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楊仕省 連雲港攝影報導
一排排紅牆廠房錯落有致,幾條高等級公路縱橫交錯,道路兩旁或亭臺軒榭或綠地水塘,既古典又現代。突然,一股刺鼻的氣味迎面撲來,似乎在強烈提醒你已進入連雲港灌南縣堆溝港鎮化工園區了。
這家誕生於2003年的化工園區,落戶在江蘇省鹽城市與連雲港市交界處的灌河河口上。此前,灌河兩岸先後建起了包括鹽城市響水化工園區、連雲港灌南化工園區在內的4個化工業集中區,進駐那裡的數百家化工企業改寫了當地的貧困狀況,卻也把那裡汙染得一片狼藉。
提起連雲港,近幾年連雲港化工園區的名聲,遠超出5A級景區「花果山」。40多年來,憑藉水路交通的便利和區位優勢,化工業在連雲港經濟發展中變得不可或缺。
《華夏時報》記者11月18-20日的實地調查證實,連雲港市所轄的灌雲、灌南兩縣化工園區(下稱兩罐化工園區)超過250家(灌雲135家、灌南120多家)化工企業因被要求「停業整頓」持續兩年多,至今未復工。其間,有些企業整頓完打算復工,但因一年多得不到驗收只能繼續等待。至此,長達2年之久的停工導致大量化工企業嚴重虧損,瀕臨倒閉。
這個具有顯著地理優勢的化工業集聚地出現大規模「集體停工」,且整頓後卻等不到監管部門的驗收,有可能復工卻不給復工,原因何在?
灌南縣化工園區管委會主任盧凱富回應本報記者稱,按照市裡的要求,從2017年起,灌南化工園區陸續關閉了三分之二的企業,目前還剩25家企業繼續停產整頓、等待覆產。其餘已經整頓完畢的企業,監管部門尚未驗收。「這幾年,縣財政陸續投入近30億元對園區的汙染、安全等基礎設施進行整頓,還剩下25家企業不符合復工條件,管委會也心急如焚。」盧凱富說。
企業停產 園區空寂兩年多
一條5米寬的水渠,水是黑色的,漂浮著濃濃的泡沫,刺鼻的氣味令人窒息。遠處的池塘,水也是綠色的,但不是自然的綠,「水裡什麼都沒有。」村民肖女士指著池塘對記者說。
進入灌南化工園區,本報記者體會到即使車窗緊閉,也會鑽進刺鼻的氣味。園區公路兩邊都是工廠,一家挨著一家,或「藥劑」、或「製藥」、或「化工」等字樣的工廠飄過。很多工廠的煙囪沒有冒煙,3公裡的路上僅看見一家工廠冒著幾縷白煙。一名保安告訴記者:「還沒復工。」
記者每走一家化工企業,能感覺到不同難聞的氣味。「我經常在這一帶拉客,氣味嗆人得很,海水都被汙染了,每次漲潮就會把園區的汙水帶到海裡,所以,你未必能看到汙染。」計程車司機邊說邊搖頭。
本報記者調查證實,正因為汙染,兩罐化工園區超過250家化工企業被集體停產整頓。
說起此事的開端,時間回到2018年4月,江蘇省環保廳下函責令由於兩灌化工園區因「非法排汙等環境問題」停產整頓。歷經1年整頓後,有幾家企業進行了短暫復工。但好景不長,2019年3月21日連雲港近鄰鹽城市響水縣發生「3•21」爆炸事故,損失慘重,兩罐化工園區再度停產。到了2019年底,很多化工企業怨聲載道,「不能拖了,不復工就只有死路一條」。
記者驅車深入灌南化工園區,目睹昔日繁盛景象已然淡出,只見眼前一片悽涼。一棟棟「漂亮」的廠房,或破或無的玻璃牆內一片狼藉;廠房紅牆重度風化,捲起的牆皮仿佛立刻就要掉下來,牆外金屬樓梯鏽跡斑駁,設備被搬走的痕跡隱約可見。「絕望的供貨商,還有被欠薪的職工,一哄而上,拆呀搬呀,洗劫一空。」當地市民朱先生說。
大企業還在苟延殘喘。在採訪中,亞邦股份董事會某成員透露,去年靠著庫存還能勉強度日,今年一直在連續虧損。2020年以來,因停產整頓時間過長,企業開始出現較高負債,緊急情況下,只能高息借貸度日。
按照江蘇省關於灌河口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精神要求,從 2018 年 4 月 28 日起集中整治,所有企業一律停產整治,未通過復產審批的企業不得擅自復產。同日,亞邦染料公司部分下屬子公司收到灌南縣告知書,要求開展環保集中整治,並整改到位。
直到2019年底開始,很多企業主動找到領導,希望早日批准復工。同年12月17日,亞邦集團董事長許小初帶了33家企業「懇請連雲港市政府儘快開展復產驗收」的聯名報告,找到連雲港市委書記,書記當即指示「立即開展復產驗收」。
隨即,灌南相關部門到企業驗收。2020年1月20日灌南縣政府網上發布消息稱,4家企業通過驗收,待市裡最終審核。意外的是,包括這4家在內的企業至今未通過復產。
對此,連雲港市委宣傳部解釋稱:到2020年8月份,化工園區關閉企業的工作只完成了40%左右,遠遠落後序時進度。據媒體報導,在2019年4月的連雲港市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一位政府負責人明確要求,「兩灌」企業完不成關閉企業的數量,即使有企業符合驗收條件,也不能復工復產。
「在完成關閉序時進度前,縣裡仍不能向市裡申報復產審核。」11月20日,連雲港市工信局辦公室負責人朱卓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復產難 環保治汙路漫漫
據《連雲港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灌雲灌南化工園區化工企業復產工作的通知》(連政辦發〔2018〕127號)文件要求,積極組織整改達標企業有序復產,切實整改問題隱患。
復產程序卻極為複雜。上述127號通知稱,對於獲得連雲港市環保、安監、消防部門出具「同意復產」意見的化工企業,經過市經信委行文上報市政府批覆同意後,由縣政府組織實施。長期以來,兩罐化工園區「撿到籃子都是菜」式的盲目招商,結果是:環境問題成為心腹之患。對地方政府來說,這些化工園區過去是作為「香餑餑」請進來的,但現在卻成為燙手山芋,隱患無處不在。
本報記者走訪得知,當地老百姓都希望「把化工企業關掉,太臭了」,但官方的態度卻是「兩手抓」,保留高端、淘汰低端,要麼強制關閉,要麼治理轉型。
「只要企業符合復產條件,就會組織驗收復產」。本報記者在連雲港採訪期間,無論是兩罐化工園區負責人,還是市、縣工信局有關負責人,均明確表示「希望企業能夠早日復工復產」。多家受訪企業抱怨,從今年4月以來,他們多次向管委會、縣政府遞交復產驗收申請,卻遲遲得不到回應。
為何無人去驗收?多家企業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自鹽城「3•21」特別重大爆炸事故後,「領導怕被問責,不願籤字」。此次整治,僅鹽城和連雲港涉及的停產化工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就超過20家,波及農藥、染料等行業。
「審核進度,決定著涉事化工企業的命運,影響經濟發展」。本報記者了解到,自響水「3•21」爆炸事件後,灌南化工園區被徹底關閉,至今仍處於警戒狀態。置身灌南化工園區內,十分冷清,園內公路上很少看到車輛和行人,所有企業大門緊閉,門衛有安保人員留守。「公示過的企業,都沒復產。」一家化工企業員工稱。
等待覆工的日子裡,大部分工廠為員工發放生活補貼,不過因復產時間遲遲未定,大量外地員工相繼離開。
園區內的亞邦超市此前24小時不打烊,現在一天到晚沒有幾個人了。 市民說:「人流量少了,超市也關閉了。」
一家製藥企業負責人表示,何時復產還不好說,「目前,我們公司的復產申請即將進入市消防部門的現場檢查驗收階段,接下來還有安監、環保、應急管理、工信等部門,都會到公司來驗收。」
據連雲港化治辦相關復產要求,企業無權自行復產,而需要通過層層審批。「復產讓企業看到了希望,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停產企業均允許復產。」等待覆產的某藥企負責人說。
歷史欠帳能否一次性還清?
記者在灌南縣化工園區採訪獲悉,為復產,很多企業要投入上億元的資金,用於各項整改升級,巨大的資金壓力迫使很多中小企業不得不退出。
這其中還包括拆除廠房的資金。「要麼自己拆除,要麼政府拆除,但拆除費用都得企業掏。」副所長說。
拜爾特化工董事長王國榮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他當初投資了幾千萬,現在設備已被拆除,等待賠償,但他拒絕回應記者追問其投資回報及賠償額度。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的情況是,當前部分化工企業正考慮到其他地方投資建廠,有企業已去內蒙古烏海、寧夏中衛等地考察,「新建一個化工廠,比留下來等待覆產所花的資金要少」。
談及資金投入,不只是如此。更多的是政府在環保方面欠下的「歷史帳。」
2016年7月中央環保督察組進駐江蘇督察。當時,灌南縣籌措十多億資金,推進各項問題整改,試圖把十幾年的歷史欠帳一次性還清。之後,「列出責任清單,一抓到底。」灌南縣將12大類19個方面問題,分解到園區和縣環保、安監、發改、經信、交運、水利、財政和公安等部門,要求確保按照時間節點推進落實到位。
2017年,灌南縣連續召開環保整改工作會議,打響對30家重點企業停產整治攻堅戰。
「這幾年,縣財政陸續投入近30億元對園區的汙染、安全等基礎設施進行整頓。」原灌南縣財政局臨港財政所一位不願具名的副所長向《華夏時報》記者證實。同樣,僅灌雲縣化工園區2016年以來環境整治就投入36億元,後續修復就需要投入上百億。
拜爾特化工董事長王國榮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他當初投資了幾千萬,現在設備已被拆除,等待賠償,但他拒絕回應記者追問其投資回報及賠償額度。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的情況是,當前部分化工企業正考慮到其他地方投資建廠,有企業已去內蒙古烏海、寧夏中衛等地考察,「新建一個化工廠,比留下來等待覆產所花的資金要少」。
走進化工園區記者了解到,當初蘇南進行環保整治後,化工產業迅速轉向蘇北,成就了灌南、灌雲的園區,化工企業在江蘇遍地開花,到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時,數量飆升至6300餘家。中央環保督察組屢提「兩灌」化工園區違法排汙,「汙泥隨意堆放,廢料偷埋地下」。
隨後,兩縣都將園區防護距離內的上千戶居民進行了搬遷。其中,灌雲縣宣傳部張曼提供的資料稱,2016年籌措資金8.47億元,對燕尾鎮1613戶居民實施徵遷。灌南縣也籌集了7億元資金,拿出了全縣一般預算收入的1/3,用於搬遷。
居民搬遷解決了,但對企業整治卻擱淺了。因為,關閉企業涉及債權債務,有對GDP的需求,有就業、穩定的壓力,讓「兩冠」化工產業的整治不徹底,一拖再拖。
之所以一拖再拖,是因為化工園區的產值佔到灌南縣工業產值的1/3,佔到灌雲縣的2/3以上,停產的影響巨大。直到2018年4月18日,「兩灌」化工園區違法排汙被曝光後全面停產。與之前繁忙的生產景象相比,如今的園區十分冷清,車輛稀疏,工廠內僅治汙設施改造的工人留守外,工人被放走。
化工業正經歷著陣痛。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曝光江蘇省6個整改不到位的案例,5個與化工有關。目前,「兩灌」化工園區內所有企業汙水管道全部實現「明管高架」,雨水明渠排放,不允許地下再設任何管道,消除廢水偷排隱患。
本報記者查閱文件得知,此次整改必須全部按照省裡的要求逐條對照落實,經省、市、縣三級環保、安監、消防部門全部驗收合格才能復產,完全沒有整改希望的企業正在主動或者被動退出。
「當務之急是要通過規劃實施,把舊帳還起來,同時不欠新帳,完成整治各階段目標。」朱卓稱。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巖鵬