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當天,「華誼兄弟」宣布了電影《八佰》定檔的消息。這個消息一出,引發了不少影迷的熱議。
在去年的「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八佰》原本被選定為開幕片,進行展映。但因為「技術問題」被臨時取消,而原定於去年7月5日的檔期,也隨之撤銷。
經歷了一年的沉寂,《八佰》終於在今年8月21日重新定檔。
管虎導演這部《八佰》,講述了淞滬會戰時期,「國軍第88軍524團」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
這段壯烈的抗戰故事,並非是第一次被搬上電影銀幕。1937年「淞滬會戰」結束之後上海失陷,當時的中國民眾士氣低落。
為了鼓舞人心,「國民政府」在1938年就組織拍攝了電影《八百壯士》,對「524團堅守四行倉庫的英勇事跡」進行了歌頌、讚揚。這部黑白影片也是華語電影史上的「第一部主旋律電影」。
1975年,蔣介石在臺灣去世,嚴家淦接手了蔣介石的工作。為了穩定士氣,丁善璽導演受命,重新翻拍了《八百壯士》。
這部75版的《八百壯士》,憑藉對歷史故事的精準還原、電影節奏的出色把控,在亞洲影壇獲得了許多國際電影人的好評。早年的林青霞,因為該片斬獲影后獎盃。而早年的秦漢,也因為該片在亞太電影市場廣受好評。
管虎導演的這部《八佰》,與75版《八百壯士》講述的都是同一個歷史故事。在《八佰》上映之前,我們就先來聊一聊,45年前這部讓林青霞斬獲影后的《八百壯士》。
雖然叫做《八佰壯士》,但其實上「524團」只有423人。
為何423人被稱作「八百壯士」?接下來,我們就簡單回顧一下這部《八百壯士》的劇情。共同看一看,「八百壯士」這個稱號的由來。
電影的一開始,日軍空襲上海,「淞滬會戰」也隨之拉開序幕。為了掌握日軍的情報,以謝晉元為首的600多名「突擊隊員」,秘密滲透到了虹口一帶的「日軍活躍區」。
謝晉元等人通過對日軍兵力部署的觀察,決定對其施行一個名為「鐵拳行動」的突擊計劃。
所謂的「鐵拳行動」,就是讓這600名「突擊隊員」兵分兩路,一路以「載滿炸藥」的小貨船,撞毀日軍指揮旗艦「出雲號」。另一路突襲日軍陸戰指揮部,對日軍實施「斬首」計劃。
當然,要完成這項任務,必須由大部隊在正面進行佯攻。於是,謝晉元等人與開往上海戰場的「國民黨第88軍」取得了聯繫,希望藉助88軍的正面進攻,在8月17日凌晨5點發動突擊行動。
謝晉元的作戰計劃,獲得了「88軍軍長」孫元良的認可。為了讓謝晉元安心完成突擊行動,孫元良聯繫杜月笙,希望藉助杜月笙在上海的力量,將謝晉元的家屬送往廣東。
杜月笙派出自己的手下張先生,前往虹口轉移謝晉元的家眷。但謝晉元擔心人員的突然轉移,會引起「日軍便衣隊」的懷疑,於是將家屬轉移的時間,推遲到了8月17日凌晨3點。
8月17日凌晨,張先生如約來接謝晉元的妻兒。但在人員轉移中,張先生等人被「日軍便衣隊」發現,謝晉元等人的身份也隨之暴露。無奈之下,「鐵拳行動」只能提前。
「鐵拳行動」前一日,孫元良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堅守上海八字橋。為了固守陣地,孫元良將大量兵力派往八字橋,僅委派「524團」前去配合謝晉元,進行佯攻。
「淞滬會戰」時期,正是日軍作戰能力的巔峰期,一個團的兵力,顯然不夠吸引此時的日軍火力。在正面交鋒中,「524團」被日軍重挫。而面對謝晉元等人的突襲,日軍快速回防指揮部、保衛「出雲號」,結果「鐵拳行動」失敗。
「鐵拳行動」失敗後,謝晉元的「突擊小隊」和「524團」傷亡慘重,原「524團團長」也在戰鬥中犧牲。孫元良將謝晉元的「突擊小隊」與剩餘的「524團」合兵一處,由謝晉元擔任524團新任團長。
「淞滬會戰」開打之後,不少老百姓流離失所。為了安身立命,不少流民開始湧入上海的「法租界」、「英美公共租界」。而擔任「童子軍」的女學生楊惠敏,也和同學們一起,組成了醫療隊,對流民、部隊中的傷員進行救治。
「淞滬會戰」交鋒慘烈,孫元良派遣謝晉元的「524團」,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設立伏擊點,對來往的日軍進行騷擾,同時掩護大部隊的戰略轉移。於是,謝晉元帶領全團423人,在四行倉庫修建攻勢。
四行倉庫的攻勢修建完成之後,謝晉元的「524團」開始與日軍進行對峙。
起初,憑藉地形優勢,「524團」擊退了日軍的好幾番進攻。但是隨著日軍的包圍,「524團」很快面臨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在蘇州河南岸「公共租界」生活的楊惠敏,聽到了河對岸的槍聲。於是趁著夜色向河對岸喊話,為對面的中國士兵加油打氣。得知將士們缺乏糧食,楊惠敏便表示要為將士們進行募捐,並詢問駐軍人數。
擔心日軍陣地會聽到,所以「524團」的士兵們謊稱自己有800多人,「八百壯士」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楊惠敏向公共租界的華商商會尋求募捐,會長也慷慨解囊,為將士們準備了大批的食物、給養。雖然籌備到了物資,但如何擋住日軍的炮火、送往四行倉庫,成為了一個難題。
為了將補給品送到對岸,商會會長聯繫了杜月笙,在杜月笙的人脈關係之下,公共租界的英美公使,安排「租界駐軍」在蘇州河上進行了30分鐘的布防演習。
「淞滬會戰」時期,公共租界武裝中立。在租界士兵布防演習之際,商會偷偷將補給品送到了對岸。
得到了食物供給,「524團」與日軍繼續展開僵持。為了給四行倉庫施壓,日軍在蘇州河外圍插滿了「日軍軍旗」,以此示威。
為了鼓舞四行倉庫士兵的士氣,商會會長做了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想要送給河對岸的將士們。楊惠敏主動請纓,趁著夜色,帶著旗子遊到了對岸的四行倉庫。
第二天,四行倉庫上空升起了「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士氣高漲的將士們,再度與日軍展開了激戰。而蘇州河南岸的中國同胞們,也經常隔著河岸,為「524團」的將士們吶喊、助威。
就這樣,經過了3個月的鏖戰。堅守四行倉庫的「524團」,成為了堅守上海的最後一支國軍隊伍。
1937年11月,公共租界的公使們向「國民政府」施壓。為了租界地區的安全,他們希望撤除四行倉庫一帶的守軍。最終,「國民政府」下令,讓「524團」的士兵經過新垃圾橋,退入蘇州河南岸的「公共租界」。
在「524團」撤退之際,日軍展開了追擊。經過了一番戰鬥,「524團」撤入「公共租界」,最終剩餘358人。隨著「524團」的撤軍,淞滬會戰正式結束,而電影《八百壯士》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為了真實的還原歷史故事,丁善璽導演在這部75版《八百壯士》的服化道設計上,下了不少心思。而電影中戰爭場面的刻畫,做得也是細節滿滿。
在電影的一開始,導演就通過8分鐘的時間,對「日軍進攻上海」的戰鬥場面進行了刻畫。在這段戲裡,飛機、戰艦、裝甲車等實物拍攝的戰鬥鏡頭,即便放在如今,也依然震撼感十足。
而後半段四行倉庫的槍戰戲碼,導演也通過寫實的鏡頭,對戰鬥的慘烈景象,進行了精彩的刻畫
當然,能出動如此多的「軍用裝備」進行實拍,自然是離不開「當時臺灣駐軍」的支持。在電影的結尾,丁善璽導演還發出了致謝聲明。
除了戰鬥場景精彩紛呈,這部75版《八百壯士》的劇情設計、節奏把控也都做得十分出色。
在電影的故事上,丁善璽導演通過明暗兩條線,對內容進行了講述。謝晉元與「524團」將士們的英勇抗戰是明線,展現了當時「淞滬會戰」的慘烈。而楊惠敏、商會會長、杜月笙等人對部隊的援助是暗線,展現了大時代背景之下,民眾的家國情懷。
兩條故事線的相輔相成,也讓這部《八百壯士》的故事循序漸進、有條不紊。
1976年,在韓國漢城舉辦的「第22屆亞太影展」之上,這部《八百壯士》獲得了當時許多亞洲電影人的好評,拿下了這一屆亞太影展的「最佳影片」榮譽。
《八百壯士》在第22屆亞太影展之上拿下了「最佳影片」的榮譽。而林青霞、秦漢也在這一屆亞太影展之上備受矚目。
1975年時的秦漢,還算是一名影壇新人。在《八百壯士》裡,秦漢受到丁善璽導演的青睞,出演了「金健」的角色,也就是在「鐵拳行動」中,駕駛小貨輪、撞擊「出雲號」那個突擊隊員。
雖然這個角色的戲份並不多,但秦漢俊朗的造型、出色的演技,還是獲得了不少亞洲電影人的認可,拿下了第22屆亞太影展「最受歡迎男演員」的榮譽。而這座獎盃的肯定,也讓秦漢在華語影壇快速揚名,他的電影之路也隨即走向高峰。
不光是秦漢,林青霞也因為出演這部《八百壯士》,遇到了自己電影之路的重要轉折點。
因為出演片中的童子軍「楊惠敏」一角,22歲的林青霞,斬獲了第22屆亞太影展的影后獎盃,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亞洲影后」。
值得一提的是,《八百壯士》中這位「籌集物資、護送旗幟」的楊惠敏,並非是導演杜撰的人物,而是在當年的「淞滬會戰」中,真實存在的。這位真實的女童子軍,真名就叫做楊惠敏。
在拍攝這部《八百壯士》之前,林青霞還專門去拜訪了這位「抗戰女英豪」。
楊惠敏與林青霞
在管虎導演的《八佰》裡,保留了楊惠敏「籌集物資、護送旗幟」的橋段,而唐藝昕也出演了「楊惠敏」這個角色。
45年前,丁善璽執導,林青霞、秦漢出演的這部《八百壯士》,在亞洲影壇備受好評。相同的歷史故事改編,不知道管虎導演這部《八佰》,在今年夏天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