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鄉下,一個多麼令人嚮往的地方。社會在不斷發展,很多事物都在改變,人和人的關係也在不斷變化,我們往上數三代,誰家不是農民。為何現在很多人連農村的家門都不知道?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正所謂「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是何意?真的不管飯?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表面意思來看,就是同一個父母剩下來的第一代兄弟姐妹是很親的,畢竟都是親哥哥姐姐,這些第一代生下來的孩子被稱為第二代,都是表哥表姐堂兄堂姐,這些第二代之間的關係就比較淡了,甚至可能沒什麼交流。
第二代生下的孩子們被稱為第三代,這些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更不深了,甚至不認識,所以就有了第三代不管飯這一說了。說起了很讓人覺得心寒,但是這是不爭的事實。
畢竟圍繞在他們身邊的,絕大多數也是跟他一樣的人,不出鄉村,從事農耕,有口飽飯吃就可以了。所以第一代農村人真的是親如一家人,親到了什麼程度,吃晚飯的時候,你端著飯碗到村裡隨便誰家走一圈,坐下就可以吃別人家的飯。
而到了第二代農民,也就是我們的父母一輩的時候,情況又發生了變化。父母們不再是完全被束縛在土地上了,父母會送孩子去省城讀書,有的在那裡讀書,偶爾放假的時候,還不一定能聚在一起,所以感情上慢慢變淡,這就是所謂的」二代淡「。
到了第三代,也就是我們這一代,基本上有本事的都考到外面去了,在外面讀書,工作,結婚,生子,一年可能也難得回一次農村。時間一長,家裡的親戚都不認識了,而且在外面生活時間長了,家鄉話也不會說了。
這種隔閡會加劇彼此之間的距離,使得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回家,從而導致出現三代不管飯的情況。現在的農村,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親戚、家人也是如此,交流少了,感情也變淡了,很多有直系血緣的親人因為種種原因,引發矛盾後,兩家也不再走動。
慢慢地也出現「斷親」的現象,甚至有些兄弟姐妹因為利益問題,鬧得不可開交,最後也變成熟悉的陌生人。所以說,「一代親,二代淡,三代不管飯」確實反映出了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
「一輩兒親,兩輩兒淡,到了三輩兒不管飯」實際上很直白地指出親戚血緣關係由濃變淡的過程。這個現象很寫實很殘忍,充滿對人際關係的嘲諷。中國傳統的家不該只是由血緣親疏關係構成,而應該是有共同血脈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體恤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