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親情越來越淡化了。農村有句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時代認不到」,完美的闡釋了農村「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親情關係。不管你承認與否,現實就是如此。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裡,親戚關係還算是比較濃厚淳樸的,大家也有「人越走越越親,水越攪越濃」的感覺。現如今,物質豐富了,生活條件好了,親戚之間聯繫少了,溝通基本一個電話微信就解決了,由於缺乏面對面溝通,漸漸親情也就淡化了。
維持親情的紐帶沒有了,親戚也就散了
一家之主就是家庭的核心,一家之主也是一個家族的魂魄。一代內親,二代至親,三代表親在某個階段能夠團結在一起完全是因為有一個共同認可的對象,也就是家族裡面話語權最高的那位家人。這就如同帶兵打仗,指揮官被幹掉後,軍心容易渙散如出一轍。
威望較高的老人還在世時候,親戚們都會約定某個時間段去看望老人,聚在一起的家人親戚好不熱鬧。一旦老人去世後,親戚往來更多也就微信群發發紅包,相互打發對方敷衍結束。
金錢利益矛盾社會,窮在鬧市無人問
能不借錢出去,千萬不要借錢,這句話用在農村也非常有道理。這些年有部分膽子大的親戚外出打工或經商賺了些錢財,其他親戚就開始眼紅了,有的開始像家底不錯的親戚借款。錢財這東西就是這樣,你借也不是,不借也不是,稍微處理不好就會出現「老死不相往來」的尷尬局面。
窮得有理,在農村很普遍,有些親戚自身懶惰,即使是親戚想拉一把,最後也是爛泥扶不上牆。最後還落得個不是,某些人將親戚如如何對不起他做得大肆渲染一般,似乎你富你就該幫我是理所當然。
日子好了,壓力大了,親情無暇顧及了
早年大家都窮時候,依靠走路或其他簡單交通工具,確實能感受到親戚不辭辛勞,不嫌距離來相互看望。而今基本家家都有車輛,去拜訪長輩也就一溜煙的功夫,走親拜訪也不再提禮物,就塞點錢了事,如同「走過場」一般。
同時,親戚之間走動也需要金錢作為支撐,混得好的不屑於與混得不好的一起交流。混得不好的親戚害怕混得好的看不起自己。隔閡越來越大,感情也就局限於家譜而已。
親戚、親情其實人生旅途的風景,溝通交流、相互幫助本也無可厚非。什麼都是不是絕對的,做好自己,順其自然真誠呵護親情即可。
掌御生活,農民農副產品直供城市社區平臺!農民農產品上行城市,渠道我們打通了。
註: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掌御生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