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些俗語,有時很有意思,好像是在玩數字遊戲,除了數字不同,其他的文字都差不多。
「有錢不去兩地,沒錢不求兩人」中的「兩地」,有的說是「三地」,而「兩人」有的說成是「三人」。比如說,有錢不去三地,沒錢不求(或近)兩人,有錢不去二地,無錢不求(或近)三人等。這真讓人搞不懂是怎麼回事,有人就要問,到底是兩人呢,還是三人?到底是兩地呢,還是三地?
其實,舊時過去農村對這種俗語中的數字,並不是確切的數字。主要原因是人們對「兩地」和「二人」的說法不一致。每一個人都是按照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認為是最不能去的地方不同,或者最不該去求的人或接近的人也不相同。
1、「兩地」或「三地」到底指哪裡?
現在一些認為「兩地」指賭場、青樓等,「三地」指賭場、青樓、家鄉等。這種說法也沒有錯,對同一個問題,允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舊時的俗語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各人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作出判斷。
舊時,農村不同的生活環境,人的活動空間就會不同。比如說大山溝裡的富人,有的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大山。他們所住的地方,可能有不固定的賭場,畢竟賭博是舊時民間惡習,但在山裡的農村,很多地方是不可能有風花雪月場所的。這種場所在舊時也是一種女人謀生的手段,被視為一種職業,沒有「生意」可做的地方,誰來開場所?倒是有一些強盜窩,有錢的人,這種地方去不得,要被他們「吊羊」了,就得支付贖金,否則性命難保。因此,對於一些農村來說,「兩地」是指「賭場」和「青樓」肯定不符合當地的說法。而住在城郊的農村,「賭場」和「青樓」都不缺,只要進城逛逛,都能碰上,這種說法人們能夠普遍認可。
現在有一些人說富了不能回家鄉,理由是怕鄉裡的窮親戚來借錢,或引起鄉鄰的嫉妒。這也是對少數人而言,大多數的人是不會認可的。
過去是小農經濟,以農耕為主。農村外出做生意的人不多,就是舊時山西出著名的晉商,徽州出徽商,也只是少數,不是所有的山西和徽州的農村人都是晉商與徽商。即便是晉商和徽商,也離不開家鄉,在外發了財後,風風光光地回家鄉建宅院,老後回歸故裡。
舊時,以農耕為主,農業經濟就是社會的經濟支柱,絕大多數有錢的農村人大多「土財主」。為什麼叫土財主呢,因為有的「土財主」一輩子就是自己家鄉經營田產,獲得財富,很少離開家鄉。因此,說這些人富裕了,怕回家鄉,自然說不通,這些人還用得著回家鄉嗎?
民間有一句俗語「富不回鄉,窮不走親」,「富不回鄉」的典故出自《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項羽攻克秦都城鹹陽後,產生了回鄉看看的念頭,但部下力勸他暫緩還鄉,等打下天下後再回去不遲。項羽說道:「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意思是如今富貴不返回家鄉去顯擺顯擺,讓父老鄉親知道自己今天在外面的風光日子,就如同晚上穿上華麗的衣服,到外面去走走一樣,再光鮮也被夜幕罩住,沒有人看到,風光不起來。
後來,民間就把「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句話斷章取義,只取前半句,其中的意思就完全反過來了。項羽的意思是在外面混得好,就要回鄉顯擺,民間的意思是發了財就不能回去,回去後窮鄉親要向自己借錢,到時不還怎麼辦?
此種小九九類型的思想,在舊時社會是不是佔主流?當然不是主流思想。可以說,舊時有這種思想的人,並不算是真正的 「富」,只不過是剛擺脫了貧窮,身上有了一些餘錢而已。也許為了面子,裝富翁,在老鄉前面吹過牛皮。既然牛皮吹出去了,錢又不是很多,回到了家鄉顯擺不了,如鄉親伸手借錢時,因口袋裡的錢就那麼一點,借出去了,自己就沒有了,立即暴露了窘態,那多沒面子,回家鄉去只能丟醜?這才是所謂的「富不回鄉」之說的根源所在。從這些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也有他們的難處和道理。
我國幾千年來的社會都是以鄉土社會為主,鄉土社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離家鄉再遠,無論貧富,都要葉落歸根。因此,「富當歸鄉」傳統思想與項羽的想法一脈相承。在舊時,人們都把「衣錦還鄉,光宗耀祖」視為人生最快意之事。這種傳統思想自然有存在的道理。
鄉土文化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有錢不去兩地」,應該不是指具體的哪兩個地方,而是指兩種不該去的地方。這兩種不該去的地方,一是不去危及生命安全的地方,家裡有了錢,如果沒有命來享受,錢再多也沒用處;二是不去可讓有錢人傾家蕩產的地方,辛辛苦苦積累的財富,「千日砍柴一日燒」,民間認為是不可取的。如果說是「三地」,除了以上兩種地方外,民間認為不能去是非之地。有了錢,過上了安穩的日子,最願意去過與別人吵吵鬧鬧的日子?搞不好一些是非之事還要打官司,勞心費力不說,還要花費金錢,得不償失。
2、「兩人」或「三人」到底指哪些人?
「沒錢不求兩人」,古今民間說法不一。其實這與上文提到的「兩地」的情況相同,人遇到難處時,或者窮貧的時候,各人有各人不想求的人,各人的境況不一樣,不求人的理由也會不一樣,也沒有標準的答案。
民間說得最多的一種人是「親戚」,這裡得特別說說。這種說法可能是受民間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的影響:「無錢休入眾,遭難莫尋親」,也有說成是「力微休負重,遭難莫尋親」。事實真的就像俗語這樣嗎?人遭到難處或窮貧之時,所有的親戚都是那麼不堪?
鄰裡一家親
舊時,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就是一張網,在一定的小範圍內,比如說同村,或鄰近的幾個村之間,人們不是親戚就是鄰裡,且人與人之間是互為親戚與鄰裡。我國傳統鄉土社會有「親幫親,鄰幫鄰」、「遠親不如近鄰」的優良傳統。民間有一句俗語:「打虎還要親兄弟,上陣還要父子兵」,人們認為關鍵時候還是親人靠得住。過去這種親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可以是一個家庭,也可是一個村,一個鄉裡的父老鄉親。
舊時,從社會現實中來講,民間絕大多數的親戚鄰裡是好的,都是親幫親,鄰幫鄰,這種形式是社會的主流,舊時代是這樣,現代同樣是這樣,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不過,社會上的人是各種各樣的,不可否認,親戚中有帶有色眼鏡的人,有勢利之人,但這只是社會上極少數人,只不過在社會的影響比較大。
我們只要冷靜地理性地回想一下,現實中大多數的人是不是得到親戚幫助是最多的?要不然我們這個社會就變成了極為冷血的社會?其實,大多數的時候,親戚之間相幫是默默地,不知不覺地,是一種無形的狀態,我們往往把親戚之間的幫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應該」的罷了。
當然,有極少數人確實得不到親戚的幫助,那應該更多地從自身角度來思考,從自身的性格來思考。有的人遇到難處或貧窮的時候,覺得親戚幫自己是應該的,是他人的責任,而親戚遇到難處或貧窮的時候,哪怕幫一丁點忙也不肯,有的甚至恩將仇報。久而久之,這種在人情上「只進不出」的人,誰還願意幫你?那只能是「求人不如求已」和「萬事不求人」了。
因此,民間對「沒錢不求兩人」有比較理性的說法。一是不去求仇人,這點大家應該容易理解,這是不服氣;二是不去求比自己更窮的人,別人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讓他們幫忙不是為難人家嗎?這是不忍心。
總之,理解或者解說舊時的農村俗語,要充分尊重我國傳統文化,切莫低估舊時鄉土社會的道德標準,用歷史虛無主義隨心所欲地解讀民間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