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16日),2020醫保談判第三天依舊在寒風蕭瑟的北京人大會議中心進行。
▲12月16日,國家醫保談判現場門外,剛剛走出會場的藥企人士被同行和記者圍住
醫趨勢在現場觀察到,企業談判人員普遍對結果守口如瓶,「現在還不能說,國家醫保局要求保密。」這是對等候在外的媒體最多的回應。
有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企業都籤了保密協議,不能透露任何談判信息,這或許與去年談判沒結束,各種藥品的降價幅度和談判細節就滿天飛的情況有關。
即便如此,也阻擋不住大家對今年談判重頭戲——PD-1的關注,今日的談判因為這款產品吸引了相比前兩日更多的目光。
據此前業內諮詢機構研究報告指出,此次醫保談判PD-1預計降福或達60%~80%。
在今天的談判中,共有7款競爭性PD-1品種角逐醫保目錄的門票,在北京零下9度的天氣中,相關企業和在外等待的行業同仁們皆因焦灼的談判而「瑟瑟發抖」。
▲北京人大會議中心,有現場企業代表調侃道「這個選址或許是為了代表人民的心聲「
大熱品種PD-1
醫保談判的這幾日,關注度最高的仍要屬PD-(L)1。
在2019年的醫保談判中,外資藥企默沙東、BMS和國產君實生物、信達生物四家入圍,最終只有信達生物一家成功。
經過談判,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商品名:達伯舒),降價64%納入醫保目錄,單價降至2843元,綜合治療費用來看:
進入醫保前,每年使用該藥需要花費近27萬元,進入醫保後,價格降至每年9.7萬元,如果加上醫保支付,患者自費部分每年不超過3.6萬元。
根據信達生物上半年財報顯示,達伯舒6個月銷售額達9.209億元,同比+177.7%。
醫保放量效應顯而易見。
但同時,降價是醫保談判繞不開的坎兒。據統計,今年通過醫保局初審名單的PD-(L)1選手共有7個。其中包括:
「二年級」選手信達、君實;去年因為上市時間較晚,錯過了談判時機的恆瑞醫藥、百濟神州;以及今年新增入圍的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含兩款PD-L1產品)和羅氏。
▲國內已上市的PD-(L)1類藥物
也就是說,在今年的醫保談判桌上,或有7個PD-(L)1產品輪番登場。這意味著今年該品種的談判競爭將更加激烈。
廠家降價的底氣,全都來自於銷售量上的回饋。據中康CMH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在醫院渠道中,信達生物的達伯舒佔據的PD-1市場份額達到57.1%。
但從另外的層面來看,醫保是保基本,而國內商業保險沒有成氣候,一旦研發PD-1的公司都賠錢,肯能會導致生物藥公司後續乏力。
按照現在的情況,兩年之內,PD-1藥品從20多萬元降到3.9萬元。業內更有人士預測明年可能降到2萬元,屆時估計所有的PD-1公司都會賠錢。
面對公眾的質疑,業內創新藥「大佬」恆瑞的回應很值得思考。
11月27日,在業內流出的恆瑞醫藥研發進展電話會議紀中,針對投資者提出恆瑞的卡瑞利珠單抗降價超預期,創新藥價格降到很低以後創新藥企業會不會不願意投錢?恆瑞會不會削減研發投入等問題,恆瑞相關負責人表示:
「降價不是公司決定的,是由醫保局決定,未來幾年研發投入肯定不會減少,現在正是轉型升級把創新藥全部鋪開的時候,絕對不能回頭。」
這與業內大多數的看法一致,即便降價不可避免,但企業還是不會輕易放棄進入醫保後的大市場,仍會進行「殊死一搏」。
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初步落成
8月17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了《2020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正式啟動了今年的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
根據《工作方案》,醫保局將有序推進目錄調整,目前已完成了企業申報、專家評審、專家測算等環節的任務,現在正式進入最後的現場談判環節,談判結束後,結果將於近期發布。
今年的談判產品是根據9月18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公布的《 2020 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形式審查的申報藥品名單》確定的,其中共有751個藥品通過形式審查,對應708個產品進入名單。
具體談判產品數字醫保局並未公布,據外界盛傳本次有超過300個藥品參與談判,較去年規模翻了一倍。
醫趨勢在現場了解到,談判分5組同步進行,每組醫保局約有5人,多來自地方醫保機構,企業可派3人參與,每場談判時間在半小時左右。
參與談判的企業人士表示,談判可有兩輪報價:
首次報價後,醫保局談判組才可以打開秘密信封價,知道醫保局的「底價」,並現場計算數據:如果企業報價超出信封價15%,那麼專家會提示,「你這個超出15%」,或者直接說「你這個差的太多」。
而只有第二輪報價在15%以內的藥品,企業才有繼續談的資格,否則將直接出局。
據了解,國家醫保局成立後,已經連續三年開展目錄調整工作,對談判標準已經駕輕就熟,按照央視的話說,這也標誌著我國已經初步建成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
跨國藥企的談判準備——架構調整
據醫趨勢獲悉,今日諾華用於治療多發性硬化(MS)的疾病修正治療(DMT)藥物捷靈亞(通用名:芬戈莫德)和萬立能(通用名:西尼莫德)參與了談判。
其中,
芬戈莫德是目前中國乃至全球唯一擁有兒童適應症的口服DMT藥物,可以解決兒童MS患者無藥可用的困境。西尼莫德今年5月作為國家一類新藥獲得NMPA的優先審批上市,也是目前全球首個且唯一對有進展的復發緩解型多發性硬化(RMS)患者有顯著療效證據的產品。
據醫趨勢觀察,作為跨國外企,為了更加直接的參與和決策集採、醫保談判等相關政策,今年下半年開始,諾華在中國的組織架構已然做了調整。
7月6日,諾華腫瘤從組織架構開始了一輪「大換血」:
設立專注於「國家集採」的成熟品牌事業部;將市場準入和大客戶部合併成立全新事業部,為諾華戰略品牌和成熟品牌做支持,加強在醫改政策下的競爭力。
可以明顯看到,在華跨國藥企在醫改政策面前,已經「幡然醒悟」,正在由被動變主動,積極地嘗試用更多方式掌握主導權。
回顧前四輪醫保談判:降價均在50%左右
醫保談判因為2019年的「靈魂砍價」而為大眾所知,實際上,國家醫保談判制度早就存在,醫趨勢根據公開報導進行了梳理。
第一輪醫保談判
開始於2015年10月,當時的衛計委等16個部委(局)建立起部門協調機制,組織開展了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工作。
當年11月下旬,正式啟動國家藥品價格談判試點,談判小組先後與B肝、非小細胞肺癌專利藥品相關企業進行多輪談判。2016年5月,首批國家藥品價格談判結果公布,其中慢性B肝一線治療藥物替諾福韋酯,非小細胞肺癌靶向治療藥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價格降幅均在50%以上。
第二輪醫保談判
結果於2017年7月由人社部公布,此次談判涉及利拉魯肽注射劑等36種藥品,包括腫瘤靶向藥、心血管病用藥以及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藥品,平均降幅達44%,降幅最高達到70%。
第三輪醫保談判
集中在抗癌藥專項談判,2018年國家醫保局組織來自全國20個省份的70餘名專家通過評審、遴選投票等環節,並經書面徵求企業談判意願,確認12家企業的18個品種納入談判範圍。
最終,通過此次談判有17個藥品成功談判成功,涵蓋了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慢性髓性白血病、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腎細胞癌、結直腸癌等10多種癌症治療用藥,平均降幅達到56.7%。
第四輪醫保談判
發生在2019年11月,共有150個談判藥品,119個新增藥品有70個談判成功,平均降幅60.7%;31個續約產品有27個談判成功,平均降幅26.4%。相關藥品涉及癌症、罕見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藥結核、風溼免疫、心腦血管、消化等10餘個臨床治療領域。
這次醫保談判備受關注的是有22個高價抗癌藥新進醫保,平均降幅達65%。
第五輪醫保談判...
也就是今年正在進行的談判,寶貴的醫保名額最終花落誰家?是否會突破以往的降幅?靜待近期結果公布。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