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說的有道理嗎?

2021-01-14 解讀農村俗語

對農村文化感興趣的人,會注意到農村老人喜歡說俗語,那些俗語裡面包含著老人們的智慧,很多俗語,今天看來都很有用處。在農村對小孩的傳統教育,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為的是小孩長大以後面對社會,不管做什麼都能給人家一個良好的印象。

有一些行為,可能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但實際上對自己還有對他人都不是太好,農村老人經常說的俗語就包含有這方面,叫做:「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這句話包含有什麼道理?現在還有什麼意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手不扶碗窮一世」從字面理解來說很簡單,就是吃飯的時候手不扶碗會一輩子都窮。那麼這句話還有其他含義嗎?有,這句話的含義是:吃飯是一件天天要做的事,吃飯的時候應該手扶著碗,這樣不會讓碗容易摔碎,需要夾菜的話拿碗在下面擋著,湯汁也不會撒得到處都是。碗隨菜送到嘴邊,人吃飯的樣子看起來也比較端莊。如果吃飯都不願意端碗,那一個人顯示出的就是懶惰,沒有教養。

你想啊,一個人連吃飯都不積極,連吃飯沒有一個端正的態度,誰還敢把關鍵的事情交給他?吃飯對自己來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連這個都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就會讓人產生一種遠離這種人的想法。一個人連吃飯都不端碗,連基本的行為都沒有規範,那必然在精神上缺少一種氣勢,必然遇到挫折就會容易退卻,人生的事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沒有積極心態的人,一個沒有規矩的人窮是必然的。

「抖腿聳肩黴三代」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你會發現,有一種人坐下來會經常的抖腿,你可以回憶一下但是你的感覺好嗎?這種人給人的第一感覺就不好,讓人覺得不穩定還煩躁,試想一個人見面時就讓別人煩躁接下來的工作怎麼談?如果有重要的工作更不敢交給這樣的人。

觀察成功的人你會發現,大多數人外表整潔,行為端正,坐下來就能給人一種穩重的感覺,在氣場上因為精神抖擻所以看起來器宇軒昂。人都是喜歡和那些穩重,自信的人交往,這樣的人會帶來安全感。反之,一個總是在不停抖腿的人,肯定不會讓人覺得他老實穩重,對於這樣的人,當然也就不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

養成這種習慣的人,還會對身邊的家人產生影響,家裡面如果有小孩的話,肯定會影響到小孩,小孩從小到大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這種壞習慣被小孩模仿了,就會影響他一生,家裡面如果有老人的話,肯定會對這樣的人和事生氣,經常生氣身體就會不好,所以說抖腿黴三代。

農村老人說的這些俗語,可能有些誇張,但是細細讀來是非常有道理的,這句話主要就是提醒大家,人站要有有站相,坐要有有坐相,不要染上一些壞毛病,這樣給人的印象就非常不好,如果自信穩重,外表整潔行為端莊,人就容易走向成功。

大家覺得農村俗語「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還有其他道理嗎?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這是什麼意思?
    小時候我們吃飯的時候家裡的大人一定會教我們一些餐桌禮儀,比如只有大人動筷子了之後小孩子才能吃飯,又或者吃飯的時候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碟發出聲音,還有就是吃飯的時候要一隻手拿著筷子另一隻手扶著碗,最最重要的是幾乎沒有大人是喜歡小孩子抖腿的,他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所以一般小孩子如果這樣做的話肯定要招來一頓罵的
  • 俗語「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為何這樣說?蘊含大道理
    文/尋蕭農村俗語:「樹搖葉落、人搖福薄,男抖窮女抖賤」,蘊含深刻哲理在生活中,我們遇到很多很多有著自己習慣性的小動作的人。他們的有些小動作不會引來人們的反感,甚至有點可愛,但是有一些小動作就會讓其他人厭惡不已,比如說:抖腿。
  • 俗話:「手不扶碗窮一世,抖腿聳肩黴三代」,老祖宗智慧值得受用
    俗話說「食不言寢不語」。講究的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而古人在吃飯時,要求右手把筷子拿穩,左手把碗扶好,嘴伸到碗邊吃飯——以食就口,不以口就食。「手不扶碗窮一生」,就是對違反者的一種警告。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老話有理,相由心生,看相識人,由表及裡,相定乾坤。別小看你身上的一個個相,內藏奧秘,它們可能決定了你這輩子的整個運勢和運程。
  • 俗語「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啥意思?你抖腿嗎?
    相比之下,俗語同樣來自於民間,出自於老百姓之口,但其卻能流傳至今,經久不衰,主要的還是創作者的初心不同。古人俗語大多都是勸人向善和經驗之談,即便個別具有局限性,但大多都具有積極的普世價值 ,而今人的段子創作之初衷便只為博人一樂。今天筆者要說的是近幾天聽民間老人常說的一句「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這句俗語整體看來有些傷人。
  • 鄉下人說「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這是什麼意思?
    鄉下人說「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這是什麼意思?講農村俗語都是,在農村無論大人小孩都能說幾句,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農民生活經驗的總結,簡練而押韻,講起來也比較有趣,尤其符合農村人愛侃大山的特點,用方言拉哌時突然冒出一個句子,給人很有學識的錯覺,而且這些俗語確實很有道理,對做人做事有借鑑作用,像『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這是什麼意思?
  • 俗話說「手不扶碗衰一世,抖腿聳肩毀三代」,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這其中就有一些流傳的俗話,比如說「手不扶碗衰一世,抖腿聳肩毀三代」。對於這樣的俗話,可能很多人並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到了現在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那麼,這句話放在如今是否有行得通呢?或者說,大家是否知道,這句話背後到底暗示了什麼意思呢?1.為什麼會將扶碗、抖腿跟貧富聯繫在一起?
  • 「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不可不聽
    隨著時代的改變,很多習俗禮儀也在慢慢地簡化,但是在農村,有一些老人對禮儀一如既往地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子孫。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男抖窮,女抖賤,手不扶碗黴三代」等等。這些也是流傳下來的俗語,這些俗語是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經歷,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的經驗雜談,希望能夠幫助我們避開生活的坑,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 農村俗語:「抖腿萬事空,皺眉窮一生」,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抖腿萬事空,皺眉窮一生」。雖然我對這句俗語進行了認真思考,但還是沒有思考出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來。雖然說古人將坐姿分得這麼細,但每一種坐姿裡都不允許抖腿,因為古人認為:抖腿要麼證明某個人的心態不安定,要麼證明某個人對人不尊重,所以,一個人無論採用哪一種坐姿,古人都要求不能抖腿。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很少有人在坐下時去晃動雙腿。
  • 從吃相與坐相:看出你有沒有好運!
    鄭偉建博士/文對於人來說,什麼都有「相」:吃有吃相,坐有坐相,行有行相。因此才有坐如鐘行如風等說法。從運勢角度來說,咱們老祖宗也是有諸多規矩,其實就是相。鄭博士舉例來說:坊間流傳的:手不扶碗窮一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吃飯的時候如果你的左手(左撇子相反)不扶著飯碗,只是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的話,一世都會受窮。因為吃飯有飯神,我們必須敬重飯神。再比如,吃飯不得出聲,即「食無聲」也是這個意思。
  • 農村俗語「一親壞,九代敗,人要窮,斷六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廣大農村流傳著許多俗語,這些俗語由上一輩的人口語相傳,傳到我們這一輩時,大家如果不去仔細推敲,未必能真正理解,不能理解的原因,就連我們上一輩的人,也未必各個都能明白。而我們做這個系列的初衷,就是想重拾傳統俗語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便下一代更好地傳承。
  • 人千萬不要抖腿,看完受益終生!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啥意思,有道理嗎?「富不添丁、窮不添女」的俗語,已經是時代拋棄的「習慣」了,在當時有當時的道理,是人們經過大量的實踐經驗積累出來的「真知灼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富不添丁、窮不添女已經不再適用,或者有了新的含義。
  • 農村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手上的紋路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丨遠搬家窮三年,近搬家窮三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遠搬家窮三年,近搬家窮三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這句話放在以前,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過去,大多數人都很窮。搬家要耗費財力、人力,所消耗的費用,窮人是難以承受的。說白了,還是因為太窮。如今,這樣的說法就設有意義了,雖然搬家要一筆費用,但不會因搬家而至窮。
  • 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嗎?
    熱衷於農村俗語的我,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嗎?整句話是什麼意思?農村老話說,窮的人就去養兔子,富裕點的人,才去養蜜蜂;或是指窮人養兔子,會越養越窮;富人養蜂蜜,會越來越富有。農村人養兔子,兔子吃的食物,可以去山上採摘兔子菜給兔子吃,甚至平時有種植花生,用花生葉曬乾也可以餵養兔子;兔子居住的地方,只需要一個大籠子或是家裡廢舊不用的儲物室。總體上,養兔子的成本不高。窮人養了兔子,不僅自己可以有兔子肉吃,也可以賣兔子。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窮人本來就窮了,又養兔子會更窮。
  • 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嗎?
    農村俗語的存在,就說明這個俗語在農村是很有道理的,是受人們歡迎的喜歡的,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道理,是理所當然的。那麼農村俗語「窮養兔子富養蜂」有什麼道理呢?~~兔子和蜜蜂都是養殖業。這兩種養殖業,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養殖的環境條件不同,殖成本的不同,養殖的技術不同,就會形成了養殖的門檻。
  • 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寧要窮後富、不要富後窮」到底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在農村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農村俗語,而這些俗語也廣為人知。這些俗語都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親身經驗總結而來。這些俗語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還能流傳到現代。其實原因正是太過貼近我們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 農村俗語:「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有道理嗎?
    相信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農村的俗語,而且很多人都會隨口來上幾句,俗語都是以前農村人根據自己的經驗閱歷總結出來的,言簡意賅,具有深遠的意義。比如老人言:「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頂白布」;「只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四寸多,五寸少,七寸八寸很難找」;「做官的兒子不如討飯的丈夫,孝順的女兒趕不上半路的夫妻」;「家有三件寶,瘦田醜妻破棉襖「等等。今天主要來聊聊這句俗語:「豬來窮,狗來福,貓兒來了頂白布。」
  • 農村建房有講究,俗語說「西高累折腰」有道理嗎?進來聊聊
    建房為農村裡農民的大事,畢竟居有定所是生活的基本要素,很多家庭窮苦一生,只為能蓋一座新房,隆重程度並不亞於娶妻生子。農村建房有許多講究,比如擇吉、掛紅、地形的選擇都有嚴格的說法。「西高累折腰」就是一句有關建房的尋常俗語。
  • 農村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農村有些俗語,有時很有意思,好像是在玩數字遊戲,除了數字不同,其他的文字都差不多。「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中的「兩地」,有的說是「三地」,而「兩人」有的說成是「三人」。比如說,有錢不去三地,沒錢不求(或近)兩人,有錢不去二地,無錢不求(或近)三人等。這真讓人搞不懂是怎麼回事,有人就要問,到底是兩人呢,還是三人?到底是兩地呢,還是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