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2020-12-24 歷史國學智慧

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中國人口眾多,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龐大的親戚體系。不論是姑表親,還是舅表親、姨表親,都是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或許你沒有注意到,姑家、舅家、姨家,這三個看起來親疏遠近都相同的親戚關係中,卻存在著微妙的變化。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那麼,很多人會納悶了,同樣遠近的親戚關係,為什麼民間俗語會有這樣的說法呢?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話題。

1.「姑舅親,輩輩親」。

首先,先來說姑姑。在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子隨父姓。而姑姑作為從小在你家裡長大的女人,自然也是跟隨你家的姓氏。雖然姑姑嫁出去了,但對於從小在娘家長大的她,依然對娘家有特殊的感情,而這份感情是最真摯的,是永遠魂牽夢繞的。

因此,她也對娘家的侄兒、侄女格外親近,每逢過年走親戚,看姑姑的時候,姑姑總是對娘家來的人親熱備至。

再說舅舅,同樣道理,舅舅是與你的母親相同姓氏的人,也是血緣關係很近的人。因此,在舅舅的心目中,外甥、外甥女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自古就有「親娘舅」一說,也體現出舅舅與外甥之間的關係。而且,在外甥、外甥女的婚宴上,舅舅總是要坐在主客的位置,這就是體現了舅舅在親戚中的地位。

再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姑姑、舅舅,與你的家族不發生利益關係。因此,也就沒有什麼利益上的紛爭,這也是「姑舅親」的原因。

比如,在古代當一個家族的兄弟,因為房產、地產發生分歧,爭執不下的9時候,來做「主事人」的往往不是叔伯大爺,而是姑姑或者舅舅,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與他們血緣近,且又沒有利益關係,因此做出的判定是相對公平的。

而這種微妙關係,也促使了姑舅家輩輩親。

2.「姨表親,不算親」。

姨姨雖然同屬母親的兄弟姐妹,但是隨了夫家後也就成了外姓人。當你的母親健在的時候,親情不會有什麼減弱,但隨著你母親一代人老去後,姨表親之間的關係也就慢慢疏遠了,這就是「姨表親,不算親」的緣故了。

《增廣賢文》涉獵頗豐,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十分推薦大家閱讀學習。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這些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為人處世的智慧,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佳句。

無障礙閱讀: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可以輕鬆閱讀,獲取知識,還有故事連結,講述背後故事,讓我們可以更清晰的了解要表達的內容。

感興趣的趕快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

相關焦點

  • 姑表還是姨表「親」,眾說紛紜!老農概括三個字,立判親疏!
    在老一輩父母當中,比如說,筆者的父母兄妹7人,母親兄妹五人,父母之間對於我們晚輩來說,也就有所為的「姑表親」以及「姨表親」,那麼,兩者相比,究竟是誰更親近一些呢?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的區別,主要有含義、姓氏、親疏和地位等四個方面的不同。一、含義。1.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媽這三種至親的後代。由於表親多數情況不是同族,雖是親戚關係,但基本上是分居各地,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一輩親,兩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兩姨親不算親,沒了姨娘斷了根;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古人對於親戚遠近,有很多話糙理不糙的俗諺流傳。所謂「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
  • 農村俗語「姑舅不是親,出了五服成路人」,五服是指什麼?
    人們常說「姑舅不是親」,姑舅算是家族以外的人了。因此真正親人血緣上來算,姑姑外嫁成為了另外一個家庭。而舅舅也只是母親的弟弟,跟母親有血緣關係,而且舅舅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很多時候自己有困難了,姑舅是很難幫得上的。這種說法當然不是針對所有家庭,但是只能說佔據大多數。
  • 老祖宗留下的「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很多人不知道來源於此
    老祖宗在自己生活過程中,逐漸積攢出來許多生活俗語,這當中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學,也引發許多現代人深刻的思考。比如這句「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人們的生存智慧。從字面意思來看,古人留下的這句話當中涉及「表親」、「堂親」兩種親屬關係。一個從空間概念來闡釋重要性,另一個則從時間概念上延伸長久性。這些關係放在一個家族的話,非常好理解。
  • 農村俗語「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說的什麼意思?
    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圈」不斷的擴大,農村進城人員逐步的增多,那些農村的俗語也漸漸被人遺忘!其實,在小編看來那些沉澱了數千年,通過口口相傳留下的農村俗語,是傳統文化的真知,值得現代快生活的人反覆品味!一、姑舅親,輩輩親,兩姨親,不算親在農村,對於錯綜複雜的親戚關係如何來評定,來梳理親疏關係呢?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以血緣定親疏!
  • 表親三千裡,堂親萬萬年,怎麼區分堂親和表親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由於歷史的原因,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這在「內親外戚」的民間稱謂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表親:所謂表親,指的就是自己父親的姐妹或者自己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孩子,也就是姑表、姨表和舅表,通俗來講,就是姑姑的子女、舅舅的子女和姨媽的子女。
  • 親上加親:從《紅樓夢》看民間的姑舅婚!
    寶玉之父賈政與黛玉之母賈敏為親兄妹,寶玉與黛玉是姑舅表兄妹;寶玉之母王夫人與寶釵之母薛姨媽為親姐妹,寶玉與寶釵是兩姨表姐弟。他們之間如果締結婚姻,民間稱為「中表婚』。古代,由於「親上加親」的社會習俗心態,民間的中表婚自唐宋時期就己非常普遍與盛行。
  • 古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有什麼現實含義嗎?
    老規矩,先上答案,「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每個人的親戚很多,主要是由表親和堂親組成,表親多是指,姑舅、姨表之間的同輩之人,但是表親相隔3000裡就幾乎沒有往來了,這個3000裡指的是一個虛數字,意思是說表親之間距離越遠關係越遠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堂兄弟是指哪些人?
    要知道日本人是在近代才開始使用廣泛使用姓氏,在此之前的大部分日本人是沒有姓氏的,大多數日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祖宗姓什麼,因為祖宗壓根沒姓!而歐洲的情況比日本好不到哪去,以芬蘭為例,在近代之前芬蘭人也沒有姓氏,後來他們以自家農場的名字為姓氏,但他們的姓氏不穩定,有時候上換一個農場就變一個姓氏。
  • 堂親和表親是這樣區分的!
    好了,不談論這麼嚴重的事了,畢竟是過去古代的事了,那麼,今天我們再分享一個關於表哥和表妹、堂哥和堂妹的區別,讓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無論堂表哥,還是表姐妹,我們可以統稱它為表親和堂親,大致的說法是,從父親那裡,同姓的兄弟姐妹就是堂親,比如兩姐妹和兩兄妹各自生的孩子們(由於可以和同姓的人結婚,所有表親之間也可能是同姓的,為了方便理解,這裡先假定夫妻不同姓)。
  •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道出了與人相處的大智慧
    有句俗語叫做:「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這句話就是用來形容人心險惡的,不能夠隨便親近,也向我們揭示出導致世態炎涼的那些人性的弱點。其實這句俗語本身就是對人性的一種諷刺,那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明代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當中,後來又被編入到了《增廣賢文》。在《增廣賢文》當中,這句話的下一句是:「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 農村俗語:「人窮莫與親來往,馬瘦別在軍中行」說的是啥意思?
    前兩天,在與一位老農聊天時聊到了人生的話題上,老農說:人啊!需要有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地位或所處的環境究竟如何。如果一個人沒有這種認識,就會遭人看不起。在咱們農村,有這麼一句俗語-----「人窮莫與親來往,馬瘦別在軍中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什麼?咱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
  • 俗語「貧不串親,富不串鄰」啥意思?有沒有道理?聽聽老農怎麼說
    眾所周知,在我國民間有很多通俗易懂的俗語。它們都是老一輩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用於指導和教育後輩人如何更好的生活。這些俗語沒有太過深奧的語言,通常朗朗上口,易於傳頌,而且形象生動,讓人一聽之下就能記住。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百年孤獨》中說:人生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在人生這條路上,沒有重來這一說,想要規避風險,不走彎路,只能參考前人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誠然,老祖宗的話無法與時俱進,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仍然非常適用。比如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這句話啥意思?建議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 陳數老公趙胤胤親「親表妹」,女性群體攻之為哪般?
    後來,他解釋到這位女性,其實是他的親表妹。但網友們並不打算放過他,而是熱烈討論起另一個相關話題。「就算是表妹,也不能這麼親密吧?」關於這件事,主要參與討論的是女性群體。為什麼她們會如此在意這件事,其實有太多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關於「禁忌」這個話題,從古至今有太多親表哥們,對親表妹們做出不合時宜的動作。
  • 隔輩親才能輩輩親?《遇見幸福》接地氣的姥爺可比蘇大強可愛
    俗話說的好:「人老隔輩親,爺奶疼小孫。」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裡,祖輩一般都十分疼愛自己的孫兒。「隔輩親」應該是人間天倫之樂的常態吧!很多都市家庭劇也通過影視化的手法將這種親情的真實感細緻的拍攝出來,就比如最近正在湖南衛視熱播的電視劇《遇見幸福》。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關於酒色財氣四件事,農村有很多的俗語,最著名的莫過於「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了。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先說「酒不護賢」,意思是,哪怕是一個人見人敬的賢人,如果酒醉之後,也會醜態百出。我們都參加過各種宴席,也見過一些酒醉之人,那叫一個噁心。酒醉之後發酒瘋,胡言亂語,什麼都往外說。其實有些人平時看著挺正經的,沒有想到酒後現形,撕開了他的偽裝。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是何意?真的不管飯?
    為何現在很多人連農村的家門都不知道?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正所謂「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是何意?真的不管飯?這是什麼意思呢?就表面意思來看,就是同一個父母剩下來的第一代兄弟姐妹是很親的,畢竟都是親哥哥姐姐,這些第一代生下來的孩子被稱為第二代,都是表哥表姐堂兄堂姐,這些第二代之間的關係就比較淡了,甚至可能沒什麼交流。第二代生下的孩子們被稱為第三代,這些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更不深了,甚至不認識,所以就有了第三代不管飯這一說了。說起了很讓人覺得心寒,但是這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