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親,兩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
兩姨親不算親,沒了姨娘斷了根;
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
古人對於親戚遠近,有很多話糙理不糙的俗諺流傳。
所謂「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意思就是說表親過了幾代之後就會非常疏遠,幾乎形同陌路一般,而堂親之間就算過了很多代,仍舊還是一家人。
表親三千裡
所謂表親,就是指自己與姑姑、姨母、舅舅這三者後代子嗣之間的關係,主要特徵就是,彼此之間雖有血脈關係,但正常情況下並非同姓。
姨母與舅舅,是自己母親的兄弟姐妹,他們雖然與自己的母親同出一胎也是同姓,但他們的孩子卻跟自己不一樣。
通常將表親歸類為母系的親戚,不過姑姑這支父系的親戚也在其中,因為姑姑畢竟也是外嫁的女兒,她的子女也是異姓。
表親的「表」,也有「外」的意思,所以古代表親也被稱作是「外戚」。
最典型的就是皇室之中,皇帝的姑姑家、舅舅家等那些親戚,都算是外戚,是家族之外的親戚組成,只有同為皇室中人的才算是宗親。
姨母家的,與自己之間稱作姨表親,姑姑與舅舅家的,與自己之間稱作姑表親、舅表親。
相對來說,姑表親要比姨表親更親近些,而舅表親是表親中最親近的,這也是老話為何都說舅舅疼外甥、姑姑疼侄子。
古代所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一旦出嫁,就成了外姓人,而且還要冠以夫家的姓氏,平時連自己的名字都忽略了,而是稱作「某某氏」,即夫姓加本姓。
出嫁了以後,女子就不能再繼續生活在娘家,古代的交通來往並沒有如今這麼方便,而且出嫁女也不能隨便回娘家,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如此一來,時間久了之後,女子與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間來往就會變少,下一代之間的感情自然是非常淡薄疏遠的。
當然,這裡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親戚之間甚少走動,自然感情疏遠,如果表親之間來往密切的話,那麼自然還是感情深厚的,至少在初代的時候。
歷來,舅舅、姑姑與姨母,對於外甥、子侄的疼愛也是很多的,甚至還有「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之類的說法,但這些大多局限在自己這一輩。
等這些直系血緣的親戚不在以後,再過一兩代,由於異姓關係,依舊能夠保持親近關係的表親其實是非常罕見的,表親,的確有著很大的脆弱性。
堂親五百年
與主指母系親戚的表親相對,堂親指的是自己與自己的叔伯家子女之間的親戚關係,也就是自己父親的兄弟家裡,並不包括外嫁的姑姑。
與異姓的表親不同,堂親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同姓。
古代以同姓為同宗,出自一個祖宗的同姓,在很多代之內,只要仍舊維持同姓,那麼就仍然還是親戚宗族,直到出五服為止。
所謂「堂」,原本的意思就是代指高達的房子,親,指一個家族宗族的人。
堂親,就是說父系兄弟、叔伯之間的同輩親戚關係,幾世同堂,一般說的就是同一個姓氏的親族延續了幾代,還共同存在世上。
在古代,堂親表示的是正統嫡脈,說的是「親戚」裡的「親」。
舉個例子來說,古代表親之間能夠互相嫁娶,但是堂親之間絕對不行,同姓同族之間不得通婚說的就是如此。
還有皇室皇位的傳承、家族財產爵位的傳承,都是在同姓同族之間,沒聽說過由表親來繼承傳襲的。
古人非常講究宗族關係,尤其是南方地區,只要長輩還在,分家的情況一般都不會發生。
一個大家族,幾代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也是有的,大家在共同的祠堂進行祭祀,由同族的族長耆老進行約束管教。
為了進行同族之內的區分,一個大的家族,內部也會區分出不同的堂號,儘管後續的子孫後代分屬各支,但大家仍舊同出一脈,有共同的祖宗,還算是一家人。
與女兒外嫁了,通常很難得能夠與娘家人來往不同,堂親說的是父系一脈的親戚,他們成婚不需要離開本家,是迎娶外婦入門,因此還是生活在一起。
相較於表親,堂親之間抬頭不見低頭見,彼此之間往來頻繁,關係當然要親厚很多。
古人所重視的家族,就是指父係為紐帶媒介的家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什麼事情都是堂親之間進行商量確定,要出了麻煩,都是同族株連。
堂親五百年,就是說堂親之間不管過了多久,仍舊還有極其密切的關係,這種關係也是時間都難以輕易撼動的。
自然,凡事也都有例外,親戚之間到底親不親主要還是看走動來往,不能用表親或者堂親來全盤進行概括,這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