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2021-01-08 關山聽風

農村有些俗語,有時很有意思,好像是在玩數字遊戲,除了數字不同,其他的文字都差不多。

「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中的「兩地」,有的說是「三地」,而「兩人」有的說成是「三人」。比如說,有錢不去三地,沒錢不求(或近)兩人,有錢不去二地,無錢不求(或近)三人等。這真讓人搞不懂是怎麼回事,有人就要問,到底是兩人呢,還是三人?到底是兩地呢,還是三地?

其實,舊時過去農村對這種俗語中的數字,並不是確切的數字。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兩地」和「二人」的說法不一致。每一個人都是按照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認為是最不能去的地方不同,或者最不該去求的人或接近的人也不相同。

1、「兩地」或「三地」到底指哪裡?

現在一些認為「兩地」指賭場、青樓等,「三地」指賭場、青樓、家鄉等。這種說法也沒有錯,對同一個問題,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舊時的俗語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各人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作出判斷。

舊時,農村不同的生活環境,人的活動空間就會不同。比如說大山溝裡的富人,有的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他們所住的地方,可能有不固定的賭場,畢竟賭博是舊時民間惡習,但在山裡的農村,很多地方是不可能有風花雪月場所的。這種場所在舊時也是一種女人謀生的手段,被視為一種職業,沒有「生意」可做的地方,誰來開場所?倒是有一些強盜窩,有錢的人,這種地方去不得,要被他們「吊羊」了,就得支付贖金,否則性命難保。因此,對於一些農村來說,「兩地」是指「賭場」和「青樓」肯定不符合當地的說法。而住在城郊的農村,「賭場」和「青樓」都不缺,只要進城逛逛,都能碰上,這種說法人們能夠普遍認可。

現在有一些人說富了不能回家鄉,理由是怕鄉裡的窮親戚來借錢,或引起鄉鄰的嫉妒。這也是對少數人而言,大多數的人是不會認可的。

過去是小農經濟,以農耕為主。農村外出做生意的人不多,就是舊時山西出著名的晉商,徽州出徽商,也只是少數,不是所有的山西和徽州的農村人都是晉商與徽商。即便是晉商和徽商,也離不開家鄉,在外發了財後,風風光光地回家鄉建宅院,老後回歸故裡。

舊時,以農耕為主,農業經濟就是社會的經濟支柱,絕大多數有錢的農村人大多「土財主」。為什麼叫土財主呢,因為有的「土財主」一輩子就是自己家鄉經營田產,獲得財富,很少離開家鄉。因此,說這些人富裕了,怕回家鄉,自然說不通,這些人還用得著回家鄉嗎?

民間有一句俗語「富不回鄉,窮不走親」,「富不回鄉」的典故出自《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項羽攻克秦都城鹹陽後,產生了回鄉看看的念頭,但部下力勸他暫緩還鄉,等打下天下後再回去不遲。項羽說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意思是如今富貴不返回家鄉去顯擺顯擺,讓父老鄉親知道自己今天在外面的風光日子,就如同晚上穿上華麗的衣服,到外面去走走一樣,再光鮮也被夜幕罩住,沒有人看到,風光不起來。

後來,民間就把「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斷章取義,只取前半句,其中的意思就完全反過來了。項羽的意思是在外面混得好,就要回鄉顯擺,民間的意思是發了財就不能回去,回去後窮鄉親要向自己借錢,到時不還怎麼辦?

此種小九九類型的思想,在舊時社會是不是佔主流?當然不是主流思想。可以說,舊時有這種思想的人,並不算是真正的 「富」,只不過是剛擺脫了貧窮,身上有了一些餘錢而已。也許為了面子,裝富翁,在老鄉前面吹過牛皮。既然牛皮吹出去了,錢又不是很多,回到了家鄉顯擺不了,如鄉親伸手借錢時,因口袋裡的錢就那麼一點,借出去了,自己就沒有了,立即暴露了窘態,那多沒面子,回家鄉去只能丟醜?這才是所謂的「富不回鄉」之說的根源所在。從這些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和道理。

我國幾千年來的社會都是以鄉土社會為主,鄉土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離家鄉再遠,無論貧富,都要葉落歸根。因此,「富當歸鄉」傳統思想與項羽的想法一脈相承。在舊時,人們都把「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視為人生最快意之事。這種傳統思想自然有存在的道理。

鄉土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有錢不去兩地」,應該不是指具體的哪兩個地方,而是指兩種不該去的地方。這兩種不該去的地方,一是不去危及生命安全的地方,家裡有了錢,如果沒有命來享受,錢再多也沒用處;二是不去可讓有錢人傾家蕩產的地方,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千日砍柴一日燒」,民間認為是不可取的。如果說是「三地」,除了以上兩種地方外,民間認為不能去是非之地。有了錢,過上了安穩的日子,最願意去過與別人吵吵鬧鬧的日子?搞不好一些是非之事還要打官司,勞心費力不說,還要花費金錢,得不償失。

2、「兩人」或「三人」到底指哪些人?

「沒錢不求兩人」,古今民間說法不一。其實這與上文提到的「兩地」的情況相同,人遇到難處時,或者窮貧的時候,各人有各人不想求的人,各人的境況不一樣,不求人的理由也會不一樣,也沒有標準的答案。

民間說得最多的一種人是「親戚」,這裡得特別說說。這種說法可能是受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的影響:「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也有說成是「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事實真的就像俗語這樣嗎?人遭到難處或窮貧之時,所有的親戚都是那麼不堪?

鄰裡一家親

舊時,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就是一張網,在一定的小範圍內,比如說同村,或鄰近的幾個村之間,人們不是親戚就是鄰裡,且人與人之間是互為親戚與鄰裡。我國傳統鄉土社會有「親幫親,鄰幫鄰」、「遠親不如近鄰」的優良傳統。民間有一句俗語:「打虎還要親兄弟,上陣還要父子兵」,人們認為關鍵時候還是親人靠得住。過去這種親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可以是一個家庭,也可是一個村,一個鄉裡的父老鄉親。

舊時,從社會現實中來講,民間絕大多數的親戚鄰裡是好的,都是親幫親,鄰幫鄰,這種形式是社會的主流,舊時代是這樣,現代同樣是這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不過,社會上的人是各種各樣的,不可否認,親戚中有帶有色眼鏡的人,有勢利之人,但這只是社會上極少數人,只不過在社會的影響比較大。

我們只要冷靜地理性地回想一下,現實中大多數的人是不是得到親戚幫助是最多的?要不然我們這個社會就變成了極為冷血的社會?其實,大多數的時候,親戚之間相幫是默默地,不知不覺地,是一種無形的狀態,我們往往把親戚之間的幫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應該」的罷了。

當然,有極少數人確實得不到親戚的幫助,那應該更多地從自身角度來思考,從自身的性格來思考。有的人遇到難處或貧窮的時候,覺得親戚幫自己是應該的,是他人的責任,而親戚遇到難處或貧窮的時候,哪怕幫一丁點忙也不肯,有的甚至恩將仇報。久而久之,這種在人情上「只進不出」的人,誰還願意幫你?那只能是「求人不如求已」和「萬事不求人」了。

因此,民間對「沒錢不求兩人」有比較理性的說法。一是不去求仇人,這點大家應該容易理解,這是不服氣;二是不去求比自己更窮的人,別人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讓他們幫忙不是為難人家嗎?這是不忍心。

總之,理解或者解說舊時的農村俗語,要充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切莫低估舊時鄉土社會的道德標準,用歷史虛無主義隨心所欲地解讀民間歷史文化。

相關焦點

  • 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什麼道理?心酸又現實
    「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這句俗語雖然簡短,但卻言簡意賅,蘊含著幾千年來老祖宗們的社會經驗。其中又有什麼道理和啟示呢? 一、有錢不去兩地 一是不去利慾浮華的是非之地。這樣的地方不用多說,大家都懂。
  • 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有難不著倆人」啥意思?
    那時候我很小,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當我漸漸長大的時候,我逐漸明白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直都是坦途,有時候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日子會貧困一些,有時候也會發達一些。奶奶也經常對我說起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去兩地,有難不求兩人,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先說前半句,有錢不去兩地,兩地分別指賭場和娛樂場所。
  • 「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是啥意思?老祖宗看透人性的忠告
    所以,才有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樣的話。這些俗語,便是他們看透人性,看透人心的總結,老祖宗用這些話來忠告我們,生活中那些事能做那些事不能做,那些人可交,哪些人不可交。 比如"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這樣的話,可能很多人聽過"有錢不進三地",但更加經典的下半句"沒錢莫近兩人"卻有很多人沒聽過。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
    到底: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 過去的農村跟現如今可大不一樣,過去的農村幾乎沒人外出打工。顯得就尤為的重要,農村有句老話叫做有錢不種河邊地,這句老話確實具有很深的道理,前幾天看過一篇文章,有個前幾年身家三千萬的七零後,後來把全部的身家投資於農業,承包了上千畝的山地,但這些土地很多一部分是臨近河邊的,在一六年的時候,該地區遭遇到了幾十年不遇的大暴雨,這些河邊田地被洪水衝的是一片狼藉。
  • 農村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前不守塘,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民間俗語「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每天分享古今民俗及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的農村民俗及不為人知的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今天我們分享的俗語話題是:「親家上門,不值半文」,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眾所周知,對於農村人而言,逢年過節都要走親訪友;親戚之間的走動,不僅能夠溝通感情,而且也能夠增進彼此情誼。
  • 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有何深意,令古人如此避諱?
    01古代民間也流傳著很多關於錢財的俗語,「有錢不進三地,沒錢莫近兩人」就是其中非常有名的一句,但這句話是有什麼深意,令古人如此避諱。▲澳門賭場內景「有錢不進三地,進三地錢財散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身上有錢的時候不要去到這三個地方,若是去到了這三個地方,錢財就很容易耗盡
  • 農村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虎到中堂,家敗人亡」,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本命年注意啥逢九年齡需低調」老祖宗的話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以前那個社會科技還不發達的年代,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可以說還是非常先進的了。這主要也是我們國家有著上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而我們的老祖宗也通過實踐總結出了很多的經歷。老祖宗的這些經驗,也通過簡單的俗語諺語一直流傳在民間,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驗證,能一直流傳到現代。說明這些俗語諺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俗語諺語都是非常接地氣的。
  • 農村俗語:「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這句俗語說的有道理嗎
    農村老人愛說:「耳大就有福,眼斜則心不正」,這句俗語說的有沒有道理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雖然是一句俗語,可是仔細分析一下還是有道理的。因為農村老人經歷過的事多,其生活經驗自然也是非常豐富,所以來說這農村老人還是有很大智慧的。
  • 俗語:「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對俗語都很熟悉,因為家中的老人經常會說上幾句。俗語在農村很流行,因為他語言簡單易懂,沒有那麼深奧,不想詩詞歌賦那麼辭藻華麗,讓人很難理解其中深意。俗語內容雖然簡單,大部分都是幾個字而已,但是一字千金,其中包含很深刻的道理,如果領悟到其中的真正含義,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有很大幫助。
  • 俗語:「財不跟無福之人,勢不隨無德之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非常簡單的話語,但是非常的經典,仔細品讀,回味無窮,從中能夠領悟到很多生活的真諦,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幫助,今天來給大家說這樣一句俗語:「財不跟無福之人,勢不隨無德之人」,啥意思?有道理嗎?
  • 俗語「40治人,50治財,60治棺」,啥意思?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農村的生活總是那麼的多姿多彩,光彩有趣,清晨大傢伙迎著朝霞,扛著鋤頭,去到農田裡忙活,傍晚三五人結伴,伴著星輝說說笑笑的回家吃飯。吃罷飯又聚攏在村頭某個地方,談古論今,暢聊未來。這樣的愜意的生活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談笑中更不乏一些精彩有句的俗語。
  • 農村俗語:「花旺人不旺」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花旺人不旺」有什麼根據?在農村庭院裡,很多人都養了一些花花草草,而這些形態各異的花草也給人們帶來了點綴,增加了樂趣。在這些花草中,有富貴牡丹、有發財樹、還有長壽花、銅錢草等,而這些花對花主人來說都是非常喜愛的,從這些花的名字來看也象徵著吉祥和富貴。不僅我們平常人都喜愛花,而文人墨客也是如此,就連大詩人陶淵明也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喜歡花草自然是好的,可是老祖宗卻留下了這麼一句俗語,說「花旺人不旺」,那麼這句俗語在老祖宗看來有什麼依據呢?
  • 俗話說「地形方圓,吉宅好田」,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農村諺語在民間常常傳說著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得到驗證,雖然不一定全部正確,卻讓人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經驗和看法。農村老大爺以前科技沒有現在發達,老百姓的耕田種地,婚喪嫁娶,建宅修房等,都會有一些經驗之談。流傳的廣了,就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俗話,也叫諺語。
  •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蓋房子也是有講究的。特別是以前,一些人在蓋房的時候,首先是選好一個好位置,而他們選用的位置也是經過高人指點以後才動工程。而在蓋房屋的時候也是一次成型,什么正屋啊、側屋啊、大門啊也要一次建設好。
  • 農村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最近這幾年農村外出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城市的房價實在是太高,很多農民工在外打拼好幾年依然買不起房子,所以很多農民工選擇回到農村蓋房。蓋房子對農民來說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事情之一,在農村中關於蓋房子的忌諱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牆上加牆,家敗人亡」,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牆上加牆,家敗人亡的意思是,在原有房子的基礎之上,再加蓋一層,看起來就像從原來的牆上又加高了一部分似的,這樣做房子的安全性和穩固性就會受到破壞,人居住在這樣的房屋下,很容易發生危險。
  • 「有錢不去二處,落魄不求三人」,老祖宗的話令人深思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錢,過上好日子,但是人有錢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人去了一些地方,反而給自己招來禍端。「有錢不去二處,落魄不近三人」,字面意思就是說:人有錢了不能去二種地方;人在落魄的時候,不要靠近三種人。
  • 今日四九,農村俗語「四九不下雪,明年長工歇」啥意思?有道理嗎
    四九是數九的第四個九天,在農村有「三九四九,凍死豬狗」的說法,意思是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冷的階段。在農村中關於四九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四九不下雪,明年長工歇」,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四九是數九寒冬的第四個九天,數九寒冬是從冬至節氣開始,每9天為一個單位,第一個九天為一九,第二個九天為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