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很有韻味?

2021-01-10 李石家的事

一輩親,兩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

兩姨親不算親,沒了姨娘斷了根;

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

古人對於親戚遠近,有很多話糙理不糙的俗諺流傳。

所謂「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

表親三千裡

所謂表親,就是指自己與姑姑、姨母、舅舅這三者後代子嗣之間的關係,主要特徵就是,彼此之間雖有血脈關係,但正常情況下並非同姓。

姨母與舅舅,是自己母親的兄弟姐妹,他們雖然與自己的母親同出一胎也是同姓,但他們的孩子卻跟自己不一樣。

通常將表親歸類為母系的親戚,不過姑姑這支父系的親戚也在其中,因為姑姑畢竟也是外嫁的女兒,她的子女也是異姓。

表親的「表」,也有「外」的意思,所以古代表親也被稱作是「外戚」。

最典型的就是皇室之中,皇帝的姑姑家、舅舅家等那些親戚,都算是外戚,是家族之外的親戚組成,只有同為皇室中人的才算是宗親。

姨母家的,與自己之間稱作姨表親,姑姑與舅舅家的,與自己之間稱作姑表親、舅表親。

相對來說,姑表親要比姨表親更親近些,而舅表親是表親中最親近的,這也是老話為何都說舅舅疼外甥、姑姑疼侄子。

古代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一旦出嫁,就成了外姓人,而且還要冠以夫家的姓氏,平時連自己的名字都忽略了,而是稱作「某某氏」,即夫姓加本姓。

出嫁了以後,女子就不能再繼續生活在娘家,古代的交通來往並沒有如今這麼方便,而且出嫁女也不能隨便回娘家,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如此一來,時間久了之後,女子與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間來往就會變少,下一代之間的感情自然是非常淡薄疏遠的。

當然,這裡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親戚之間甚少走動,自然感情疏遠,如果表親之間來往密切的話,那麼自然還是感情深厚的,至少在初代的時候。

歷來,舅舅、姑姑與姨母,對於外甥、子侄的疼愛也是很多的,甚至還有「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之類的說法,但這些大多局限在自己這一輩。

等這些直系血緣的親戚不在以後,再過一兩代,由於異姓關係,依舊能夠保持親近關係的表親其實是非常罕見的,表親,的確有著很大的脆弱性。

堂親五百年

與主指母系親戚的表親相對,堂親指的是自己與自己的叔伯家子女之間的親戚關係,也就是自己父親的兄弟家裡,並不包括外嫁的姑姑。

與異姓的表親不同,堂親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同姓。

古代以同姓為同宗,出自一個祖宗的同姓,在很多代之內,只要仍舊維持同姓,那麼就仍然還是親戚宗族,直到出五服為止。

所謂「堂」,原本的意思就是代指高達的房子,親,指一個家族宗族的人。

堂親,就是說父系兄弟、叔伯之間的同輩親戚關係,幾世同堂,一般說的就是同一個姓氏的親族延續了幾代,還共同存在世上。

在古代,堂親表示的是正統嫡脈,說的是「親戚」裡的「親」。

舉個例子來說,古代表親之間能夠互相嫁娶,但是堂親之間絕對不行,同姓同族之間不得通婚說的就是如此。

還有皇室皇位的傳承、家族財產爵位的傳承,都是在同姓同族之間,沒聽說過由表親來繼承傳襲的。

古人非常講究宗族關係,尤其是南方地區,只要長輩還在,分家的情況一般都不會發生。

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也是有的,大家在共同的祠堂進行祭祀,由同族的族長耆老進行約束管教。

為了進行同族之內的區分,一個大的家族,內部也會區分出不同的堂號,儘管後續的子孫後代分屬各支,但大家仍舊同出一脈,有共同的祖宗,還算是一家人。

與女兒外嫁了,通常很難得能夠與娘家人來往不同,堂親說的是父系一脈的親戚,他們成婚不需要離開本家,是迎娶外婦入門,因此還是生活在一起。

相較於表親,堂親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之間往來頻繁,關係當然要親厚很多。

古人所重視的家族,就是指父係為紐帶媒介的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什麼事情都是堂親之間進行商量確定,要出了麻煩,都是同族株連。

堂親五百年,就是說堂親之間不管過了多久,仍舊還有極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時間都難以輕易撼動的。

自然,凡事也都有例外,親戚之間到底親不親主要還是看走動來往,不能用表親或者堂親來全盤進行概括,這是不準確的。

相關焦點

  • 老祖宗留下的「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很多人不知道來源於此
    老祖宗在自己生活過程中,逐漸積攢出來許多生活俗語,這當中蘊含著一定的人生哲學,也引發許多現代人深刻的思考。比如這句「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就包含了中國幾千年人們的生存智慧。從字面意思來看,古人留下的這句話當中涉及「表親」、「堂親」兩種親屬關係。一個從空間概念來闡釋重要性,另一個則從時間概念上延伸長久性。這些關係放在一個家族的話,非常好理解。
  • 古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有什麼現實含義嗎?
    老規矩,先上答案,「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每個人的親戚很多,主要是由表親和堂親組成,表親多是指,姑舅、姨表之間的同輩之人,但是表親相隔3000裡就幾乎沒有往來了,這個3000裡指的是一個虛數字,意思是說表親之間距離越遠關係越遠
  • 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是啥意思?堂兄弟是指哪些人?
    縱觀人類歷史,漢族人是最為重視姓氏的民族,漢人管同姓兄妹叫堂親,管異姓兄妹叫表親,以示區別。首先說明一點,堂兄弟屬於兩代以外的血親,例如父生兒子,這兩個兒子是親兄弟。親兄弟再各自生子,所生的兒子是叔伯兄弟。
  • 表親三千裡,堂親萬萬年,怎麼區分堂親和表親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所謂「內親」,指的就是同一個宗族裡的人,在古代,一般大一點的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所以凡在這個祠堂裡的親人,就是自家人,被稱為「內親」,也就是堂親,就像堂兄、堂弟、堂叔什麼的;相反,凡不在這個祠堂裡的親人,就是「外戚」,也就是表親,比如表姐、表妹等等,所以也就有了父親一脈稱堂,母親一脈稱表的說法了。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很多人還是街坊鄰居,大事小事都有互動,像碰到紅白喜事,大家會一起幫忙。有的人,雖不在本村生活,但逢年過節,還要會回來,看望家中長輩。由於這種原因,農村就信奉著「一堂五百年」的說法。二、姓氏。1.表親,是舅舅、姨媽和姑媽家的後代,多數是隨舅舅、姨夫和姑父的姓氏,與本人姓氏不一樣。
  • 俗語「本命年注意啥逢九年齡需低調」老祖宗的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這主要也是我們國家有著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我們的老祖宗也通過實踐總結出了很多的經歷。老祖宗的這些經驗,也通過簡單的俗語諺語一直流傳在民間,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驗證,能一直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諺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俗語諺語都是非常接地氣的。只是這些俗語簡單幾個字,很多聽起來也有些粗糙,但其中的道理卻一點也不糙。
  • 農村俗語「兩堂夾一房,家破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自古以來,蓋房子這件事情就是農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從選址、開工時間、房間格局等,每一處都有各自不同的講究。在農村中關於蓋房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兩堂夾一房,家破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眉不過目,一生勞碌」,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古時候,有很多相面的,他們以此為生,也算是一門手藝。過去人們對此深信不疑,他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面相,來推測出這個人將來的命運如何,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這樣的牛人,我們的老祖宗對此也是很有心得,總結出了很多關於面相的俗語,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是:「眉不過目,一生勞碌」,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40治人,50治財,60治棺」,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農村的生活總是那麼的多姿多彩,光彩有趣,清晨大傢伙迎著朝霞,扛著鋤頭,去到農田裡忙活,傍晚三五人結伴,伴著星輝說說笑笑的回家吃飯。吃罷飯又聚攏在村頭某個地方,談古論今,暢聊未來。這樣的愜意的生活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談笑中更不乏一些精彩有句的俗語。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然而在民間卻有這樣一句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老祖宗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想必農村出生的人都或多或少聽說過這句俗語,字面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親家(大多數情況下指女方父母)如果經常登門拜訪,女兒在夫家就逐漸沒有地位。」乍一看這句俗語似乎過於武斷,那麼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
    當然立春之際也是播種的季節,於是老祖宗為了人們的耕種問題,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立春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叫「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這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很有道理。這句俗語主要和天氣預測有關。我們也知道,古代沒有現代技術那麼發達,沒有什麼先進的測量儀器,自然沒有辦法準確地預測每一天的天氣。
  • 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民間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中國人口眾多,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龐大的親戚體系。不論是姑表親,還是舅表親、姨表親,都是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其實,這就是民間俗語中說的「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那麼,很多人會納悶了,同樣遠近的親戚關係,為什麼民間俗語會有這樣的說法呢?今天就來說一說這個話題。1.「姑舅親,輩輩親」。首先,先來說姑姑。
  • 俗語「吃十穿八,嫖空賭半」,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沒有道理?
    浩瀚五千年,在歲月的探索和求知中,中華民族創造出了博大精深的的中華文化,留下無數的文化瑰寶,浩繁如煙的儒家盛典,多如繁星的古代銅器,嘆為觀止的陶瓷,不過對於農村人來說,接觸的最多的還是俗語,作為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明大國,昔日流傳于田間地頭的民諺對大家幫助最大。
  • 農村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啥意思?一生至少明白一個
    老祖宗們經過一番磕磕碰碰之後,都會為後人積累下來寶貴的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就會流傳在老人的口中,再傳給我們,這就是俗語。誠然,老祖宗的話無法與時俱進,但是其中的一些道理,至今仍然非常適用。比如說「酒不護賢,色不護病,財不護親」。
  • 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山牆開窗,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所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山牆開窗,家敗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船裡不走針,甕裡不走鱉,啥意思?老祖宗話裡有話
    俗語:船裡不走針,甕裡不走鱉,啥意思?老祖宗話裡有話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注重文化的大國,自古以來便產生了很多的文人墨客,在這些人當中,有的人擅長書畫,有的人擅長寫作,而有的人擅長藝術。就包括如今上學的孩子們,每天也都在傳頌著這些名家們的作品,像我們所熟知的必備古詩詞,俗語諺語,都在這個範圍當中。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大家一同來看一看俗語背後所蘊藏的深意。有句話是這樣講的:「船裡不走針,甕裡不走鱉。」這句話究竟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其中又有何耐人尋味的地方呢?接下來小編就帶著大家一探究竟。
  • 農村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最近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城市的房價實在是太高,很多農民工在外打拼好幾年依然買不起房子,所以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到農村蓋房。蓋房子對農民來說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之一,在農村中關於蓋房子的忌諱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牆上加牆,家敗人亡的意思是,在原有房子的基礎之上,再加蓋一層,看起來就像從原來的牆上又加高了一部分似的,這樣做房子的安全性和穩固性就會受到破壞,人居住在這樣的房屋下,很容易發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