解放天性才能讀懂的地方。一定要充分發揮你的聯覺能力,不管看到菜名的第一印象有多離譜和不可思議,但請一定要相信,那就是正確答案!

「O省8角」。「???什麼東西」。「媽帶兒2塊5毛8」和「兒離開媽3塊5毛8」。「???什麼玩意」外省人:這真的是菜市場,而不是燈謎會之類的存在嗎?

只看菜牌你可能會懷疑人生,吐槽這是個什麼鬼東西,但一旦把菜和菜牌結合到一起看你會發現,四川人取名真的是好有道理,實至名歸。

「O省8角」其實是指「萵筍8毛」的意思,「媽帶兒」和「兒離開媽」都是「兒菜」,但是形態不同,一個是整的,一個是分散的而已。

鑑於這種深厚獨到、無法被外人窺知的取名文化,四川人出省後,充滿了生活上的不適感,常常因為「念錯」蔬菜/水果名字而感到和周遭世界格格不入。

去飯店吃飯,點一道「豬鼻拱燉肉」,被質疑是不是來砸場子的。

去滷味店買滷味,跟老闆說「給我來一點郡把子嘛」,結果被室友和老闆笑瘋。

去水果店買櫻桃,問服務員「一斤enter多錢」,被人用智障的眼光看了好久。

但四川話取名也有一個好處,那些奇奇怪怪的菜名都自帶一層朦朧濾鏡。因為對不上號,所以才感覺格外可愛。

而且川式名字的有趣也和四川人有著分不開的關聯,畢竟他們是一群吵著吵著都能笑起來的人。因著獨特的韻律、抑揚頓挫的音調和特殊的語氣詞疊詞等,四川話常常充滿喜感;再加上四川人個個都是樂天派,骨子裡的樂觀和爽朗,也讓這裡更有煙火氣息。

其實,對應不上普通話名字,也絲毫不影響食物的真香定律起作用。比如小編到現在也不知道小郡肝是什麼東西。

但你試著想像一下,如果風靡全國的網紅店「成都小郡肝串串香」改成「成都雞胗/鴨胗串串香」,你還會為它爆肝排隊嗎?

可能也會,畢竟現在吃啥都香,是吧

相關焦點

  • 四川人,平平無奇的成語小天才
    吃相研究學者大概是因為川菜實在是太好吃了,四川人一拿起筷子就容易剎不住,酒酣飯飽之後,打量一桌子吃趴下的人,登時興起,開始「互相傷害」,吐槽起彼此的憨憨吃相,於是那些個傳神的「川式成語」便一個個蹦出來了。
  • 取名奇才四川人:這些「媽帶兒」「耙耙柑」,想咋個吃,就咋個吃
    閱       讀       需       要                                                            11 min前陣子,50噸愛心蔬菜從四川雅安被送往湖北,四川菜名也隨之出川。
  • 四川泡菜:泡菜離開四川還能泡多久?+四川泡菜的製作流程+川式泡菜的製作及技術關鍵
    編前話:今天遠在美國的徒弟又在微信上問起泡菜如何泡製,回想起幾年前在臺灣的大哥也問起同樣的問題,述說他每年就為四川的泡菜而專程回到大陸四川吃泡菜,這讓我想到很多在異鄉的四川人的思鄉情結,今天與在美國的徒弟聊了近2個小時把四川泡菜的特點和外地泡製泡菜的一些改良應急方法傳授於他,特整理成文以方便更多的外地以及國外的四川朋友,考慮到國外的朋友對簡化字看不明白
  • 四川日報1版報導:捐兒菜送菜譜 川人一腔熱血滿腹感恩情
    即日起,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推出「網友為什麼給他們點讚」系列報導,追蹤這些深受網友點讚的人和事的最新進展,探尋現象背後的精神啟迪。敬請關注。熱力值2月10日,50噸愛心蔬菜從四川雅安送到湖北,其中包括在四川家喻戶曉的兒菜。
  • 川式泡菜的製作及技術關鍵
    定期推送大西南文化,四川特色烹飪菜餚技術轉讓,同城活動,吃喝玩樂,新聞資訊,商家優惠等優質內容歡迎訂閱!川式泡菜的製作及技術關鍵文/圖 水晶言 最近十幾年,川菜持續在全國各地火爆,就是四川平常百姓家裡的隨飯小菜——泡菜,也受到了大家的喜愛。
  • 外地人來成都,無法忍受四川人愛講川普、吃內臟的生活
    雖然絕大多數四川人普通話很好,但是他們就是不說,我的語言接受能力還算可以,但是還是感覺交流起來很困難。不得不承認,川妹子講方言,很有味道。但是聽多了,確實讓人抓狂。 還有火鍋,作為一個吃火鍋必點羊肉、豆腐皮的吃貨,實在看著四川的火鍋下不去嘴,鴨腸、毛肚、腦花、黃喉,曾經和客戶去吃飯,他們吃的滿嘴冒油,我卻滿鍋找點蔬菜吃。
  • 教你在家做川式調料
    蘭明路的工作經歷曾遊歷海內外,如今卻安心紮根四川綿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與力量,開創出一片川菜的新天地。川菜講究一鍋成菜,按照傳統川菜的炒菜過程,是沒有先過油這個步驟的。主菜、配菜、調料下鍋,需要一氣呵成,保證食物的鮮嫩和溫度,這樣鑊氣才足,菜品才鮮香誘人。這種烹飪手法,不僅要求廚師功底深厚,另外還得放慢出菜的速度,因為不能預先把料都備成半成品。
  • 清水煮蔬菜,再加一碗蘸水,這就是四川人鍾愛的美味
    快過年了,對於我們這種讀書離家,遠在外地工作的人來說,每年也就春節有機會回老家了,見見父母,走走親戚,看看那些從小一起玩泥巴長大的小夥伴。或者說哪怕就什麼也不做,到田間地頭走走,也是極好的。因為期盼著春節回家,最近跟媽媽商量行程和帶的東西,交流越發頻繁,免不了回憶了很多小時候的事情。
  • 四川話版《茶館》什麼樣?濮存昕:把川人的風採亮出來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見習記者 李雨心今年是中國話劇誕辰110周年,《茶館》劇本發表60周年,四川人藝特意推出四川話版《茶館》致敬經典。「一部經典劇作應該活在每個時代的舞臺上,而不是塵封在書架上。」11月13日晚,四川話版《茶館》的首次合成彩排在德陽上演。當晚7:30,隨著三聲鐘響,燈光漸熄,紅色的帷幕慢慢拉開,四川風味兒的茶館展示在觀眾的眼前。聽著王利發用四川話調侃唐鐵嘴,滿臺方桌竹椅間,茶客們川話龍門陣擺得興起,正在採耳的茶客,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涼粉兒、涼麵」的吆喝聲,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川味兒」。
  • 《排球少年》及川徹不是天才
    第一季的24話名稱是"及川徹不是天才",即便是二刷看到這一話的名稱心裡還是突然"咯噔"一下。"及川徹不是天才",這句話裡包含了多少心酸。及川徹不是天才,卻是縣內最佳的二傳手;及川徹不是天才,卻是能把青城的能力發揮到100%的主將;及川徹不是天才,卻是天才都覺得自己戰勝不了的人。
  • 甜豆腐腦,鹹豆腐腦,都不如四川這種豆腐腦過癮,川人太會吃了
    縱覽南北,口味大不相同,如一個簡單的豆腐腦,北方人愛吃鹹口的,而南方人只鍾情甜口的,其實除了這兩種口味,四川還有一種吃起來超過癮的豆腐腦。豆腐腦在川菜中叫「川式豆花」,這一特色小吃和甜、鹹豆腐腦不同的是,川式豆花是直接蘸著辣椒蘸水吃,再配上米飯,吃起來過癮又下飯,並且四川豆腐腦會用上一種來自自貢鹽井的鹽滷來點豆花,這種名為「膽巴」的東西,製作的豆製品口感遠遠好於其他凝固劑,點出的豆腐豆花,最有天然的豆香和甘甜,非常具有四川的特色,分享川式豆花的做法。
  • 粵川一家親!上千四川人聚在廣州吃了頓團年飯
    活動現場  四川新聞網廣州1月13日訊(記者 李丹 攝影報導)「我們都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活動,非常感謝省委省政府舉辦這個粵川一家親的活動,現場好熱鬧。」今年33歲的四川達州人張小麗說,自己和老公來廣州工作已經15年了,為了父母和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一直在工廠裡上班,「參加這樣的活動,真的感覺好溫暖。」曾令東  「我們這邊很熱鬧,你和娃兒在家好不好啊?」內江隆昌人曾令東在活動現場跟遠在千裡外老家的妻兒連線,跟家人分享現場的喜悅。
  • 四川的四個「川」,分指哪些地區?如今只剩下兩川,很少有人知道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川,是滾滾長江東流水,日夜奔騰向東行。那麼,四川省名為「四川」,真的有四條江河嗎?電燈點火——其實不燃(然)。四川地區的中心城市,唐代以前稱「益州」。地處盆地,域內水網縱橫。但是四川的「川」,指的是一馬平川的「川」。宋朝時期國家的行政區劃不稱「省」,而稱「路」。天下被分為十五路。
  • 清政府因四川人口劇減,實行兩廣填川,那為什麼四川不說廣東話?
    「兩廣填川」實則為「湖廣填川」,明明現在國人的「歷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卻偏偏裝很懂的樣子,甚至連我這樣的歷史民科大拿都敢質疑。比如,前兩天講的兩江問題,有個同學說兩江就是江蘇和浙江,我說兩江這個詞是「江南+江西」,「江南=江蘇+安徽」,所以,兩江既不是江蘇,也不是浙江,我詳細的分析了一遍,有些人卻又嫌我說的墨跡,我是在寫文章,關於江南省是怎麼回事,我得不得講透才行。
  • 24字人文精神濃縮川人品格、品質、品性 這是四川人的靈魂和旗幟
    他認為「開放包容,崇德尚實」是川人品格,「吃苦耐勞、敢為人先」是川人的品質,「達觀友善、巴適安逸」就是川人的品性,「這次24字人文精神的提出意義深遠,可以讓外界更清晰認識川人的性格,扛起四川人的精神旗幟。」每一句四川人文精神的提煉,都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準確概括。
  • 四川檔案 川內名人吃火鍋鬧的「笑話」
    北洋軍閥有個張宗昌愛吃狗肉,人稱「狗肉將軍」,四川人就將喜歡吃狗肉的楊森也稱為「四川的狗肉將軍」。頗為有趣的是4年後,楊森與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激戰,丟了20多個縣,倉皇逃竄,劉、鄧等4位軍長在資中重龍山議事廳聚會,大辦慶功宴,吃的卻是羊肉。事後楊森聽說此事,苦笑著說:「那是四條瘋狗在吃我!」(此事被劉湘幕僚萬縣人張瑩寫成詩文刻於重龍山北巖上,石刻至今尤存)。
  • 全國名酒一半出自四川,川酒為什麼就這麼牛?不是四川人也應該知道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川酒更是名酒輩出,燦若繁星。 四川是名酒大省,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評出全國的十七大名酒中,四川的酒就佔了一半。川酒以產酒量大且名牌眾多而名揚四海。從市場佔有率來說,川酒無論產量還是銷量均佔40%以上,多年來全國第一,穩穩佔據了中國白酒行業的半壁江山。正因如此,在中國白酒消費市場上,有「川酒雲煙」一說。
  • 喜歡重口味的看過來,正宗麻辣香鍋配方,四川人的生活,真是巴適
    喜歡重口味的看過來,正宗麻辣香鍋配方,四川人的生活,真是巴適在四川最好吃的火鍋,最正宗的江湖菜……不在那些高檔的土豪飯店一定是在小巷子裡,街道邊的小店裡!所以一到飯點,特別是晚上你就看到那些不起眼的小館子排隊的人超多!一天不吃辣就好像過不得!比如……說起四川人的胃口特點,但那個不會不說一個「辣」字的。感覺在四川人的眼中,連米飯都應該是紅色的,嘴巴不用塗口紅也應該是紅色的。
  • 《排球少年》——及川徹不是天才!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及川徹並不是主角團一行人,而是烏野排球隊的對手青葉城西排球隊的二傳手。及川徹不是天才,沒有主角光環,但他是劇中技術最好的二傳手,靠的是不斷的練習摸索和堅持不懈的努力,還有在比賽中成著冷靜,通過長期的練習與隊友間的不斷磨合,擁有了幫助隊友將實力提升至百分之百,將團隊能力提升至一百二十的能力。
  • 川妹子丹麥4小時挖300斤生蠔 川式爆炒徵服老外
    丹麥朋友大吃「川式生蠔」 相約過幾天再去挖回家後,父母將帶回來的生蠔變成了燒烤生蠔、爆炒生蠔、生蠔烘蛋等一道道美食。生蠔還能變成這一道道菜?這能吃嗎?羅尼和他的丹麥朋友傻了眼。在邊苗苗的印象裡,丹麥人對食物很小心,生蠔基本只有一種吃法:配點檸檬汁,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